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心与净土(净界法师)

  

净心与净土

  净界法师宣讲

  

二O一O年八月二十五日

  

于新加坡大悲佛教中心

  

  

  第一讲

  《净心与净土》。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好,请放掌。我们这次跟大家共同讨论的主题是“净心与净土”,主要探讨我们内在的心灵的力量跟外在的佛陀力量之间的一种相互的关系。

  这个主题我们先做一个简单的说明。我想在我们中国的佛教史的传承当中,中国佛教出了很多的大祖师,他们对整个佛教的贡献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了宗派制度。汉传佛教对整个佛教最大的贡献就是它把一个非常复杂、非常深奥的大乘法门分门别类,分成了很多很多的宗派,比方说唯识宗、比方说天台宗、比方说净土宗。一个非常广泛、非常深奥的法门经过我们条理地分块以后,会让我们一个凡夫众生在修学大乘法的时候很快地进入状况。你知道你需要、你适合哪一个法门,你不必经过很多的无谓的摸索、去try(尝试),你马上可以进入状况。这个是宗派对我们的一个最大的贡献,让我们很快地找到自己需要的法门,因为每一个宗派都有它的修学的理论、修行的方法。当然,有为诸法有它的好处,也就会有它的缺点。所以,宗派的建立到了末法时代,特别是明末以后,就创造了一些问题,蕅益大师说——“画地自限,分河饮水”。什么叫“分河饮水”呢?就是说,本来大乘佛法是一条法味的水,结果隔成东西两岸,各人喝各人的水,彼此不互相往来。这个意思就是说,宗派的建立到末法时代因为过分的区分,唯识宗不学天台的东西,天台宗也不屑于学净土的东西,彼此间的法味不能够相互地交流,彼此的心得不能互相地学习,就把一个本来是非常圆满的大乘法区隔成一块一块的,这个是我们末法时代宗派的一个非常大的遗憾——就是彼此的心得不能互相地分享,你的法门我不屑于学习,我的法门你也不想学习,这个不是佛陀出世的本意。所以到了末法时代,特别是宋朝的永明延寿大师,他看到了大乘佛教宗派的这种彼此间互相排斥的最大问题,他提出了一个宗派的圆融的思想,他提出了禅净双修的思想,这个在中国佛教上是非常了不起的贡献。他认为应该把禅宗的重视心灵力量的开发跟净土宗重视佛力的加被应该把它加以结合。所以永明延寿大师在宋朝提出来以后,到了明朝得到了蕅益大师、莲池大师的响应、推广。

  所以我们现在就是说,宇宙间的确是有两种很大的力量,可以让我们离苦得乐:第一个是我们内在心灵的力量,第二个是存在法界的弥陀的四十八愿。这两种力量缺一不可。一般来说,修圣道门的他会重视止观,他强调内心的力量,他不想跟弥陀感应道交;一般来说,净土宗的人重视佛陀的力量,他不重视内心的调伏跟安住,他说完全靠弥陀就好,但是这个思想是错误的,因为我们内心假设没有加以净化、没有加以提升,我们念佛是不能跟弥陀感应道交的。诸位要知道,阿弥陀佛对众生的救拔,在经典上的解释——佛陀不能够无条件地救拔我们,佛陀的救拔是有条件的救拔,这是净土宗跟上帝的思想最大的差别。所有的佛教都必须建立在诸法因缘生,什么叫因缘?就是每一件事情要出现,它有它背后的条件,事出必有因。所以我们自身的准备是很重要的。同样一句佛号跑到不同人的心中会产生不同的加持力,这表示诸法因缘生。佛陀度化众生就是——你准备好了没有?你有一分的准备,佛陀给你一分的功德;你有三分的准备,佛陀给你三分的功德;你有十分的准备,佛陀给你十分的功德。这才是真正的净土的思想。阿弥陀佛的加持力是建立在诸法因缘生的角度来谈加持,所以我们自身的准备就变成非常重要。

  到底我们心中要准备什么样的条件?我想我们花三天的时间来跟大家谈一谈,当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忆念这句佛号是一个最佳的准备。这个主题我想值得我们去探讨一下,就是说我们虽然念佛,但是我们是不是做一些相对的准备。

  好,我们看今天的讲义。将述此义,大科分三。我们心力跟佛力的关系有三个主题要探讨。第一个,先讲一个前言,先把这个观念做一个总说。首先前言当中,乙一、众生的心灵力量。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用内心世界来受用一切的法,但是我们心灵到底有什么力量,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日用而不知。我们不了解心灵的力量,我们就很难善用内心的世界,这个是很可惜的。原则上来说,我们心灵有两种力量,第一个、它可以创造生命,第二个、它可以改造我们的生命。创造这部分,我们已经别无选择,我们面对过去的心灵创造现在的果报,我们只有认命、只有承当;但是对未来的改造,这件事情我们有很多的努力的空间。所以我们先探讨到底我们内心有哪些力量,我们先了解一下。乙二、佛陀的加持力量。这个地方我们特别谈的是阿弥陀佛的加持力。阿弥陀佛经过无量的时空的修学,积集很多波罗蜜,他把波罗蜜的功德分成了四十八愿存在法界当中。到底法界当中有哪些力量可以把它转成我们的力量,这个地方佛陀的加持力我们也应该要探讨一下。我们的重点是乙三、——心力跟佛力的结合。我刚刚讲过,佛陀不能主动地救拔我们。佛陀的慈悲心不断地忆念我们,但是我们也要释放相对的一种力量才能够启动佛力。所以,感应道交绝对不是单方面的事情,不是佛陀可以做主。所以我们自己的准备,就是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忆念佛陀,我们才能够把佛陀的四十八愿——蕅益大师所说“转他成自“——净土法门就做一件事情:你要想尽一切办法把阿弥陀佛的功德转成你的功德,就做这件事情。那我们应该准备什么样的心态?这个地方是我们上课的主要内容,就是以心力来启动佛力。前言地方有三个重点。

  在甲二、正文当中,我们的准备有三个准备:乙一、观佛号功德以生信心。念佛是要带一点信心,要有信仰的力量,这是第一个;乙二、观净土殊胜以启愿力。前面是对佛的观察,这个地方是对国土的观察,往生的愿力,这是第二个;乙三、依摄心专注以立行持。第三个是一种专注力。前面两个是跟智慧有关系的,第三个是跟禅定有关系。前面两个,你念佛的信仰跟念佛的愿力,决定你会不会往生。有些人念佛是不能往生的,他念佛只是一种消业障、增福报,因为他的信心跟愿力不具足。所以,前面两个是决定你可不可以往生。第三个是决定你的品位的高下,你念佛的功力决定你是哪一个品位,在九品当中哪一个品位。这个地方有三个重点,就是我们心态的准备——信心、愿力还有专注,三个重点,这是我们上课的主题。

  甲三、结劝。结劝当中有两个重点:乙一、具足皈依之心。念佛要有皈依的心。我们的信仰、我们的愿力,这个是我们要准备的;乙二、培养专注之念。我们对于阿弥陀佛那个音声的摄持,阿弥陀佛主要念佛是靠音声来摄心,你对音声的专注——这个是要培养的,专注力。

  我们看第一段。甲一、前言。首先我们先做一个前言的总说,这个地方有三段,我们看第一段:乙一、众生的心灵力量。我们内心的世界产生出来的力量有两个力量,一个是创造生命,一个是转化生命。

  我想我们开始学佛以后,我们会慢慢试着强迫自己用佛法的思想来看待人生。不管你是什么宗派,我们佛教徒的共同的思想就是诸法因缘生,这是我们共同的思想。当佛教谈到因缘的时候,它是分成两块来看,两段的因缘。第一个因缘就是——你从什么地方来?就是过去和现在的因缘,由过去的因缘创造你今生的生命。第二个因缘是——你将往哪里而去?今生跟来生。你从什么地方来——过去所创造的今生的生命对我们现在来说我们是别无选择、只有承当。你会生长在什么样的家庭、你的父母亲是谁、你是一个男人还是一个女人、你今生的福报有多大,对你现在来说,你别无选择,过去的业成熟了,变现你现前的生命。所以我们对于过去的业力所创造的今生的生命我们只有认命,这是第一个思想。但是,对于未来我们不能认命。你将往哪里而去——这是你可以改变、可以做主的。所以,我们佛教的基本思想,第一个,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佛教的因缘观当然也有别于外道的因缘,外道也讲诸法因缘生,但是佛教的因缘观跟外道的因缘观差别在哪里呢?外道的因缘观是建立在一种有自性、有一种他方的力量来主导我,比方说上帝、比方说上天等等,所以外道的因缘观是一种我执、法执相应的因缘观。佛教的因缘观是站在一切法自性空——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它也不是从自己生起,也不是从他人生起,我们是从一切法无生的角度而建立因缘。也就是说,佛教认为我们的生命,你从什么地方来?其实从究竟来说,我们从空性而来,我们也将往空性而去。所以,人生这个过程只是业力跟我们过去思想的和合产生的暂时的假象,我们叫做梦幻泡影。你看你做一个梦的时候,你在梦中你感受到你的存在、你感受到你跟谁接触、你感受到你做了什么事,但是醒过来的时候,你就觅之了不可得,人生亦复如是。所以,佛教的因缘观是建立在一切法空的角度来谈因缘观。

  这个地方要注意,我们在后面会再强调。为什么要建立这样的思想?这个思想对我们非常重要,这样的思想影响到我们临终的正念。当我们面临因缘的时候,假设你没有空观的智慧做基础,当你有一天要离开人世间的时候,…

《净心与净土(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