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淨界法師)▪P21

  ..續本文上一頁休息,它就會出狀況,這個娑婆世界的果報體就是這樣。所以佛陀在《楞嚴經》當中,贊歎六根門頭當中,雖然六根都能夠回光反照、都能悟入法性,但是在娑婆世界的果報當中,耳根特別殊勝,它耐用、養神。你看蕅益大師的〈傳記〉,蕅益大師二十五開悟,二十四歲出家。你看《靈峰宗論》的發願文,他老人家修行不得了,他是拼了命幹的。他念往生咒一天,月念幾百萬遍;大悲咒也是一樣;拜佛也是一樣。他開悟以後,那熾然的修行(到了中年叁四十歲的時候),他剛開始出家的時候,他那個時候不念阿彌陀佛的:「旭出家時,宗乘自負,藐視教典。妄謂持名,曲爲中下。」他認爲說:我是一個禅宗開悟的人,我是修一佛乘的,怎麼能夠跟你阿公阿婆一樣去念佛呢?到了有那麼一天,生了一場大病,病得非常厲害。看蕅益大師的〈傳記〉說,那是個很特殊的病,它發動起來的時候,蕅益大師講:「七日七夜不能坐、不能臥,但含淚念佛而已。」你看看是這種境界。這大修行人他叁界的果報要結束,最後一生的時候,無量無邊的最後要算總帳的時候,所有的罪障都現前。這個時候,「七天七夜不能坐、不能臥,但含淚念佛而已。」我看到這句話很感動,蕅益大師他修行的時候,那種剛骨啊,會把這個病折磨到讓他含淚念佛,那這是非常嚴重了。那一次以後,他就開始死心踏地,歸依彌陀,萬牛莫挽。後面講到「答」的地方,蕅益大師會講了出來。所以我們在修行的時候,當你的身體健康、氣血旺盛、心情愉快,也沒有人觸惱你,身心都是在最好的狀態,你說你要觀想、觀像,也是可以。但是你要考慮一個問題,真正的關鍵是你的法寶,是不是臨命終能夠現前,這是個問題。在臨命終的時候,那個諸根敗壞的時候,你內心擾動不安的時候,你要把你的本尊、把你所觀的佛像現出來,看有沒有辦法呢?這就是一個問題。所以我們年輕人,小時候出家,也沒什麼罪障,身體也健康、氣血也旺盛、煩惱也淡薄,你對「稱名易故」,會沒有什麼感覺(呵──),沒什麼感覺。但是你要是生了一場大病以後,那個色身的折磨苦惱、頭昏腦脹的時候,你會知道這個「稱名易故」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啊。你這個時候能夠找到一個歸依處,你會覺得:唉呀!這個「至簡易、至穩當」這件事情非常重要,實用。所以這個地方,佛陀慈悲知道我們臨命終有這種問題,所以第一個「稱名易故」。第二個「相續即生」。稱名易故當然容易專注、容易取得所緣境的相貌;但是臨命終的時候,你還非得把所緣境保持一段時間,不是只是一剎那而已,相續力。這個善導大師講出一個臨終的標准說:什麼叫做一心不亂?這二個條件:第一個成就無間念,第二個無後念。就是說你這個佛號現前的時候,念念都跟彌陀相應,這中間沒有妄想插進來,這叫做無間,無間念。第二個無後念,無後念就是說:你前一念在娑婆世界消失,下一剎那就在彌陀蓮華化生。那你這一個念頭消失以後,就再也不起叁界的念頭了,就是佛號以後呢,就是直接到往生了,無後念,後來沒有起顛倒的念頭。就是「成就無間念、無後念,謂之一心不亂」,善導大師是這個意思。在這種情況之下,成就無間念、無後念,那個佛號最容易相續了。觀想、觀像,我們也可能會一時相應,但是這個佛像要在心中,能夠每一剎那、每一剎那的在心中顯現,這件事情就不容易了。但是佛號容易相續。所以這個地方也是一個重要的關鍵。所以善導大師他提出二個主要理由,就是第一個「稱名易故」,第二個「相續即生」。所以「若能念念相續,畢命爲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這個地方是關鍵,關鍵在這個地方。這個念佛法門「念念相續,畢命爲期」。

  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念佛法門當然是有正行跟助行的差別,你一方面執持名號,你也可以兼修大悲咒、兼念觀世音菩薩,都可以。但是,你一定要有一個正、助的分別。你不能說:我這個心中有無量無邊的法寶,現出來的時候,每一個法寶都是同等地位,那你這種情況就是雜修了。就像蕅益大師說:「今日張叁﹐明日李四。」今天念佛號念了幾天,沒什麼感應,就換大悲咒;大悲咒沒什麼感應,就念地藏王菩薩。叁心二意,一事無成。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你念阿彌陀佛,也可能你念得不多,這個還不是重點;但是這個佛號在心中現前的時候,你內心的感覺是一心歸命,通身靠倒,就是「這個是我真正歸依的本尊」,你內心當中有這樣的心情。當然我們也不妨修修護法,本尊、上師、護法。我們可以持大悲咒來破障,兼念觀世音菩薩來滅罪,都可以;但是你內心當中對佛號,那是不能改題目,不能換來換去的。你念阿彌陀佛,念一念沒有感應,诶,我換換觀世音菩薩!你內心當中飄來飄去,那這個不能構成往生的。

  我前段時間讀臺中蓮社的《念佛感應見聞錄》,它裏面講到一件事說:臺中有一個居士叫李清源(木子李,清淨的清,根源的源),剛開始他是不學佛的,他同修經常參加念佛共修,他同修是很精進的,回來後經常勸他說:你要多念阿彌陀佛,這消災、滅罪,臨終往生淨土。這個李居士剛開始不當一回事,不把佛號當一回事。有這麼一天,這個李居士他開夜車,他是臺汽客運的司機,開在臺中縣的一個山區,到了一個山區拐彎的地方,那個經常出車禍的地方,诶,突然間熄火了。熄火了,怎麼弄就是沒有辦法啓動起來。沒辦法,這些乘客都離開了,這個車掌也下去了,去安排下一次的班次。那他就一個人在那個地方照顧車子。照顧車子的時候,過了沒多久吹來了一陣冷風,他整個人感到一股寒氣,他就開始恐怖。這一個人恐怖的時候,就要找一個歸依處,這時候就想到同修告訴他念阿彌陀佛,這時候趕快攝心念阿彌陀佛。诶,念一段時間以後,這個恐懼的感覺就消失掉了。他這個時候他就試試這個車子,诶,一啓動就啓動起來,這有感應了啊。啓動起來以後就開回去了。好,所以說我們很多事情,你有這麼一次宗教感應以後,那就有信心了。他從此以後就「終日走街坊,心中念佛忙。」心中有一個法寶,那個感覺就不一樣了。不像一般人整天心向外攀緣,沒有一個歸依處,他心中慢慢有一個歸依處,有事沒事安住在他心中的法寶當中。經過了叁年,叁年以後他生了一場病,做司機運動比較少,高血壓,引生了腦中風,身體就麻痹了不能動,就住到醫院去了。住到醫院的時候,他知道時間不多了,他更加緊的念佛,又念了一年。最後臨命終的時候,那些蓮友跟他助念到晚上十二點多的時候,突然間在窗戶外面出現了一道金黃色的光茫,從外面照進來。他們想說:唉呀,這麼晚了,怎麼還有大卡車的燈光。去看看,沒有大卡車。這光從外面照進來,這個時候,他剛好斷氣。在座蓮友們都明白的在黑暗當中,看到一道金黃色的光明照下來,然後他當下斷氣。而外面去看,什麼車子都沒有。這不可思議啊,無量光、無量壽。

  當然我們講:「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如是因、如是果,因地的時候念佛,果地上見佛是很正常的。當然所謂的佛,「阿彌陀佛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他能夠以無量無邊的方法出現,他能夠以身相的方式出現、以蓮華的方式出現、以光明的方式出現。但是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說:「念念相續,畢命爲期。」我看了以後我有一個感覺,這個居士他之所以成就,因爲這個人老實、老實。這個淨土法門最怕的就是不老實。今天你強頭草,二邊倒,今天靠觀世音菩薩,明天靠阿彌陀佛,後天靠地藏王菩薩。你對哪一個都沒有信心,誰都不能幫助你。所以說這彌陀名號,這種本尊相應,你一應要能夠相信:彌陀決定能夠救拔你,這種通身靠倒,就像叁歲的小孩子,他自己沒有辦法站,他整個身體靠在母親的身上,是這樣的一個心情,一心歸命,通身靠倒。而這種心情,要「畢命爲期」,盡其一生,不改題目。這種情況之下,有什麼好處呢?「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保證萬修萬人去。這以下有人就會說:這怎麼回事呢?善導大師怎麼講得那麼肯定呢?以下是善導大師講出它的理由說:我爲什麼講得那麼肯定呢?「何以故?」第一個「無外雜緣,得正念故。」善導大師他老人家並不太贊成一個人修行太雜,他強調身口意專修,身專門禮拜阿彌陀佛,口專門贊歎阿彌陀佛,意專門觀想阿彌陀佛,身口意叁密相應。他的意思就是說:你這個持名法門,你要緊的就是不要有任何的雜緣,一心一意的念阿彌陀佛,容易得到叁昧,容易得到正念,這是第一個。你不斷的串習這個佛號,它就有力量。第二個「與佛本願相應故。」這個佛號的法門是跟彌陀本願相應的,看這個「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彌陀在因地的時候發願說:「設我得佛」,在「十方」的「衆生」當中,沒有簡別任何一個衆生,上至文殊、普賢,下至五逆、十惡,他要做叁件事情:第一件「至心信樂」,對我的名號要有真實的信心;第二「欲生我國」,你真正能夠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願意投生到我的國土來;第叁「乃至十念」,憶念我們的名號乃至十念。這樣有什麼好處呢?「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所以這個地方,我們憶念彌陀的名號,正是與佛的本願相應故。彌陀的本願就是要我們念阿彌陀佛。第叁個「不違教故,順佛語故。」從經論上釋迦牟尼佛的教誨,《無量壽經》它的叁輩往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也是持名。本當中講得更明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這樣子做,是隨順釋迦牟尼佛的教誨,這叁個理由。所以善導大師特別強調持名的方法,以持名爲正行,以其他的觀想、觀像、持咒等等爲助行,是這樣的一個意思。再看第二段「正示行法」: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