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你要去栽培,這叫諸法因緣生。很多人以爲,我念佛、念佛,念到最後我自然會産生一種往生的願力。世界上沒有自然而生,這是自然外道才這樣講。諸法因緣生。你要用聽聞、思惟去栽培你的正念,而不是說誰會把正念送給你,乃至于佛陀都不能把正念送給阿難尊者。阿難尊者在《楞嚴經》、他被摩登伽女誘惑的時候,他就跟佛陀說
:如來有無量叁昧,隨便送我一個叁昧,不牢我修。佛陀說,你吃飯,我會飽嗎?我吃飯,你會飽嗎?佛陀說,身心不可相代,修行不能取代。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在念佛的時候,你有兩個功德。第一個,當你准備了對名號的信仰,阿彌陀佛給你現世的安樂,消業障、增福報;(第二個,)當你有來生的願力,阿彌陀佛給你更好的東西——臨終把你帶走,帶到淨土去。所以我們在念佛的時候要具足兩種的心態:第一個、堅定對名號的信心,第二個、對淨土莊嚴的一種欣求好樂。那麼這兩個就是我們這次上課的主題心態的准備:對名號的信仰、對淨土的願力。
好,我們看甲二、正文。正文當中有叁段:乙一、觀佛號功德以生信心,乙二、觀淨土殊勝以啓願力,乙叁、依攝心專注以立行持,信願行叁資糧。
我們看信心要怎麼栽培呢?乙一、觀佛號功德以生信心。觀想佛號的功德來啓發我們對佛號堅定、不可動搖的信心。很多人對佛號的信心還是活在一種仰信。人家這麼說,我就這麼聽,他沒有真正地學習。信心,在經典上說,是來自于勝解——一種堅定的理解、殊勝清楚的理解。把疑根拔掉以後的理解。所以我們一定要透過學習。
那麼我們把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當中提出五點來建立我們的信心。
丙一、消除業障。第一個,在四十八願的第十二願當中,“光明無量願”,清楚地講到,念佛是可以得到彌陀的光明的攝受而消除災障的。我們看經文,大家請合掌。
設我得佛,光明有限,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解釋一下。設我得佛,那麼阿彌陀佛發願說,當我得佛的時候,我身上的光明,光明有兩個,一種是常光,經常顯現的光明;第二個是放光,就是佛陀有特殊的因緣才顯現的光明,比方佛陀顯神通來破障,等等。那麼這個地方的光明指的是常光,就是佛陀身上經常性的光明。假設這個光明是有限量的話呢,它的最低的限量,絕對不能低于百千億那由他,“那由他”也是一個億,百千億億諸佛國者。一個佛國是一個叁千大千世界,一尊佛教化的地方。
阿彌陀佛對衆生的加持,今生的加持,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光明的攝受。我想很多人念佛,臨命終的時候會經常看到光明,就是一種感應的力量。在《印光大師文鈔》講到一個事,他說有一個年輕人,這個年輕人他學佛不是很深,可能只是建立在信仰的狀態,沒有達到一種真信。這年輕人他的母親往生很多年,突然間有一天他夢到他母親。他母親對他講說,我現在在叁惡道當中非常痛苦,希望你到蘇州去求印光大師爲我念佛誦經把我救拔。這個年輕人很孝順,他得到這個夢境以後就到蘇州去找印光大師。印光大師當時在閉關修行,但是印光大師被他的孝心感動,在關房特意地召見他。年輕人說明來意以後,老法師說,這樣子,我現在爲你念佛超度你的老母親。你就跪在我後面,你一定要記住,我念佛的時候,你聽我的聲音就好,但是你要觀想你那個聲音轉成一道光明照耀著你的母親,而且你要相信在照耀的過程當中你媽媽業障慢慢消除、功德顯現。讓他觀想他母親被光明照耀,年輕人說好。那麼印光大師就在佛堂幫他媽媽念佛,念到一段時間的時候,這個年輕人突然間看到他母親、在觀想的時候突然間看到一道金色的光明,他看到以後起歡喜心,打妄想——爲什麼會有這個光明啊、這光明從什麼地方來啊……打妄想。打妄想,就忘掉觀想。等他回去以後,沒多久,他母親托一個夢,說老法師幫我超度,但是不完全,還差一點。那麼這個時候她說,你再去求印光大師,再幫我超度一次。這個年輕人第二次又去找大師。大師說,怎麼會這樣子呢,你怎麼回事呢?年輕人說,我在想的時候剛好看到一道光明,就打妄想。印光大師說,你這次再觀想,看到光明不能起心動念。後來第二次,印光大師再爲他超度一次,他母親後來又托夢說,我現在完全離苦得樂了,感謝印光大師。所以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我們那個信仰的心是很重要。當然我們在念佛的時候也不是說經常要憶念光明,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說你在念佛之前的心態准備,這叫道前基礎,教理、這種正見是一種基礎。就是說,你要深深地相信,在念佛的時候你的身心世界是進入彌陀的光明,你要相信這件事情。但是我們提起佛號的時候,其實,只有聽自己的音聲,但是這個音聲當中是有信仰的,但是你不一直在觀想光明,不是這樣子。你還是聽音聲,但是你相信你進入到彌陀的光明當中,因爲彌陀的本願就是這樣的。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有八萬四千的光明,一一光明攝受念佛衆生,攝取不舍,是這個意思。第一個,我們要做光明的信心,消除災障,這是第一個。
我們看第二段,丙二、增長福慧。我們看經文,請合掌。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個地方講到,我們一個人,有些人念佛他也不見得求往生,那麼即便他不求往生,他不斷地拜佛、念佛,他的福報力也不可思議。我們看經文就知道。他說,設我得佛,他方國土,“他方國土”就是說他不是極樂世界的衆生。非極樂世界國土的菩薩,聞我名字。這個“聞”我解釋一下。蕅益大師說,這個“聞”不是聽聞而已,要得到聞持的功能,執持名號的“持”。什麼叫“聞持”呢?要聽聞歡喜、具足信心,要受持不失、具足願力。就是你在念佛的時候充滿了信心而且充滿了專注力,信仰跟專注兩個結合叫做“聞”,叫“聞持”。那麼你有一定的功課,當然,既然是念力、專注力,就是說你肯定有些定課、有些成片的功夫。
那麼這個人壽終之後他並沒有求生淨土,他可能是修難行道的,或者說他臨終的時候突然間起顛倒了,沒有求生淨土,但是他所念的佛號並不會因爲這樣而空過。有什麼好處呢?來生生在尊貴之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尊貴之家,古德解釋說,第一個是有權勢之家,有權勢,做官的;第二個是有學問之家,讀書人;第叁個、有財富之家。叁個具足,既尊且貴,權勢、學問、財富。那麼阿彌陀佛爲什麼發這個願呢?古德說,一個菩薩,他這個地方針對法菩提心的菩薩而發的,就是說你發了菩提心、你念佛,可能你本身的規劃就沒要求生淨土,或者你臨終的時候出了一點差錯,你也沒有求生淨土,那麼你在佛堂當中所念的佛號最後會有什麼樣的效果呢?生尊貴家。那麼生尊貴家爲什麼呢?受到衆生的尊重,有利于弘法利生、行菩薩道。因爲菩薩是要有福德力的。你看佛陀的出世,釋迦牟尼佛生在哪?生在王族家,所以他在弘揚佛法就很方便。如果說釋迦牟尼佛是生長在非常低賤的奴隸家,對他的弘法就産生障礙。
我想,其實我們也不一定要說看到來生,我不知道諸位有沒有注意到法師的福報力有差別。我自己的觀察啊,修密宗的、修淨土宗的這兩個宗派是最重視他力法,對不對?最強調本尊相應法。這兩個宗派的法師平均的水平,福報比較大,平均水平啊。修叁論宗的、修唯識宗、觀一切法空的,福報比較差。平均啊,少數幾個特殊個案不談。爲什麼會這樣呢?當然事出必有因。你想想看,觀一切法空的人,他是修自力法門。一個人經常跟佛號在一起,經常拜佛、念佛,如染香人身有香氣。你注意看,只要是修他力法門,西藏的上師,福報都特別大,他們都是修他力法門;淨土宗的法師,尤其是經常拜佛的人。你看忏公師父,特別喜歡拜佛,他每次都要去拜幾拜。我們那個時候在齋戒協會的時候,他一到齋堂,我們在念供,念供要念十五分鍾,他老人家就在那邊拜拜拜,拜到我們念完他才起來,上去吃飯;你跟他一起出去,出去辦事,車子還沒有來,還有叁分鍾,他跑到念佛堂再拜幾拜,他逮到機會就拜。你看忏公師父,諸位有些人沒有看過忏公師父,他那個身相特別尊貴。我們臺灣有一個很大的企業家,是很高慢的。他有一次看到忏公師父他很自然地就拜下去。別人說,诶,你平常不是都不拜佛的嗎?爲什麼拜這個法師呢?他說。我也不知道,我看到他就控製不住,想要跟他拜啊。忏公師父那種尊貴啊!他拜佛拜到一種程度,如染香人身染香氣。他整天跟阿彌陀佛的功德莊嚴在一起。所以,我們一個人拜佛、念佛,即便你今生沒有往生,佛號也不會失掉。因爲佛號曾經在你的身口意跑過一次、跑過兩次、跑過叁次,它留下的香氣、留下的光明我們還是可以受用,這個是佛陀說的:“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
丙叁、善根堅固。這是比較重要的。前面是講福德力,這個地方講大乘的善根。我們看經文,請合掌。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在我得佛以後呢,他方國土,這個地方也指的是極樂世界以外的國土,發菩提心的菩薩,聞我名字,這個“聞”跟前面的一樣,聽聞歡喜而生信心、受持不失而生正念。不即得至,不能夠快速地成就不退轉的功德,于無上菩提不退轉呢,不取正覺。我們在修習菩薩道,最大的障礙就是退轉,也就是說,我們生生世世的善根不能把它累積起來,這是一個最嚴重的問題,就是一加一不一定等于二。…
《淨心與淨土(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