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淨界法師)▪P23

  ..續本文上一頁那個地方動來動去──身勞,這就會影響到你的神,心神就容易浮動。那身心在這麼寂靜的當中,手這樣七動八動,就容易出毛病。這怎麼辦呢?我們可以在打坐的時候,觀想前面有「五」個「點」,這個是觀想,所以你不一定要用眼睛去看,你假想在前面的地上有五個點。如果你的心堪能性強,也可以把這五個點觀想是一個放大光明的蓮花燈,每一個點就是一個蓮花燈;如果你個觀想力薄弱,那就不必了,那只是一個相對位子就好,你知道有五的點就可以了。這當中有四點要注意:

  「五點記數」:

  一、安置地輪,令心下沈。

  二、所緣行相,清楚分明。

  叁、甯可少念,不可草率。

  四、先依記數,再求圓融。

  第「一、安置地輪,令心下沈。」這個是很重要的。很多人念佛,尤其是特別精進的人,他容易頭痛,這是怎麼回事呢?印光大師說:「一句彌陀念誦聽」,我聽佛號的聲音是用耳朵來聽,那七聽八聽就上火了。爲什麼呢?因爲印光大師叫你用耳朵聽,不是要你的心注意耳朵。比如說我要去釣魚,我這個「人」去釣魚,人不能釣魚,怎麼辦呢?當中要有一個釣竿作媒介。用這個釣竿去釣魚,我主要是我這人要注意這個魚,不是去注意釣竿。說我們這一念心,假藉耳根的因緣去取佛號的聲相,你是用心去取這個佛號,不是用耳朵去取佛號,不要去注意這個耳朵,用心去注意佛號。這個聲音是遍滿的,它沒有一個固定的方向,你不要去注意耳朵,它叁百六十度的。你如果注意耳朵的話,「心之所在,氣之所在;氣之所在,血之所在。」氣血上沖,以後你就容易有高血壓、頭痛,這個很危險。智者大師在小止觀裏面,他再叁的強調:你這個取所緣境,不能在腰部以上、不能在腰部以上。有些人把這個所緣境置在眉間,這個只是暫時的對治,昏沈的時候腦筋缺氧,暫時對治;如果你經常注意眉間,你遲早出狀況的、持早出狀況,可能不會太久。所以智者大師說:這個所緣境,要嘛丹田,要嘛地輪,這個地,大地是最好。我們修行最忌諱心浮氣躁,心一定要下沈。水要讓它上揚,所以我們舌頭有時候稍微頂在上颚。這大家講練丹,這個甘露在上面,火在下面,這就對了;你如果把火放在上面,水降到下面,那就不對了。所以第一個我們在修行的時候,你一定要讓心沈下來。不過不能太沈,有些人心太沈,就昏沈了,所以心要沈在一個適當的位置,不能太沈,總之要讓心下沈。所以說這五點要安置在地輪上,這一點很重要,安立在大地。你不能把這五個點安立在虛空,這太高了,要安立在地輪。如果你會昏沈,你可以觀想這五個點都是光明相,如果你不知道光明相,你可以把所有的燈光都關掉,你去看佛前的蓮華燈,那個光明,把那個柔和的光明記下來。有些人不容易昏沈,那不須要光明也可以,那這個只是一個相對的位置。第「二、所緣行相,清楚分明。」你的內心當中,每一點念十聲,然後再這五個點當中活動,一片剛好是五十聲佛號。這五十聲佛號,只是給你一個目標,你一天要念幾片?一個攝心的方便、一個記數的方便。所以你在整個所緣境的時候,你還是去取佛號的聲音,你不要去注意這五個點,這五個點是在移動的時候,稍微注意一下就好了。整個過程還是「一句彌陀念誦聽」,這個要注意。第「叁、甯可少念,不可草率。」這個要注意了。這個彌陀名號是我們心中的歸依處,是我們的本尊。這本尊在心中現前的時候,你內心當中一定要專注、嚴謹,不要草草率率的,養成一種等流習慣。有些人念佛,他有一個不好的心情,爲了要求別人的贊歎,數目訂了很多。念得很多,時間根本就不夠,怎麼辦呢?就草草率率的把它念完。這怎麼能構成本尊相應呢?一點歸依的心都沒有!所以我們今天佛號在心中不現便罷,你要怎麼弄?難免人總是有輕輕松松的。但是你心中佛號一現前的時候,那你就要嚴謹了。就像你一個人經過佛像的時候,這是叁寶境界,那是你歸依的境啊,你不能在叁寶面前太隨便。那我們心中也是一樣,我們整個生命的歸依處是心中的佛號,我們仰仗這句佛號,使令我們現生業障消除、福慧增長;仰仗這句佛號,在臨命終的時候,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你看這個佛號對我們太重要了。那這佛號在我們心中現前的時候,我們內心當中一定要非常的嚴謹,甯可少,不可草。印光大師這樣講、弘一大師也是這樣講:「甯可少念,不可草率。」這個不在數目的多,而在于你對本尊的那種覺受、那種歸依、那種信願的歸依心。第「四、先依記數,再求圓融。」我們剛開始應該給自己一個目標,我一天要念幾片佛號,那個叁片、五片,乃至十片,要有一個目標。不過這個目標不要訂太多。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上講到這個禅定的〈奢摩他品〉說:有些人修行的時候貪多,貪多超過自己的負荷,他下一次看到蒲團就害怕,這是不對的。這個精進力有四種力量:第一個是歡喜力,你一定要對這個修行的法門,經常的保持歡喜,你一想到要念佛,心中就歡喜,唉呀!又有時間可以念佛,真是好。你要是想到就:唉呀!又要做功課了。那你這個人很難成就了。因爲你跟你所歸依的境,結的緣是一個惡因緣,那還得了!所以說,你剛開始的時候,不要求太多,你念得非常的歡喜,見好就收,停下來。你期待下一次功課的來臨,下次又增加一點點。上次我念了五片完整的,這一次念六片到十片,早上念十片、下午念十片,一遍十片剛好二十分鍾。總之,你讓自己在整個本尊的相續運轉當中,你對于佛號這個修行法門,內心當中經常保持一種歡喜的狀態,我一想到我跟本尊相應,我心中就歡喜。那你一定不能夠超過你的負荷,由少而多。今天先到這個地方。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第九卷

  《佛說阿彌陀經》,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補充講表〉第十一頁,「用功時機」。

  我們這一科是講到「持名妙行」。前面講到有關念佛的方法,基本上我們分成二大部分:第一個部分是所謂的「善取所緣境的相貌」。在淨土當中,這個所緣境的相貌有叁種:第一個是佛的身相,佛的身相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這個也是我們一個所緣的相貌;其次是佛的功德,佛陀有很多很多的功德,阿彌陀佛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乃至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有無量無邊的功德,這也是我們所緣的相貌;第叁個是佛的名號,阿彌陀佛的名號,這個聲音,這個名號也是我們所緣的相貌。我們一念清淨的信心,跟往生的願力,去憶念這叁種相貌,念念之間都能夠跟彌陀感應道交,都能夠成就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在本經當中釋迦牟尼佛特別強調──「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本經當中,佛陀特別告訴我們:以佛的名號爲所緣的相貌。這當中蕅益大師提出二個主要理由:因爲我們憶念佛的名號,它特別的簡易,而且它特別的穩當,這二個理由。因爲佛的身相,他的叁十二相,雖然每一相的功德都互含互攝,我們去緣的白毫相光,也能夠總持阿彌陀佛的功德;但是因爲這種身相特別的微細而複雜,對我們末法這個心粗的衆生而言,就很難相應了,所以它沒有簡易的特性。所謂「境細心粗,識揚神飛,觀難成就。」我們這一念浮動的心,要去憶念佛的叁十二相,在實際的操作當中,的確有很大的困難。所以說這個身相的法門,雖有總持的穩當性,但是沒有簡易性。佛的功德,在憶念的時候,隨文入觀不難,只要把文字的義理弄明白;但是我們凡夫的心有所執著,我們憶念這個功德,就會忘失另外一個功德:所以這個功德不能有總持、穩當的特性,雖然簡易而不穩當。唯獨是佛的名號這種聲音,它一方面特別的簡易,我們這「一句彌陀念誦聽」,我們這個聲音經過叁個次第,「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我們這一念心就把佛號的相貌執取到了。而且「名以召德」,這個名號是總持阿彌陀佛所有的功德,所以它也就特別的穩當。基于簡易跟穩當的理由,所以善導大師(我們淨土宗的傳承),從二祖善導大師以去,都是以執持名號爲淨土的一個主要修行方法,以念佛爲正行,以觀想、觀像爲助行。所以我們在念佛的整個內涵當中,第一個要建立對名號不共的信心,這個所緣境是最簡易、最穩當的,建立對名號的信心。

  第二點,就是我們取到所緣境以後,要做什麼事呢?就是「心于所緣專一安住,心于所緣相續安住。」就是我們必須要一次一次的對于我們所歸依的名號,有一種專注力、相續力。印光大師提出一個方法,所謂的「一句彌陀念誦聽,十句成片叁叁四。」這句佛號從我們這一念信願的心生起,念從心起;嘴巴的震動,聲從口出,創造一個聲相;最後音從耳入:念、誦、聽。經過這叁個次第以後呢,這句佛號我們就能夠達到專注的力量,就把六根給都攝住了,「都攝六根」。其次「十句成片叁叁四」,靠著叁叁四的運轉,産生了韻調,能夠使令我們這一念心,相續的在佛號當中運轉,有這個相續力。這個就是我們前面談到念佛的一個方法:第一個建立信心,第二個建立念力,主要是這二個內涵。這以下,我們來看「用功時機」。

   用功時機

  ┌一、專注

  ┌十念記數┐│

  ┌靜 中 修─┤  ├┼二、成片

  │  └晨朝十念┘│

  用功時機┤   └叁、一心

  │

  │  ┌遇境逢緣┐轉念┌妄想消滅

  └曆緣對境修┤  ├  ┤

  └妄念生起┘念佛└佛號獨存

  這個佛號的操作,是在一個什麼情況之下操作?我們在二個情況之下念佛:一個是「靜中修」,一個是「曆緣對境修」。這個「靜中修」,就是說我們在佛堂當中,把這一天世間的塵勞、人事暫時的放下,或者是拜佛、或者經行、或者打坐,這當中用「十念記數」法,就是「十句成片叁叁四」,這當中很清楚分明的…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