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們「身心」的,這個我們容易理解。第二個是「樂是壞苦不久住故」,可樂的境界也是苦。爲什麼?「壞苦,不久住故」。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樂爲什麼是苦呢?這是怎麼個安立法呢?因爲我們凡夫的心跟可樂的境界一接觸的時候,我們會有一種愛著的心情,不管是財富、不管是眷屬、不管是聲名。我們去受用這種可樂境界的時候,我們産生愛著。但是當這個可樂的境界破壞的時候,那種痛苦比剛開始沒有的時候還厲害。所以說,這種可樂的果報,它「不久住」,也只能說是一種痛苦,無常故苦,使令我們非常的沒有安全感。我們不知道我們現在所擁有的這一切境界,什麼時候會破壞。可能明天早上一起床就破壞,乃至下一剎那就破壞。就是說,我們在面對這種娑婆快樂的時候,我們不知道黑暗什麼時候會出現。說功德天出現了,沒錯;但是她妹妹,什麼時候出現?我們不知道,因爲她們倆個經常在一起的。你要了功德天,你就必須去承擔黑暗的出現。那黑暗什麼時候出現呢?這沒有人知道,這個就是苦,是一種不安穩性的苦。「非苦非樂是行苦」,我們有時候也受用一種不是痛苦、可也不是快樂的舍受,但是它也是苦,因爲這種擾動「遷流」,這不寂靜也是苦,這比較微細了。在《俱舍論》上說:這娑婆世界的果報,就像一個人長瘡一樣。說這個瘡有叁種的差別情況:第一個你用火去燙這個瘡,非常的痛,這就是苦苦。第二個我們用冰塊去敷這個瘡,感到暫時候的安樂;但是這個樂受,它的本質還是瘡。就是它這個瘡的本質是沒有改變,只是你用冰塊暫時候去敷它,它暫時候有一種樂受的感覺,就是這樣子而已。有時候我們不用冰塊去敷它、也不用火去烤它,這個時候就保持一個瘡的相貌,這個就是行苦。這娑婆世界的苦是安立在無明煩惱,它的本質是依止無明煩惱,所以說它就有苦苦、壞苦、行苦的情況出現。這是講到娑婆世界的一個苦樂相貌,它的苦樂相貌就是這樣子。極樂世界的苦樂是什麼情況呢?
│┌彼 土──永離叁苦┐
└┤ ├乃名「極樂」。
└不同此土─對苦之樂┘
極樂世界是「永離叁苦」,極樂世界的功德是彌陀的本願功德所成就,沒有苦苦、壞苦、行苦的情況。不像我們娑婆世界的這個果報體,它是一個業感、一個有漏的業力所招感的,它的快樂當中夾雜了痛苦,痛苦當中夾雜了安樂,「對苦之樂」,所以「乃名極樂」,所以極樂世界是這樣安立的。「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是這個意思。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大家有沒有問題,可以提出來討論一下。
問:
答:蕅益大師《彌陀要解》,他有的經文,其實他在分別娑婆跟極樂世界差別的時候,他在引導我們修觀,去觀察,因爲有時候我們不知道怎麼去觀察苦樂。蕅益大師告訴我們:「娑婆苦樂雜,其實苦是苦苦,偪身心故;樂是壞苦,不久住故;非苦非樂是行苦,性遷流故。」我們透過這段的開示,我們就知道怎麼去觀察娑婆世界的果報體,它苦樂的一種互動狀態。苦中有樂、樂中有苦是怎麼回事?乃至從本質上來說,苦苦、壞苦、行苦那完全都是痛苦的,那是連樂都不可得的。因爲你一個人沒有安全感,哪有什麼快樂可言。說你一個人住在地震地帶,這個房子裝璜得再好,你敢住啊?你整個晚上一想到:睡到幾點,這個地震一發動的時候,你內心就驚怖。就是說你在受用你的財富、眷屬、聲名的時候,你不知道哪一剎那會破壞,這樣子是不能安立做快樂的。因爲所謂的快樂,是要建立在一種寂靜的心中,佛法的意思是這個意思,是要有寂靜作基礎的。所以說苦樂雜是比較粗的觀察,但是苦苦、壞苦、行苦就看得更徹底了、看得更徹底了。
問:
答:「即衆生心」,「衆生心」當然差別的因緣了,每一個人去念阿彌陀佛,每一個人對彌陀的歸依、對名號的念力,這個「即衆生心」,這個「即」就著「衆生」的心。我們凡夫的心去受用阿彌陀佛功德的時候,「即衆生心」這是差別。「投大覺海」,這個「大覺海」,那彌陀本願所成的依正功德,就是「一」的境界了。這極樂世界就是這樣成就的,就是「即衆生心,投大覺海。」你也可以說是一,即一即叁呢?爲什麼說一呢?因爲他要投大覺海。每一個人到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人是他自己的業力所成就的,等覺菩薩也是仰仗佛力。等覺菩薩到極樂國土,他所受用的依正二報,也是彌陀的本願所成,也不是他自己的六波羅蜜所成。他自己的六波羅蜜,等待他以後廣度衆生的時候再顯現了。但是你只要到極樂世界,每一個人都是受用彌陀的功德,這投大覺海。但是每一個人在開顯彌陀功德有差別。就是什麼呢?「即衆生心」,每一個人的心不同,他到極樂世界所創造的依正二報會有無量的差別。所以你說它是「一」也對,說它是「叁」也對,即一即叁,都可以這樣子講。所以我們對極樂國土的認識就是這樣子。簡單的講,我們應該從叁力來分析。本願功德力這是沒話講了,彌陀普遍的對法界發願,這是平等的。但是這個心力,這個佛力、法力不可思議,這句法力名號功德力,名號功德力跟佛的功德力是一致的,是開合的不同。開展出來是彌陀的廣大的本願,依正二報,合起來就是一句佛號。所以這個法力不可思議,跟佛力不可思議是同一個東西。關鍵就是你的心力不可思議,你這一念心。你因地是怎麼栽培的?你對叁資糧怎麼栽培的?會影響到你未來受用極樂世界的時候的差別品位。所以蕅益大師講到「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他就會解釋了。這功德莊嚴從無差別來說,彌陀本願所成;但是無差別當中,無差成差。每一個人在因地的時候,栽培信、願、持名不同,就有無量無邊的差別。所以極樂世界是憑什麼成就這樣的功德莊嚴呢?憑叁力所成,是這樣子的。所以「廣陳彼土依正妙果」,蕅益大師就不斷的重複這個觀念,就是有叁力的因緣。當然主要就是依著我們凡夫的心力跟佛力這二個而已。從佛力的角度來說,是無差別;從凡夫的心力來說,那無量的差別。你把這個觀念掌控住了,你去讀《阿彌陀經》,就能夠讀出這裏面的味道,這極樂世界是怎麼回事。好,講到這裏。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第十九卷
《佛說阿彌陀經》,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十七頁。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爲極樂?
其國衆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這段經文是「正宗分」的第一科,「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啓信」。佛陀在介紹極樂世界的情形,佛陀是先介紹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的果地莊嚴,來啓發我們的信心。介紹依正二報當中,佛陀是先講依報「依報妙」,再講「正報妙」。「依報」當中,先有一個簡略的解釋,一個「征釋」,再一個廣泛的解釋「廣釋」。在解釋這個「依報妙」當中,佛陀主要的方式是一個問答,說:「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爲極樂?」佛陀招呼舍利弗說:「彼土」,就是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那個十萬億佛土那個國土,是什麼樣的理由安立做極樂呢?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事實上整個依報的文,後面的不管是簡略的回答、不管是廣泛的回答,事實上都是在回答這個問題──什麼理由安立做極樂?當然這以下有很多理由,從苦樂的理由、從染淨的理由、從有情無情同宣妙法弘法因緣的理由,所以這個國土有資格安立做一種極端圓滿的世界。他提出的第一個理由是:從苦樂當中來安立這個極樂。這個國土是什麼理由安立做極樂呢?佛陀回答:「其國衆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這當中,蕅祖的回答,我們前面二個都解釋過了,看「別明苦樂」。「別明苦樂」當中,蕅祖分二段:第一段「正釋四土」,然後「點示行妙」。先解釋極樂世界的四土,它是一個什麼樣的「無有衆苦,但受諸樂」。
別明苦樂二
正釋四土
┌無分段八苦
│
┌同居五濁輕┤ ┌不病不老┐
│ │ │ │
│ │ ├自在遊行┤
│ └但受┤ ├等樂。
一往分別┤ ├天食天衣┤
│ │ │
│ └諸善聚會┘
蕅益大師在解釋「無有衆苦,但受諸樂」這二句話,他用四土來分別。站在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的天人來說,不管是人、不管是天,沒有「分段八苦」,沒有分段生死的八苦。這一段蕅益大師解釋的很略;但在蓮池大師的《彌陀疏鈔》裏面,他有詳細的說明。因爲這個凡聖同居土對我們的關系很密切,所以我們把蓮池大師的文引用出來,作一個介紹。蓮池大師說:第一個「蓮華化生,故無生苦」。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是蓮華化生,我們娑婆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是一個胎生。這個胎生,你剛開始來到這個人世間,你的果報體不是馬上能夠在地上活動的,你必須要住在母胎裏面,在這個生髒之下、熟髒之上,在那個地方安住,非常不自在。所以說這個是生,你剛開始受生,你的果報體就要去承受十個月的胎獄之苦,像牢獄一樣,把你給困住,使令你不得自在,這十個月不能活動。極樂世界「蓮華化生」,蓮華那麼廣大的蓮華,我們會講到:有百千由旬這麼大的蓮華,在裏面活動,所以沒有生苦,「蓮華化生,故無生苦」。第二個「寒暑不遷,故無老苦」。我們娑婆世界的氣候是變化,一下冬天、一下子是冷,寒暑的變化使令我們色身變老,變得醜陋。極樂世界沒有寒暑的情形,沒有寒暑的變化,所以他色身永遠保持一樣的莊嚴,沒有這種老的痛苦。第叁個「非分段身,故無病苦」。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果報體,是一個分段生死的業報身;極樂世界的果報體是一個意生身,或者說是法性身身,有二種情況。這種情況,他這果報體不會生病、不會四大不調。你吃再多的東西,他也不生病;你不吃東西,他也不生病。他的果報體不是我們這種業報身,他沒有病苦,「非分段身,故無病苦」。第四「壽命無量,故無死苦」。死亡的痛苦對我們是最厲害了。生老病…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