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心与净土(净界法师)▪P4

  ..续本文上一页外境是由业力来主导的,所以你的生命非常地被动、非常地束缚,你的生命没有开创性,你今生来一趟,只是把过去的业力享受完就算了。这个人我们看不到他的未来,他是活在过去。这是第一种人,他是一种被动式的人生、一种束缚性的人生。第二种人是一种开创性的、主动性的人生,他的生命是活在一种心中的思想的光明智慧的引导,不管我遇到什么环境我说了算。我们开始用自己的思想来观察人生的道理,用这个道理来试着引导我们的行为,而不是由外境的刺激来引导我们的行为。我们生命当中透过智慧的观察产生坚定的信仰、产生一种坚定的愿力。这种人是活在未来,他是开创性的人生,他开始摆脱过去业力的束缚。我们看到这个人即便现在不是非常好、即便现在充满了烦恼、即便我们现在具足无量无边的杀盗淫妄的罪业,但是我们已经开始改变了,我们的黑暗当中出现了一道光明,我们每天在进步当中。这个人虽然现在不是非常好,但是我们看到他美好的未来,因为他已经做出了一些改变,他已经创造一种改变的因缘,他的生命的水流已经开始改变了,往好的方向改变,我们说这个人活在还灭门。所以我们现在有两种选择,第一个,你还是活在你的颠倒妄想,你过去喜欢打什么妄想你现在还打什么妄想,那你的生命就看不到未来,我们看不到你的未来。你临终的时候只有一种情况——随业流转。当我们现在开始培养一种善念、一种正念,用这个正念来引导我们,虽然刚开始我们对这种正念不熟悉,但是我们强迫我们不能念要他念,慢慢慢慢地你就习惯这样一种善念,临终的时候我们叫做——随念往生,而不是随业往生。所有的临终的正念都必须你平常点点滴滴的观照培养出来的。你临终的善念绝对不会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可能是突然间出现的,不可能!违背诸法因缘生。那你缺乏临终的正念,即便念佛,那个佛号是个空壳子,它缺乏一种美好思想的引导,这个佛号不能产生感应的力量,非常可惜!我们没有好好地去操作这句佛号,这个佛号没有生命力。所以说,我们在念佛之前,我们心态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你把心态准备好了,你跟佛号接触,水到渠成,感应道交。

  所以说,我们在生命当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准备,我们看讲义的戊一、受用与造业

  首先我们看,在大乘佛法当中把生命分成两块,第一块是由上而下,我们看这叫“受用果报”,这部分我们现在不能改变,我们只有认命。就是说我们首先有个阿赖耶识,这个阿赖耶识叫“异熟识”。熟就是成熟,它可以把我们过去所造的所有的善业、恶业的种子把它转成果报、把它成熟,就像米经过电锅煮以后把它转成饭。阿赖耶识就像电锅一样,我们过去所造的业力经过阿赖耶识的酝酿,它会把内在的思想变现一种外在的环境。阿赖耶识就是有这样的功能,它有异熟种子的功能。因为种子是不能受用,它把我们过去所累积的潜在的种子把它变成果报。换句话说,诸位我们今生有一些受用的正报、依报,你的色身、你所接触的环境、还有你内在的思想其实就是在你过去,可能是前生、也可能是前三生、也可能是前五生、也可能是前一百世,在某一个时间、某一个空间你依止某一种美好的思想造了一个五戒十善的善业,然后这个种子经过阿赖耶识的酝酿,它成熟了,啪——表现出来,就变成你的今生这个样子,完全是阿赖耶识的酝酿。那么阿赖耶识它在变现果报的时候,它从两个方向,第一个,它变现内在的思想,第二个,它变现外在的环境。外在的环境这块我们不谈,我们谈内在的思想。

  首先,它变现的第一个思想叫第七意识的思量。思量就是一种自我的执取。我们过去的业力变现一个果报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种思想,会把它捏造为自我。比方说,你变成一只蚂蚁,你就会捏造自己、你就会想象自己就是一只蚂蚁,以蚂蚁为自我:我就是一只蚂蚁,我的工作只有一个——每天搬东西;当你变现一个男人的时候,你就会以男人为自我;你来生如果变成一个女人,你来生就以女人为自我。所以,第七意识的思量就是我们五蕴里面的行蕴,一种恒审思量,一种自我意识,这个是所有颠倒习气的开始,我们过去生的习气就完全由自我的恒审思量来掌控。但是恒审思量是一个很微细的活动,它不能攀缘外境,它必须跟前六识合作。所以,第七意识跟前六识两个是兄弟。第七意识叫做根,前六识叫花果。树根的滋润才能产生花果。所以,自我意识的主导就创造了前六识的了别。第六意识开始攀缘外境、开始受用外境,产生很多的感受、产生很多的想象。那么我们一般人在第八识变现内在的思想、变现外在果报的时候,我们别无选择地又创造另外一个业力,又回传到自我意识,又回传到第八识,产生一种生命的恶性循环,所谓的惑业苦三障。过去的烦恼创造某一个业力,这个业力又创造今生的果报,我们面对今生的果报又起相同的烦恼,又创造一种新的业力,又得到来生的果报,就有一种惑业苦的恶性循环,一般人就是这样。当我们受用果报的时候,我们根据我们果报所传递给我们的感觉、产生想象,又回传到阿赖耶识,一般人是活在过去的业力、活在过去的思想。比方说佛陀在经典里面讲出一个公案。佛陀在经典里面讲到他自己的本生经,他过去的一段因缘。他曾经做过一个雀王,就是孔雀里面的王,他带着很多孔雀在森林中过活。在森林当中同时有一只很凶猛的老虎,这只老虎个性很凶暴,它除了肚子饿以外,有时候为了发泄自己的脾气它也会去攻击其它动物。有一天这只老虎吃了一块肉以后,有一块骨头就刺进它的牙缝里面去,牙齿非常疼痛,三天当中都不能吃东西。因为它一咬东西牙就痛,所以它精神很虚弱,心里也很沮丧。这个时候雀王在树上看到这个老虎这么样的悲伤、这么样的苦恼,它起了慈悲心,就飞到地上去跟老虎说:你嘴巴里面那个骨头,没有人敢到你嘴巴里面去帮你把它拔出来,我愿意帮你拔出来。那个老虎就把嘴巴张开,这个孔雀王就不断用那个小嘴巴慢慢慢慢把这个骨头慢慢拔、慢慢拔,拔到最后,经典上讲,这个孔雀的嘴巴旁边都流出很多血,但是那只雀王他还是不放弃,终于经过很久以后把那个骨头从牙缝里面拔出来。拔出来以后,雀王就劝告那个老虎,它说,你身为一个老虎,过去的罪业嗔心重,你今生还这样子嗔心,你很难跳脱这个老虎之身。你要用慈悲心来面对你的生命,你生命才能够从老虎里面跳脱出来。但是这只老虎并不接受这个孔雀王的劝谏。他说,你有什么了不起,你就是帮我拔牙缝而已,我才不听你的话。早知道,我在你拔我牙的时候我就把你吃掉了。它还是起嗔心啊。佛陀说,当时的孔雀王就是我释迦牟尼佛,那只老虎是谁?提婆达多。你看它以前嗔心重、不听劝谏,他今生出家做比丘,还是这副德行,习气不改。就是这个人他活在过去的等流习性,他不能够接受佛法的教育,不能接受佛法的思想教育去做一些生命的改变。也就是说呢,我们一般人即便学佛以后,我们也是在三宝当中护持三宝、修习善业,但是很可能我们内在的思想并没有做一些改变,那么这个时候,其实我们还是活在第八识变成第七意识、第七意识变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又回传到第八识,构成受用跟造业的流转门,就是轮回的等流性。直到有一天我们开始听闻到佛法,开始产生一种发愿——我一定要创造美好的来生,我不要再活在过去的等流性里面,那么这个时候我们产生止观的观照,而产生空观的力量,空观产生清净的力量、假观一种庄严的功德,产生空假中三观,然后我们的生命就从过去的等流性里面跳脱出来。

  空观的智慧是比较出世的,它是无为的;假观是比较入世的,是有为的。比方说,我们看有为诸法里面当然在中国文化当中最有代表的就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很有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你看,在儒家思想当中生命产生最大转变是谁?子路。子路本来是一个乡间的野夫,是个野蛮人,虽然心地善良、他也很孝顺父母。有一天,孔夫子在讲道理的时候,子路就质问孔子说,我们学礼节有什么用?他说“南山有竹,斩而射之,入于皮革”,南山的竹长得又直又好,它也不需要怎么去修饰,直接拿出来一射就能把皮革射穿。孔夫子说,你说的没错,但是如果这个竹子前面把它削尖一点,后面加上羽毛,“其入之不亦深乎”,是不是射得更深呢?就是说你即便心地善良,但是你要接受礼法的教育,你不是更好吗?后来子路就接受了。后来,在跟孔夫子学习了几十年以后,子路到临终的时候,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子路后来做魏国的一个士大夫的家臣。魏国发生政变,那个士大夫、他的家主、他的主子也受到牵连,他很忠,为了救他的主子被三个勇猛的壮士围攻。其中有一个人把他头上的冠、帽子打落到地上,他为了去拿这个冠就被杀死了。杀死之前,他把帽子戴在头上,说:“君子死,冠不免”,身为一个君子,要死之前帽子要戴正、衣冠要端正。我们要想这个问题,子路没有遇到孔子教化之前,他是一个非常野蛮、粗狂的一个乡村的农夫,后来被教育成一个翩翩的君子,在临终之前都能够产生这么一个美好的作意,要知道要把衣帽端正。诸位想想看,他生命产生这么大的变化,他来自于什么样的力量?当然你说来自于他智慧的观照,他在临终的时候都能够观照自己,不能够把衣帽弄乱。这个观照力其实包括信仰跟愿力。虽然我们有时候遇到可怜的人,我们也会起慈悯之心;虽然有时候我们遇到三宝的境界,我们偶尔也会布施;虽然有时候我们遇到恶因缘,我们会要求自己不要造恶。但是这样的思想不一定产生强大的力量,因为这有时候只是一时的环境的刺激产生的善业,这个在佛法里面这个不算,这个思想对临终没有主导力量。一个强大的思想它必须有两个条件,第一个、它有坚定的信仰,第二个、它有坚定的愿…

《净心与净土(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