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目的,就是去掉心中的執著。比如禅宗講說:「整天吃飯不吃一粒米,整天穿衣不穿一縷絲」。你看他在吃飯,但是他不執著有這個飯可得。所以這個真空妙有的境界就是說:我們對這個生命,沒有必要隨便的把它斷滅掉,要假藉這個生命來利益衆生,但是你不要執著這個果報。所以這個侍者要問這個「去」,你是不是明白這個去的意思?不是要你真的去。所以徹悟禅師作一個評語說:泰上座但知其去,不知來,不知如何來。你只知道去到這個空性的境界,不知道從空出假,所以果然是不明白祖師意。
所以我們這個念佛法門,它的妙就妙在這個地方。蕅益大師就講出一句,贊歎淨土的念佛法門,他說:這個持名法門是一個什麼境界呢?「一一理性,具足無量莊嚴;一一莊嚴,全體理性。」說我們在念佛當中,觀一切法空、無我、無我所,但是在這個真空的理性當中,佛號一句一句的現前,具足莊嚴,念念之間創造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一一理性」而「具足莊嚴」,雖然「一一莊嚴」可也是「全體理性」,每一句佛號雖然都是莊嚴,但都是無我、無我所,這件事情不可思議。
我過去參加忏公師父的佛七,他老人家在止靜的時候講一句話,給我非常深刻的印象,老人家說:我們這個念佛法門,要緊的體會──在本來無一物當中,把佛號提起來。這件事情不可思議。你說本來無一物,怎麼提佛號呢?大乘佛法就是:觀一切法空,但是佛號曆曆分明。所以忏公師父說:在本來無一物當中,把佛號提起來。這個意思就跟蕅益大師的意思相隨順,「一一理性,具足無量莊嚴;一一莊嚴,全體理性。」所以看得出來,淨土法門它不偏在「有相」,也不偏在「無相」,這個法門的這個車乘,它能夠直趨無上涅槃、無上菩提,它是真空妙有。所以它這個法門是「了義中無上了義」,這個車乘是趨向于大般涅槃,是了義的教法。
第二個「方便中第一方便」,這個講「行」。除了教法的了義,我們還要抉擇下手的方便不方便,如果一開始起修的時候很複雜,超過我們的範圍,那這個方法也不行。持名的方法,它特別的簡易、穩當,「一句彌陀念誦聽,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它特別的簡易而穩當。
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這個持名方法它的特色,它一開始不要你直接趨向于無念的境界,他要你先從有念,從有念而入無念,所以它明白的有一個所緣境,讓你去憶持,很清楚的有一個所緣境──「南無阿彌陀佛」,或者是「阿彌陀佛」,它特別的方便。過去我去竹山,有一個賣甘蔗的(呵──),賣甘蔗的這一個居士他說:他是一貫道的信徒,他繼續的努力,再過叁年,他就能夠當講師。他問我說:你們廟裏有沒有辦佛七呢?我說:有啊,偶爾辦佛七。他說:你辦佛七,一定要通知我。我說:怎麼回事呢?他說:他對我們念佛法門特別好樂。爲什麼呢?他說:這個念佛,他能夠很快的就把心靜下來。我在想:這一貫道的信徒,他不問我們什麼時候講經,他對我們講經沒有興趣,但是他對這個持名卻有好感。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因爲這個方法特別簡單,他在簡單的這個憶念彌陀名號當中,就能夠很快的把心給寂靜下來。當然他不一定有信願,所以不一定能夠成就往生的正因,但是「散稱爲佛種」,他也跟阿彌陀佛、跟叁寶結下一個善根的因緣。從這裏可以看得出來,這個念佛法門從有相入無相,這特別的方便,「叁根普被」,不但是加被到佛教徒,連非佛教徒都加被到了。
第叁個「圓頓中最極圓頓」,這個是講「理」,這功德上的理。一般成就大般涅槃,不要說大般涅槃,我們講這個小乘涅槃。小乘涅槃,利根的,天臺宗說:這個小乘的四果要四生。第一生做人的時候遇到叁寶,起歡喜心,布施、供養,不斷的在叁寶當中栽培善根;第二生正式出家,二、叁、四這叁生都要相續的出家、相續的用功;到第四生成熟脫落,善根脫落,成就阿羅漢果。這個是根性利的,特別精進的,四生就把生死給消滅掉。如果是大乘菩薩,那就要很久了,大乘菩薩一定要一萬劫。因爲大乘菩薩他要「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他一方面在佛堂當中用功,一方面要離開佛堂去關懷衆生,那七關懷、八關懷,就把自己的道業給耽誤了,一方面他還要積集福德資糧,所以他的時間就要拖得比較久,要一萬劫才能夠入正定聚。這個淨土法門它不是這樣子,它「帶業往生,橫超叁界」。就是說你今天開始知道念佛法門,開始歸依彌陀,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通身靠倒,今生就能夠成就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法門它不管你過去的善根怎麼樣,就是你從今生就能一生成辦大事。所以這個法門的特色,「圓頓中最極圓頓」,帶業往生,橫超叁界。蕅益大師就以這叁個內涵:方便、了義、圓頓,來贊歎這個持名的方法。好,我們先休息十分鍾。
第八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一頁:
┌收機最廣┐ ┌無問自說
┌┤ ├故釋迦慈尊┤
│└下手最易┘ └特向大智舍利
│ 弗拈出
│ ┌方便中第一方便
│ │
唯持名一法┼可謂┼了義中無上了義
│ │
│ └圓頓中最極圓頓
這一段,蕅益大師以「方便、了義、圓頓」這叁種功德,來贊歎「持名」的殊勝。關于這一點,我們看「附表」第「叁」,把它作一個補充說明。
○附表叁
「持名一法─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
關于這一點,我們總共分成叁段,來解釋這一個內涵:第一個,看善導大師的一個「問答釋疑」,先看問:
問答釋疑
問:何故不令作觀,直遣專稱名號?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當中,他自己設立了一個問答說:爲什麼「不令作觀」?因爲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當中,他強調的是「執持名號」,所以他自己就作了一個問答說:爲什麼在念佛當中,我們跟彌陀的感應道教有觀想、觀像、持名,爲什麼老人家不強調觀想、觀像,而是直「直遣專稱名號」,要人家直接了當的「專稱」,就是一心一意的稱念彌陀的「名號」,這是什麼道理呢?以下我們看大師的回答:
┌境細┐
┌衆生障重┤ ├識揚神飛─觀難成就。
│ └心粗┘
│
│ ┌稱名易故
│┌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字─正由┤
││ └相續即生
答┼┤
││ ┌念念相續┐ ┌十即十生
│└若能┤ ├者┤
│ └畢命爲期┘ └百即百生。
│
│ ┌無外雜緣─得正念故。
│ │
└何以故?┼與佛本願─相應故。
│
└不違教故─順佛語故。
──善導大師──
善導大師他的回答,我們分成叁段來解釋,看第八頁的脈絡分析。第一段當中,他說「衆生障重」,到了末法時代的衆生,他的身心世界,煩惱障、業障、報障特別的粗重。在這種身心粗重的情況之下,「境細心粗,識揚神飛,觀難成就。」在這種粗重的身心當中,你的所觀境,觀想、觀像的所觀境太過于微細、太過于複雜;那你能念的心,如此的粗重,所以你一觀的時候,你的心就會飄動、不定,那修觀就難以成就了。「心粗」這句話,在唯識學倒是講得很清楚。唯識學上說這個「心粗」,就是說這個心沒有堪能性、沒有堪能性。什麼叫做「堪能性」呢?簡單的說,就是這個內心當中的功能差了。比如說一只狗,它的堪能性比一只螞蟻的堪能性強,狗的力量比螞蟻大;一只牛的堪能性又超越了一只狗,因爲牛能拉更重的東西。我們這一念心,亦複如是。有禅定的人這一念心,他這一念禅定的寂靜心當中,他能夠攝持無量無邊的法門,他那個堪能性強;我們凡夫的心,堪能性弱,你要他想太多的時候,它就會躁動,因爲你超過他的負荷。比如說一個小孩子,他只能夠拿十公斤的東西,你要他拿一百公斤,就超過了他的負荷。我們這一念心也是這樣,我們內心當中的心啊,末法時代的心啊,躁動不安。躁動不安,你要他去觀想這麼微細複雜的境界,就超過了他的負荷。所以你一觀這個境界的時候,一超過負荷以後,就失控了,「識揚神飛」,你心就開始飄動不安;所以說這個修「觀」就很「難成就」,很難成就,很難成就叁昧。這裏是講出這個問題。那怎麼辦呢?「是以大聖悲憫,直勸專稱名字,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大聖」佛陀的慈「悲」,他知道我們末法時代的衆生,有這個問題,這個煩惱障、業障、報障的幹擾太厲害了,所以「直勸專稱名字」,在本經當中,他直接的告訴我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以這樣的因緣,來招感臨終的時候,「是人終時,心不顛倒」,「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然後往生淨土。這當中有二個主要理由,「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第一個「稱名易故」,就是說這個念佛法門,它容易達到專注,有這個專注力。這個專注力,基本上,我們在修行的時候,這一念心一個根本的方向,就是要你要能夠善取所緣境的相貌,你這一念心一定要取到所緣的相貌。比如說你修這個彌陀本尊相應,你一定要取到本尊的相狀;或者取到他的名號;或者觀想他的功德,取到他的功德,阿彌陀佛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總之,你這一念心要能夠善取所緣境的相貌。這當中,這個耳根是最方便了,用這個耳朵來聽聲音。印光大師說:「不但攝心,最能養神。」我們也可以試試看,比如說你在佛堂當中,你用眼睛去觀像,眼睛打開去取這個佛像,把這個佛像取下來以後,眼睛閉起來,在心中把佛像表現出來。表現不出來,眼睛再打開。七開八開,你就會覺得眼睛很累、很耗神。我們這個眼根,眼根不是很好用,眼根你用了一二個小時,你眼睛就開始累了。眼睛一累,你不…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