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很熟的妄想,你的亲属、你所熟悉的子女……很多很多的所缘境,七八个都会同时现前。你到底要跟哪一个妄想走?你平常就要做好准备,因为每一个跟你的感应力量都很强,都很强,而且你没有第二次选择的权利。你一旦“瞥尔情深,三界枷锁,万劫缠绕”——蕅益大师说的。你临终考试只能考一次,你念头一动就投胎了,投胎以后,你就要为你临终时候错误的选择付出几十年生老病死的代价。你只要选择错一次,就再来一次。当然为什么有些人选择对、选择错呢?平常的栽培。我们必须把佛号把它当作是本命元辰。当我们不提佛号的时候,打妄想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当佛号现前的时候你还打妄想,这件事情净土宗的人不应该!你没有顺从佛号的音声。佛号都现前了,你的皈依境现前,你还打妄想,表示你的心态准备不够。我们要训练成——我们不提佛号的的时候我打妄想,因为生死凡夫哪有不打妄想的?!但是佛号现前的时候,我的心就知道,这是我的皈依心,我一定要遵循佛号的声音、遵循佛号的脚步走。打佛七就是什么——跟着佛的脚步走,不要跟着妄想。我们不能要求大家念很多佛号,但是我希望大家要对佛号产生强烈的皈依的心,这是很重要的。你这样,临终的时候,你很多妄想现前,佛号现前,你才能做正确的选择。你在平常要做出很多很多正确的选择,你平常都选择跟佛号走,你临终才会选择跟佛号走。诸位知道吗?这叫做等流性。如果你平常都选择跟妄想走,你临终的时候就跟着妄想走,这叫做等流性。当然,你现在调整还来得及,在死亡到来之前,我们都还可以调整我们的心态。所以应该怎么样调整呢?你要不断地闻思,你要跟自己沟通。佛法的观照就是跟自己沟通。你不要跟着妄想走,你看我们付出的什么样的代价——生老病死,我们得到了什么?我们跟着佛号走,我们有种种的功德庄严,下一堂课我们会说。你必须要去说服自己,改造你的思考模式,用智慧来化解你的颠倒。你不能强迫你念佛,诸位知道吗?强迫是没有用的。说你一定要念佛,不能念要他念——不可以的!你要用你的智慧来引导你,好好地沟通,跟你的妄想沟通,这才是究竟之道。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提出了五种的观想,你要慢慢慢慢地去消化这些法义,然后把你的妄想慢慢化解,慢慢地对阿弥陀佛建立起一种皈依的心。这个是我们讲的第一个——思惟名号的功德、建立坚定的信心。好,我们今天上到这里。
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第五讲
《净心与净土》。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五面。乙二、观净土殊胜以启愿力。我们大智慧的佛陀在经典当中对我们凡夫的生命现象讲了一个非常清楚的譬喻,他说我们凡夫的生命就是什么呢?就是“恒转如瀑流”。瀑流就是一个流动的水流。我们的生命就像一个流动的水流,从过去流到现在,它也会从现在流到未来。这个水流有什么样的特性呢?佛陀说有两个特性,一个是恒,一个是转,恒转如瀑流。什么是恒呢?就是水流是恒常相续的,它不会停止。生命是生生不息的,我们未来有无量的生命要面对,不管你愿不愿意,我们一定会有来生、还有来生、还有来生……有无止境的来生在等待着我们,这个叫做“恒”——生命是不可能停止的。第二个、“转”,生命是变化的。我们的来生跟今生不会长得一样、思想也不会一样,会有变化。这样的一种相续变化的水流,到底它背后的力量是什么在推动?是什么力量来决定它的方向呢?在经典上说是两种力量来决定我们生命的水流,第一种是我们所造的业力,我们过去所造的善恶的业力,它会引导我们的生命水流它往天上去或者往三恶道去,业力不可思议。第二个就是我们内在的思想,而思想是主要因素。这个思想,在唯识学上讲到思想的时候,特别是讲到我们心中的思心所,就是我们的愿力、我们的希望。希望带动了我们生命的行为,也就推动我们生命的水流,在六道里面得果报。所以,我们看到我们生命的整个核心力量,最主要的力量就是我们心中的希望来引导着我们生命的整个相续跟整个变化。为什么我们从小愿意去读书?因为我们心中有希望。为什么我们愿意去工作?因为我们对生命有所期待,也是一种希望。这样的希望是从什么地方来呢?在佛法上说是从“触”,触、作意、受、想、识。我们过去所经历的生命的经验而来。你小时候的经历、你前生的经历产生很多的感受,特别是快乐的感受,快乐的感受会带动希望。你过去曾经吃过一个东西,产生快乐的感受,你对这个东西会对未来产生再一次出现的希望;你遇到某一个人,这个人给你很大的快乐,你对与他的再次相逢充满了希望;我们过去曾经住过一栋房子,这个房子给我们很多的快乐,我们对于这种房屋的执着会产生一种希望。所以我们凡夫的希望是从我们对于生命经验的感受,这种快乐感受的点点滴滴的累积而产生一种坚固的希望,也就因为这种希望推动我们去造很多很的的业力。所以我们的生命是我们自己心中的希望创造出来的。
在禅宗有一个很有名的公案,叫做野鸭子的公案。禅宗的大德马祖禅师带着他的徒弟百丈禅师在山中经行,这个时候眼前有一群野鸭子在前面飞过去。百丈禅师动了一个念头,就看了一眼。马祖禅师看到这个机会,机不可失,因为禅宗的教育都是机会教育,它不立文字,抓住当下的因缘来启发他的悟性。他就问百丈禅师说,刚刚是什么东西啊?禅师说是一群野鸭子。它们到哪里去了呢?百丈禅师说,它们飞过去。他说飞过去的时候,百丈禅师又往那个鸭子的方向又看了一眼。马祖禅师立马抓住他的鼻子,说,真的飞过去了吗?结果百丈禅师开悟了,大彻大悟。这个公案是什么意思呢?野鸭子是我们所经历的一种经验,经验佛法叫所缘境,他面临的一个人事的一个所缘境。当时百丈禅师是有动念头,仁者心动;马祖禅师没有动念头,他用平常心看野鸭子。当时百丈禅师仁者心动,他念头一动。我们念头一动,带动你的感受,带动你的想象,留下一种希望的力量。也就是说,这个公案就是说,即便这个野鸭子飞过去了,但是在百丈禅师的心中,他心中的鸭子还在。所以,马祖道爷说,这个鸭子真的飞过去了吗?表面上的鸭子是飞过去了,但是心中的鸭子还在,你还执着在那个影像。
这个公案到底告诉我们什么事呢?我们从小到大经历了很多很多的人,遇到很多很多的事,而这样的人生经验都累积成一种我们心中的妄想、而累积成一种希望,有些人为什么他愿意赚钱去买房子?因为他心中有希望,他过去曾经有这样的快乐感受的经验;有些人为什么他赚了钱,他辛辛苦苦赚的钱去买车子?因为他对车子有所期望;有些人为什么愿意去买包包?因为他对包包有希望,他曾经有这样的快乐的经验。那么这样子的希望有什么问题呢?最严重的问题是贪恋娑婆。所有的希望,我们一般人的希望都没有离开三界的五欲的快乐,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而这样的快乐感受、这样的希望,却是我们日常生活、从小到大、从每一生的经验累积起来的一种生命经验,所以我们会产生一种坚固的执着。因为我们每一个人曾经经历过,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站在净土宗的角度,对三界的希望是往生净土的最大的敌人。毕竟我们在三界流转太久,就像古人说的,在三界里面的一棵草、一块石头都跟我们有深厚的感情。这就是为什么临命终的时候我们容易起颠倒,因为我们累积了太多的感受,累积了太多的对三界的希望——贪恋娑婆的希望、贪恋娑婆的感受。即便每一次的受生我们都受尽了老病死的折磨,即便我们每一生的生命都如此地疲累,但是我们还是愿意一次一次地再来投胎,因为我们对于三界还是充满了期待、充满了希望。那这怎么办呢?当然你如果说继续想要轮回,这个就不用去处理,你只要积集善业就够了。但是当你开始想要求生净土的时候,这个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而且是最难处理的问题。古人说一句话:念佛法门——念佛容易信愿难,特别是畏愿力,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我们要把对三界的那种五欲的希望转成对净土的希望,这个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但是你转不过来你就不可能往生。即便你把佛号念得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因为你对三界充满了坚固的希望、坚固的爱取,你就离不开十二因缘的生死的业力。
怎么办呢?伟大的佛陀告诉我们,要改变我们心中的希望,只有一个方法:你必须生起智慧的观照。我们前面说过了,用空假中的三观来调伏你的希望、来转变我们的希望。我们前两天讲得很清楚,第一个一定先修空观。我们一开始要看到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一般人流转在三界太久了,我们在三界的因缘当中打滚太久,我们很多人已经“忘知来时路”,我们从什么地方来?已经不知道了。这个小孩离家出走以后在外面打滚,他忘了他的家在哪里。古人说太久地在三界里面打滚,忘知来时路。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们已经没有印象了。所以我们首先一定要看到生命的本质“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也就是说,即便我们经历了很多的生命经验,它感觉是这么的真实,没有错!三界曾经给我们很多的快乐的感受,但是我们从本性来看,这些都是如梦如幻,我们内心当中本来没有感受、本来没有想象、本来没有希望。从本来无一物当中,我们就可以慢慢慢慢达到一个无住的境界,这个很重要。大乘佛法观一切法空,不能否定因缘的存在,只是我们执取的心。所以空是空掉内心的执着,我们对于那种曾经经历过的快乐的感受慢慢地松脱,我们告诉我们自己——我们是可以改变的。为什么?凭什么说我们今天是一个具足很多很多烦恼、具足很多很多颠倒妄想的众生能够成佛呢?因为这些都是不真实的,因为“何其自性本自清净”。所以从空观的…
《净心与净土(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