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大白牛車,直接的趨向佛道的,那是一佛乘的,「知衆生成佛緣熟」,是這個意思。
│┌身心怡悅─名歡喜
身心能夠知道這個法門,唉呀!這個法門我做得到,信、願、持名這件事情不難,這功德又這麼大,內心當中感到歡喜,心中有一分對未來生命的希望跟歡喜。
└┼毫無疑惑─名信。
│
├領納不忘─名受。
│
├感大恩德,投身歸命─名作禮。
│
└依教修持,一往不退─名而去。
──甲叁、「流通分」竟──
──肆、「隨文解釋竟」──
這是講到本經的一個「結勸」,就是在與會的大衆,不管是天、人、阿修羅,乃至于比丘、菩薩們,對這個法門都是「歡喜信受」,都「作禮而去」。最後我們看蕅益大師一段的「跋語」:
參、跋語
這「跋語」我們分成五段,第一段先總歎這個法門的一個特色。
┌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
┌經雲:末法┤ ├嗚呼!
│ └唯依念佛得度────┘
│
│ 今正是其時矣!舍此不思議法門,其何能淑?
《大集經》上說:在這個「末法」時代,「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這正法時代修行是很容易成就聖道的。我們看經典,這個人年紀很大了才出家,年紀又大、過去也沒有學佛,诶,他跟佛陀出家、或者拜一個阿羅漢出家,叁個月成就阿羅漢果。說有一個國王,這個國王平常也沒有努力的修行,就在王宮裏面享受世間的五欲。有一天他的背部癢,請宮女爲他搔癢。這個宮女在爲他搔癢的時候,這個宮女手上戴著纓絡,這二個手一弄到發出聲音,這個國王聽到這個聲音,知道無常,成就辟支佛果。這個正法時代是這樣子修行的!《阿含經》上說:最小的七歲成就阿羅漢、七歲,均提沙彌;最高的八十幾歲,他也成就阿羅漢果。七歲什麼都不知道,他也成就阿羅漢果;八十幾歲也成就阿羅漢果!因爲這個正法時代,它那個環境就是容易修行。它空氣中所散布的,那是一種清淨的力量,你在那個地方投胎就很容易。你到西門町去走一趟,你就覺得修行就是很難,這個感覺就不是一個聖道的感覺,那個心就很難攝得住。所以這末法時代的確時是「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這是一個事實。怎麼辦呢?「唯依念佛得度。」我們在這麼多的環境障礙當中,只有靠佛力加被了,他力門果地教,佛力加被才能夠得度。「嗚呼!今正是其時矣!」這個淨土法門契理、契機的一個弘傳時代,「舍此不思議法門,其何能淑」?離開了這個法門,誰能夠「淑」?這個「淑」就是善治身心,誰能夠去調伏他身心的障礙呢?這個地方,蕅益大師很真誠的贊歎這個法門的契理、契機。這以下第二段講到蕅祖述作的緣起:
│ ┌藐視教典─────┐
│┌旭出家時,宗乘自負┤ ├
││ └妄謂持名,曲爲中下┘
││
││ ┌因大病─發意西歸。
││ │
││ ─後┤ ┌《妙宗》┐
││ │ ┌┤ ├二鈔┐
││ └複研┤└《圓中》┘ ├等書─
││ │ │
││ └及雲棲《疏鈔》─┘
││
││ ┌始知念佛叁昧,實無上寶王。
││ ─┤
││ └方肯死心執持名號,萬牛莫挽也。
「旭」就是蕅益大師的法名,「智旭」。「出家」的時候,「宗乘自負,藐視教典。妄謂持名,曲爲中下。」這個是蕅益大師自己講出他剛開始出家的一種境界。蕅益大師是二十四歲出家,他出家以後,他歡喜研究《楞嚴經》,在《楞嚴經》當中得到一個疑情。他從這個地方去參這個疑情,他二十五歲在打坐當中開悟了,開悟以後有很多境界出現。他二十五歲就證入了圓教名字位,大開圓解,「宗乘教義兩融通,所悟與佛無異同」,那是圓教名字位。他二十五歲以後到叁十一歲,你看看他的傳記,他六年當中主要的修行,以《楞嚴經》的圓頓法門爲主,當然也包括禅宗的味道。禅宗跟《楞嚴經》這二個都是圓頓止觀,直接觀現前一念心性。這當中的著作也不多,到叁十一歲他就有點變化。他叁十一歲的時候,看到禅宗很多的弊端,很多禅宗就講出一些邪見:「酒肉穿腸過,佛在心中坐。」就是太強調圓頓法門,對這些權教的施設太過忽略了。所以他到叁十一歲以後,就強調持戒跟研究教理,他要以戒教二門,來匡正禅門的弊端。直到叁十一歲的時候,開始弘揚戒律,弘揚比丘戒,作了很多比丘戒的注解。教方面他捉阄,他那個時候叁十二歲做了四個阄,說:我一生想要弘揚教理,來匡正禅宗不學習教理的弊端,那要以什麼教爲主呢?他寫了四個阄。第一個華嚴;第二個天臺;第叁個唯識;第四個自立宗派,自己創立出一個宗派出來。他不是像我們隨便抓,他用叁個月的加行,叁個月的安居當中加行,最後一天抓阄,他抓到天臺的阄,所以他從此以後深入天臺的教觀。所以他到叁十一歲研究教理,叁十二歲開始研究天臺教觀,他這之前他對教理不是很重視,就像他說的「藐視教典」:你們那些學教理的,著文字相;念佛的也是心外求法,「妄謂持名,曲爲中下」,這中下根修的法門。我們這一念心直接的觀照第一義谛、直接跟佛相應。什麼是佛?一念不生,即如如佛。他那個時候對佛的是這種定義,完全是觀照自性佛。叁十一歲、叁十二歲他開始弘揚戒教。但是影響他生命最大的就是在叁十六歲那一年,「因大病,發意西歸」,他叁十六歲的時候生一場大病。那時候在那個山中,生一場很特別的病。這個病中,看這個〈傳記〉上說:「七日七夜不能坐不能臥,唯有含淚念佛而已。」你看一個圓教名字位,你如果看到《蕅益大師全集》,你看看蕅益大師的「發願文」,蕅益大師在修加行啊,那不得了,他經常七七的閉關,或者叁個月、一百天的閉關。他每天所持的咒,你把它算一算,他幾乎一天不睡覺的,他的行力剛骨;而且他是稱性起修,他是悟後才起修的,他二十五歲開悟以後才作加行。但是他二十五歲加行到叁十六歲,出家十一年,他每一天可沒有空過。他叁十六歲的時候一場病現前,他竟然說出:「不能坐不能臥,唯有含淚念佛而已。」那個時候他自己說出來:參禅功夫不得力,病痛現前的時候,這個病苦一現前的時候,這觀第一義谛有困難的、有困難。這個時候祈求佛力加被:「願阿彌陀佛,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這個很現實的,求佛力加被。一個衆生,一個小孩子祈求母親的加被,這個很正常。所以他到叁十六歲,他的思想有了很大的改變。他生病以後,他開始去注意淨土的著作。這個地方提出叁個影響他淨土思想最多的:第一個是《觀經妙宗鈔》,智者大師作的《妙宗疏》,天臺四明尊者著的《妙宗鈔》,這天臺的《觀經》,這個思想影響蕅益大師很多。其次是幽溪大師的《圓中鈔》,這是解釋《阿彌陀經》的。其次就是他的和尚「雲棲」,就是蓮池大師的《阿彌陀經疏鈔》,這個是《華嚴經》的思想。如果我們有空把《阿彌陀經疏鈔》再看一看,其實這個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很多思想跟,他是參考蓮池大師的思想、很多的思想是參考蓮池大師的。這叁部的經典,對蕅益大師淨土的思想影響很大。前二部是天臺的,第叁個是華嚴的。這個時候,他「始知念佛叁昧,實無上寶王。方肯死心執持名號,萬牛莫挽也」。這個「念佛叁昧」是「無上寶王」。蕅益大師他說這「念佛叁昧」,主要有叁個:第一個是念自性佛,第二個是念他佛,第叁個是自他具念。蕅益大師在早期的修行生涯,他偏重在念自性佛,這一念心現前,觀照現前一念心性,直接的觀到現前一念清淨心,直接的觀到現前一念心性念心性去,不必在那個地方枝枝葉葉打妄想,都不必,直接觀自性佛。後來他這個病痛現前的時候,他覺得不得力,他這個時候開始執持名號,他佛的加被。當然他在他佛操作的時候,他也提出一個觀念:能念的心不可思議、所念的名號也不可思議。這自他具念,這個時候念佛叁昧──理持,這個是「無上寶王」。一方面我們能念的自性功德力,本身就不可思議,這內心當中本身就具足無量的功德光明,然後有佛力本願的加被,這自他具念,這個是「無上寶王」。這個時候,「死心執持名號,萬牛莫挽也」。蕅益大師是圓教名字位,一個通達教理的人,「宗乘教義兩融通」,他能夠「死心執持名號」,也沒有說蕅益大師又修什麼觀想、觀像,什麼玄妙的觀法他都沒講,他就是老實念佛。而蕅益大師他老實念佛,他是圓教名字位的人啊,他老實念佛,這個是不可思議啊。這個是講到蕅益大師自己相信淨土的一個過程,他受到這個病痛的刺激,開始覺醒。這以下正式說明他的著述緣起:
││吾友去病,久事淨業┌辭不繁┐
│└ ┤ ├請余爲述《要解》
│ 。欲令此經大旨, └而炳著┘
│
│ 余欲普與法界有情,同生極樂,理不可卻。
這整個因緣是他有一個同參道友叫「去病,久事淨業」,這個久修淨業當然就很關心《阿彌陀經》。古時候《阿彌陀經》,就是注解太過複雜,希望能夠有一個新的注解,這當中要有二個條件:第一個文字不要太多,義理要很清楚,「炳著」,要請蕅益大師來完成這樣的一種功德。蕅益大師的心情也想要跟「法界有情,同生極樂」,所以在義理上「不可」以推「卻」的,有這一分的責任,使令正法的光明流通後世,所以他就承當下來。這一段是說明著述的緣起,接下來說明他的時間:
│┌舉筆于丁亥九月二十有七┐
├┤ ├凡九日告成。
│└脫稿于十月初五────┘
九天完成《彌陀要解》,我們講了這個《彌陀要解》講了半年!開悟的人跟我們用意識分別心的人不同,的確不同。說這個內心當中跟聖道相應的人,他那個道的力量,他的確能夠從自性當中流露出很多很多的文字。我們一開始是從文字裏面尋求道,你說他也沒有證得道,但是他那個名字位的道也不得了、那也不得了,名字位的開悟也不得了。名字位的道字是什麼境界呢?「宗乘教義兩融通,所悟與佛無異同。」他所覺悟的境界跟諸佛是一樣的,他在道理上跟諸佛是同一個鼻孔出氣的,當然他煩惱沒斷;但是你不可以否定他所覺悟的真理,跟諸佛是無差別的。所以你看他這個注解,不是像我們凡夫意識分別心,那個地方切一段、那個地方切一段,這樣拼湊,他不是。他就是九天當中完全是自性的流露、那是自性的流露。最後蕅益大師講出他心中的希望,他對這個法門的流通有什麼希望:
│ ┌一句一字─鹹作資糧┐
│ ┌┤ ├┐
│ │└一見一聞─同階不退┘│
├所願┤ ├仰唯─
│ │┌信疑─皆植善根┐ │
│ └┤ ├──┘
│ └贊謗─等歸解脫┘
│
│ ┌諸佛菩薩─攝受證明
│ ─┤
│ └同學友人─隨喜加被
蕅益大師作完這個《要解》以後,他希望《要解》裏面的「一句一字」,都能夠成就大家一個往生的「資糧」,每一句話到大家的心中,都能夠産生往生的一種力量。「一見一聞,同階不退」,都能夠成就叁不退。「信疑皆植善根」,不管你相信、或者是懷疑,都成就淨土的善根。不管你「贊」歎、毀「謗」,遲早都能夠「解脫」生死,因爲你所面對的是一個無上的法門。最後對這個法門,希望「諸佛菩薩」能夠「攝受證明」,能夠諸佛菩薩的加持。「同學友人」能夠「隨喜加被」。
└西有道人,蕅益智旭,閣筆故跋,時年四十有九。
他四十九歲的時候完成《彌陀要解》,蕅益大師是五十七歲入滅,他是晚年才完成的。
這個是我們《彌陀要解》的研究。
這個淨土法門,我們看「流通分」,不管是諸佛付囑的口氣、不管釋迦牟尼佛的付囑口氣,都很強調淨土法門是一個難信之法。換句話說,其實我們對這一個法門要生起信心,爲名號的功德、本願的功德、自性功德力的功德,這叁力要齊信是很困難,其實是很困難。但是我們這樣研究過去,會有一個感覺:透過蕅益大師的開導,我覺得對淨土法門生起信心不難。你如果能夠真正把《彌陀要解》研究啊,對淨土法門生起信願,我覺得是不難,這個是蕅益大師的善巧,的確是不難。
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我們的生命「恒轉如瀑流」,我們的生命不管你願不願意,它不斷的變化,你就不斷的前進,你一定要面對很多很多新的生命,乃至無量的生命。我們學佛講得務實一點,我們並不是要談玄說妙。我們學佛就是在無量法門當中,我們必須抉擇一個能夠引導我們這一念心趨向于安樂,包括有爲的安樂,好夢;也包括聖道的安樂,究竟的安樂。在本經的經文當中,信、願、持名這叁個法門,我認爲如果我們這一念心能夠根據本經蕅益大師所說的開導啊,你能夠撥出一點時間啊,真的去信願持名、去操作,果然能夠得到現世的業障消除、福慧增長,臨終的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所以我是覺得這個法門的操作啊,它的好處:下手易、成就高。就是說你真的做得到。你說你什麼都不懂,可以事持,信我是業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對名號通身靠倒;你說你的境界高,也可以理持,能念的心不可思議、所念的名號不可思議,一方面憶念自性佛、一方面憶念他佛,自他具念、自他不二也可以。它有淺有深。所以我覺得這個法門,我們大家應該有一個使命感,不要讓這麼一個殊勝法門的傳承斷掉、這一個光明。蕅益大師所抉擇的教法,我們好好的自受用;以後我們應該也有一分的理想、願力,把它流通到後世去,使令更多人也能夠得到這樣的一個因緣。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個地方。好,我們回向。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淨界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