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净界法师)▪P23

  ..续本文上一页那个地方动来动去──身劳,这就会影响到你的神,心神就容易浮动。那身心在这么寂静的当中,手这样七动八动,就容易出毛病。这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在打坐的时候,观想前面有「五」个「点」,这个是观想,所以你不一定要用眼睛去看,你假想在前面的地上有五个点。如果你的心堪能性强,也可以把这五个点观想是一个放大光明的莲花灯,每一个点就是一个莲花灯;如果你个观想力薄弱,那就不必了,那只是一个相对位子就好,你知道有五的点就可以了。这当中有四点要注意:

  「五点记数」:

  一、安置地轮,令心下沉。

  二、所缘行相,清楚分明。

  三、宁可少念,不可草率。

  四、先依记数,再求圆融。

  第「一、安置地轮,令心下沉。」这个是很重要的。很多人念佛,尤其是特别精进的人,他容易头痛,这是怎么回事呢?印光大师说:「一句弥陀念诵听」,我听佛号的声音是用耳朵来听,那七听八听就上火了。为什么呢?因为印光大师叫你用耳朵听,不是要你的心注意耳朵。比如说我要去钓鱼,我这个「人」去钓鱼,人不能钓鱼,怎么办呢?当中要有一个钓竿作媒介。用这个钓竿去钓鱼,我主要是我这人要注意这个鱼,不是去注意钓竿。说我们这一念心,假藉耳根的因缘去取佛号的声相,你是用心去取这个佛号,不是用耳朵去取佛号,不要去注意这个耳朵,用心去注意佛号。这个声音是遍满的,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方向,你不要去注意耳朵,它三百六十度的。你如果注意耳朵的话,「心之所在,气之所在;气之所在,血之所在。」气血上冲,以后你就容易有高血压、头痛,这个很危险。智者大师在小止观里面,他再三的强调:你这个取所缘境,不能在腰部以上、不能在腰部以上。有些人把这个所缘境置在眉间,这个只是暂时的对治,昏沉的时候脑筋缺氧,暂时对治;如果你经常注意眉间,你迟早出状况的、持早出状况,可能不会太久。所以智者大师说:这个所缘境,要嘛丹田,要嘛地轮,这个地,大地是最好。我们修行最忌讳心浮气躁,心一定要下沉。水要让它上扬,所以我们舌头有时候稍微顶在上颚。这大家讲练丹,这个甘露在上面,火在下面,这就对了;你如果把火放在上面,水降到下面,那就不对了。所以第一个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你一定要让心沉下来。不过不能太沉,有些人心太沉,就昏沉了,所以心要沉在一个适当的位置,不能太沉,总之要让心下沉。所以说这五点要安置在地轮上,这一点很重要,安立在大地。你不能把这五个点安立在虚空,这太高了,要安立在地轮。如果你会昏沉,你可以观想这五个点都是光明相,如果你不知道光明相,你可以把所有的灯光都关掉,你去看佛前的莲华灯,那个光明,把那个柔和的光明记下来。有些人不容易昏沉,那不须要光明也可以,那这个只是一个相对的位置。第「二、所缘行相,清楚分明。」你的内心当中,每一点念十声,然后再这五个点当中活动,一片刚好是五十声佛号。这五十声佛号,只是给你一个目标,你一天要念几片?一个摄心的方便、一个记数的方便。所以你在整个所缘境的时候,你还是去取佛号的声音,你不要去注意这五个点,这五个点是在移动的时候,稍微注意一下就好了。整个过程还是「一句弥陀念诵听」,这个要注意。第「三、宁可少念,不可草率。」这个要注意了。这个弥陀名号是我们心中的归依处,是我们的本尊。这本尊在心中现前的时候,你内心当中一定要专注、严谨,不要草草率率的,养成一种等流习惯。有些人念佛,他有一个不好的心情,为了要求别人的赞叹,数目订了很多。念得很多,时间根本就不够,怎么办呢?就草草率率的把它念完。这怎么能构成本尊相应呢?一点归依的心都没有!所以我们今天佛号在心中不现便罢,你要怎么弄?难免人总是有轻轻松松的。但是你心中佛号一现前的时候,那你就要严谨了。就像你一个人经过佛像的时候,这是三宝境界,那是你归依的境啊,你不能在三宝面前太随便。那我们心中也是一样,我们整个生命的归依处是心中的佛号,我们仰仗这句佛号,使令我们现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仰仗这句佛号,在临命终的时候,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你看这个佛号对我们太重要了。那这佛号在我们心中现前的时候,我们内心当中一定要非常的严谨,宁可少,不可草。印光大师这样讲、弘一大师也是这样讲:「宁可少念,不可草率。」这个不在数目的多,而在于你对本尊的那种觉受、那种归依、那种信愿的归依心。第「四、先依记数,再求圆融。」我们刚开始应该给自己一个目标,我一天要念几片佛号,那个三片、五片,乃至十片,要有一个目标。不过这个目标不要订太多。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上讲到这个禅定的〈奢摩他品〉说:有些人修行的时候贪多,贪多超过自己的负荷,他下一次看到蒲团就害怕,这是不对的。这个精进力有四种力量:第一个是欢喜力,你一定要对这个修行的法门,经常的保持欢喜,你一想到要念佛,心中就欢喜,唉呀!又有时间可以念佛,真是好。你要是想到就:唉呀!又要做功课了。那你这个人很难成就了。因为你跟你所归依的境,结的缘是一个恶因缘,那还得了!所以说,你刚开始的时候,不要求太多,你念得非常的欢喜,见好就收,停下来。你期待下一次功课的来临,下次又增加一点点。上次我念了五片完整的,这一次念六片到十片,早上念十片、下午念十片,一遍十片刚好二十分钟。总之,你让自己在整个本尊的相续运转当中,你对于佛号这个修行法门,内心当中经常保持一种欢喜的状态,我一想到我跟本尊相应,我心中就欢喜。那你一定不能够超过你的负荷,由少而多。今天先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第九卷

  《佛说阿弥陀经》,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补充讲表〉第十一页,「用功时机」。

  我们这一科是讲到「持名妙行」。前面讲到有关念佛的方法,基本上我们分成二大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所谓的「善取所缘境的相貌」。在净土当中,这个所缘境的相貌有三种:第一个是佛的身相,佛的身相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这个也是我们一个所缘的相貌;其次是佛的功德,佛陀有很多很多的功德,阿弥陀佛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乃至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有无量无边的功德,这也是我们所缘的相貌;第三个是佛的名号,阿弥陀佛的名号,这个声音,这个名号也是我们所缘的相貌。我们一念清净的信心,跟往生的愿力,去忆念这三种相貌,念念之间都能够跟弥陀感应道交,都能够成就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在本经当中释迦牟尼佛特别强调──「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本经当中,佛陀特别告诉我们:以佛的名号为所缘的相貌。这当中蕅益大师提出二个主要理由:因为我们忆念佛的名号,它特别的简易,而且它特别的稳当,这二个理由。因为佛的身相,他的三十二相,虽然每一相的功德都互含互摄,我们去缘的白毫相光,也能够总持阿弥陀佛的功德;但是因为这种身相特别的微细而复杂,对我们末法这个心粗的众生而言,就很难相应了,所以它没有简易的特性。所谓「境细心粗,识扬神飞,观难成就。」我们这一念浮动的心,要去忆念佛的三十二相,在实际的操作当中,的确有很大的困难。所以说这个身相的法门,虽有总持的稳当性,但是没有简易性。佛的功德,在忆念的时候,随文入观不难,只要把文字的义理弄明白;但是我们凡夫的心有所执着,我们忆念这个功德,就会忘失另外一个功德:所以这个功德不能有总持、稳当的特性,虽然简易而不稳当。唯独是佛的名号这种声音,它一方面特别的简易,我们这「一句弥陀念诵听」,我们这个声音经过三个次第,「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我们这一念心就把佛号的相貌执取到了。而且「名以召德」,这个名号是总持阿弥陀佛所有的功德,所以它也就特别的稳当。基于简易跟稳当的理由,所以善导大师(我们净土宗的传承),从二祖善导大师以去,都是以执持名号为净土的一个主要修行方法,以念佛为正行,以观想、观像为助行。所以我们在念佛的整个内涵当中,第一个要建立对名号不共的信心,这个所缘境是最简易、最稳当的,建立对名号的信心。

  第二点,就是我们取到所缘境以后,要做什么事呢?就是「心于所缘专一安住,心于所缘相续安住。」就是我们必须要一次一次的对于我们所归依的名号,有一种专注力、相续力。印光大师提出一个方法,所谓的「一句弥陀念诵听,十句成片三三四。」这句佛号从我们这一念信愿的心生起,念从心起;嘴巴的震动,声从口出,创造一个声相;最后音从耳入:念、诵、听。经过这三个次第以后呢,这句佛号我们就能够达到专注的力量,就把六根给都摄住了,「都摄六根」。其次「十句成片三三四」,靠着三三四的运转,产生了韵调,能够使令我们这一念心,相续的在佛号当中运转,有这个相续力。这个就是我们前面谈到念佛的一个方法:第一个建立信心,第二个建立念力,主要是这二个内涵。这以下,我们来看「用功时机」。

   用功时机

  ┌一、专注

  ┌十念记数┐│

  ┌静 中 修─┤  ├┼二、成片

  │  └晨朝十念┘│

  用功时机┤   └三、一心

  │

  │  ┌遇境逢缘┐转念┌妄想消灭

  └历缘对境修┤  ├  ┤

  └妄念生起┘念佛└佛号独存

  这个佛号的操作,是在一个什么情况之下操作?我们在二个情况之下念佛:一个是「静中修」,一个是「历缘对境修」。这个「静中修」,就是说我们在佛堂当中,把这一天世间的尘劳、人事暂时的放下,或者是拜佛、或者经行、或者打坐,这当中用「十念记数」法,就是「十句成片三三四」,这当中很清楚分明的…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