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感應道交的決定權不在阿彌陀佛身上,我們這段講得很清楚,阿彌陀佛就是平等地釋放他的關懷。所以,感應道交是操之在我們自己,我們自己的准備、我們對彌陀名號的功德的想象、憶念。
好,我們休息十分鍾。
第四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面。丙叁、功德利益。
我們上一堂課講到淨土宗是一個本尊相應的法門。所以,我們要做的主要的是一種感應道交的力量的産生。而大乘佛法的感應道交,它是“莫向外求”,你只要動念向外追求,方向就錯誤,這叫做心外求法。所以我們必須做好內心的准備,諸法因緣生,就是你內在的思想、內在的想象要很正確地准備好。所以在感應道交的過程當中,在經典裏面講到兩個重要的過程。諸法因緣生,那到底什麼樣的因緣能夠創造什麼樣的功德?我們看第一段的現世的安樂,丁一、現世利益。念佛人今生能夠産生業障消除、福慧增長的功德,我們看經文,大家請合掌。
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那麼先講出一個法說再講譬喻。說一個凡夫的心,凡夫的心當然善惡都具,但是他能夠以一種虔誠恭敬的心來憶念佛的功德,這個地方的憶佛偏重在對名號的信心,相信阿彌陀佛的名號是萬德莊嚴,他相信阿彌陀佛的名號一定可以救拔我。而且能夠念佛,這個念佛是指能夠專注地“止”——每一句都能夠聽到自己的聲音,心于佛號專一安住、心于佛號相續安住,這個就是“止”,止的力量。他有這種觀照的名號功德,再加上止的安住,這個時候這個人,“現前當來”,“現前”是今生,“當來”是臨終,他可能在現生或者在臨終就能夠見到佛陀的顯現,那麼他就經常地安住在佛的光明當中。有什麼好處呢?“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一個人經常憶念佛的功德、安住在心中的佛號音聲,我們就安住在彌陀的大光明當中,我們就怎麼樣呢——不假其它的方便,就能夠業障消除、福慧增長,業障就打開了。講出一個譬喻,比方說一個做香的人。我們身爲一個凡夫,身上沒有香氣,但是我們經常跟沈香接觸,沈香的香氣就跑到我們身上來,就好像我們身上沒有光明,但是我們經常跟光明在一起,我們身上就出現光明,這個叫做“香光莊嚴”,這個道盡了他力加被的法門。我們跟香在一起、跟光明在一起,就有香氣和光明,就好像說我們經常跟名號的功德在一起,我們就能夠沾染佛陀的功德的氣氛,這個是仰仗一種願力和信心産生的一種滅惡生善的效果。
在明朝有一個楊顯一的居士,楊顯一居士這個人在地方做一個小官,他跟他夫人兩個都學佛,但是看樣子他夫人學得比他精進。後來,這個楊夫人在叁十一歲的時候生了個兒子,因爲她前面生了幾個女兒嘛,生了兒子以後她就跟她先生說,我傳宗接代的責任已經了了,我現在要好好專心念佛,希望你成全我。她先生也不錯,就找了一個空房子給她住,讓她專心地好好地念佛、拜佛。那麼楊夫人在拜佛幾個月以後,突然有一天業障現前,背後長了一個很大的膿瘡,流膿流血,看盡所有的醫生、吃盡所有的藥就是不見好,她就知道這個是冤親債主來討債。我們一般來說,修行人一旦是你真實地用功、真實地發心,你心中跟道相應的時候,我們很多過去的罪業都會提前顯現,叫重報輕受,這個是很正常,重報輕受,把叁惡道的果報變成暫時的病痛顯現出來,因爲它的罪業的力量被破壞了,因爲你心改變了,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忘。這個楊夫人她真實的道心生起的時候,她把過去的業障逼出來,然後她就更虔誠地憶念阿彌陀佛的聖號,然後回向給自己的冤親債主。後來有一天晚上她做夢,她夢中她看到一個大鬼拿著一個刀子要殺她。她一直跑一直跑,跑到前面有一個很大的神放大光明,她就躲到那個尊神的後面,結果那個拿刀的鬼就害怕。她做這個夢醒過來以後,她的膿瘡就慢慢慢慢不流膿、不流血,慢慢枯萎了,最後自然好了。這個就是她的冤親債主業障消掉了。後來再念了幾年以後,她對她先生說,我昨天做夢夢見有四個童子要來迎接我,我最近要往生。當天就在他先生的助念之下,還有很多人的護持下,安然坐化,往生西方。
所以我們講“香光莊嚴”,就是說我們今天念佛人的確能夠去分享佛陀的功德,這是印光大師說的“即衆生心投大覺海”。我欠這個人一百萬,但是我還不起,阿彌陀佛,我好好地憶持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幫我們還掉了。他力法門的確是可以産生香光莊嚴,就是說我自己沒有香氣,我自己沒有光明,但是我不斷地跟佛號在一起,我就能夠把佛號的功德轉成我的功德。不過這個地方要注意,要注意一點——轉他成自,把佛陀的功德轉成我們的功德,這個地方要做一個區別。龍樹菩薩在《智度論》上說,佛陀的福德力可以轉化給我們,佛陀在無量劫所修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的福德力可以轉化成給我們消業障、增福報,可以;但是佛陀的善根,比方說他的菩提心、比方說他的空假中的智慧,不可以傳送給我們。你說,我母親往生了,我把我的善根回向給他,話是這樣子講,但是善根不能輸送,連佛都做不到。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依止一種信仰,把我們無始劫的業障消除,這是一種什麼方式呢?比方說,我身上沒有香氣,但是我跟香氣接觸我就有香氣。我們經常一個帶有身口意罪業的凡夫,我們把佛號在我們的身口意不斷地運轉,一句彌陀念誦聽,我們一句萬德洪名的音聲在身口意運轉的時候,诶,我們的業障慢慢消除、我們的福報慢慢增長,這是一個事實。但是有一個條件——你要充滿堅定的信心,你要有信心。這是第一個,依止信仰而創造現世的安樂。
再看第二個,丁二、究竟解脫,這是比較關鍵的。淨土宗的人主要目的是求往生,不是現世安樂。我們看經文,請合掌。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淨土。
我本因地,這個“我”指的是大勢至菩薩。他說他過去是一個凡夫的因地,他怎麼修行呢?他以念佛心,他以憶佛、念佛的心而悟入無生法忍,證得我空法空的真理。換句話說,大勢至菩薩在當時的修學並沒有求生淨土。但是,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淨土,但是現在是一個娑婆世界,一個障深慧淺的時代,所以他呢勸所有念佛人一定要爲菩提道而産生求生淨土的決心。《阿彌陀經》釋迦牟尼佛叁次勸我們往生,他的理由在哪裏?最後的流通分也說:當知我于五濁惡世行此難事,什麼難事——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我們都知道釋迦牟尼佛是精進第一的。釋迦牟尼佛因地修行,爲了自己的波羅蜜,他可以成就一個布施的波羅蜜,爲一個持戒的波羅蜜,他可以舍身命。他如此地精進,他的行力很強。你看他超越了彌勒菩薩成佛超越十二劫,彌勒菩薩生生世世做釋迦牟尼佛的老師,他發菩提心在釋迦牟尼佛之前,但釋迦牟尼佛超越彌勒菩薩先十二劫成佛,超越十二劫,主要是精進。一個那麼修精進波羅蜜的人他自己親口講出來,在五濁惡世修行是很困難的,諸位弟子你們不要走我的後塵。釋迦牟尼佛自己是在難行道裏面、在五濁惡世成佛,當知我于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一段經文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有非常懇切的開示,他說,世尊自己以他自己走過的路懇切地勸我們不要再走這條路了。叁界火宅,成就無上菩提的路不是那麼容易,所以他勸我們一定要“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關鍵在于念佛要有願力,要有往生的願力。
很多人把自己的思想都用在今生的事業、今生的家庭,我想很多念佛人很少想到來生的問題,這個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如果你今生在修行都很少想到來生,臨命終的時候你一定非常害怕,因爲你沒有做好心理的准備。一個人要經常想到來生,尤其是淨土法。我們是把今生當作通向來生的一個過程——我今暫作娑婆客,不久蓮池會上人。如果你很少想到來生,很少想到來生啊,那你臨命終會非常害怕,因爲你所想象都在今生,而今生的因緣破壞的時候,你沒有做好來生的規劃,你肯定很多的挂礙、很多的恐怖、很多的放不下。念佛人要把心思慢慢地從今生裏面抽出來,慢慢慢慢地把心的重點、重心放到來生。就像一棵樹,佛陀以這個樹來做一個比喻,樹的傾倒原理,就是說,這一棵樹,如果它平常往西方發展,把它砍斷,它肯定往西方傾倒;如果這棵樹是往東方傾倒的,你把它砍斷,它一定往東方傾倒。所以,我們心中會有很多的希望,對不對?我希望我掙很多錢、我希望我買一棟房子、我希望我的子女怎麼樣……身爲一個凡夫,你有這樣的希望,可以理解。我們要面對今生的,我們不能否認今生;但是,你不能把這個希望當作你生命的重心,否則你臨命終的時候你走不掉的。你要知道這只是一個過程。我們必須把往生的希望是在你生命當中變成——來生的希望是你生命當中最大的希望,任何一個希望跟這個希望沖突,你能毫不猶豫地放棄這個因緣。也就是說,我們不敢奢望每一個人心中只有一個希望,那凡夫其它生活還活不活?!但是你必須把往生的希望變成是你心中的主流,就成功了。最強大的希望!強者先牽嘛!這叫帶業往生。所以,我們除了培養一種對佛號的信仰,更重要是一種心中的願力。我今暫作娑婆客,不久蓮池會上人。所以,你平常就做好這樣心態的准備,你死亡到來的時候,你會很放心地放下今生的因緣而面對來生。
一個人要多想想未來,不能活在過去。我們很多的心態、臨終的心念都平常要准備好。沒有一個想法會無中生有,包括往生的想法,都…
《淨心與淨土(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