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用這個果報。是誰來受用呢?是「我」來受用,然後他會産生一個,兜率天的眼耳鼻舌身意。當然他一定,是美妙的六根。福報大的人,他眼睛不容易疲勞。他的耳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跟我們一般的人也不一樣。他在受用那個福報的時候,他的功能也特別強大。
所以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說,「萬法唯識」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生命的相貌,只有四個字可以形容,叫「自變自緣」。
就是說,你自己把果報變現出來。然後你自己去受用它。「自變自緣」。
我們看到很多的人、事,有時候我們不是很滿意。但是我們也會問說,這樣的一個逆境是從那裏來?你自己的業力,把它變出來。然後你自己,再去受用它。
阿賴耶識,變現出來。前六識,去受用它。我們學佛以後,我們會發覺,我們人生是來還債。所以我們對人生,只有一個態度,認命。沒有其他的態度。我們對于過去的業力,只有認命,二個字了。因爲你還能夠怎麼樣。
隨緣消舊業
更莫造新殃
生命的錯誤,我們到這個地方結束了。所以一個學佛人,他絕對不會怨天尤人。因爲你怨天尤人,就會從錯誤當中,創造另外一個錯誤出來。所以我們會選擇 逆來順受。因爲我們即使今生,沒有造這個業。也一定是,前生所做的。這是我們對生命的第一個觀念。
你要經常問你自己:
你今天爲什麼會,生長在這個家庭?
你爲什麼,會遇到這個人,會跟他生活在一起?
爲什麼,會遇到這種事情?
你從什麼地方來?不是上帝給你的,它完全是從你內心的深處,跑出來的。
這個就是生命的真相。
好!這是第一個觀念。我們心靈的力量,會創造果報。
甲一、心靈的力量
乙一、萬法唯識
乙二、心爲業主
乙叁、思想主導
第二個,心爲業主。這個很重要了。我們的心創造了果報以後,我們又開始在造業了。那麼這個造業是怎麼造呢? 它是「心爲業主」。
我們看這個偈頌。
性界受叁恒轉易
根隨信等總相連
動身發語獨爲最
引滿能招業力牽
根隨信等。這個「信」,不是「佛性」的「性」,是「信心」的「信」。我們解釋一下。這個地方我們前面講到,變現果報的重點在阿賴耶識。這個地方在造業的話,就是第六意識了。先講到第六識的形象,說第六意識是什麼相貌呢?
性,它是叁性的。它有時候善、有時候惡、有時無記。
那麼「界」就講到這個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這個感受,有苦受、樂受、舍受。
所以基本上,第六意識的狀態,是變化的。
我們一天當中,沒有一個人永遠活在快樂。也沒有一個人永遠活在痛苦。他一天當中,是晴時多雲偶陣雨的、是變化的。那麼在變化當中,是根本煩惱,隨
煩惱這是惡,邪惡的念頭。那麼這個信,是善念頭。這是善惡的念頭總相連,是相互作用。我們第六意識的形象,是善惡交雜的。我問大家一個問題,你認爲你是好人、還是壞人?答案只有一個,很難講!爲什麼呢
因爲它是跟環境有關。因爲我們的心,它是變化的。你看好的進來刺激它,你來到叁寶,你變成一個好人。有人刺激你,你就開始發脾氣了。也就是說,我們的念頭,是變化的。它不是固定的。我們的念頭不是一條線的。它是有這個波動的。有時候起善。有時候起惡。除非,你入了聖位,變成一個「正定聚」。那麼這個善惡念頭的交互作用,會産生什麼樣的結果呢?這個地方,講它的一個作用。下面講它的結果。
「動身發語獨爲最,引滿能招業力牽」
它會驅動你的身體,去造業。也會發動你的嘴巴,去造業。而這個造業的力量是最大的,所造的業,有重大的業,叫「引業」。比較輕微的業,叫「滿業」。「引業」是影響總報,「滿業」影響別報。那麼會招感一種,強大的業力,而牽引我們的第八識去投胎。所以我們在阿賴耶識創造了今生,但是你今生當中,又造作很多的業。這個業是誰造呢?是你第六意識造的。所以很多人說︰我今天我用手,去偷人家東西。我把手砍斷。沒有用!我們要知道,「動身發語獨爲最」。其實你用手去偷東西,跟手完全沒有關系。一點關系都沒有。這是「心」帶動它去做的。所以心靈是造業的根本。
我現在再問大家一個問題。看諸位的佛法的實力怎麼樣。你今天,有些人從臺中過來,有些人從那裏過來。你是開車也好,騎摩托車也好。你一路當中,可能壓死了不少螞蟻,對不對?可能你也不知道。假設你壓死了十只螞蟻。我問你,這是什麼業?是不是個罪業?壓死了螞蟻。這個業,不能叫罪業。因爲你沒有犯罪動機。你本身,你有這樣的行爲。但是你的心,沒有放進去。構成罪業的條件,一定要有犯罪動機。要有「內因力」,就是你有那種造罪的意樂。有邪惡的念頭。
所以我們講 心爲業主。你沒有那個心。那個業就不能成立。只能夠說,叫「無記業」。也就是說你跟它,可能有一些別報。可能會結惡緣。但是你這個殺死螞
蟻的業。不足以讓你到叁惡道去。因爲它不是一個罪業,它不能夠影響你的 總報。就算你一生當中開車。開了叁十年,壓死了幾萬只螞蟻。你都不會因爲這樣,到叁惡道去。不會,因爲它不能構成罪業。但是你刻意的,去殺死一只螞蟻。只有一只喔!那就有可能,讓你到叁惡道去。因爲你有犯罪動機,就構成罪業。所以,所有的業,一定要從內心來推動。所以我們從心靈世界的觀察,我們會知道。
我們在看事情,一般學佛人,他看事情跟一般人,就不一樣。我們看一般人看事情,看到這個人跟這件事情,怎麼… 會看到事情的本身。我們學佛人,會看到這個事情背後,那個心態。那是根本。你看我們有時候讀曆史。我們會看到,在這個事情變化的過程當中。那個人的背後心態是什麼?那是根本,那是造業的根本。
有一天 有一個高級的政府官員,去參訪印光大師。印光大師,請他們坐下,侍者端上了一杯白開水。那麼這個政府官員,他喝了半杯以後,他跟印光大師 去請法。請完以後,臨走的時候,就把這個半杯開水,就倒在地上。印光大師就喝斥他,說︰你有多大的福報,這樣的一個糟塌。後來那個官員,他善根深厚,他就把這個事情寫出來。公布出來寫在報紙上,忏悔。我們今天看事情,我們看到他把半杯的水倒掉。那半杯的水,其實半杯水沒什麼,對不對?但是印光大師,他是怎麼,他看到他這個造業的過程,他的背後,那個輕慢的心。對物質,那種輕慢糟塌的心。他是诃責那個心,不是說那事情的本身,所以說,我們知道,其實我們在造業過程當中,最重要是那個心念。
你看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公案很特別,它的公案大意是說︰有一個老比丘, 一個阿羅漢。他帶一個小沙彌,在山中修學。這個沙彌是作阿羅漢的侍者。那麼這個老比丘,他本身是有禅定,他晚上的時候,或者白天的時候,經常入定。
那麼入定的時候,就有龍王,來跟他請法。龍王聽了法,非常歡喜。有一天,龍王就跟這個阿羅漢說︰诶!你是不是那一天,入定以後,來我的龍宮,來給我應供一下,我來供養你。
那麼阿羅漢就答應了。所以阿羅漢有時候他中午吃飯的時候,他就沒有在寺廟吃,他就入定到龍宮去應供。這個阿羅漢到龍宮應供,回來以後就把缽拿給小沙彌去洗。有一天他這個缽的飯,沒有吃完,留下一顆白米。這個沙彌,就惜福,就把這個米拿起來吃。
哎呀!這個米怎麼這麼香,這不是人間的米。他心裏想,我師父到底去那裏,去應供了?他就想要跟他師父去看看。那麼他師父,去應供的時候,就坐到一個禅椅上,然後一入定的時候,就整個人就這樣,用神足通就飛過去了。那麼這個時候這小沙彌,知道他師父,今天又不在這邊吃飯。他就事先就躲在這個禅椅的下面,結果他師父以神足通,飛到龍宮的時候,诶!他就跑出來,說︰你怎麼過來呢!
他說︰我躲在下面 跟你過來的,來了…就好吧!那就一起應供吧!那麼這個小沙彌,他就在龍宮。
當然龍王,是這個…阿羅漢的皈依弟子。對他師父是很殷勤招待。那麼這個小沙彌,在龍宮和龍王吃飯的時候。吃到這麼好的飯菜,又看到龍女,這麼樣的美貌。就起了貪心。那麼這次應供回來以後,這小沙彌就很用功。他以前做什麼修行,都是很懈怠。他立定志向,我來生一定要變成一個龍王。當然以佛教來說,這是發起一個邪念。
但是諸位要知道,你不要忽略心靈的力量。我們的內心世界,要決定做什麼的時候了,你的生命就會有變化。
那麼這樣的一個小沙彌,立定這個的志向以後,哎喲!他早上 很早起來,開始拜佛、加行、持咒。那麼爲常住做事,也特別的精進。因爲他的心中有一個願望。
心力不可議,心力會帶動你的身業跟口業。那麼他每天努力的持戒,努力的布施。努力的念佛持咒,積集廣大的資糧。爲了什麼?早一點,讓龍王業報成熟
。後來有一天,他這個小沙彌,在佛堂經行的時候,他看到他的身體,開始出水,産生水氣。他就知道,他龍王的業成熟了。果然這幾年的加行,沒有白費。
他就披著袈裟,就跑到那個,之前去應供的那個龍宮裏面。就從大海裏面,跳
下去就死掉。死掉以後,因爲他積集一個廣大的善業。善業有什麼好處呢?會讓一個人滿願。會滿你的願,會讓你心想事成。那麼因爲他發的是一個邪願,變成龍王。所以他一死掉以後,馬上變成一只,一個非常大的龍王。他就馬上跑到,他過去那個龍宮當中。把舊的龍王殺死了,就自己做一個新的龍王。這個經典上有記載。
我們今天開始産生一個疑惑。爲什麼?有些人布施持戒以後,變成了一個聖道 生天上去。變成尊貴身,或者成爲初果、二果、叁果、四果。有些人修行以後,變成一個卑賤的龍王,爲什麼?同樣的法門,爲什麼會創造這…
《淨土宗修學法要(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