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會心有千千結,你很難離開這個世界。因爲你經曆了很多人、你做了很多事,每一個陰影都留在你的心中,揮之不去。所以,我要再強調一次,佛教講的因緣觀有別于外道的因緣觀,它是認爲一切法畢竟空,然後再建立一切法畢竟有,是在畢竟空的角度來談因緣,這個地方很重要。就是我們是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而建立諸法因緣生,等到因緣業力結束了,那個能量釋放完了,我們又覓之了不可得,又創造另外一個個別的因緣,你又會産生另外一個生命體,你來生的長相跟今生肯定不一樣,你來生的思想跟今生也不一樣。這個地方要注意。
那麼,諸法因緣生,到底什麼是因緣?佛教裏面講到因緣有兩個:一個是我們內在的心中的思想,唯識叫名言種子,第二個是我們過去所造的善惡的業力,這個是業種子。當我們在人生投胎的時候,當我們出生的時候,我們不是第一個有生命,其實我們已經經曆過很多很多的過去。我們在娑婆世界已經有很多很多的生命,那我們今生投胎的時候,我們必須要承當我們的過去。因緣是相續的,所以佛陀說因緣就像水流,你現在的水流就像你今天,你一定要承當你的昨天。你從什麼地方來?你是從昨天而來。那爲什麼有昨天呢?昨天是從前天而來。所以我們必須要承當我們無量的過去。承當什麼呢?第一個,承當我們過去所造的業力,善惡的業力。不管你願不願意,你一定要承當你的過去。過去的你,不管它是一個人、不管它是一個天、不管它是叁惡道,它所造作的每一個善惡業力你今生都要承當,你別無選擇。我們要承當過去的業力,這是第一點。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要承當過去的妄想,就是我們的思想,這一點是比較可怕的。我們一般修行人不能得利,就是我們很難面對過去的妄想,那種跟貪嗔癡相應的妄想。所以,我們修行人經常會怎麼樣——今生的思想跟前生的思想産生沖突。遇到一件事情,前生的你想做,今生的你不想做,就會産生沖突。所以我們必須要去承當過去的業力跟過去的思想。
到底業力跟思想兩個是什麼關系呢?思想是主要的因緣,它是引導性的;業力是次要的,它是配合性的。主導性和配合性這個觀念我們舉一個實際的故事來作說明,大家體會一下。在《經律異相》當中,佛陀講出一個譬喻故事,說有一個年輕人他早上去辦事的時候,在路邊看到一個天人,身相光明,穿著華麗的衣服,對著一個屍體在散花,而且繞著屍體恭敬地圍繞、乃至于對這個屍體禮拜。年輕人就很奇怪,說你爲什麼對著這個屍體禮拜、贊歎呢?他說,你不知道,我今生很快樂就是因爲我前生這個色身創造來的。我前生相信叁寶、造了很多善業,所以創造了我今生的快樂果報,所以我很感謝我的前生。這個年輕人再往前走,又看到一個天人,也是一個天人,身相光明。但這個天人他幹什麼呢?跑到樹上吃水果。他說你一個天人爲什麼跑到這邊吃水果呢?他說,我過去雖然有一些善念,相信叁寶、護持叁寶,但是我布施的善業不夠,所以我到了天上去,食常不足,我的飲食經常不夠吃,所以我要到人世間吃生果。這個是有善念、沒有善業,雖然貴爲天人,但是他的一些相對的福報不夠,食常不足。他又往前走,到了黃昏的時候,他看到一個鬼道的衆生,身相醜陋、饑餓口渴,這個鬼拿一個木棍去打一個屍體,說,都是你害的!(年輕人)就問這個鬼說,你怎麼打他呢?他說,這是我的前生,因爲他不相信因果、造了很多罪業,所以把我今生創造這麼樣的痛苦醜陋。這個《經律異相》當中講了叁件事,第一個天人是有善念而且也有善業,這種人往往生在人天的果報,而且他的相對的別報也非常地富足;第二種人是有善念而沒有善業,他經常能夠生起慈悲心,但是他很少付出行動。這種人他也能夠生到人天,但是他的相對的飲食、衣食的受用相對不足,有善念沒有善業;第叁種人是既沒善念也沒善業,就到叁惡道去了。當然有人會問啊,有些人他沒有善念,但是他偶爾地有善業,對不對?有些人他貪嗔癡的煩惱很重,但是他偶爾遇到好的叁寶因緣他也會護持。如果這個人缺乏善念,但是他偶爾也會有些強大的善業,這種人大部分的福報是在叁惡道裏面受福報,比方說他變成一個鬼王,比方說他在畜生道得到別人的寵愛,做一只主人所寵愛的狗。他本身善念不夠,但是他善業強。所以在我們生命當中我們可以知道,主導我們生命最有影響力的、在叁界當中乃至于出世的果報當中最重要是什麼?是善念的力量。心念是生命的主導者,它是主要的因素。就好像一棵樹,這個樹幹就是我們的善念,旁邊的枝葉花果就是我們的善業,它會讓我們活得更圓滿,但是主導者還是我們的心念。
我們看第叁段,那我們的心念是怎麼回事呢?性界受叁恒轉易,根隨信等總相連;動身發語獨爲最,引滿能招業力牽。第一個偈頌是說在我們的內心世界,我們的心念是變化多端的,它有時候叁性——善、惡、無計,有時候在叁界當中活動,有時候在叁種感受——苦、樂舍叁種感受,不斷地轉化變異,而且有時候跟根本煩惱、跟隨煩惱、跟信等善心總是相連。所以我們的心念是善惡不決定的,凡夫都是有善、有惡。這是第一個,講到它的體性是變化的。第二個、“動身發語獨爲最,引滿能招業力牽”。當我們生起一個強大的心念的時候會發動我們的身體去造業,也會發動我們的口業去造業,在所有力量當中它是最強大的,而且它所招的業會招感引業。引業就是總報,滿業就是別報。使令業力去得叁界的總報跟別報。我們從創造生命的角度,就是說我們今生繼承了過去的業力,更重要是我們繼承了過去的思想。我們當然長大以後我們很難看到我們的內心世界,因爲我們長時間在人世間的打滾,已經把自己蒙蔽起來,但是小孩子是最直接的。你看小孩子,從小就可以看得出來這個人,在七歲之前可以看得出來他的前生是怎麼樣的。有些人拿到好東西,他很喜歡跟人家分享;有些人拿到好東西,他會把它占爲己有。所以,我們的確是繼承了前生很多很多的善惡的思想,而這個思想,假設我們沒有透過教育、透過我們的調伏,這個思想會對我們來生産生一定的引導。
我們舉兩個實際的例子給大家做參考,一個正面的、一個負面的。我們先看正面的思想。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叫做須賴的居士,名叫須賴。這個居士他受了叁皈五戒以後非常精進地修學,嚴持五戒,供養叁寶,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專修忍辱,他給自己的條件就是一生絕對不發脾氣。任何人對他的刺激,他選擇忍辱,安忍不動。後來他就從年輕開始學佛,到晚年的時候,他的福報非常地強大,因爲他修布施、又持戒、又能夠忍辱。他晚年的時候福報大到生命程度呢?連忉利天的天王王帝釋都感到害怕。因爲帝釋看到人世間有一個這麼大的福德之人,他很害怕這個人死掉以後會來奪取他的天王的位子。所以,人總是會保護自己啦,帝釋就派他的眷屬想要去破壞這個人的福報。就派了很多人下去,在須賴的家庭外面跟他吵鬧,甚至于拿棍棒去打須賴。但須賴他本身修忍辱啊,他告訴他自己:我甯可選擇忍辱,我要保護我忍辱的功德,我也不能做出負面的回應。所以這些人雖然去打他、罵他,須賴還是選擇忍辱。這個時候帝釋天他又換了另一個方法,他又派他的天女下來以美色來誘惑須賴,希望破壞他的戒體,但是須賴也是選擇——我甯可選擇我的持戒的功德,我也不放縱我的煩惱。所以,在順逆兩種因緣的刺激之下,須賴都能夠保存他的福報。這個時候,帝釋就非常緊張了,他只好親自下來跟須賴溝通。他說,你福報這麼大,我很害怕。你死了以後,你肯定福德力比我大,來奪取我的天王位子。須賴說,你不用害怕。他說,我的所有的善業,我是發菩提心的,我要把我的福德往無上菩提的方向走,我的福德絕對不會在人天裏面得果報。帝釋聽了以後就非常歡喜,也安心地離開。所以就是說,一個美好的善業,它必須有一個非常美好的、正確的思想來引導。因爲他的菩提心的引導,使令這個善業不會在人天得可樂的果報。我們都知道,人天果報是雜染的,帶業的,帶有煩惱和罪業。
所以說,“動身發語獨爲最,引滿能招業力牽”就是說,當我們在作意我們來生要去哪裏的時候,你一定要注意你現在的思想是什麼思想,因爲它是生命的主導者。你現在的思想是跟叁惡道相應,你一定會到叁惡道去,即便你造了善業,你也是在叁惡道裏面享受福報;你現在的思想是人天的五戒十善的思想,你一定會到人天去享受應有的果報;你現在的思想是淨土的思想,你也一定往生淨土,你所念的佛有多少、你的福報力有多少,只是影響你品位的高低而已。所以我們要永遠知道,我們的生命是由我們的思想變現出來的。前生變現今生,是這個道理;今生創造來生,也是這個道理。這就是爲什麼我們每一次的投胎,我們生命不斷地在曆史重演。假設我們不做出一些改變,我們就活在《楞嚴經》說的“輪回性”——你前生是什麼思想,你今生還是什麼思想,然後又去創造一個生命體,生命體又産生一個等流的思想,我們就在那個地方轉轉轉轉轉……我們就永遠轉不出來,直到有一天你遇到了佛法,直到有一天你真正地覺悟,直到有一天你告訴你自己——我一定要改變,你的生命才能夠從過去裏面跳脫出來。這個就是我們說的“諸法因緣生”。
我們現在可以做一個總結,什麼是“諸法因緣生”?六祖大師有一句話講得好——一切法“不是風動,不是帆動”,是“仁者心動”。你念頭一動,你看看你日常生活當中從白天到晚上,你經常起什麼樣的念頭。一天的念頭大概就是你一生的寫照。你平常待人處世、順境逆境,你習慣性用什麼思想來面對你的外在的環境,你大概就知道你來生會去哪裏,除非你做出改變,否則你的生命已經産生…
《淨心與淨土(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