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淨界法師)▪P107

  ..續本文上一頁六方諸佛的付囑流通,以六方諸佛來證明流通。這個地方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他自己的付囑流通。當然這個話有「略別」,有一點點不同,但是它的意義是相通的:文字「略別」,但義理是「從通」。這個地方講「一切世間」,其實這個「一切世間」,就是前面所說的:「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這個地方「一切世間」包括了九界,包括了「文殊」這種大菩薩,也包括「迦葉」這些大比丘,都是「在所」付「囑」的範圍之內。看經文:

  舍利弗,當知我于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爲甚難。

  前面是諸佛在他們的國土,對他們的弟子贊歎釋迦牟尼佛:「能爲甚難希有之事」。這件事情是釋迦牟尼佛自己也同意的,說:諸佛贊歎我很難,這件事情我同意。他說:「當知我于五濁惡世,行此難事。」行什麼難事呢?第一個「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第二個「爲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這件事情的確是很困難沒錯,諸佛說的一點都沒錯。我這麼一路走過來,我一回想啊,的確是很困難,沒錯。諸佛也說這件事情很困難,釋迦牟尼佛也說很困難,這個地方蕅益大師就有話要說了,看蕅益大師的意思:

  法門難遇

  ┌信願┐  ┌不涉施爲┐┌唯信乃入,非思議所行境界

  │  ├一行┤  ├┤

  └持名┘  └圓轉五濁┘└設非本師來入惡世,示得

  ┌見此┐

  ┌大智┐│  │

  菩提,以┤  ┼┼行此├衆生何由禀此也哉!

  └大悲┘│  │

  └說此┘

  在本經當中所強調的修行方法──「信、願、持名」,這個法門「不涉施爲,圓轉五濁」,不必假藉其他的方便,「圓轉五濁」。這「圓轉五濁」有二層意思:約著粗來說,我今生信、願、持名,下輩子到極樂世界得到一個清淨的身心世界,這個說是「圓轉五濁」,可以。今生修行,來生「圓轉五濁」,也可以這樣子講。或者說:我今生信、願、持名,我當下的身心就會有變化,當下的這種五濁的境界,煩惱障、邪見障,還有果報的障,壽命的障礙,诶,慢慢慢慢的松脫,這樣子講,約當下也可以說「圓轉五濁」。你一句佛號在心中操作的時候,你的身心世界就有變化,這樣子講,約當下也可以說是「圓轉五濁」,也可以這樣子講。這樣子講一句佛號的操作「圓轉五濁」,這件事情「唯信乃入,非思議所行境界」。這個對我們凡夫來說,我們能夠做的事情就是仰信,因爲它不是我們能夠心思口議──大家討論討論吧、商量商量!這是討論不出來的,非心思口議的境界。這種境界既然不是我們心思口議,那我們怎麼能夠知道呢?「設非本師來入惡世,示得菩提,以大智」慧、「大」慈「悲」,來爲這個法門作見證,來自己以身作則、來「說」法,那「衆生」誰也不知道,誰也不知道有這樣的一個法門,誰也不知道內心當中還有這樣一種操作方式,這樣的操作──信、願、持名,就能夠創造這麼樣廣大的功德,誰也不知道。這個就是說這個「難」的意思。

  明五決定

  ┌爲時所囿

  ┌處劫濁中─決定─┤

  │  └爲苦所逼。

  然吾人┤

  我們的「劫濁」當中,在這種萬丈紅塵當中,我們一定會被這個「時」代「所囿」、限製,被這個「苦」惱「所逼」迫。在這萬丈紅塵當中,你要「百花叢裏過,片葉不沾身」,很難。你在這個百花當中過,你一定會沾身的,這大環境是這樣子的,人在江湖,你也就身不由己了。

  │  ┌邪智所纏

  ├處見濁中─決定爲┤

  │  └邪師所惑

  在這種思想混亂當中,你多多少少一定會被「邪」知邪見所系縛,障礙你大乘的善根,使令你迷「惑」,你也很難抉擇,這件事情是對還是錯!你很難抉擇,就會受影響。

  │  ┌貪欲所陷

  ├處煩惱濁中─決定爲┤

  │  └惡業所螫。

  說這煩惱當中,大家都放逸,你很容易被你的煩惱「所陷」,被你這個「惡業所」毒害。這個我們要稍微注意一下,我們可以感覺到現在的年青人,貪瞋煩惱特別熾盛,跟以前又不完全一樣。你看這些年青人,這個飚車族,他拿這個刀子,這個過路人跟他完全沒有關系,他看到人就砍,那個瞋心特別重;這個貪欲也是一樣,現在的年青人,國中生就有這個邪淫的行爲。所以這個是一個大環境如此,他從小就在這一種環境中刺激,他貪煩惱自然就熾盛了。所以說「處煩惱濁中,決定爲貪欲所陷,惡業所螫」,這是沒辦法的,大環境如此。

  │  ┌安于臭穢而不能洞覺。

  ├處衆生濁中─決定─┤

  │  └甘于劣弱而不能奮飛。

  你果報體的這種障礙,老病的幹擾啊,你很難去「洞覺」、也很難去「奮」發向上,這個老病死的幹擾啊,很容易會讓你退失了信心。

  │  ┌無常所吞

  └處命濁中──決定爲┤

  └石火電光,措手不及。

  你很有道心,你也好不容易抉擇出一個修行的方法,也得到一個修行的傳承;但是你死掉了,這樣子你今生就白費了,生命把你的修行給中斷了、把你, 這個修行給破壞了,這個「命濁」就是有這個困難。這個「劫濁」它是在減劫。這個地方佛陀的意思就是說,當然你也可以選擇來生再來叁界裏面投胎,不過釋迦牟尼佛說你要想一想:這個大環境一代不如一代、一代不如一代,這個身心世界,煩惱愈來愈重、邪見愈來愈重、果報體愈來愈差。我還記得我們師父跟我們講過一句話:我們的師父看我們很不順眼。但是以後我們看我們的徒弟也很不順眼。(诃──)這道理是一樣的。就是你師父看你很不順眼;但是幾十年後,你看你的徒弟也很不順眼。這是怎麼回事呢?環境不同。他們那個時候環境清淨,他們很自然養成一個好的品性。你看年青人,你也看得很不順眼;但是你能夠怪他嗎?如果你來投胎,你也是這樣子的。你下輩子來這個五濁惡世、萬丈紅塵,那我們也是受影響。凡夫的心就是有所住,就是這樣子的。你很難解脫環境跟果報給你的障礙,這個五濁其實就是五種障礙。你很難解脫你的煩惱、很難解脫你的邪見、還有老病的幹擾、還有壽命的短促,你很難在這麼多障礙當中,完全排除這樣的障礙,沖出一條聖道出來,很難的。佛陀說這句話就是「是爲甚難」,的確是難。說這個難有什麼好處呢?爲什麼要強調這個困難呢?蕅益大師他就說話了:

  無知之錯

  ┌若不深知其甚難───┐

  ┤   ├宅裏,戲論紛然。

  └將謂更有別法可出五濁┘

  假設我們今天沒有冷靜的下來想一想,在這個減劫當中,你所要面臨的障礙,一代一代愈來愈嚴重,你不知道解脫生死的困難,你還自以爲「有其他的法門可以出五濁」,「宅裏,戲論紛然」,這個「」就是起火燃燒。你的煩惱火、罪業果、果報火,這叁種火在燃燒你的身心世界,「戲論紛然」,但有言說,都無實義,這種沒有真實功德的言說叫做戲論。

  知難之是

  ┌其─┐  ┌死盡偷心┐

  唯深知┤  ├方肯┤  ├此本師所以極口

  └甚難┘  └寶此一行┘

  說其難甚,而深囑我等當知也!

  ──丙叁「勸行流通」竟──

  ──乙一、「普勸」竟──

  在這五濁惡世當中應該怎麼辦呢?我們只有知道在這種障礙的身心當中,要了脫生死、成就聖道是這麼困難,我們才「肯死盡偷心,寶此一行」。這個淨土法門啊,蕅益大師最後講出了它的一個關鍵:這個他力法門感應道交的關鍵,它還不怕你煩惱重、還不怕你罪業重,就是怕你不「肯死盡偷心,寶此一行」。就是說這種彌陀感應的法門,要緊的是你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最怕的就是怕你叁心二意,對彌陀名號也想歸依,又想攙雜一些其他的法門。你想要攙雜其他法門,就表示你對這句名號的信心還不夠。就是說你在念佛的時候,你還想念大悲咒、念地藏王菩薩,多少就是你覺得這一句佛號不足以救拔你,多少就是會有這個問題。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要你「死盡偷心」,說穿了就是老實念佛,「寶此一行」。這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在最後「以極口說其難甚,而深囑我等當知也」,釋迦牟尼佛在最後一再的強調:在五濁惡世,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多麼的困難;在五濁惡世當中,要弘揚淨土法門,也是多麼的困難!希望我們要珍惜。釋迦牟尼佛排除了萬難,才講出了這一部經,希望我們要能夠珍惜,是這個意思。這一段是釋迦牟尼佛自己的付囑流通,他自己講完這一部經以後呢,他對他弟子的一個最後的交待。好,看最後的「結勸」:

   乙二、結勸

  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這是一個「結勸」,看蕅益大師的注解:

  ┌難信┐

  ┌法門不可思議┤  ├無一人能發問者┐

  │  └難知┘  │故歡喜信

  ┌┤    ├

  ││佛智鑒機,知眾生成┌令得四益┐  │受也。

  │└  ┤  ├──┘

  │ 佛緣熟,無問自說 └如時雨化┘

  這裏解釋「歡喜信受」,這是一個「總標」。說淨土法門這種信、願、持名的「法門」啊,的確是「不可思議」,一句佛號圓轉五濁,真的是「難信」、也很「難」理解。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都是佛陀一再的招乎舍利弗,在這過程當中,沒有一個人講出一句話。這整個過程是「佛」陀的「智」慧去觀察衆生的根「機」,「知」道「衆生成佛」的因「緣」成「熟」,所以「無問自說」,使「令」成就「四」種利「益」,就像及「時雨」一樣,所以「歡喜信受」。所以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知衆生成佛緣熟」,這個地方要注意。這個法門它所成熟的善根,還不是人天的善根、也不是二乘的善根、也不是權教菩薩的善根,它是一佛乘的法門,它直接去成熟你成佛的善根。這個信、願、持名在你的心中一操作的時候,它是直接的…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