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心與淨土(淨界法師)▪P16

  ..續本文上一頁就能夠照見衆生的苦果而厭離苦因。有神通的人他能如實地看到衆生造了什麼殺盜淫妄的罪業墮落到地獄去受什麼樣的痛苦,所以他親眼看到這個罪業招感痛苦的果報,他對于這種苦因、這種罪業的過失會深深地厭離。以前我們是聽佛陀說法,産生一種比量的了知,比度量知的了知,但是你用神通你是親眼看到,你的感受、你的整個理解會更深刻。這是第一個,照見衆生的苦果而厭離苦因。第二個,照見衆生的樂果而欣求樂因。我們神通也會看到衆生因爲布施持戒忍辱的關系而生到天上去享受種種的安樂,所以我們對于整個善法會産生欣求。這種厭離痛苦、欣求安樂的過程就增長我們對無上菩提的追求,堅固菩提善根。第二個,它可以積集福慧的資糧,能夠遊諸佛國、廣做佛事。我們在發菩提心的時候,我們只有願力,我們希望能夠到十方世界、廣度衆生、滿菩提願,但是我們凡夫的菩提心只有願菩提心,沒有行菩提心。我們的菩提心是一個空願,不能付諸行動。到了極樂世界,你所發的願你都可以實際付諸行動,因爲你是五種神通。也就是說,修學神通可以把菩薩的理想轉成一種事實。它可以從願力而轉成行動,而這個關鍵就在于五通。也就是說,你到極樂世界那個果報體它有強大的功能,它可以親近十方諸佛、廣學佛法,它也可以到衆生的世界廣度衆生,而這樣的功能來自于彌陀本願的攝受,具足五通。

  我們看第七的丙七、壽命久遠。我們看經文,請合掌。

  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這個地方講到時間的問題。前面的受用包括安樂道、包括解脫道都是講空間的問題,這個地方講時間的問題。設我得佛,極樂世界的整個天跟人的壽命假設是有限量,當然,壽命是有爲諸法,它肯定是有限量,但是他的壽命,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就是不能少于百千億億的劫,假設不如此,不取正覺。

  壽命在我們的修行當中扮演重要角色。如果是一個顛倒凡夫,整天只知道享受,那壽命對他來說意義不大。但是你一個人開始發菩提心以後、開始修學聖道對你時候,壽命對你來說極爲重要,因爲它決定你的功德是小是大,爲什麼呢?因爲我們凡夫衆生一旦經曆死亡,我們的善根就産生中斷。中斷,叫隔陰之謎。我們在娑婆世界裏面打滾,所有的障礙最嚴重的就是分段生死,叫報障。你得到果報體,你就要面臨死亡的障礙。我們今天在末法時代、五濁惡世,我們還願意撥出寶貴的時間來聽聞佛法,我相信諸位過去一定有善根,而且是生生世世都聽聞過佛法、都學習過佛法,但是我們現在爲什麼還是這副德行呢?因爲我們的善根不能累積起來,死亡使令我們一加一不等于二。這是個嚴重的問題,就是善根會退轉。我們看到很多西藏的上師,我們不要指名道姓,但事實上,事實證明在西藏上師的轉世當中有些人的今生比不上他前世的成就,這個是一個現量的事實。爲什麼?因爲他死亡以後,他産生退轉,他忘失了前生的善根。所以死亡是個嚴重的問題,是我們要面對的問題。你好不容易從一個顛倒衆生你開始讀書、工作、結婚,然後遇到人生的痛苦,開始啓發你善根去學佛,好不容易學段時間以後——“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你的業障也忏悔到一個程度,你的智慧的善根發揚光大的時候,死掉了;死掉以後重新開始,又顛顛倒倒,又開始善根發現,又死掉了。所以分段生死使令我們的善根不能夠相續,這是個嚴重的問題啊。所以在極樂世界,我們在極樂世界聽聞的佛法、所栽培的善根,因爲它提供一個無量無邊的阿僧祇劫的生命,所以他的善根能夠不斷地增上。這個地方很重要,壽命久遠,它使令我們善根能夠相續地累積。一般來說,我們成佛是需要叁大阿僧祇劫,極樂世界是無量無邊的阿僧祇劫,所以它有足夠的時間讓我們成佛。

  我們看丙八、功德圓滿,這個地方是最後的。這個願主要是講什麼呢?就是說,前面的極樂世界的安樂道、解脫道都是因地的過程,就是你到極樂世界你的生命的受用是怎麼回事,他沒有痛苦,很多的安樂、又有神通、又能夠隨時聽佛法。這個願是說,你到極樂世界你最後的結果是什麼。你到極樂世界一趟,在那個地方享受快樂、在那個地方增長善根,那你最後是什麼結果呢?這個願是講最後的結果。我們來以恭敬心把它讀一次,請合掌。

  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衆,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爲衆生故,被弘誓铠,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恒沙無量衆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好,我們來看看往生極樂世界的衆生最後是什麼結果。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衆,十方的衆生,發了菩提心、具足正知見的菩薩,以堅定的信仰、以堅定的願力憶持聖號臨終往生到極樂世界,這個人呢,往生的人當然剛開始可能是凡夫、也可能是聖者,不管是凡夫或者是聖人,他到極樂世界有兩種情況的選擇:第一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這種人大部分都是智增上的菩薩,智增上的菩薩一旦到了極樂世界,他就不想再來到娑婆世界、凡夫的世界了,那麼他就以極樂世界那個果報體,比方說身心安樂、比方說神通具足、比方說壽命久遠,他就用那個果報體親近十方諸佛,也可能用那個果報體偶爾來到人世間廣度他有緣的衆生,但是他不舍棄他極樂世界的那個果報體,他不舍掉他的壽命。這種人他永遠不離開他極樂世界的果報體,他最後能夠修到等覺菩薩,因爲他要成佛,他一定要舍掉極樂世界的果報,來到人間,才能夠示現八相成道成佛,但至少可以修到一生補處,還差一生成佛。這個是指的你到極樂世界以後,你一直地、相續地保存極樂世界那個殊勝的果報體。第二個,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爲衆生故,被弘誓铠,積累德本,度脫一切。第二種人是屬于悲增上,這個人是悲心非常地重,當他到了極樂世界以後,他的心中隨時想到回入娑婆度有情。所以他一旦證得法身以後他就舍掉他極樂世界的果報而到娑婆世界來投胎,或者到其他世界的有漏世界去投胎。就是他把極樂世界的果報體舍掉了,就是說壽命沒有盡,但是他自己有這個願力,除其本願,他願意減短他壽命。這個人離開了極樂世界以後,他有叁種功德:第一個、“自在所化”。他具足教化衆生的方便。這個地方包括了辯才、智慧的辯才,第二個、具足神通。他有這種自在力而以智慧、辯才和神通來教化衆生。第二個、“爲衆生故”,他有大悲的利他心。第叁個、“披弘誓铠”,他有廣大的誓願力,以這個誓願力的铠甲進入到衆生的生死魔軍當中,做兩件事情:第一個、從自利的角度,積集福德智慧兩種資糧;從利他的角度,廣度衆生,跟衆生結緣。一方面積集自身的資糧,一方面跟衆生廣結善緣。他采取什麼行動呢?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來到十方的佛國當中,一方面供養十方諸佛如來,一方面到有緣的衆生去以善巧方便來開化無量的衆生,使令衆生成就無量的菩提心,而他在度化衆生的過程當中、在供養諸佛的過程當中他有一種殊勝的功德——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在所有的菩薩的功德當中,最爲殊勝、最爲難得的就是普賢之德。普賢之德的殊勝來自于這個功德是時空無盡的。你看我們拜八十八佛最後的回向——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禮敬諸佛無有窮盡,乃至于十大願王無有窮盡。我們一個菩薩修菩薩道,我們今天修菩薩、修布施,但是我們不可能明天、後天繼續布施,我們凡夫的心會有疲厭,在時間上會有疲厭。第二個,我們空間上不可能普遍。我今天針對新加坡人布施,我不可能同時對另外一個國家的人布施,空間不能圓滿。所以在一般的成佛之前的整個菩薩道是很難時間、空間圓滿的,只有一個例外,就是普賢之德。所以,佛陀在《華嚴經》特別贊歎普賢德說:“十方諸佛有長子,其名號曰普賢尊”。就是說,一個人一旦成就普賢之德以後,他就表示即將成佛了。那麼這個地方是說什麼事呢?就是說你到了極樂世界,你的慈悲心特別重,可能你跟娑婆世界的衆生有約,所以你到了極樂世界一證得法身以後你就趕緊地想要回入到娑婆世界來度化你過去的親人、你過去的有緣衆生。即便你沒有長時間地呆在極樂世界,但是你一旦回到娑婆世界,你跟其他的菩薩還是不一樣,你能夠超越常倫,就是一般的十地菩薩的功德,而能夠現前成就普賢之德。爲什麼?彌陀本願攝受。你的行力、你的善巧都超出一般的菩薩。這個是講最後的結果,就是你一旦離開極樂世界,你就能夠依止彌陀本願攝受而成就普賢之德。這個是整個極樂世界的收尾。

  我想我們在改變我們心中的希望的時候,如理思惟是很重要,這個我們叫做功德聯想;當然也包括過失的聯想,也就是說,我們不是一張白紙,這個地方要很清楚,我們修行人我們現在不是一張白紙。我們是在世界裏面打滾了很久很久很久、累積很多很多很多的煩惱罪業、而且産生一種錯誤的想象、産生一種錯誤的希望以後才來學佛。所以我們的心態是要調整。如果我們今天是一張白紙,我們一接觸佛法,馬上就成就了。我們要永遠記住,我們是一個罪惡生死凡夫,我們是從一種內心已經弄得亂七八糟了才來學佛的。所以,我們第一個、一定要對娑婆世界産生過失的聯想,娑婆世界是有過失的,今生有很多的無常敗壞的過失、來生有叁惡道的引誘的過失。我們必須通過娑婆世界的過失的聯想、極樂世界的功德的聯想,慢慢地、慢慢地調整我們的心態,調整我們心中的希望。所以佛法的修學,我們在觀照的時候、在如理思惟的時候,古德說,如理思惟有潛移默化…

《淨心與淨土(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