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心與淨土(淨界法師)▪P8

  ..續本文上一頁地講出來:往生與否在信願之有無。你念佛沒有堅定的信仰、沒有堅定的願力,那個佛號是個空殼子,那只是消你的業障、增長你的福報,如此而已。所以,往生與否在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在持名之淺深。所以我們要永遠知道,佛教什麼是根本法門、什麼是枝末法門。事相的修學,只要是事相的,外在的因緣都是事相的、都是枝末的,你內心的狀態、你的菩提心、你內心的觀照力,這個永遠是根本法門,這個是關鍵。《法華經》是佛教最圓滿的思想,對不對?《法華經》裏面佛陀在最晚年講的思想,最晚年講的一部經,臨滅度的時候講的。佛陀就公開地宣說,我出世的時候講了很多法門,講叁皈、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緣、六波羅蜜,到底我出世的真正的目的在哪裏?佛陀出世的本懷只有一個,主要的宗旨只有一個——開示悟入佛的知見,就是把我們凡夫的知見把它教育成佛的知見,主要是這個目的,其它的事相的修學都是方便。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法華經》的時候,彙叁歸一,佛陀說我所說的法門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啓發我們內心的覺悟,就做這件事情。這個目的你沒有達到,你就沒有達到佛法裏面真實的功德,你還是門外漢,你跟佛法只是結緣。也就是說你修學佛法,你沒有做改造思想,雖然你也布施、你也持戒、你也忍辱,但是你跟佛法你還是不得其門而入,你還是在門外欣賞佛法,如此而已。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念佛亦複如是。你心中的依止智慧的觀照産生的信仰,相信你一定可以往生,第二個、你産生願力——我一定要往生,這個信願是很重要的。

  好,我們看第二段,丙二、感應道交。淨土宗我們前面說過它是一個他力加被的法門,所以我們必須跟阿彌陀佛的功德産生感應,就是轉他成自,把彌陀的功德轉成我們自身的功德。那麼感應的整個過程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看這個地方有兩段經文,首先我們看第一段:

  譬如有人一專爲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異。

  這是一個譬喻。佛陀對感應道交先講出一個譬喻說,比方世界上有兩種人,有兩個人。一專爲憶,就是說某甲他不斷地憶念某乙的好處、某乙的功德,一直希望能夠再跟某乙再一次地相逢;但是另一方面,某乙早就把某甲完全忘得一幹二淨,他心中想其它的事。那麼某甲憶念某乙,某乙卻把某甲忘掉了,那麼這兩個人未來的因緣未來會産生什麼情況呢?若逢不逢,或見非見。“若逢”就是說彼此間都能夠聽到對方的名字、生長在同一個地方,乃至于彼此不但能夠聽到對方的名字、還能夠彼此見過面,那麼也就是說呢,若逢而不逢;即便是“見”而“非見”,也就是說即便兩個人生長在同一個地方,比方說住隔壁,而且經常見面,也都是當面錯過,不能産生一種交互的感應作用。因爲人跟人之間的因緣不是單方面的過程,我不斷憶念你,你不把我當回事,我們兩個不可能産生感應。

  那應該怎麼辦?二人相憶,二憶念深。“二人相憶”就是說兩個人把工作做完以後偶爾地去憶念對方,某甲偶爾憶念某乙,某乙也偶爾地憶念某甲。這樣的因緣也是有,但是比較淺,它會創造一生的因緣。就是說,你們兩個在一生當中偶爾地有一次兩次的相逢,然後就離開一段時間,離開一段時間以後又偶爾地相逢一兩次,又離開了好幾次。爲什麼呢?因爲你們兩個彼此憶念是有間斷的、不相續的,不堅固的憶念。但是,“二憶念深”,如果說某甲用一種很堅定的信仰、很堅定的願力來憶念某乙,而某乙也以很堅定的信仰、堅定的願力來憶念某甲,那麼這兩個人呢就會生生世世都在一起,“同于形影,不相乖異”,永遠不可能再分開,因爲他們心中憶念的力量太強了。

  那麼這樣的譬喻,佛陀到底想要講什麼道理呢?我們看第二段,請合掌:

  十方如來,憐念衆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爲。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生,不相違遠。

  佛陀這個時候道出他內心的心聲——身爲一個佛陀,佛陀是幹什麼呢?佛陀是“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佛陀的心安住在一切法空的寂靜當中,但在一切法空當中佛陀有種大悲的願力來憫念一切衆生,就好像慈悲的母親平等地憶念兒子一樣,如此地至誠懇切。但是,身爲兒子假設離家出走,也不再憶念母親、也不想回家,那麼母親單方面的憶念是不能構成感應的作用。反過來假設兒子也能像母親一樣地來憶念母親,那麼這樣子,母子之間的關系,多生多劫相逢在一起。

  那麼這段經文講到了兩件事情。第一個、講到佛陀的心情,佛陀對我們的心態是什麼。美國有一個總統叫杜魯門總統,他的政績做的不錯。有一天記者去訪問杜魯門的母親。他說,女士你真的是很偉大,你看你生出一個美國總統,又這麼優秀,你應該爲他感到驕傲、感到自豪。他母親說,是的,我爲杜魯門感到驕傲,但是我同時也爲我另外一個兒子感到驕傲,我另外一個兒子在田裏面現在正在挖地瓜。在母親的心中,不管他做總統、不管他挖地瓜,母親的心情是平等的。當然世間人他會從一種功利主義來看,但是母親的心態不會因爲他有多大的福報、多大的差別而産生差別。所以,佛陀的加持力對我們是平等的。也就是說,身爲一個無量光、無量壽的佛號,它對我們的加持力,其實它的本質、它本身是沒有選擇性的。名號的功德並沒有鎖定對象,這是第一個我們要知道的。

  佛陀以母親的心情來做比喻,就是說身爲佛陀的加持力是平等的。但是身爲衆生的感應力是有差別的。這個地方的“憶念”包括什麼?主要是什麼?心中的想象!你對彌陀名號的功德的聯想。我們的想象力,諸位如果學過唯識你會知道,我們的想象力是多麼的厲害。比方說,我們同樣有福報,我們過去生修福報,但是當這種福報、善業轉成一種果報來受用的時候,它又會有不同的相貌出現。你看有些人他的福報表現在房子,他買很多房子,他沒什麼錢,他房子特別多,爲什麼?因爲他對房子産生一種功德聯想,他用最美好的名言來贊歎房子,所以他生命當中跟房子的法産生感應、産生一種聯系。有些人福報表現在車子,他特別喜歡買車子,因爲在他的名言當中他用美好的功德想來憶念車子,所以他生生世世經常會遇到好車,他會把所有的善業往車子方向走。很多人你看他沒什麼錢也沒什麼車,但衣服特別多、名牌包包特別多,因爲他心中的想象力就是把它想成功德相。所以,諸位要知道,你今生的物質哪一個地方偏多,跟你前生的想象是有關系,你對它産生美好的想象,所以當你造作善業的時候,它就往那個方向跑。你今生跟什麼人結婚、你今生會受用什麼物質,除了你的善業力以外,來自于你前生的想象,你前生打什麼妄想打得特別重,它就會出現。很多人都問我說,師父,你看我會不會出家?我都會問他一個問題,你現在靜下來,你生命當中跟不跟出家這個法相遇,那你想到出家的時候,你第一個直覺會想到什麼?你說出家很不錯啊、很寂靜啊、沒有挂礙啊,出家是享清福啊,世間人是享洪福,洪福是帶業、帶有塵勞。如果你對出家法是充滿了一種美好的想象,即便你今生沒有出家,你來生一定有因緣出家,因爲你用美好的想象來憶念出家法。反過來,你說哎呀,出家真是很可憐啊,在山上住很孤獨,我甯可在人群當中行菩薩道。那我告訴你,你今生不可能出家,你來生也不可能出家。當然這個沒有對錯,只是說爲什麼有些人,這個法、這個人會在他生命中出現呢?因爲他長時間地憶念,他産生一種美好的想象。

  我們的生命是由我們的想象力創造出的。你前生打什麼妄想,今生就出現;你今生打什麼妄想,來生就會出現。所以我們現在必須把我們今生的妄想都就集中起來,投入到對名號功德的想象、對淨土莊嚴的想象。我現在問大家一個問題:當你念阿彌陀佛的時候、當你的身口意創造一個音聲的時候、“南無阿彌陀佛”的時候,你想象一下,你會産生什麼聯想?“我都沒有什麼感覺”——那糟糕了!呵呵,那糟糕了!你要相信它可以救拔你啊,産生一種救拔的聯想,産生一個往生的聯想啊。你對它沒有産生聯想,你就不能産生堅定的信仰。信仰是建立在正見的基礎,否則就叫迷信。迷信是沒有力量的。沒有一種堅定的信仰,你不能産生一種堅定的力量。有些人念佛的時候說,哎呀,我念佛的時候阿彌陀佛會不會救拔我?你看——疑惑!因爲你沒有做好心理准備。你平常還沒關系,臨終的時候,你念佛的時候心中還存有疑根,那就糟糕了。疑根未拔,這是一個障礙。我們必須要對阿彌陀佛的名號做出很正確的想象,我們才會在臨終的時候放下一切,全心全意地一心皈命、通身靠倒,把身口意全部交給阿彌陀佛這個音聲,才會追隨彌陀的腳步走,否則你臨終的時候你就猶豫不決。所以我們是需要透過教育的,透過思想的教育,把我們很多很多妄想集中起來,一心皈命到佛號上,這個就是我們這個課的主題。我們不可能整天想著阿彌陀佛,要面對現實生活,我們也不可能整天想著淨土,但是你必須要把對名號功德的想象、對淨土的想象變成是你內心思想的主流思想,這很重要。要大家整天想阿彌陀佛,強人所難。我們沒有成就叁昧,我們每天要面對很多世俗的事情,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一定要把你往生淨土的思想變成主流思想,強者先牽。所以唯識學上說,我們臨命終的時候一定有很多妄想,但是念佛的妄想,念佛的想象,念佛不能講妄想啊,念佛的想象是最有力量的,你必須要把它訓練成是最有力量的想象,才能夠構成強者先牽,這叫帶業往生或者叫隨念往生,用強大的願力來引導你的業力。那麼這個力量的栽培當然要透過學習,聞思的學習。

  這個地方就說明,感應道交,…

《淨心與淨土(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