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淨界法師)▪P104

  ..續本文上一頁你爲什麼會有業力呢?你心所發動的,這個業是你心所發動的,這個身口只是一個工具而已。就是你的「妙因」是你「一心」所創造,果報是你的心所變現,這「妙因妙果,不離一心」。這當中講一個譬喻:「如秤兩頭,低昂時等。」就像秤子的二頭,一個低下去,另一個同時高起來。就是說你在創造因地的時候,你那個果報在心中也就同時成就。所以不必等到「娑婆報盡」,「方育」,「育」就是受生,你才受生于「珍池」,受生于七寶池蓮華當中。那我是什麼時候受生呢?「只今信願持名,蓮萼光榮」,「蓮萼」者蓮華,蓮華開時,慢慢的茂盛。這個「金臺」就是蓮華座,蓮華座的光明也慢慢的「影現」,你已經不是「娑婆」世「界」的「人」。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解釋「因果」是根據天臺的圓教思想,依著現前一念來解釋因果,這樣的解釋因果是最圓滿、最了義的。比如說:我們今天是一個欲界的果報體,我們在打坐的時候,我們依止佛號爲所緣境,我們強迫自己的內心,在現前一句佛號當中,專一的安住、相續的安住,這個時候慢慢把我們散亂的心給統一起來,這個時候我們能夠達到心一境性的境界,可能欲界地定到未到地定。到未到地定的時候,我們色身就有變化,這個果報體就有變化。說我們這個四大:地、水、火、風啊,就産生一種殊勝的輕安樂。這個輕安樂不是欲界的果報,欲界的果報是粗重性,怎麼會有輕安樂呢?《瑜伽師地論》就解釋說:你內心當中産生禅定的同時,你內心當中也産生一部分色界的四大,就從你這個身心當中産生出來。「妙因妙果,不離一心。」就是你在創造一種禅定的業力,因爲這種禅定的業力不是欲界的業力,是過人法,超過欲界衆生的一個法。所以說,雖然你正式的果報是來生的色界果報,但是現在你的果報體已經有了變化。從這個道理來看,我們打佛七也是一樣。打佛七的前幾天,心散亂,不能念要他念,不能專要他專。你在這七天當中,用這句佛號,憶佛、念佛,來熏習你這一念的身口意。打完佛七以後,你還是你,你的眼睛、鼻子、嘴巴一點都沒改變,還是一個人的果報,其實你的身心世界已經不一樣了。你身心的果報,在你的內心深處當中,有一種殊勝的業力、有一種殊勝的功德成就。雖然它果報的出現是臨命終,但是你打完佛七的時候,你那個果報已經成就了、那個功德已經成就了,是你在打佛七的時候,功德同時成就了。當然約顯現,它是臨終才顯現。所以說這個地方,蕅益大師強調因果同時的觀念。這個地方它強調因果同時,有什麼好處呢?這個地方有一個深義,就是說「一念相應一念生,念念相應念念生。」比如說我們發願的時候,我們一般說:我今天所有功課都做完了,我才發願。這當然是的。但是這個地方的「念念相應念念生」啊,它很強調你要數數發願。就是說你發願,一次有一次的力量,發願二次有二次的力量。所以這個地方,印光大師也一再的強調,他提醒所有的在家居士說:你身爲在家居士,你的逆緣特別多啊,是的,障道的因緣特別多。但是站在淨土的角度,你占了很大的便宜。因爲一個修行人,特別是一個淨土的修行人,要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你完全沒有逆境啊,「凡情日盛」,你怎麼能夠厭離娑婆呢?你要花很大的精神體力去修觀的啊!但是你在逆境當中,轉逆緣成菩提道,每一次逆境的刺激啊,你內心跟逆境一接觸的時候,這個時候你從內心深處的苦啊,所以這個厭離娑婆是從苦集二谛發動的,你內心當中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我再也不到叁界受生了,那個力量就大、就是大。

  所以慈濟證嚴法師,她現在六百多個會員,慈濟功德會。她剛開始的時候叁十幾個會員,她那個時候要會員一天存一塊錢,一個月繳叁十塊過來,拿這個錢做功德,慈濟功德會剛開始是一個人交叁十塊的。有信徒說:師父啊!那麼辛苦幹什麼,一個人一天存一塊,我一次就給你叁十塊。證嚴法師說:不是,你每一天要存一塊,每天都起一個善念。「一念相應一念生,念念相應念念生。」你每一天都存一塊,你一個月有叁十個願力;你一次給我叁十塊,你才起一個願力,這功德不一樣。我覺得證嚴法師這個人有大智慧,通達諸法的緣起,這個思想跟蕅益大師完全一樣。

  所以我們在發願的時候,當然我們也強調在做完功課的時候發願;但是這個地方蕅益大師強調: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這個地方強調平時。你內心平常跟境界一接觸的時候,你怎麼去操作你這一念心?特別是遇到逆境的時候。遇到逆境的時候,那真是千年的冰山雪蓮,大的機會。因爲你在逆境的時候,你逆境的刺激、身心病痛的時候,你那時候發願的力量,那可是大啊!跟你平常在冷氣房裏面,身體健康、心情愉快,發願的力量就不一樣、不一樣。所以這個地方,蕅益大師把釋迦牟尼佛的秘密義解釋出來。你說發願就發願,爲什麼要說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呢?這個地方佛陀在秘密當中,就提醒所有修淨土的人,所謂的發願是在平時,特別是你遇到逆境的時候,你一定要把這種逆境強大的力量,本來是要折損你的,經過這麼一轉,變成往生的一種動力、往生的資糧。這一段經文有這麼一層深義在裏面。

  結贊

  ┌極圓極頓┐

  ┤  ├唯有大智,方能谛信。

  └難議難思┘

  ─丙二「勸願流通」竟──

  這麼一段殊勝的緣起,這麼「圓」滿「頓」超的觀念,很「難」口「議」心「思」的,只有「大智」慧通達緣起的人,才「能」夠真實的去相「信」它。

  這段的「勸願流通」,它的意思就是說:希望我們的生命是一行叁昧,《華嚴經》說是一行叁昧。淨土有一個祖師說:你做一件事情啊,你先想一想,先想一想你做這件事情,跟你的往生是相隨順、或者相違背?說這件事情我該不該做呢?我們怎麼去抉擇呢?就是說這件事情你做了以後,對你往生是相隨順的,你可以做;這件事情你做的時候,跟往生極樂世界是相違背的,你不要做。爲什麼要這樣抉擇呢?這樣子你每一次都以這個思考來抉擇啊,你這個人的生命啊,就只有一個方向而已,一個明確的方向。就是你這棵樹只有一個發展方向,你這棵樹所吸收的所有陽光、水分、礦物質,所生長的方向只有一個,就是往西方的方向,往這個地方傾倒。換句話說,任何一個時候把這棵樹砍斷,它倒下去也只有一個方向;乃至你死于非命,你的生命體也不必別人助念,因爲你的生命也只有一個方向,就是往生極樂世界,因爲你平常的思考都是這樣的思考。所以這個地方「極圓極頓,難議難思,唯有大智,方能谛信」,這個是一行叁昧的功夫。這個地方是「勸願流通」,勸我們平常應該要數數的發願,是這個意思。看「丙叁、勸行流通」:

  ┌丁初諸佛轉贊  今初。

  ○丙叁、勸行流通┤  

  └丁二教主結歎

  這個「行」指的是執持名號,從本經當中安立的行門,就是能夠憶念阿彌陀佛的名號爲行。這當中分二科:「初、初諸佛轉贊;二、教主結歎」。先講諸佛對釋迦牟尼佛的贊歎,第二個講到釋迦牟尼佛的贊歎。看第一科「諸佛轉贊」:

  丙叁、勸行流通二

   丁一、諸佛轉贊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贊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贊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爲甚難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諸衆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這個地方,釋迦牟尼佛講完這個經文要結束的時候,佛陀又講了一件事說:「舍利弗」,招呼了一聲舍利弗,他講出一件重大的事情:「如我今者」,就像我現在贊歎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叁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像我「贊」歎「諸佛」弘揚淨土法門這樣的「不可思議功德」;唉呀!「彼諸佛等,亦稱贊我不可思議功德」。原來在十方世界的諸佛,也對他的弟子提起我「釋迦牟尼佛」,贊歎我不可思議功德。十方諸佛是怎麼贊歎釋迦牟尼佛呢?這以下就說出它的內涵,說啊:在娑婆世界有一尊釋迦牟尼佛,他能夠成就「甚難希有之事」。什麼叫「甚難希有之事」呢?就是他「能」夠在「娑婆國土」,這個「娑婆」就是堪忍,說這一類的衆生,他能夠堪能忍受心中罪業的障礙,心中有無量無邊的煩惱、有無量無邊的罪業障礙他,他能夠堪忍。其次,他能夠堪忍生死輪回痛苦的果報。他每一次的果報體,有種種老病死的痛苦來折磨他,他也能夠堪忍,不想要解脫,他有這種力量。就是說釋迦牟尼佛能在這種娑婆國土,「五濁惡世」當中,他能夠做二件事情「甚難希有」:第一件事情,在「五濁惡世,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成就無上的菩提,這件事情「甚難希有」。其次,「爲諸衆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在這樣的一種五濁惡世當中,弘揚淨土法門,這件事情甚難希有;其次爲諸衆生說是難信之法,在這樣的一種五濁惡世當中,弘揚淨土法門,這件事情甚難希有,也是甚難希有。就是說他能夠在這樣一種亂世當中,成就無上菩提、成就自力的功德;他也能夠在亂世當中,宣揚這麼一個殊勝的法門,他有這種勇氣,這件事情也甚難希有,能夠成就這種自利利他的功德。這個是諸佛對釋迦牟尼佛的贊歎。講這一段經文有什麼深義呢?看蕅益大師的注解:

  明諸佛轉贊

  ┌功德智慧─雖皆平等

  ┌諸佛┤

  │  └而施化──則有難易。

  一切的「諸佛」從他的本門來說,他的法身、報身「功德智慧」是「平等」的;就著一期的應「化」來說,這當中就「有難易」的差別,這個應化身。每一次他所成就的應化身,在成就佛道、在教化衆生,有難易的差別。這個「難易」蕅益大師作一個簡別,說:

  │┌淨土成菩提易,濁世難。

  成就自利功德當中,我們在清淨的國土,諸上善人聚會一處,自己的果報體沒有老病死的障…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