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淨界法師)▪P105

  ..續本文上一頁礙,這個成就無上「菩提」容「易」,你要打坐也容易,你要親近十方諸佛也容易;但是在五濁惡世就難。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我們每一個人成佛都是從凡夫開始修起,凡夫的心情,心就是有所住。我們內心跟境界一接觸的時候,我們的心就住在這個境界,就隨這個境界而轉了。假設我們今天是生長在一個非常放逸的環境,你在這個地方,你看到周遭的人他也很放逸,全是很放逸,衆人皆醉我獨醒,非常困難。這個世間上,它所散發出來的色聲香味觸,都是使令你放逸的境界,你修行就是難,這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你今天能夠在一個清淨的道場,依衆靠衆,你就是叁點半起床,你覺得很正常,大家都是這樣子。隔壁的也叁點半起床、後面也叁點半起床、前面也是叁點半起床,每一個人都有一定的定課。你在一種好的環境修行,它就是容易,這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就是你在一個淨土的環境,成就無上菩提容易;在五濁惡世就是難,這是成就自力的功德。

  ├┤┌爲淨土衆生說法易,爲濁世衆生難。

  這個是根機的問題。在「淨土」當中,大家的心善根強,心比較寂靜,在這種寂靜當中隨順聖道,你跟他「說法」容「易」。在五「濁」惡「世」當中,「衆生」的煩惱粗重,你要爲他演說正法就是「難」。我們如果去讀讀隋唐祖師的開示,你看祖師早期的開示,那個口氣就跟現在的口氣不同。早期祖師的開示,一開口就是:「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那一些廢話都不說,那個時候的人根機高,直接的講解脫的法門。你看看我們現在這些弘揚佛法的大德,我們現在講「人生與佛法」(诃──)、「佛法與人生」。我們現在弘揚佛法的內涵,很少提到解脫生死這件事情,很少。當然這也不能完全怪弘法的大德,因爲現在的根機差,煩惱那麼粗重,他能夠守住五戒十善就已經很不錯了。你講這個生死的大法,他根本沒有辦法承當。所以就著弘法的角度也是一樣,在「淨土衆生說法易」,你在五「濁」惡「世」當中,「衆生」心就是粗,你要爲他說法就是困「難」。這種困難程度呢,蕅益大師作出了四番的簡別:

  │└┤┌爲濁世衆生說漸法猶易,說頓法難。

  │ ││

  │ │├爲濁世衆生說余頓法猶易,說淨土橫超頓法尤難。

  │ └┤

  │  ├爲濁世衆生說淨土橫超頓修頓證妙觀,已自不易,

  │  │

  │  │  ┌但持名號┐┌奇特勝妙┐

  │  └說此無藉劬勞修證┤  ├┤  ├

  │   └徑登不退┘└超出思議┘

  │

  │  ─第一方便,更爲難中之難。

  「爲濁世衆生說漸法猶易,說頓法難。」這個「漸法」慢慢的:「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慢慢慢慢的斷惡修善,這件事情還是思議境,還是容易。你一下子要他「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觀照現前一念心性,當下即空、即假、即中,這件事情就是難。這個「頓」法它的內涵就是比較細,比較不思議,很「難」。「爲濁世衆生說余頓法猶易,說淨土橫超頓法尤難。」你跟他講其他的法門還容易;你在頓法當中跟他講「帶業往生,橫超叁界」,又更困難,這種他力法門更困難,這末法衆生生起信心就困難。「爲濁世衆生說淨土橫超頓修頓證妙觀,已自不易!」在「淨土」的「頓超」當中,你跟他講觀想、觀像的法門,就已經很不容易了;「說此無藉劬勞修證,但持名號,徑登不退,奇特勝妙超出思議第一方便,更爲難中之難!」你跟他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但憑六字出乾坤,他要能夠相信,那是「難中之難」。所以說釋迦牟尼佛在五濁惡世當中,他能夠在衆生根機這麼差的情況之下,堅持他的理想,講出《阿彌陀經》啊:

  └故十方諸佛,無不推我釋迦偏爲勇猛也。

  就是難行能行。這個是講到釋迦牟尼佛被贊歎的原因就在這個地方:第一個、釋迦牟尼佛成就無上菩提,在五濁惡世難;第二個、他弘揚《阿彌陀經》這個法門也是難,這釋迦牟尼佛特別勇猛。

  釋迦牟尼佛從他的《本生經》來看,他的確是特別勇猛。釋迦牟尼佛生生世世是彌勒菩薩的弟子,生生世世;但是他特別勇猛,所以他超越了彌勒菩薩先成佛。我們可以講一個釋迦牟尼佛因地的情況就知道。這釋迦牟尼佛做一個龍王,他做一個龍王在龍宮享受也不錯啊,但是他想:我不能這樣空耗時光,現在世間有佛法住世。他就變現出一個年青人的樣子來到僧團受八關齋戒。受了八關齋戒以後,他也不想回到龍宮去,龍宮那些宮女的境界、放逸的境界,會破壞他的梵行,所以就到一棵樹下打坐。打坐的時候昏沈,打瞌睡的時候神通就失掉了,他就由一個年青人變現出他本來的面目,變成一條大蛇的樣子,龍王就像長長的大蛇。這個時候有一個獵人到山中去打獵,看到這個蛇:唉呀!這個蛇的皮太美,如果把它剝下來送給國王,國王會賞很多的黃金啊。他就用刀子割龍王的皮。割到一半的時候,龍王痛就醒過來,一看:唉呀!這個人割我的皮啊!這龍王想:我一生氣的時候,可以把一個城全部都毀滅掉,這個小人物怎麼能夠障礙我呢?但是不行,我今天受八關齋戒。我受八關齋戒,我破壞我的梵行,不可以的,我要忍受。這個時候他忍受,整個皮就被獵人全部割掉了。割掉以後他痛,想要爬到大海去。爬到一半的時候,不巧遇到一群螞蟻跑過來,看到他又是血又是肉,爬上去吃。他心裏一想:我要爬到大海裏面去,這些螞蟻都會淹死了,也是破壞我的八關齋戒:罷罷罷!甯可持戒而死,不可破戒而生。就在那個地方忍受痛苦,全身的肉都被螞蟻吃光了,剩下骨頭就死掉了。死掉以後,因爲持戒的功德生到忉利天去,這是佛的本生故事。

  我再講一個:在森林當中起火燃燒。起火燃燒的時候,所有的衆生都要跑到另外一個森林當中去,這個森林跟另外一個森林有一個獨木橋,大家開始跑,七跑八跑就把那個獨木橋踩破了一塊木板。這個時候很多衆生都掉下去。釋迦牟尼佛是做一只猴王,看到不對勁,趕快把身體趴下去,前面的手抓住前面,後面的腳勾住後面,以他的身體來擋住破洞。很多的動物──大象、兔子、鹿……踩著他的身體沖到對岸去。沖完了以後,他很累,本來想要起來,看到差不多沒人了;但是他一看:唉呀!看到還有一只小白兔在那邊跳來跳過去,這個火已經燃燒了,但是它又不急:我一定要等到它跳過去。等到最後,這個兔子玩累了才跳過去。跳過去的時候,釋迦牟尼佛他沒有體力爬起來,爬不起來,就掉到深谷裏面去摔死了。那只小白兔就是佛陀最後度的須跋陀羅。(哈──)佛臨滅度的時候,他已經八十幾歲了才去找佛陀,最後一個成就阿羅漢,臨命終的時候得度。

  所以我們看釋迦牟尼佛本生故事,釋迦牟尼佛的確是特別勇猛,在諸佛的因地他特別的勇猛,所以你看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也特別勇猛。我們看釋迦牟尼佛當中的曆代祖師,那每一個祖師大德都歡喜修苦行,這是業感。因爲釋迦牟尼佛在諸佛的眼光當中,這一期的釋迦牟尼佛「偏爲勇猛」(哈──),他修行就是勇猛。所以在釋迦牟尼佛當中,釋迦牟尼佛出家的弟子,就歡喜修精進行、苦行。釋迦牟尼佛,本來按照次第,彌勒菩薩是他的學長(哈──);但是他超越彌勒菩薩先成佛。所以成佛這件事情也很難講、很難講。

  這個地方釋迦牟尼佛講這個很困難,他不是在贊歎自己的勇猛,這個地方有它的深意。它的意思就是說在這麼困難當中,我們對名號要珍惜,它後面會講出這個觀念。佛陀不會自我標榜,他講這句話、講這個難啊,他的意思就是有勸修的意思,勸行流通,勸我們要珍惜這句名號,是這個意思。因爲這句佛號是佛陀在萬難當中,他排除了萬難,才宣說出來的。所以這個地方,佛陀也自我作一個榜樣,你看:你有本事像我這樣子,舍這個身體喂螞蟻,做種種的苦行,在娑婆世界這樣打滾,才成就佛道,這不容易啊!從這個當中,釋迦牟尼佛這樣的一種親身經驗,他是勸勉弟子:應該要執持名號,求生淨土。是這一層意思。好,我們先休息十分鍾。

  第叁六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七十二頁,這一段我們看蕅益大師的注解第二個:

  明能爲希有之事四

   明妙行能轉

  「希有之事」說明這個「妙行能轉」,在這個五濁惡世當中,是什麼樣的行門能夠圓轉五濁惡世呢?這以下就說出它的一個妙行:

  ┌劫濁者─濁法聚會之時。

  ┌┤

  │└劫濁中─非帶業橫出之行,必不能度。

  這個五濁惡世的第一個是「劫濁」,這個「劫」就是一個時代,這個「濁」就是汙濁,就是一個汙濁的時代。所謂的汙濁時代,就是說我們在這個減劫當中,人壽從八萬歲,每一百年減一歲,一直到二萬歲。人壽到二萬歲以迄,就進入了所謂的劫濁,就是一個身心特別汙濁的時代。「濁法聚會之時」,這個「濁法」呢,就包括了下面的邪見、煩惱、果報跟壽命。換句話說,劫濁它是一個總說,它是一個五濁惡世的總標。就是你的身心世界特別汙濁,簡單的說就是對你的修學聖道,有特別多的障礙,這個叫做「濁法」。在「劫濁」當中呢,你的身心世界障礙特別多,「非帶業橫出之行,必不能度」,你要完全靠你自己身心的力量,那就很困難,那「非帶業橫出之行,必不能度」。

  │  ┌身見──┐

  │  │  │

  │  ├邊見  │

  │ 見濁者─五利使│  │

  │┌  ┼見取  ├昏昧汩沒,故名爲濁

  ││,邪見增盛。謂│  │

  ││  ├戒取  │

  ├┤  │  │

  ││  └及諸邪見┘

  ││

  │└見濁中─非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

  這個「見濁」指的是內心的邪見,這個邪見會障礙我們修行聖道,叫做「濁」。「利使」這個「利」就是猛利,特別快速;「使」就是它能夠使令我們趨向于惡道,這個叫做「使」。換句話說,這五個法使令我們快速的、猛力的趨向惡道,這個叫做「五利使」。「邪見增盛」,這個邪見當中有五個:第一個「…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