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德要够,再加一点持咒,不要有任何的干扰。这个当然也不是容易的。第三个「礼拜」。这个礼拜法门就非常的殊胜,有一个佛像在前面,我们的身体至诚的礼拜,当然这当中也可以配合口的称念。一方面口称念,身业的礼拜,意业的归依、忏悔。这个礼拜法门,调身、调息、调心:一方面调身,使令这个色身气血顺畅;有调息;慢慢慢慢也能够调心。所以我们在打坐之前,先拜拜佛是对的。「供养」,这当中用各式各样的财物,各式各样的饮食、香、花、灯、烛来供养阿弥陀佛,这也是一个方法。「五悔」,这个「五悔」是天台宗所提出的一个修行方法。它的意思是说:我们无量劫来造了很多的罪业,我们想要灭罪,这当中有五个方法,任何一个忏法,它都是具足这五个方法。第一个发愿,发无上菩提的愿,上求下化的愿,那最好能写出一个发愿文:「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这以下的忏悔,不求人天福报、不求二乘涅槃,是希望一切的有情众生,都能够仰仗这个忏悔的行门,成就无上菩提。发这个广大平等的愿。第二个忏悔,这当中有很多的行法,礼拜、或者读诵,这当中有一些忏悔的方法。第三个是随喜,第四个是劝请。忏悔是约破恶,忏悔它的所缘境是缘自己过去所造的这个身口的罪业,他内心当中是一种诃责,诃责这个罪业,是一个追悔的、诃责的。这个随喜不同,随喜是约生善,这个时候我们心中所缘的是无量无边的众生、无量无边的佛菩萨功德,「十方一切诸众生」,无量无边的众生,实际的在修这个慈善的事业;「二乘有学及无学」,各式各样二乘人修戒定慧;「一切如来与菩萨」,佛菩萨的功德;「一切我今皆随喜」,我们对于这个五乘的功德,平等的随喜。所以这个随喜它的所缘,是缘这些善法,表示我们的随喜,这是一种生善。第四个劝请。前面的随喜主要是约福德,这个劝请是约智慧。就是说「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惟愿久住剎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我们希望无量无边的佛陀、菩萨这些大善知识,都能够在我们众生这个黑暗的世界能够住世,广泛的宣说佛法,让佛法的光明不要断灭,这个是属于法施(佛法的法)。随喜跟劝请都是属于生善。第五个回向,最后我们把我们前面的忏悔、随喜、劝请,乃至发愿的功德,最后作一个回向。往二个方向去回向:第一个、回向自身成就无上菩提;第二个方向、回向法界众生都能够离苦得乐。智者大师的意思这五悔,这五个法门能够快速的灭除我们的罪障,能够快速的积集广大的福德、智慧资粮,净罪集资。「六念」,这个六念是佛、法、僧、施、戒、天。第一个念佛,我们心中忆念佛陀,佛陀是我们的人天导师。由于佛陀的出世说法,使令我们明白修行的方法。第二念法,就是不断忆念我们修行的法门。第三念僧,这个出家的僧团是我们的善知识、是我们的归依处。第四忆念布施。第五念戒,忆念我们所受持的戒。第六忆念天,这个「天」是指长寿安乐,这里的「天」特别指的是涅槃,说这个世间是苦、空、无常的,只有涅槃才是我们真正的归依处。这是六念,有六个地方是我们不断忆念的处所。前面所说的方法,「一一行成,皆生净土」。成就了以后,都能够以这种功德而回向净土。这个地方是讲到其他修行净土的方法,再看第二段「独显持名妙」:
独显持名妙
这当中,「持名」的方法就特别的微「妙」不可思议了。它微妙的地方怎么说呢?看蕅祖开示:
┌收机最广┐ ┌无问自说
┌┤ ├故释迦慈尊┤
│└下手最易┘ └特向大智舍利
│ 弗拈出
│ ┌方便中第一方便
│ │
├可谓┼了义中无上了义
唯持名一法┤ │
│ └圆顿中最极圆顿
│
│ ┌清 珠┐
│ ┌┤ ├浊水不得不清。
│ │└投于浊水┘
└故云┤
│┌佛 号┐
└┤ ├乱心不得不佛也。
└投于乱心┘
这以下特别讲出本经「执持名号」的法门,「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这个念佛法门它的特色有二个:第一个「收机最广」,这种方法它三根普被。上至文殊、普贤,看《华严经》这种地上菩萨他也念佛。下至五逆、十恶,这个内心当中摄持无量无边罪业的众生,他临命终的时候,他那个罪业已经变现成地狱的猛火,他在这种扰动的苦恼当中,诶,他也能够念佛。他已经不能起来礼拜了,他也不可能在这个散乱当中去观想、观像,他但是忆念弥陀的名号,具足十声,转地狱的火成金莲花,火焰化红莲。所以这个法门,收机最广。其次,「下手最易」。任何的时间、任何的空间,你都能够修学,它没有时空的障碍。基于这种理由,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因为这个法门的三根普被,所以它不必简别任何的对象,所以佛陀就在没有人发问的情况之下,就主动的「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就主动的向舍利弗讲出这个法门。所以这个地方,因为它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所以它不必简别对象。这是讲到它的一个特色。这以下赞叹念佛法门的微妙处,这个地方有三段:「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这三段,古德解释《弥陀要解》,分成教、行、理。这个「方便」是约「行」法,从修行上来说,修行上特别「方便」;这个「了义」是约「教」,这个教法特别的究竟「了义」;第三「圆顿」是约「理」,这个理特别的「圆」满「顿」超。
我们根据这个修学的次第,先讲这个「教」,讲这个了义。基本上在祖师的开示上,说我们在修行一个法门之前,要先对这个法门作一个判教,判断这个教法是了义、不了义。就像说我们今天去坐车子,你不能一股脑就坐上去,你要先问明白这部车子要开到哪里?它的终点处在哪里?跟你要去的目的地是不是一致?你要到台北去,你坐这部车子送你到桃园,这车子你不能上去,不了义。所以说,我们在修行一个法门之前,一定要先判教。一般来说,古人把教法分成五乘,就是说佛陀他有五种车子让你选择。第一是人天乘。人天乘的法门是假藉布施、持戒、忍辱的法门,它能够使令我们到达人天的果报。因为这个法门它本身,虽然修善业,但是他心中的我,我们认为这个生命体有一个我,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这个我不能消灭;所以我们只能够在这个有相的境界活动,不能够修我空观,趋向这个无相的涅槃。所以这个人天乘的法门是偏重在「有」,在有相,这个是不了义。这部车子,它只能够载你到人天乘,它就不能再活动了,这部车子不能载你到界外涅槃,这部车子的力量就是这样子。第二个二乘,就是声闻、缘觉。这个声闻、缘觉的法门所诠释的是四谛、十二因缘。我们透过四谛、十二因缘,观察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慢慢慢慢把心中这个常一的我给消灭掉,「心常安住,无碍解脱」,内心当中安住在这个空性的境界。所以这部车子的力量更大,它能够超越人天,它能够运载你到界外的涅槃里面,永远不再三界里轮回。但是因为这部车乘它的活动范围,它是在空性里面活动,它不能够在有相的境界活动,所以这部车子也是不了义。前面的人天乘这部车子,主要是在有相的境界活动;这个二乘的车子,它是在无相的境界活动。一个偏重在有,一个偏重在空,所以这个都是不了义。佛、菩萨这部车子就是了义,你看佛、菩萨的境界,「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他能够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真空妙有。这部车乘就能够运载我们,超越人天、超越涅槃,直接趋向于无上菩提,直接趋向于佛的大般涅槃,由真空而妙有,妙有而真空,那这部车子是了义的。基本上我们把教法分成五乘,那这个车乘有各式各样的目的。
在禅宗临济的传承当中,有一个祖师叫做石霜楚圆禅师,石霜楚圆禅师往生以后(禅宗的祖师是不立文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在不立文字当中,主要是由祖师来领导大家修行,所以这个祖师就非常重要了。一个祖师往生以后,要赶快推出一个新的祖师,来领导大家修行),这时候,所有的人都集合在大殿上说:石霜楚圆大祖师往生了,我们现在要公推另外一个新的祖师来领导我们。有人就说了:这个泰上座(泰国的泰)他在我们这个地方修行时间最久、戒腊最高、德行也很好,他有资格领导我们。这时候石双楚圆禅师的侍者〔道虔禅师〕就出来讲话了,说:欲接祖师位,须明祖师义。(这个接祖师要凭本事的,不是戒腊高就能干祖师,你要能够接祖师,这个传承当中,你要明白祖师的真实义。)那泰上座就说:好,祖师真实义你说说看。这个侍者就说:我过去在石双楚圆禅师跟前做侍者,跟前跟后,祖师对别人开示,讲到这个「去」,修行就是一个「去」字,这个「去」开出来有:「休去,歇去,冷啾啾地去,一条白练去,古庙香炉去。」我其它都不问你,只问你什么是一条白练去?你道一句。(这个禅宗大德这个讲话,那是一针见血,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这个泰上座他也不是等闲之辈:好,你拿一支香过来,插在这个佛堂前面,这支香烧完之前,我要不是道一句,我不明白祖师义!这支香就插下去了,那这个泰上座就双腿一盘坐着,他就要表现什么叫做一条白练去。哦!没多久坐化了。(呵──)大家一看:唉呀!这个人没有呼吸了,一条白练去了。这个侍者就出来讲话说:果然不明祖师义,说:「坐脱立亡则不无,先师意未梦见在。」说你有这种功夫当下往生,解脱三界的业力这件事情,我赞叹;但是依法不依人,「坐脱立亡即不无」,但是祖「师意未梦见在」,你没有真实明白祖师的真实义。这怎么说呢?这段话是出自于彻悟禅师,彻悟禅师后面就注解说:禅宗的去,要紧的是去掉心中的执着。所以他…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