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六方诸佛的付嘱流通,以六方诸佛来证明流通。这个地方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他自己的付嘱流通。当然这个话有「略别」,有一点点不同,但是它的意义是相通的:文字「略别」,但义理是「从通」。这个地方讲「一切世间」,其实这个「一切世间」,就是前面所说的:「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这个地方「一切世间」包括了九界,包括了「文殊」这种大菩萨,也包括「迦叶」这些大比丘,都是「在所」付「嘱」的范围之内。看经文:
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前面是诸佛在他们的国土,对他们的弟子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这件事情是释迦牟尼佛自己也同意的,说:诸佛赞叹我很难,这件事情我同意。他说:「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行什么难事呢?第一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第二个「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这件事情的确是很困难没错,诸佛说的一点都没错。我这么一路走过来,我一回想啊,的确是很困难,没错。诸佛也说这件事情很困难,释迦牟尼佛也说很困难,这个地方蕅益大师就有话要说了,看蕅益大师的意思:
法门难遇
┌信愿┐ ┌不涉施为┐┌唯信乃入,非思议所行境界
│ ├一行┤ ├┤
└持名┘ └圆转五浊┘└设非本师来入恶世,示得
┌见此┐
┌大智┐│ │
菩提,以┤ ┼┼行此├众生何由禀此也哉!
└大悲┘│ │
└说此┘
在本经当中所强调的修行方法──「信、愿、持名」,这个法门「不涉施为,圆转五浊」,不必假藉其他的方便,「圆转五浊」。这「圆转五浊」有二层意思:约着粗来说,我今生信、愿、持名,下辈子到极乐世界得到一个清净的身心世界,这个说是「圆转五浊」,可以。今生修行,来生「圆转五浊」,也可以这样子讲。或者说:我今生信、愿、持名,我当下的身心就会有变化,当下的这种五浊的境界,烦恼障、邪见障,还有果报的障,寿命的障碍,诶,慢慢慢慢的松脱,这样子讲,约当下也可以说「圆转五浊」。你一句佛号在心中操作的时候,你的身心世界就有变化,这样子讲,约当下也可以说是「圆转五浊」,也可以这样子讲。这样子讲一句佛号的操作「圆转五浊」,这件事情「唯信乃入,非思议所行境界」。这个对我们凡夫来说,我们能够做的事情就是仰信,因为它不是我们能够心思口议──大家讨论讨论吧、商量商量!这是讨论不出来的,非心思口议的境界。这种境界既然不是我们心思口议,那我们怎么能够知道呢?「设非本师来入恶世,示得菩提,以大智」慧、「大」慈「悲」,来为这个法门作见证,来自己以身作则、来「说」法,那「众生」谁也不知道,谁也不知道有这样的一个法门,谁也不知道内心当中还有这样一种操作方式,这样的操作──信、愿、持名,就能够创造这么样广大的功德,谁也不知道。这个就是说这个「难」的意思。
明五决定
┌为时所囿
┌处劫浊中─决定─┤
│ └为苦所逼。
然吾人┤
我们的「劫浊」当中,在这种万丈红尘当中,我们一定会被这个「时」代「所囿」、限制,被这个「苦」恼「所逼」迫。在这万丈红尘当中,你要「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很难。你在这个百花当中过,你一定会沾身的,这大环境是这样子的,人在江湖,你也就身不由己了。
│ ┌邪智所缠
├处见浊中─决定为┤
│ └邪师所惑
在这种思想混乱当中,你多多少少一定会被「邪」知邪见所系缚,障碍你大乘的善根,使令你迷「惑」,你也很难抉择,这件事情是对还是错!你很难抉择,就会受影响。
│ ┌贪欲所陷
├处烦恼浊中─决定为┤
│ └恶业所螫。
说这烦恼当中,大家都放逸,你很容易被你的烦恼「所陷」,被你这个「恶业所」毒害。这个我们要稍微注意一下,我们可以感觉到现在的年青人,贪瞋烦恼特别炽盛,跟以前又不完全一样。你看这些年青人,这个飚车族,他拿这个刀子,这个过路人跟他完全没有关系,他看到人就砍,那个瞋心特别重;这个贪欲也是一样,现在的年青人,国中生就有这个邪淫的行为。所以这个是一个大环境如此,他从小就在这一种环境中刺激,他贪烦恼自然就炽盛了。所以说「处烦恼浊中,决定为贪欲所陷,恶业所螫」,这是没办法的,大环境如此。
│ ┌安于臭秽而不能洞觉。
├处众生浊中─决定─┤
│ └甘于劣弱而不能奋飞。
你果报体的这种障碍,老病的干扰啊,你很难去「洞觉」、也很难去「奋」发向上,这个老病死的干扰啊,很容易会让你退失了信心。
│ ┌无常所吞
└处命浊中──决定为┤
└石火电光,措手不及。
你很有道心,你也好不容易抉择出一个修行的方法,也得到一个修行的传承;但是你死掉了,这样子你今生就白费了,生命把你的修行给中断了、把你, 这个修行给破坏了,这个「命浊」就是有这个困难。这个「劫浊」它是在减劫。这个地方佛陀的意思就是说,当然你也可以选择来生再来三界里面投胎,不过释迦牟尼佛说你要想一想:这个大环境一代不如一代、一代不如一代,这个身心世界,烦恼愈来愈重、邪见愈来愈重、果报体愈来愈差。我还记得我们师父跟我们讲过一句话:我们的师父看我们很不顺眼。但是以后我们看我们的徒弟也很不顺眼。(诃──)这道理是一样的。就是你师父看你很不顺眼;但是几十年后,你看你的徒弟也很不顺眼。这是怎么回事呢?环境不同。他们那个时候环境清净,他们很自然养成一个好的品性。你看年青人,你也看得很不顺眼;但是你能够怪他吗?如果你来投胎,你也是这样子的。你下辈子来这个五浊恶世、万丈红尘,那我们也是受影响。凡夫的心就是有所住,就是这样子的。你很难解脱环境跟果报给你的障碍,这个五浊其实就是五种障碍。你很难解脱你的烦恼、很难解脱你的邪见、还有老病的干扰、还有寿命的短促,你很难在这么多障碍当中,完全排除这样的障碍,冲出一条圣道出来,很难的。佛陀说这句话就是「是为甚难」,的确是难。说这个难有什么好处呢?为什么要强调这个困难呢?蕅益大师他就说话了:
无知之错
┌若不深知其甚难───┐
┤ ├宅里,戏论纷然。
└将谓更有别法可出五浊┘
假设我们今天没有冷静的下来想一想,在这个减劫当中,你所要面临的障碍,一代一代愈来愈严重,你不知道解脱生死的困难,你还自以为「有其他的法门可以出五浊」,「宅里,戏论纷然」,这个「」就是起火燃烧。你的烦恼火、罪业果、果报火,这三种火在燃烧你的身心世界,「戏论纷然」,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这种没有真实功德的言说叫做戏论。
知难之是
┌其─┐ ┌死尽偷心┐
唯深知┤ ├方肯┤ ├此本师所以极口
└甚难┘ └宝此一行┘
说其难甚,而深嘱我等当知也!
──丙三「劝行流通」竟──
──乙一、「普劝」竟──
在这五浊恶世当中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只有知道在这种障碍的身心当中,要了脱生死、成就圣道是这么困难,我们才「肯死尽偷心,宝此一行」。这个净土法门啊,蕅益大师最后讲出了它的一个关键:这个他力法门感应道交的关键,它还不怕你烦恼重、还不怕你罪业重,就是怕你不「肯死尽偷心,宝此一行」。就是说这种弥陀感应的法门,要紧的是你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最怕的就是怕你三心二意,对弥陀名号也想归依,又想搀杂一些其他的法门。你想要搀杂其他法门,就表示你对这句名号的信心还不够。就是说你在念佛的时候,你还想念大悲咒、念地藏王菩萨,多少就是你觉得这一句佛号不足以救拔你,多少就是会有这个问题。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要你「死尽偷心」,说穿了就是老实念佛,「宝此一行」。这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最后「以极口说其难甚,而深嘱我等当知也」,释迦牟尼佛在最后一再的强调:在五浊恶世,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多么的困难;在五浊恶世当中,要弘扬净土法门,也是多么的困难!希望我们要珍惜。释迦牟尼佛排除了万难,才讲出了这一部经,希望我们要能够珍惜,是这个意思。这一段是释迦牟尼佛自己的付嘱流通,他自己讲完这一部经以后呢,他对他弟子的一个最后的交待。好,看最后的「结劝」:
乙二、结劝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这是一个「结劝」,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难信┐
┌法门不可思议┤ ├无一人能发问者┐
│ └难知┘ │故歡喜信
┌┤ ├
││佛智鑒機,知眾生成┌令得四益┐ │受也。
│└ ┤ ├──┘
│ 佛緣熟,無問自說 └如时雨化┘
这里解释「欢喜信受」,这是一个「总标」。说净土法门这种信、愿、持名的「法门」啊,的确是「不可思议」,一句佛号圆转五浊,真的是「难信」、也很「难」理解。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都是佛陀一再的招乎舍利弗,在这过程当中,没有一个人讲出一句话。这整个过程是「佛」陀的「智」慧去观察众生的根「机」,「知」道「众生成佛」的因「缘」成「熟」,所以「无问自说」,使「令」成就「四」种利「益」,就像及「时雨」一样,所以「欢喜信受」。所以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知众生成佛缘熟」,这个地方要注意。这个法门它所成熟的善根,还不是人天的善根、也不是二乘的善根、也不是权教菩萨的善根,它是一佛乘的法门,它直接去成熟你成佛的善根。这个信、愿、持名在你的心中一操作的时候,它是直接的…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