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身見」。這個「身」呢,就是我執著我們五蘊身心當中,有一個恒常住不變異的我,我們能夠去受用這個身心、能夠主宰這個身心,這是一個邪見。因爲我們對于我們的身心世界是不能主宰的,我們身心世界每一個剎那在老病當中、在趨向于死亡當中,我們不能使令這樣的力量停下來,說:我不老。不可以的!我們沒有主宰力的,業力主宰。所以這個「身見」,事實上就是我見。「邊見」,這個「邊」者斷常二見:或者是斷見,人死如燈滅,就是斷滅見;或者常見,我人死了以後還是人,怕什麼!二十年後還是一條好漢。二十年後不一定是一條好漢,可能是一條好豬(哈哈),所以這個生命是有變化的,不是常的。所以這個邊見就是斷常二見。「見取見」,這個「見取見」就是非果計果。就是說它不是一個涅槃安樂的果,你執著它是涅槃的果,一般是外道執著四禅爲四果,以四禅爲涅槃,叫「見取見」,非果計果。「戒取見」,這個「戒取見」是非因計因。它不是一個解脫的因,你執著它是解脫的因,就是外道的持牛戒、持狗戒,這種無益的苦行,這個對解脫完全沒有幫助的,這是「戒取見」。「及諸邪見」,這是其它的邪見。所有的邪見當中,最爲嚴重的就是撥無因果,及諸邪見。這種邪見「昏昧汩沒」我們的內心,「故名爲濁」。「見濁中,非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這個邪見,的確是深深的障礙我們修學大乘佛法,這個的確是非常嚴重,在末法時代,我們學習大乘佛法,一個很大的困難──思想混亂、思想混亂,各式各樣的思想都出現了,我們不能知道誰說的話是對的、誰說的話是錯的。所以在這個當中,我們很難去修學一些聖妙的法門。事實上很多聖妙法門,被這些邪見所破壞,整個傳承都斷掉了。所以我們只好老老實實的修一行叁昧,念阿彌陀佛,不必假藉其它的方便,「必不能度」。在這當中我們很難去抉擇哪一個法是最高、最低的,這個法門當中攙雜了很多的邪見在裏面,這個長時間的流通有問題,所以說「非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所以你看中國佛教到了末流,只有二個宗派興盛:第一個是禅宗。直接觀現前一念心性,一念不生即如如諸佛,這個也是不假方便;其他的方便法門,那些枝枝葉葉全部拿掉,直接的觀照根本。第二個淨土宗。它也不必假藉枝枝葉葉的,一心歸命阿彌陀佛。到了末流的時候,就只有這二個法門成就的人最多了,是這個意思。在這個見濁當中「非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這的確是這樣。
│ ┌貪┐
│ │ │
│ ├瞋│
│ 煩惱濁者─五鈍使│ │
│┌ ┼癡├煩動惱亂,故名爲濁。
││,煩惑增盛。謂 │ │
││ ├慢│
├┤ │ │
││ └疑┘
││
│└煩惱濁中─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
這個「煩惱濁」指的是內心的煩惱,前面的見濁是一個邪見。「煩惱」在經論上的定義爲「五鈍使」,就是說它使令我們墮落到惡道的勢力比較緩慢,叫「鈍」;不像邪見,邪見的話,因爲邪見你去造惡業,你還沒有慚愧心,這個勢力非常大。你雖然起煩惱,但是你還有正見、還會有慚愧心,折損一些惡業的勢力,所以它的墮落是比較緩慢的,沒那麼猛利,叫「五鈍使」。這個煩惱有「貪、瞋、癡、慢、疑」,它的相貌是「煩動惱亂」,煩動惱亂我們這一念清淨心,所以說是「濁」。「煩惱濁中,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這也是一個事實,我們煩惱粗重的人,心就是躁動不安。心躁動不安,他心的堪能性差,你要叫他去修一些深妙的法門就困難。只有這種「即凡心是佛心」,一心歸命阿彌陀佛,這種佛力加被的法門,才能夠度化。特別是臨命終的時候,生死關頭最難得力,無量無邊的煩惱,它一定會起來幹擾你。如果沒有佛光照我、慈誓攝我,我們很難保持心不顛倒,很難。所以這個地方在煩惱的熾盛當中,我們不是「即凡心是佛心」,「即衆生心,投大覺海」,一心歸命彌陀的本願功德、一心歸命彌陀的名號,那「必不能度」。沒有佛力的加被,這生死關頭,大家都過不了關了。所以這個地方也是一個問題。
│ ┌見─┐所感粗弊五陰和┌色┐並皆陋劣
│┌衆生濁者┤ ├ ┤ ├
├┤ └煩惱┘合,假名眾生 └心┘故名為濁
這個「衆生濁」,這個「衆生」是一個「五」蘊的果報。前面的「見」跟「煩惱」是偏重在集谛,能招感的集谛;這個地方是偏重在苦谛這種果報,說這個五蘊身心,不管是「色」、不管是「心」都很「陋劣」。我們這個四大,動不動就生病,所以這個病痛來幹擾我們,這內心的堪能性也差,這受想行識也是差,這個心的力量也薄弱。所以說:
│└衆生濁中─非欣厭之行,必不能度。
面對這個老病的果報,我們只好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否則很難度脫。
│ ┌因┐並劣,壽命短促,乃至不滿百歲,
│┌命濁者┤ ├
└┤ └果┘故名為濁。
「命濁」就是一個壽命,若「因」若「果」都很陋「劣」,「壽命短促,乃至不滿百歲,故名爲濁」。
└命濁中─非不費時劫,不勞勤苦之行,必不能度。
壽命在修行當中的短,也是一個障道。因爲你要成就聖道,一定要有禅定,這個禅定不是短時間能夠修行成就的。所以我們看《維摩诘經‧佛國品》講到:很多國土的壽命都是四萬歲、二萬歲,它人壽有四萬歲,他二萬歲出家,他修了二萬年,成就無生法忍。他修二萬年,我們在娑婆世界修幾十年,這怎麼能夠比呢?修了沒幾年死掉了,死掉以後重新開始,重新開始又迷惑顛倒。所以說這個壽命的長遠,這也是一個問題。所以在這個短暫的壽命當中,我們要在這當中把握時間,只有找一個「不費時劫」,不必長時間修行的一個他力法門,否則「必不能度」。因爲我們很難成就禅定,只好乞求佛力加被。
明妙行能得
┌轉劫濁─爲清淨海會
│
├轉見濁─爲無量光
┌信┐莊嚴一聲│
複次祇此┤ ├ ┼轉煩惱─濁為常寂光
└願┘阿彌陀佛│
├轉衆生─濁爲蓮華化生
│
└轉命濁─爲無量壽
這五濁惡世怎麼個「轉」法呢?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信願莊嚴一聲阿彌陀佛」,圓「轉」五「濁」、圓成五清,「清淨海會、無量光、常寂光、蓮華化生、無量壽」。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這個「轉」應該說也有次第。這圓轉當中值得我們注意就是:「轉煩惱濁爲常寂光」值得我們注意。佛法講感應道交,外道也講感應道交,但是這個地方有不一樣的地方。外道的感應道交完全是心外求法,他的感應道交,他不求內心的清淨,他是一種向外攀緣的。佛法的感應道交,你看看本經怎麼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要達到一心不亂,不是在一種躁動的狀態、高亢這種激動的狀態、鬼神現前,沒有這種事情。所以說這個地方,我們要能夠圓轉五濁,你這個佛號,一定要對你自己的煩惱有所調伏的力量,你一心,一心是不難的。我經常講:一心是不難的,這不亂才難。你要能不爲煩惱所亂、能夠調伏煩惱,才能夠感應道交的。這《華嚴經》也講得很清楚。《華嚴經》說:「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衆生心垢淨,菩薩影現中。」說菩薩的心情啊,他那一念心是在這種畢竟空的境界活動,不是在我們有相的境界活動。我們凡夫的心要跟佛菩薩的心怎麼感應道交呢?「衆生心垢淨,菩薩影現中」。你一定要把你這種躁動相、顛倒相調伏下來,佛菩薩才能夠跟你接觸的。所以這個地方在圓轉五濁的時候,我們一個下手處,你一定要先達到「轉煩惱濁爲常寂光」,這個一轉了,前面四個跟著轉,你的果報體也轉了,邪見、整個環境、壽命都轉了。
明釋迦所得
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于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
多羅叁藐叁菩提法。
明釋迦所說
┌以此果覺────┐
今┤ ├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能
└全體授與濁惡衆生┘
究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所以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釋迦」牟尼佛在「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簡單的講,這句佛號總持阿彌陀佛的功德。前面也講過,你一句阿彌陀佛就總持十方佛的功德;所以也可以說一句阿彌陀佛,也總持了釋迦牟尼佛在五濁惡世當中,那麼多六波羅蜜的辛苦,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就攝持在這一句佛號。而釋迦牟尼佛慈悲,把這句佛號,在末法時代「全體授」給五「濁衆生」,這種是「諸佛所行」的「境界」,「唯佛與佛」方「能究盡」了知,「非九界」的「自力」衆生「所能信解」,這的確是難信之法。所以這個地方,釋迦牟尼佛他引述十方諸佛贊歎他的勇猛:他在五濁惡世,成菩提道勇猛、弘揚佛法勇猛。這個地方佛陀是很誠懇的告誡弟子:你一定要很珍惜這一句佛號。因爲你失去了這一句佛號,就表示你在菩薩道當中所經過的過程,你一個都少不了、一個都少不了,有這一層意思。
明衆生世間
┌諸衆生─別指五濁惡人。
│
│ ┌四土器世間─┐
└一切世間─通指┤ ├也。
└九界有情世間┘
這個大家容易明白。這個「衆生」的範圍比較窄,「一切世間」的範圍比較廣。這個「衆生」是「指五濁惡人」。「一切世間」說是難信之法,這個是「九界」衆生。
丁二、教主結歎
前面是「諸佛轉贊」,這個是釋迦牟尼佛的「結歎」:
┌前勸信流通─是諸佛付囑。
│
│ ┌略別┐
└此本師付囑。囑語┤ ├但雲一切世間,猶前諸佛
└從通┘
┌文殊┐
所雲:汝等衆生,當知┤ ├等,皆在所囑也
└迦葉┘
前面的「勸信流通,是諸佛」的「付囑」,前面的「勸信流通」是…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