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心與淨土(淨界法師)▪P5

  ..續本文上一頁力。就是說,當你在做一個善事的時候,你是以一種堅定的信仰,你相信這樣的善法是成就安樂的果報的,第二個、你希望能夠透過這樣的修學成就來生的功德,你造的業特別強。所以,凡是有信仰、有願力所産生的思想才對我們生命産生堅定的影響,這叫做正念,這個才算。不是說你偶爾在佛堂,心很散亂,今天特別勞累,你就開始想到佛號,把佛號念一念,然後遇到順境的時候就把佛號丟掉。那你偶爾想到佛號,念佛的時候只想用佛號來安定身心或者遇到障礙的時候把佛號拿起來念一念,這樣子念佛是不能産生強大力量,因爲你缺乏長時間的信仰,缺乏一種對來生一種美好願景的一種願力。你佛號的背後沒有一種信仰跟願力的推動,這個佛號是沒有力量的。世間法如是,佛法也是這個道理。所以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是繼承過去的業力、繼承過去的思想,這個我們是無可奈何,但是我們可以做出改變,我們透過今生的教育可以創造一個美好的思想,從這個地方産生生命的轉變。就像子路一樣,他本來是一個野蠻的凡夫,結果變成一個翩翩君子,因爲他對儒家的教法産生信仰,他對于成爲一個君子産生一種希望,他希望成爲一個君子,所以他能夠産生生命的改變。

  好,我們看戊二、一心具足二門。這個意思就是說,生命的轉變,關鍵在你的第六意識,“動身發語獨爲最,引滿能招業力牽”。第一個、它的變化性特別大,第二個、它造業力特別強。那麼第六意識跟外境接觸的時候産生一種了別的功能,這個時候,我們生命有兩種選擇:第一個、我們活在過去的流轉門,也就是說我們活在過去的妄想。什麼妄想呢?第一個、唯識所現。引導我們妄想的第一個就是唯識,這個“識”是第八識、業力。我們看到的人是什麼情況、看到外境是什麼情況,是由過去的業力決定的。你看一水事件。你看,水,有些人看到是水,鬼道衆生看到的是火。所以我們覺得哪一個人是好人、是壞人,其實他跟你因緣怎麼樣,這跟你過去的業力是有關系的,因爲它本身是無自性的。那麼當我們過去的業力把外境變現出來的時候、我們去受用這個外境的時候,我們會産生一種感受跟想象,然後我們就住在這個感受跟想象,這個是很麻煩的問題。所以我們被過去的業力牽著走,變成一種流轉的因緣,我們從此以後就活在一種生命的惡性循環、所謂的輪回性。

  那怎麼辦呢?還滅門,就是說我們從這個地方開始覺悟、修學佛法、開始修習止觀。從這個當中産生空觀的智慧來去除我們對過去的執取,從假觀的智慧來創造一種順從彌陀本願的一種信仰跟願力,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從一種叁界的生死凡夫慢慢慢慢地跟彌陀産生感應道交。也就是說,我們必須要透過一種智慧的觀照。

  在智慧觀照當中首先第一個,我再強調一下,我們在修淨土的信仰跟願力之前,一定要先修空觀,很多淨土宗的人他忽略了空觀的重要性。我們上次也講過一件公案,就是過去有一個上海的林居士,諸位可能還記得。這個林居士他是一個生意人,福報很大,他晚年的時候把他的所掙的錢蓋了一個佛堂來大家來共修,他自己也念佛。臨命終的時候很多人來幫他助念,他跟佛號接觸的時候啓發他以前念佛的善根,他也隨順念佛,然後臉色非常的安詳、紅潤。但是他有兩個太太,他對他小太太的感情特別好,結果他小太太趕過來的時候開始哭泣,說你不能走啊,你走了以後我怎麼辦呢?他聽到他太太聲音的時候,觸動他過去的感情,所以破壞他的正念,結果臉色開始變化,後來死掉,死掉以後變成一只狗,托夢給他兒子,把他找回來以後到寺廟去放生。林居士的失敗在哪裏呢?他不是沒有念佛,我相信他對阿彌陀佛也是有信仰、也有願力,否則他不可能臨終的時候聽到佛號馬上産生這麼大的一種善根、這樣的一種感應。因爲他沒有好好地處理他過去的妄想!

  我們今天一個杯子,這個杯子就是我們的心,它已經受到很嚴重的染汙。它受到很嚴重的染汙,你不能直接裝甘露的法水。你要怎麼樣?先把它洗幹淨,對不對?才能裝甘露的法水,否則你會變成善惡的夾雜。就像憨山大師《念佛篇》的開示,他說,很多人修行念佛法門,他不修空觀,結果呢,佛號只聽念,煩惱只聽長,平常對兒女的感情、夫妻的感情也不斷地增長,這個時候他心中是兩股力量,一個是對叁界情感的愛取,一個是對阿彌陀佛的一種信仰跟願力,兩個同時存在。臨終的時候你們猜猜看哪一個力量比較大?(前一個)它是熟境界,它是多生多劫熏習的;你這個是小孩子,今生才栽培。小孩子跟大人打架只有一個結果,小孩子失敗。他在念佛之前沒有做好空觀的洗滌,沒有真正用空觀來洗滌過去的妄想。從臨終正念的角度,很多女衆對子女是有感情的牽挂的,這個地方諸位要提醒自己。夫妻的感情容易斷,子女的感情相當難斷,他會生爲你的子女,事出必有因,多生多劫的這種感情的糾纏。諸位你們知道該怎麼辦嗎?你要觀想你本來沒有這個孩子。諸法因緣生。我們從空性而來,我們也還空性而去,人生只是一個過程。我希望你平常就要養成這樣的觀照,你不能說你平常念念之間都栽培一種強大的愛取,而你也栽培一種淨土的信仰跟願力,這兩種力量到臨終的時候,這兩種力量是漢賊不兩立,肯定會産生對峙。我們在培養正念的時候,我們必須要消除那種往生的障礙,你平常就要注意。日常生活,起心動念,你開始動念的時候、産生感情的時候,提醒自己——不可以!念念之間告訴自己——諸法因緣生,人生只是一個過程,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我今生盡我該盡的責任。當然我們佛法也不能要你否定因緣,你該有的責任、該面對的責任,你還得去面對。但是你應該用一種空性的智慧來面對緣起,就是用出世的精神來面對入世的因緣。這個地方很重要,這個觀念很重要。我們不相信平常把世間的有漏的因緣抓得緊緊的,臨終會突然間所開,不可能!

  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一點要提醒自己——你一定要以不生滅心、以一種清淨的不生滅心來建立你的信仰跟願力,這樣的信仰跟願力才能夠堅固。也就是說,佛法一定安住空性,才能夠從空出假,來面對未來的因緣。因爲你不跟過去切割,你不跟過去切割這表示什麼意思,諸位知道嗎?你不修空觀。我不想修空觀,我只想憶佛念佛——你講這句話代表什麼意思,諸位知道嗎?代表你要用你今生幾十年的功力來挑戰你過去生無始劫來熏習成的妄想,你要用短短的今生幾十年來跟過去抗拒——就代表這個意思。不修空觀,你的過去的業力跟思想就饒不過你。這個地方要注意。所以佛法說,一個人不修摩诃般若波羅蜜,這個人不知善巧,沒有方法,硬幹,結果變成黃花崗七十叁烈士。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當我們在修習禅淨雙修是有道理的。永明延壽大師說,你在念佛的時候,你一定要有空觀做基礎,掃除對叁界的愛取,才能夠從這個一念的不生滅心裏面建立信願。

  好,我們看最後一段,那麼我們把它做一個總結,心靈的力量做一個總結:戊叁、一心修叁觀。首先,我們看“一心叁觀”的第一個——真妄不二。這段經文很重要,我們把它先念一遍,請合掌。

  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初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爲妙覺明體。

  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

  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好,我們解釋一下。佛陀在《楞嚴經》裏面對生命描述說,阿難,你雖然出家這麼多年,但是你還不能夠真正地通達生命它只是一時的空中飄浮的灰塵,它也是一時魔術師所變化的一個假象,生滅變化,而且你做不了主。也就是說,它是“當初出生,隨處滅盡”,當業力成熟的時候,你會看到你的家人、看到你的眷屬,看到你今生所受用的一切;但是當你過去的業力消失的時候,你回過頭來你又發覺什麼東西又覓之了不可得,而這樣的一種虛妄的相狀就是你生命的假象,是暫時的假名假相假用。在這個假相的背後,它真實的本性是一種清淨的“妙覺明體”,也就是說,我們的生命只是一種清淨心透過因緣的力量創造一種暫時的假相,等到這種業力結束以後,它又恢複到本來無一物。那麼這是一個總說,這以下別示。

  我們先看這個假相是怎麼來的: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爲什麼有這個假相呢?爲什麼我就能夠跟我的家人重逢、爲什麼我今生有這樣的事業呢?那是因爲因緣的和合。因爲你過去生在某一生當中曾經有某種業力、某種思想的造作,在今生的因緣成熟,所以它虛妄地出現。虛妄就是暫時地出現,不是永久的。等到這個背後的業力的能量釋放完以後,你會發覺它又慢慢地消失掉。所以,生命的産生完全是因緣的力量。

  我問大家一個問題,佛陀滅度了兩千五百多年,很多人問我一個問題說,那我們今天這個佛像有沒有加持力?我們現在是以佛像代表佛陀,對不對?它是一個木雕的佛像。我問大家,這個佛像你對它禮拜、贊歎,它對你有沒有加持力?答案是:很難講!很難講!你要是對它産生信仰,它對你有加持力,因緣和合嘛!如果你認爲它是一個木雕佛像,它對你來說就是一個木雕佛像。所以,很多人說,佛菩薩到底在不在?答案也是一樣:很難講!對有些人來說,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是不存在的,我講實在話。像上次我們做那個咒牌,咒牌有沒有加持力,挂在身上有沒有加持力?也是因人而異。你把咒牌很恭敬地挂著,上廁所的時候很恭敬地拿起來放…

《淨心與淨土(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