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示行法
攝心方便
前面是講到持名的一個理由,這裏是講持名的方法,這當中分成二段:第一個是「攝心方便」。我先念一遍印光大師的開示: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叁摩地,斯爲第一。
念佛時,心中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要聽得清清楚楚,意舌耳叁根,一一攝于佛號,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嗅別種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怠,名爲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雖不能全無妄念,較彼不攝者,則心中清楚多矣,故名淨念。
淨念若能常常相繼,無有間斷,自可心歸一處,淺之則得一心,深之則得叁昧。
──印光大師──
印光大師講到這個念佛的方法,他引用「《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他「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叁摩地,斯爲第一。」任何的修行都是要成就叁摩地,這「叁摩地」就是叁昧,翻成中文叫「等持」,平等持心,于一境轉。就是你對你的所緣境界,要能夠平等,心中不昏沈、也不掉舉,以這樣平等的狀態,來攝持你這一念心。使令你這一念心,在一個專一的境界裏面,相續的運轉,這個叫做等持。換句話說,諸佛菩薩的功德,都不是在散亂心的時候成就的,都是在一種叁昧的情況而成就。在無量無邊的叁昧當中的方法,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個方法,是最容易得叁昧的。所以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它是一個因地,「得叁摩地」是一個果地。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念佛叁昧就是要以「都攝六根」跟「淨念相繼」爲下手。那怎麼都攝六根呢?怎麼淨念相繼呢?印祖下面會解釋。先講「都攝六根」。說我們念佛的時候,這當中有叁個內涵:第一個是「心」,內「心要念得清清楚楚」;第二個是「口」,「口中要念得清清楚楚」;第叁個是「耳」,「耳中要聽得清清楚楚」。印祖開示的這段話,我們要特別注意,注意的就是這個「清清楚楚」。我們一般念佛人,不在乎印光大師「清清楚楚」這四個字的開示,這求多、求快,但求數目多、念得隨口溜過。其實這是個錯誤的觀念。我們從緣起上說、從這個業果的角度來說,這個果報的堅固,是來自于業力的堅固。說這個人,他這個財物現前、福報現前的時候,他小時候很有錢,長大的時候還是很有錢,到老的時候還很有錢,他的財産水不能淹、火不能燒、地震不能破壞、敗家子不能破壞。這是怎麼回事呢?他因地在行布施的時候,那個心力特別的強。罪障也是一樣,這個人業障現前,拜了《八十八佛》,拜了一百○八部還是沒有滅罪,這個罪業特別的堅固。這是怎麼回事呢?這個人因地在造罪的時候,煩惱心特別堅固,誰勸他不做,就是不能障礙他,他就是要做,怎麼勸都不行,這件事一定要做。得果報的時候,這個果報就特別堅固。這個的意思是說:我們希望我們淨土的業力、果報要堅固,淨業要能夠堅固,那你在因地的時候,你的心就要專注。你的心散散亂亂的,「口念彌陀心散亂」,那你這個淨業就非常薄弱了、非常薄弱。這個問題還不是在數目的多寡,在于心力的不可思議。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你要念得清清楚楚,念得明確而有力量,不在于多,而在于專注,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意舌耳叁根,一一攝于佛號,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嗅別種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怠,名爲都攝六根。」你一開始用心、口、耳去念,最後把其他的眼根、鼻根、身根都攝起來,一句佛號把六根給攝住了,這個佛號在心中運轉的時候,六根不向外攀緣,這叫「都攝六根」。第二個「淨念相繼」,「都攝六根而念,雖不能全無妄念,較彼不攝者,則心中清楚多矣,故名淨念。」我們開始都攝六根而念,雖然剛開始不可能完全沒有妄想,但是比你不都攝六根的人好多了,比你這個念佛,眼睛東看西看、耳朵到處亂聽的好多了,這叫「淨念」。「淨念若能常常相繼,無有間斷,自可心歸一處,淺之則得一心,深之則得叁昧。」這印光大師講這個一心跟叁昧是不一樣的,這是淺深的不同。不過看這個意思,印祖前面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主要是「止」,他因地是修止,所以這個果地是禅定,所以這個我們也可以依淺深說這個一心。按印祖的意思,這「一心」主要是欲界定的等持、或者未到地定,這個禅定還是比較淺。這個「叁昧」就是根本禅,初禅以上,這就不容易退轉。這是一個念佛的方法。關于這一點,我們看〈講表〉來補充說明,看第十頁:
┌都攝六根──一句彌陀念誦聽─專注力
│
└淨念相繼──十句成片叁叁四─相續力
基本上,我們在執持名號的過程當中,印光大師主要是根據《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方法,有二個原則:第一個「都攝六根」,第二個「淨念相繼」。看「都攝六根」。「都攝六根」就是「一句彌陀念誦聽」,這是成就我們的「專注力」。我們講到本尊相應,我們這一念心怎麼跟阿彌陀佛相應呢?當然主要是以名號爲所緣境,就是說這個心中的名號,我們要相信這句名號,「名以召德」,總持阿彌陀佛所有功德。我們這一念心怎麼跟彌陀名號相應呢?這當中有叁個步驟:第一個步驟是「念從心起」,這個是很重要的。有些人念佛,他這個佛號不是從心念的深處生起,他這個佛號是從嘴巴生起,他很隨便就把這個佛號念出來,他心中打他的妄想。換句話說,你這個佛號的根源,不是來自于你內心一種歸依的心,那這個佛號不能成淨業,因爲你佛號最初的根源不對。這個佛號不能只是從嘴巴生起,這「念從心起」,要從你內心深處那一念至誠的歸依的心生起來,這第一個。第二個「聲從口出」,誦。你內心當中生起作意要念佛,但是這個時候還沒有聲相,沒有一個明確的所緣境。這怎麼辦呢?靠著嘴巴的震動,把這個佛號的聲音給創造出來,「聲從口出」。當然我們有時候念佛有時候止靜、有時候止靜有時候念佛,從理論上來說,這個出聲是比這個不出聲好。因爲你出聲,有一個明確的聲相,你取這個所緣境容易取得。但是你經常出聲,久則傷氣,有這個問題。念半小時還好,念一個小時、二個小時,念太久就不行。怎麼辦呢?過去有一個黃念祖居士,他提出一個辦法叫做「金剛念」,這嘴巴要動,但是沒有什麼聲音,乃至你止靜的時候,嘴巴動。從嘴巴的震動當中,冥冥當中會創造一種聲相,但是他沒有聲音,聲音在唇齒之間。所以第二個「聲從口出」,我們也可用金剛持,止靜的時候用金剛持。第叁個「音從耳入」。你前面所創造的聲相,要把它聽回去、聽回去。這個「聽回去」,有時候我們參加共修,有很多很多的佛號,一百多個人在念佛,在這個大殿當中有一百個聲相,這怎麼辦呢?我取誰的佛號呢?這當中要注意了,你只能夠聽你自己佛號的聲音。就是你這一念心現前的時候,面對一百句的佛號(當然一百句佛號有通、有別,合起來那是一種聲音,但是詳細的分有各式各樣高低的聲音。),這個時候我們也不去排斥其他的聲音,但是你只能夠去聽你的聲音,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因爲你去聽別人的聲音,你試試看,你一下子就打妄想,心隨境轉。因爲你聽其他人的聲音,心是向外攀緣的;你聽你自己的聲音,那是「反聞聞自性」,那是「回光返照」:這二個方向是不一樣的。但是其他的聲音可以幫忙,旁邊的聲音可以當啦啦隊,可以;但是你真正要取所緣境的相貌,是取你自己的聲相。可能它大聲,可能它小聲,甚至于它金剛念都沒有關系,你一定要取到你自己從內心當中生起、從嘴巴裏面震動所創造的那個聲相,把它取到,這個就是所謂的「聽」。那這個佛號經過這叁個次第──念、誦、聽以後,這叫做你跟彌陀相應了。所以這個念佛法門,它還不是強調觀想、觀像,一般的本尊相應,你看密教,它一開始修中觀、唯識的一些顯教基礎;到密續的時候,那就是須要修本尊相應了。本尊相應,身口意叁密相印:身結手印;口持本尊咒、或者持本尊的聖號;那意要觀想,它要觀想的,觀這個本尊的身相。但是因爲這個彌陀名號的法門,它是跟本願相應,彌陀在本願當中,他就明白的咒願:但是信、願、持名就可以相應。所以它不必涉入觀想、觀像,這是它特別的地方。就是你只要能夠把這個佛號,經過叁個次第的運轉「念、誦、聽」,你就能夠跟本尊相應,就是這樣的一個特色,這個叫「都攝六根」。其次,這個只是一個點狀的相應,我們如何把這個點狀的功德,把它開展成一個成片呢?這個就要「淨念相繼」了。這當中,印光大師提出一個方法,就是「十句成片叁叁四」,我們可取十句爲一個片斷,你念叁句停一下,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佛阿彌陀佛,停一下;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停一下;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最後煞板的時候四聲:就是叁叁四。印光大師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平常追頂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個沒頭沒尾的,沒有一個韻調。沒有一個韻調你就不容易攝心,七念八念佛號就跑掉了,強大的妄想就插進來了。這怎麼辦呢?印光大師說你可以十句佛號爲一片,這片當中分成叁小段,這叁叁四構成一個韻調。這個韻調在心中運轉的時候,它容易産生一種「相續力」,你這個心,容易隨這個叁叁四所形成的韻調,在裏面運轉,不容易跑出去,它有這個攝心的功能。印光大師真的是很厲害,真正是大善知識,大家試試看,這個法門不可思議,叁叁四,它這個韻調的力量很大,非常的大。這個是相續力。關于這個相續力,我們平常在活動的時候,走來走過去,都可以掐珠記數;但是打坐的時候,我們還可以把它分成五點記數法。就是說,因爲你打坐,你又不能掐珠,印光大師說:打坐的時候掐珠,身勞神動,久則成病。你整個身心很寂靜,你手在…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