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德要夠,再加一點持咒,不要有任何的幹擾。這個當然也不是容易的。第叁個「禮拜」。這個禮拜法門就非常的殊勝,有一個佛像在前面,我們的身體至誠的禮拜,當然這當中也可以配合口的稱念。一方面口稱念,身業的禮拜,意業的歸依、忏悔。這個禮拜法門,調身、調息、調心:一方面調身,使令這個色身氣血順暢;有調息;慢慢慢慢也能夠調心。所以我們在打坐之前,先拜拜佛是對的。「供養」,這當中用各式各樣的財物,各式各樣的飲食、香、花、燈、燭來供養阿彌陀佛,這也是一個方法。「五悔」,這個「五悔」是天臺宗所提出的一個修行方法。它的意思是說:我們無量劫來造了很多的罪業,我們想要滅罪,這當中有五個方法,任何一個忏法,它都是具足這五個方法。第一個發願,發無上菩提的願,上求下化的願,那最好能寫出一個發願文:「我今發心,不爲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願與法界衆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我這以下的忏悔,不求人天福報、不求二乘涅槃,是希望一切的有情衆生,都能夠仰仗這個忏悔的行門,成就無上菩提。發這個廣大平等的願。第二個忏悔,這當中有很多的行法,禮拜、或者讀誦,這當中有一些忏悔的方法。第叁個是隨喜,第四個是勸請。忏悔是約破惡,忏悔它的所緣境是緣自己過去所造的這個身口的罪業,他內心當中是一種诃責,诃責這個罪業,是一個追悔的、诃責的。這個隨喜不同,隨喜是約生善,這個時候我們心中所緣的是無量無邊的衆生、無量無邊的佛菩薩功德,「十方一切諸衆生」,無量無邊的衆生,實際的在修這個慈善的事業;「二乘有學及無學」,各式各樣二乘人修戒定慧;「一切如來與菩薩」,佛菩薩的功德;「一切我今皆隨喜」,我們對于這個五乘的功德,平等的隨喜。所以這個隨喜它的所緣,是緣這些善法,表示我們的隨喜,這是一種生善。第四個勸請。前面的隨喜主要是約福德,這個勸請是約智慧。就是說「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惟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衆生。」我們希望無量無邊的佛陀、菩薩這些大善知識,都能夠在我們衆生這個黑暗的世界能夠住世,廣泛的宣說佛法,讓佛法的光明不要斷滅,這個是屬于法施(佛法的法)。隨喜跟勸請都是屬于生善。第五個回向,最後我們把我們前面的忏悔、隨喜、勸請,乃至發願的功德,最後作一個回向。往二個方向去回向:第一個、回向自身成就無上菩提;第二個方向、回向法界衆生都能夠離苦得樂。智者大師的意思這五悔,這五個法門能夠快速的滅除我們的罪障,能夠快速的積集廣大的福德、智慧資糧,淨罪集資。「六念」,這個六念是佛、法、僧、施、戒、天。第一個念佛,我們心中憶念佛陀,佛陀是我們的人天導師。由于佛陀的出世說法,使令我們明白修行的方法。第二念法,就是不斷憶念我們修行的法門。第叁念僧,這個出家的僧團是我們的善知識、是我們的歸依處。第四憶念布施。第五念戒,憶念我們所受持的戒。第六憶念天,這個「天」是指長壽安樂,這裏的「天」特別指的是涅槃,說這個世間是苦、空、無常的,只有涅槃才是我們真正的歸依處。這是六念,有六個地方是我們不斷憶念的處所。前面所說的方法,「一一行成,皆生淨土」。成就了以後,都能夠以這種功德而回向淨土。這個地方是講到其他修行淨土的方法,再看第二段「獨顯持名妙」:
獨顯持名妙
這當中,「持名」的方法就特別的微「妙」不可思議了。它微妙的地方怎麼說呢?看蕅祖開示:
┌收機最廣┐ ┌無問自說
┌┤ ├故釋迦慈尊┤
│└下手最易┘ └特向大智舍利
│ 弗拈出
│ ┌方便中第一方便
│ │
├可謂┼了義中無上了義
唯持名一法┤ │
│ └圓頓中最極圓頓
│
│ ┌清 珠┐
│ ┌┤ ├濁水不得不清。
│ │└投于濁水┘
└故雲┤
│┌佛 號┐
└┤ ├亂心不得不佛也。
└投于亂心┘
這以下特別講出本經「執持名號」的法門,「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這個念佛法門它的特色有二個:第一個「收機最廣」,這種方法它叁根普被。上至文殊、普賢,看《華嚴經》這種地上菩薩他也念佛。下至五逆、十惡,這個內心當中攝持無量無邊罪業的衆生,他臨命終的時候,他那個罪業已經變現成地獄的猛火,他在這種擾動的苦惱當中,诶,他也能夠念佛。他已經不能起來禮拜了,他也不可能在這個散亂當中去觀想、觀像,他但是憶念彌陀的名號,具足十聲,轉地獄的火成金蓮花,火焰化紅蓮。所以這個法門,收機最廣。其次,「下手最易」。任何的時間、任何的空間,你都能夠修學,它沒有時空的障礙。基于這種理由,故「釋迦慈尊無問自說,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因爲這個法門的叁根普被,所以它不必簡別任何的對象,所以佛陀就在沒有人發問的情況之下,就主動的「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就主動的向舍利弗講出這個法門。所以這個地方,因爲它收機最廣、下手最易,所以它不必簡別對象。這是講到它的一個特色。這以下贊歎念佛法門的微妙處,這個地方有叁段:「可謂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這叁段,古德解釋《彌陀要解》,分成教、行、理。這個「方便」是約「行」法,從修行上來說,修行上特別「方便」;這個「了義」是約「教」,這個教法特別的究竟「了義」;第叁「圓頓」是約「理」,這個理特別的「圓」滿「頓」超。
我們根據這個修學的次第,先講這個「教」,講這個了義。基本上在祖師的開示上,說我們在修行一個法門之前,要先對這個法門作一個判教,判斷這個教法是了義、不了義。就像說我們今天去坐車子,你不能一股腦就坐上去,你要先問明白這部車子要開到哪裏?它的終點處在哪裏?跟你要去的目的地是不是一致?你要到臺北去,你坐這部車子送你到桃園,這車子你不能上去,不了義。所以說,我們在修行一個法門之前,一定要先判教。一般來說,古人把教法分成五乘,就是說佛陀他有五種車子讓你選擇。第一是人天乘。人天乘的法門是假藉布施、持戒、忍辱的法門,它能夠使令我們到達人天的果報。因爲這個法門它本身,雖然修善業,但是他心中的我,我們認爲這個生命體有一個我,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這個我不能消滅;所以我們只能夠在這個有相的境界活動,不能夠修我空觀,趨向這個無相的涅槃。所以這個人天乘的法門是偏重在「有」,在有相,這個是不了義。這部車子,它只能夠載你到人天乘,它就不能再活動了,這部車子不能載你到界外涅槃,這部車子的力量就是這樣子。第二個二乘,就是聲聞、緣覺。這個聲聞、緣覺的法門所诠釋的是四谛、十二因緣。我們透過四谛、十二因緣,觀察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慢慢慢慢把心中這個常一的我給消滅掉,「心常安住,無礙解脫」,內心當中安住在這個空性的境界。所以這部車子的力量更大,它能夠超越人天,它能夠運載你到界外的涅槃裏面,永遠不再叁界裏輪回。但是因爲這部車乘它的活動範圍,它是在空性裏面活動,它不能夠在有相的境界活動,所以這部車子也是不了義。前面的人天乘這部車子,主要是在有相的境界活動;這個二乘的車子,它是在無相的境界活動。一個偏重在有,一個偏重在空,所以這個都是不了義。佛、菩薩這部車子就是了義,你看佛、菩薩的境界,「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他能夠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真空妙有。這部車乘就能夠運載我們,超越人天、超越涅槃,直接趨向于無上菩提,直接趨向于佛的大般涅槃,由真空而妙有,妙有而真空,那這部車子是了義的。基本上我們把教法分成五乘,那這個車乘有各式各樣的目的。
在禅宗臨濟的傳承當中,有一個祖師叫做石霜楚圓禅師,石霜楚圓禅師往生以後(禅宗的祖師是不立文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在不立文字當中,主要是由祖師來領導大家修行,所以這個祖師就非常重要了。一個祖師往生以後,要趕快推出一個新的祖師,來領導大家修行),這時候,所有的人都集合在大殿上說:石霜楚圓大祖師往生了,我們現在要公推另外一個新的祖師來領導我們。有人就說了:這個泰上座(泰國的泰)他在我們這個地方修行時間最久、戒臘最高、德行也很好,他有資格領導我們。這時候石雙楚圓禅師的侍者〔道虔禅師〕就出來講話了,說:欲接祖師位,須明祖師義。(這個接祖師要憑本事的,不是戒臘高就能幹祖師,你要能夠接祖師,這個傳承當中,你要明白祖師的真實義。)那泰上座就說:好,祖師真實義你說說看。這個侍者就說:我過去在石雙楚圓禅師跟前做侍者,跟前跟後,祖師對別人開示,講到這個「去」,修行就是一個「去」字,這個「去」開出來有:「休去,歇去,冷啾啾地去,一條白練去,古廟香爐去。」我其它都不問你,只問你什麼是一條白練去?你道一句。(這個禅宗大德這個講話,那是一針見血,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這個泰上座他也不是等閑之輩:好,你拿一支香過來,插在這個佛堂前面,這支香燒完之前,我要不是道一句,我不明白祖師義!這支香就插下去了,那這個泰上座就雙腿一盤坐著,他就要表現什麼叫做一條白練去。哦!沒多久坐化了。(呵──)大家一看:唉呀!這個人沒有呼吸了,一條白練去了。這個侍者就出來講話說:果然不明祖師義,說:「坐脫立亡則不無,先師意未夢見在。」說你有這種功夫當下往生,解脫叁界的業力這件事情,我贊歎;但是依法不依人,「坐脫立亡即不無」,但是祖「師意未夢見在」,你沒有真實明白祖師的真實義。這怎麼說呢?這段話是出自于徹悟禅師,徹悟禅師後面就注解說:禅宗的去,要緊的是去掉心中的執著。所以他…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