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宗修學法要(淨界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麼多的結果呢?

  因爲他的內心不一樣,心念的邪正不一樣。

  所以我們講「動身發語獨爲最,引滿能招業力牽」

  我們剛開始學佛的時候,我們很在乎所修的「法」。你修什麼法門,什麼是妙法?什麼是最殊勝的法?會注意外面的法。但是你讀了,《法華經》你會覺得,外面的法,是個工具。那「一念心」是最重要的。你那個心,是法的根本。

  心爲業主

  心爲法主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修行第一件事情︰先端正其心。你要把你的心弄端正。你要有正確的願望。要不然你就跟這個小沙彌一樣,變成龍王。你看,他還造了殺業,把這個老龍王殺死了。而且龍宮裏面的龍王,雖然有廣大的福報,但是它也有一些罪報。你看它鱗片裏面,經常會有蟲去咬它。它經常會有大鵬金翅鳥,那個翅膀一振動,就把這個水撥開來。會把這個龍王吃掉,它還是有恐懼的。所以說,他這個小沙彌,在剛開始修行的時候,沒有端正他的心念。結果佛法對他,變成傷害。我們講,甘露變成毒藥。本來佛法是解脫的,結果修到最後,變成一個龍王,還造了殺罪。這個不是佛法錯誤,是他修行那「一念心」錯誤。

  所以心靈的力量是很大的。第一個,它變現了你的果報。第二個,它又開始造業。它利用這個果報又去造業。心是造業的根本,那麼我們內心,是怎麼造業

  的呢?讓我們看看第叁段。

  說︰爲什麼這個小沙彌,他就會造出這麼大的一個業出來呢!

  「事出必有因」

  我們的第六意識在任何的行爲,造業的時候。它是經過唯識學五個階段。第一個「觸」,第六意識,它必須有一些外境的刺激。要有外境的接觸,這個「觸」就是接觸。那麼接觸以後,它會産生一個「作意」。這個作意,就是警覺的意思。

  他就開始産生,诶!突然間開始專注了。本來它這個第六意識是很散漫的。我們一個人的第六意識,不可能保持警覺狀態,不太可能。不可能,有人經常保持作意的,這樣很累的。但是他有特殊的境刺激以後,他開始警覺了,振作精神。那麼警覺以後,産生感「受」。他會先去感受。這是一種快樂的感受,或者痛苦的感受。會有接觸的感受。然後下一個最重要的,産生很多的「想」法。這個想法,就是構成我們善惡心念的根本。因爲這個想法,有正確的想法跟錯誤的想法。你看我們今天,一再在叁界裏面流轉,次數太多了。爲什麼呢?因爲我們對叁界産生錯誤的想法。我們一再…認爲,叁界的五欲是美妙快樂的,所以我們會一再一再地,去在這個地方造業。我們一個人,如果不把這個問題找到,你很難去改變自己。就說他會造業,問題不是在他的身體跟他的嘴巴,而是他的思想有問題,他那個「想」有問題。所以這個到時候,我們會講到,你要端正你的想法。最後「思」,這個「思」就是一種意志力。你開始,要去實踐的意志力。你要把你的想法變成行動,這叫「思」。

  那麼到了「思」的下面,就是一種「欲」望。你開始要有這樣的希望。有希望以後,就會帶動你的行爲。所以在我們心念的構成當中,我們生命當中,最大的潛能是什麼?諸位知道嗎?就是你的想象力。我們生命當中,能夠産生很大的改變的,就是你的想象力。看你怎麼「想」,你的生命就怎麼變化。

  我們舉一個例子,比如說︰榴槤。榴槤跟你的關系,會怎麼樣?你怎麼知道,你跟榴槤的關系呢?你想到榴槤,你會産生怎麼樣的想象。你跟它,觸、作意、受、想、思。

  你想到榴槤的時候,你想︰哦!這個榴槤不錯,味道很甜美。我保證,你會對它産生一種想要得到的欲望。你未來生命當中,乃至于你的來生,會經常跟它接觸,會相互作用。

  如果你今天想到榴槤。你說︰唉!這個榴槤味道太臭。你産生這樣的想象,你跟榴槤的因緣,就斷掉了。你不可能再碰到它。即使在你的面前,你也當面錯過。好!我現在再問一個問題。你想到出家的時候,你想到什麼?

  如果你想到出家,你說︰喔!出家是很寂寞、孤單耶!

  我看你今生,不可能出家。你來生,也不可能出家。

  其實我們從你的內心世界,就可以探討你的未來。你就不用神通。如果你今天,對出家産生美好的想象。诶!出家不錯哦!很清淨哦!

  清淨、安樂,即使你今生不可能出家。你來生,就非常有希望出家。因爲你生命的靈動,往那個地方走了!你對它産生美好的想象。所以諸位要知道,你不要忽略你對事情的想象。因爲你整個生命的推動,說︰他爲什麼會造這個業,你爲什麼會造這個業,因爲你們對這件事情,有不同的想象。我們一個人當中 最大的潛力,就是你的想象力。這個叫作「思想」其實從唯識學來說,應該是「想思」。先有「想」才有「思」,但是我們習慣講思想。

  你看我們中國文化,最有代表的兩個。一個是儒家思想,一個老莊思想。這兩個就是代表我們民族性的一個…。你看美國人,他造業是這個方向造業。我們中國人造業是這樣的方向。爲什麼呢

   因爲思想型態不同。

  我們講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根本思想,就是︰

  克己複禮

  安守本份

  孔子認爲說︰人生出來是不平等。他同意,人不可能平等。每一個人,他有他的業力。有些人做這個工作,有些人在那個工作。

  那麼重要怎麼樣呢?從儒家的思想認爲︰

  你第一個,你要找到你的定位。人,你一定要找到你的定位。你到底在這個生

  命當中,你扮演什麼角色。然後你把那個角色扮演好。

  「克己複禮 安守本份」

  你看那個子路。子路,他本來是在山中一個野人。雖然很有正義感,但他畢竟是一個野人。

  子路遇到孔夫子以後,他問孔夫子說︰你在幹什麼?

  他說︰我是教導大家,要遵守禮節。

  子路說︰這個禮節沒有用,我們心地善良就好了。

  南山有竹 弗揉自直

  斬而射之 通于犀革

  又何學爲乎?

  ----子路---

  說︰這個南山有一種竹子。它那竹子很長,又細又長、很直。你把它斬斷以後直接射。就能夠把這個皮革射進去,又不要修飾的。孔夫子說︰沒有錯,這個竹子很直,但是如果你,

  括而羽之

  镞而砥砺之

  其入不益深乎?

  如果你把這個竹子,前面削尖一點,後面再加上羽毛,那你不是射得更深入嗎?

  就是說你心地善良,如果你再加上遵守禮節,那不是更好嗎

  

  子路說︰诶!有道理!他就開始作孔夫子的弟子,後來就跟孔夫子學禮。

  你看子路,這麼一個放蕩不拘的野人。結果被孔夫子,這樣思想改造到什麼情況呢!

  我舉一個例子,諸位就知道。子路,後來爲某一個士大夫,作他的家臣。有一次他的主子遇到危險,他出面來救他的主子。他身爲家臣,挺身相救。被叁個武士圍殺,那個時候子路,已經將近六十歲了。五十幾歲了,結果被那叁個武士殺死在地上。子路臨死之前,講出一句非常令人感動的話。他說︰君子死,冠不免。他說一個君子,在死亡的時候,我的帽子,不能戴歪哦!

  所以他臨死之前,把掉在地上的帽子撿起來。然後端正其帽,安然而逝。

  子路,剛開始的生命體是一個…,也根本是沒什麼章法,做什麼事沒什麼章法。

  但是接受孔子的思想陶冶以後,他變成一個,君子死冠不免。連死之前,在這麼散亂的過程當中,還可以把帽子戴起來。我們要臨終有這樣的正念,那就是往生了。

  這個當然就是說,儒家思想它是教導一個人「遵守本份」。但是你看老莊思想完全不同。老莊的思想,是崇尚自然之道。它認爲說,天道是不可以違背的,什麼遵守禮節,那都是多余的。

  它說︰天行有常,不爲堯存、不爲桀亡。

  天行的道理,是自然的。春夏秋冬,有它一定的規則。不會因爲你是一個堯,是一個聖君。聖明的君主,哦!這個天道就存在。也不會因爲,你是個纣、桀,天道就消失掉了。天道的力量是偉大的,我們應該順從自然,無爲而治。老莊思想最有代表是莊子。你看莊子,有一天他在湖中釣魚。這個楚國的國君,要請他去作宰相。派了兩個士大夫,去請他。那兩個人說︰老人家慈悲,我們國君要請你去作宰相。

  莊子說︰你們楚國,聽說在神廟裏面,供奉一個神龜。這個神龜,已經死了叁千多年,你們楚君,還很寶貝。拿一個很漂亮的綢子,把它蓋起來,每天跟它上香。

  莊子說︰依你們兩個看,身爲一個烏龜。是夾著尾巴在泥巴裏面,活著打滾好呢?還是死掉以後,被你們供奉在神廟好。

  那當然是活著,在泥巴打滾好。

  莊子說︰我就是那一只准備夾著尾巴,在泥巴裏打滾的那個人。

  所以老莊的思想,跟孔夫子的思想是完全相反的。他認爲說,人的價值來自于生命的本身。而生命的最大價值,就是自由自在的活著,不受約束。所以這個思考模式,就影響一個人的行爲。因爲在中國的思考當中,我們一般的構成,怎麼樣呢?

  「得道」你要是有這樣的,一個順境的時候。根據「孔孟之道」有所作爲,齊家、治國 、平天下。一個人失意的時候,就根據老莊的思想,無爲而治、安享晚年。

  所以講「得道」。邦有道,能夠兼善天下。邦無道,獨善其身。世間上,有人作這個網路調查,這個所謂的民調。中國人,自殺率是最低最低的。你看美國人,

  很多中國,就是華人,移居到美國的這些所謂的。他的民族性,是接受中華文化的。到美國去,他不會自殺。西方的文化,他們是有所作爲。但是它怎麼樣呢?西方的文化,在順境的時候,還好用。但是遇到挫折的時候,他們沒辦法。

  他們只能夠說,上帝的安排。他們沒有,「退一步 海闊天空」的思考。他們沒有。

  你看莊子的文化,它是退步的。他說一個人,你說我沒有用,也無所謂。你看「用」 有什麼用。他說︰你看那個樹。有用的樹,又直又漂亮的時候,都被砍掉的。留下都是什麼…

《淨土宗修學法要(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