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說我們一部車子,我們這一部車子它的前進速度很快,這個前進的動力,就是你念佛的念力、專注力。但是你這部車子要去哪裏呢?這個車子也可能會開到人天的果報去,也可能到極樂世界無漏功德去,就是看你是不是有信願,一個方向的抉擇,一種前導。講出一個譬喻,「如目足並運」,這個目就是眼睛,我們從眼睛當中抉擇我們未來的目標方向;腳使令我們不斷的前進。這個「目足並運」的意思就是說,其實目跟足它有相輔相成的關系。我們眼睛引導我們的腳前進,不致于會墮坑落塹的。但是我們不斷的往這個高山爬,你前進以後,你也會使令你這個眼睛看得更清楚。
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你剛開始信願的栽培,可以說是遇到善知識,學習佛陀的這些經論,生起了一個仰信。對娑婆世界有一種苦的感受,對極樂世界的功德有一點好樂心,就這麼一點薄弱的信願。但是這個時候,你就要開始去操作佛號了。你以這樣的一種信願、這樣的一種抉擇,你對佛號生起歸依心,一句彌陀念誦聽。當然佛號對我們來說是如此的生疏,五欲的境界是如此的熟,所以這個時候,剛開始是勉強。就是說不能念要他念,不能專要他專。這個時候,你在專注的時候,你必須抵抗你無始劫的那個妄想那個流動的習氣,它會破壞你的這個專注,但是你勉強自己。慢慢慢慢你這個念佛的力量,慢慢慢慢就會增長,由生轉熟。這個時候,你這個佛號現前,它有一種力量,能夠調伏妄想,說:「老僧自有安心法,八風吹來亦何妨。」這個時候你會發覺:你只要佛號一現前,你任何的煩惱就能夠停下來,切斷你煩惱的相續。這個時候,你再去觀察娑婆世界的苦,極樂世界的樂,會觀察得更清楚。我們一個煩惱重的人,你要栽培信願有障礙。你一個心擾動的人,你要觀察生命的真相,說這個人煩煩惱惱,你告訴他娑婆世界的苦相,他不能感覺得出來;告訴他極樂世界的功德相,他也感覺不出來。就是他這一念心跟真理之間,有一道牆壁,這就是煩惱障。所以我們透過專注力以後,調伏粗重的昏沈、掉舉以後,我們會發覺:唉呀,佛陀說的話是真實的,是非常真實!所以說我們信願引生持名,持名也能夠幫助你去觀察真相,生起信願。它是這樣子的。你會引生另一個層次的信願,這個時候你對佛號就生起更大的歡喜心,你又很喜歡去念佛,沒事就想要把佛號現出來,安住在你的歸依境當中,這個時候你又加強你的佛號。佛號的加強,你昏沈、掉舉的調伏,又更加的微細、更加寂靜,這個時候又加強了你的信願。如是的展轉,直到淨業成就。所以有些人說:念佛只要靠信心,不強調持名,這是不合乎佛義的,不合乎《阿彌陀經》的本意的。信、願、持名這叁個是不能分開的。你可以想想看,你說對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一心歸命、通身靠倒,你不念阿彌陀佛,那你的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你這一念心安住在什麼境界?你就打妄想。你這樣子怎麼能夠說是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你心中所想的那是一個娑婆世界的熟境界,念念之間去創造娑婆的業力,跟你心中要往生的目標是相違背的。所以說你一定是信願成就持名,持名去成就信願,這個才是真正的叁資糧。所以這個地方講「目足並運」也。眼睛跟腳失去了其中一個,另一個的功能也沒什麼作用了,這一點是值得我們注意的。這個地方是講信、願、持名。
┌戊初征
┌丁初征釋┤
┌丙初依報妙┤ └戊二釋
│ │
○乙初文爲二┤ └丁二廣釋
│
└丙二正報妙
今初
「乙初」就是「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啓信」,分二:「初、依報妙;二、正報妙」。先講依報的功德,再講正報的功德。「依報」當中又分二科:「初、征釋;二、廣釋」。「征釋」當中又分成「征」問跟解「釋」。本經當中,佛陀在講依正二報,都是用問答的方式,因爲這淨土法門的境界太高深,不但無問自說,在整個過程當中,佛陀都是自問自答,這是一種很特殊的結構,我們看經文:
乙一、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啓信二
丙一、依報妙二
丁一、征釋二
戊一、征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爲極樂?
就在大衆集會的時候,佛陀招呼了一聲舍利弗:「舍利弗」啊!極樂國土是什麼因緣能夠安立做「極樂」呢?它有什麼樣的資格條件能夠安立這個極樂的名稱呢?佛陀問舍利弗。當然舍利弗是不能回答的,佛陀只好自己回答,看經文:
┌己初約能受用釋┐
○戊二釋又二┤ ├ 今初
└己二約所受用釋┘
戊二、釋二
己一、約能受用釋
其國衆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這個依報環境的功德分成二科:「初、約能受用;二、約所受用」。先「約能受用」的衆生,再「約所受用」的國土。我們看蕅祖的注解:
略明衆生
衆生─是能受用人,等覺以還皆可名。
今且約人民言,以下下例上上也。
這個「衆生是能受用」的,能夠去受用這個國土的那個人。極樂世界這個法界,不像我們娑婆世界有六道,它只有二道,不是人、就是天,這凡聖同居土就二道。這個地方且約人來說。這個「人」來說,當然「等覺以還」都是衆生。爲什麼只講「人」呢?因爲「下下」可以「例上上」。就是說乃至于你是帶業往生到凡聖同居土,都是「無有衆苦,但受諸樂」,何況是上面的那些阿羅漢、菩薩呢!是這個意思。就是說,「人民」尚且「無有衆苦,但受諸樂」,那其他的更不用講了,是這個意思。所以這個地方講「且約人民」而論,是這個意思。這個先解釋「衆生」的對象,這個衆生是約帶業往生的人民。「無有衆苦,但受諸樂」這個意義,蕅益大師就把這個苦樂的因緣說出來:
總論苦樂
┌苦────是苦苦─逼身心故
┌苦┐ │
┌娑婆┤ ├雜。其實┼樂────是壞苦─不久住故
│ └樂┘ │
┤ └非苦非樂─是行苦─性遷流故
蕅益大師在解釋這個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他比較常用的一種表達方式,都是用對比的方式,就是說明娑婆世界的情況跟極樂世界作比較。他先解釋「娑婆」的情況。「娑婆苦樂雜」,這個是指外在的現象。說這娑婆世界的果報體,它有痛苦,但是也夾雜快樂,這個快樂也夾雜了痛苦。《涅槃經》上說:有一個貧窮的人家,他希望能夠解脫貧窮、追得福報,他向天供養禱告。經過幾年以後,這個天出現了,這個天來敲門。他打開一看:唉呀!有一個很高貴的女子出現。你是誰呢?我是功德天。你能給我什麼呢?我能給你財富、給你眷屬、給你種種五欲的快樂。唉呀!他就很高興把功德天請到家裏面來安住。沒有多久又有一個人來敲門,這一打開是一個很醜陋的女子。你是誰呢?我是黑暗。你來幹什麼呢?她說:我們要破壞你的功德、破壞你的財富、我要帶給你種種的災難。他說:我不歡迎你。不可以。你前面的那個功德天是我姊姊,我們二個要在一起的。你選擇了我姊姊,你一定要附屬的帶走我,要不然你二個都不要。這個人他一想,就把她姊姊趕出去了,她妹妹也不要了。佛陀贊歎這個人:能夠真正的放下娑婆的五欲,追求涅槃,是有智慧的人。這意思就是說:「娑婆苦樂雜」。其實這個現象界的思想,這個道家也有這樣的智慧,也看到這一層的真理。你看道家也說:「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倚。」說這個災難當中,其實也蘊藏了無窮的希望,逆境就是轉機。說這個福報現前,事實上要小心,也蘊藏了很多很多的災難危機在裏面。所以你看道家畫這個太極,畫一個圓圈,一邊是黑色,一邊是白色。但是黑色當中有一個白點,這個災難當中有無量的希望;這個白色當也中有一個黑點,雖然白色給你安樂,但是你要注意,安樂當中隨時會有災難,蘊藏了一種未來的災難,這白色當中有一個黑點。所以說,從這個當中,我們可以感覺到,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做什麼事情都要少欲知足,這是真實的。這清朝的曾文正公,他打敗了太平軍以後,朝廷封他做二江總督,在這麼一個高的權貴當中,他把他所有的家族集合起來,他說:我現在的官是做到最大了,在漢人當中做了二江總督,這是非常大了。我們這個家庭當中,父母健在,眷屬又和睦,我又做官、我的兄弟都做官,這世間所有的富貴都現前。他說:這個是會遭天忌的。他說:從現在開始,我們家庭裏面有什麼東西壞掉了,不能馬上換,要拖一段時間以後才能夠換。這意思就是說:你什麼事情都做圓滿以後,這當中隨時會有災難出現的。說這個月忌全圓、花忌全開。這個月圓了以後,月圓則缺,花開則謝。因爲這個世間上的事情是苦樂夾雜的,你功德天受盡了以後,這個黑暗就出現了。我日常生活當中也有這種體會,說我特別喜歡吃一個東西(哈──),這個東西假設有五塊,我就吃它個叁塊,克己複禮,稍微克製一下。诶,我發覺我們經常可以吃到這個東西。我想:如果哪一天放縱自己,把這五塊全部吃完,這東西就不會現前了。這是說,這個世間上的功德境界就是這樣,你把一件事情做盡了以後,月亮圓滿的時候,它下一個就是缺了;花開到極限以後,它就是要謝了。所以古大德一再的提醒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有漏果報。我們如何去面對這樣的果報呢?如何安身立命呢?就是你有十分的福報,不要把它享盡,享個六分,少欲知足。這種情況,雖然娑婆世界有無量無邊的災難,但是你會降到最低,就是那個黑暗不容易出現,就是這一層道理。所以說,娑婆世界的果報體,苦樂夾雜,苦中有夾雜樂,樂中也夾雜了苦。但這是一種外相的觀察,如果從本質上來說,「其實苦是苦苦,偪身心故;樂是壞苦,不久住故;非苦非樂是行苦,性遷流故。」如果從真正的本質來說,「苦是苦苦,偪身心故」。娑婆世界有很多的苦惱境界,這個世界多災難,這個老病死、人跟人之間互相的傷害,乃至叁惡道的苦、刀山油鍋的苦,這個是「逼」破我…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