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心與淨土(淨界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一種強大的等流性。尤其是你到了五十歲以後,如果你還不改變,你的生命就會定型,你來生的雛形在你內心的世界大概已經規劃出來。

  當然,我們講過,“諸法因緣生”是站在一切法畢竟空的角度。既然我們的心本來是清淨,所有善惡念頭都是透過外在環境的熏習捏造出來的假象,所以我們是可以改變的。所以,在你死亡到來之前,你都還有權利、你都還有機會,對來生的生命做調整,在你死亡到來之前。但是等到你投胎以後,你又開始要認命了,你必須爲你前生所打的妄想去走你下一個來生的一次生命。所以我們今生打的妄想,來生來酬報。前生打什麼妄想,今生來受這個果報;今生打什麼妄想,來生得果報。佛法的因果思想是隔代受報,佛法的因果思想不是今生做今生受報,是叫做“異熟果”。所以我們過去打什麼妄想,現在已經不重要,重點是我們來生想要去哪裏,你必須先有目標,然後用這個目標來調整你的心態,讓你的心態跟你的目標是相應的,這個很重要。我們不能只是做善業,因爲善業不是生命的主要引導者,而是培養一個美好的思想。比方說,我們看到事情産生一種布施的思想,比方說我們産生持戒的思想,比方說我們産生忍辱的思想,別人對我們傷害的時候,我甯可不逞一時之勇,我甯可選擇忍辱——一種美好的思想。這個地方,當然淨土宗你要對名號功德、對淨土莊嚴也應該有一些正確的思想。所以說,你來生你將往哪裏而去,其實你不用去問別人,你看看你一天當中的念頭,你大概就知道你將往哪裏而去了。

  好,這個是講到我們過去創造了現在。我們看第二段,生命的轉化。丙二、轉化生命。我們前面談到,你從什麼地方來,我們從過去的業力、從過去的思想而來,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我們不是上帝創造出來的,也不是父母把我們生出來的,父母只是個助緣,我們今生的生命是我們過去打了很多的妄想、是我們造了很多的善惡業,當過去的業力跟過去的思想結合以後,把我們今生創造出來。那重要的是,我們未來要怎麼做,我將往哪裏而去。我們看這段生命的轉化。這個地方有兩段,丁一、總說丁二、別示

  我們看總說的地方。首先我們看到凡夫和聖人的差別就在流轉門和還滅門。流轉門的生命現象是“觸”、作意、受、相、思,還滅門的現象是“作意”、觸、受、相、思

  一個凡夫他的生命完全是由“觸”來決定。也就是說他接觸一個好的環境他就起善念,他接觸一個不好的環境,你把他帶到一個染汙的環境,他就放縱自己,起煩惱、造惡業。這個人就是標准的生死凡夫,因爲他心中沒有觀照的對治力。那什麼是聖人呢?聖人的生命是由心中的“作意”力,“作意”簡單地講就是觀照力,而産生觸、而産生受、而産生思想、而産生造業。如果你一天的生命就是上班、工作,回來以後就看電視、看報紙,然後就睡覺,然後第二天又工作,回來以後又開始看電視、看報紙,到禮拜六、禮拜天去玩一趟,你的生命永遠活在這種習慣性的東西,那麼你的生命就永遠活在你過去的思想,你很難做出改變,活在你的業力,活在你過去的業力、活在你過去的思想,也就是你生命的軌迹,你過去是什麼樣的水流,你今生還是什麼樣的水流,你今生學佛只是跟叁寶結緣而已,你沒有做出一種強大的改變,因爲你的心完全被外境牽著走。講一句清楚的白話,你的生命是完全被動的。外在環境好、人家帶你去共修,你就很虔誠,回到家開始放逸。這個就是我們說的:你的生命是流轉門,你永遠跳脫不了你過去的習慣性的等流性、這種輪回性。第二種人他開始改變,他開始去抗拒心中的思想,對自己的思想說“不”。他産生另外一種強大的力量來調伏自己的習氣,然後去轉變自己,他的生命的水流已經開始轉彎了,這個就是說,他産生作意力。

  我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覺得一個人受戒跟不受戒有沒有什麼差別?你們兩個人都在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對不對?有些人說我不一定要受戒啊,反正我存好心就好了、做好事就好了,這個觀念對不對?其實是不對的。因爲你沒有受戒你就沒有戒體,沒有戒體這個在唯識的專業名詞就是說你內心不能産生一種抗拒惡法的力量。當然,我們相信你在一個清淨的環境你一定會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但是,你遇到惡因緣刺激的時候,你就未必。所以當你沒有受戒的時候,我們只能夠說你想要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但是你受了戒就是——我一定要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

  所以,一個思想它必須是堅定的,要有種對治力的,就是從我想要幹什麼而提升到我一定要幹什麼。比方說我一定要往生。你說我想要往生,你大概就不會往生,因爲你很多變數嘛,你完全是決定在于外在環境啊!你必須假設你臨命終的時候剛好,在善惡念頭當中剛好是善念浮現出來,而且剛好是在沒有人幹擾你的時候,你的眷屬、親屬不能刺激你。所以說,當我們開始要去決定我們未來生命的時候,你心中在等流習氣當中培養一種“作意力”非常重要,你心中的觀照,否則我們永遠擺脫不了我們過去的等流習氣。作意力,也就是說,你要培養一種堅定的信念,而堅定的信念來自于一種堅定的信仰跟堅定的願望。你想要成爲一個什麼樣的結果,你來生變成一個什麼樣的結果;第二個,你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到。這兩個缺一不可,信仰跟願力。這個不是淨土宗才有,所有的宗派都必須要有願力、有信仰。如果你還不知道你來生要去哪裏,你還沒有做好規劃,表示說你根本就修行還沒有上路,你跟叁寶只是結緣而已。生命的改變,學佛的目的,其實佛教跟基督教、跟很多宗教不同,佛教徒是重視來生,它是爲了創造來生——你爲什麼而活?我們生命爲了兩個而活:第一個、我要酬償過去的業力,第二個、我要創造來生。而這個時候你就必須培養一種堅定的信仰跟堅定的願力,這點就很重要。

  好,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從流轉門轉成還滅門,我們必須在心中建立一個堅定的作意。什麼是作意力呢?就是我們經常要去觀照真如的道理,所謂的空假中叁觀的道理。空觀是觀察我們內心當中真空的體性,這點是很重要的。不管我們現在的思想是多麼的邪惡、是充滿了煩惱,我們要深深地相信,我們的本性是清淨的,邪惡的煩惱是不能染汙我們的。這樣的信仰對我們整個佛弟子很重要,你要相信你的心是可以透過修行改變的。你看我們受菩薩戒、發菩提心,所有菩提心的信仰來自于什麼?何其自性本自清淨,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所以這個地方,空觀的智慧會給我們産生一種成佛的信仰,這個很重要。第二個、假觀,發明隨緣的妙用。假觀是觀察整個因緣果報、十法界染淨的因果,我們會告訴我們自己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做出一種生命的抉擇。空觀是讓我們安住,假觀讓我們産生調伏,我們開始斷惡修善度衆生,忏悔業障、積集資糧,這是假觀,這是有相行,前面空觀是無相行。最後的中觀,空有無礙,空有平衡。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在我們很多很多的染汙的習氣當中培養一種空假中叁觀的智慧。空觀照了心性的本體;假觀照了心性的妙用,告訴我們自己哪些善的思想應該培養、哪些惡的思想我們應該慢慢地把它消滅,假觀是一種判斷抉擇,一種調伏;最後,空有的平衡。我們也可以這樣子講,從一個過去、現在、未來的角度,就是說爲什麼修空觀呢?所有佛法第一個先修空觀、再修假觀。因爲我們必須,假設你一個人你不修空觀,你很難跟過去切割,你會總是覺得“弟子心不安”,因爲當我們修行的時候,我們過去的習氣一定會一而再、再而叁地幹擾我們。一個人不修空觀,你很難擺脫過去,你會覺得過去好像經常揮之不去,過去的習氣揮之不去。但是你觀一切法空的時候,你經常觀想——何其自性本自清淨,它對你的幹擾會慢慢降低。所以,空觀可以讓我們從過去跳脫出來,讓我們遠離過去的幹擾。空觀可以同過去做一個切割,不管你過去多麼的不好,佛法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只要你有正確的方法。佛教是不重視你的過去,不管你手上拿了多久的屠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只要你掌握正確的方法,你就可以成佛,佛教可以既往不咎。但是,你必須有智慧的觀照,否則你很難擺脫過去。關鍵在這個空觀。空觀可以讓我們從過去裏面、從一些非常複雜的過去跳脫出來,我們告訴我們自己——何其自性本自清淨,我可以重新出發、重新開始、重新塑造自己。那麼,空觀是擺脫過去,假觀呢?假觀有助于我們創造未來。一個人不能安住空性。安住空性就偏空。所以,從空觀當中讓我們跳脫過去的束縛,從假觀當中可以讓我們慢慢慢慢地趨向于我們未來的目標,我們知道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這兩個都必須要具足。空假中叁觀,叫做即空即假即中。我們可以慢慢地擺脫過去,我們可以慢慢地去創造美好的未來,這個就是我們要成立的作意力。

  好,我們休息十分鍾,下一堂課繼續。

  

  

  第二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四面。丁二、別示。

  佛法的生命觀叫諸法因緣生。因緣觀,佛陀曾經講出一個譬喻說,生命就像無止境的水流,從過去流到現在,它也會從現在流到未來。我們現在每一個人面對因緣,我們有兩種選擇。第一個、我們活在一種束縛性的、被動式的人生。就是我們完全不用我們的思想來創造智慧,我們活在過去的業力,就是說這個人是“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你完全活在過去的業力的軌迹當中,你內心的思想完全只是一種直覺性的感受跟想象。你遇到快樂的環境你就快樂,你遇到你不如意的環境你就痛苦,你生命永遠被你的心中的感覺跟想象來引導,而這樣的感覺跟想象完全來自于外境。…

《淨心與淨土(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