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苦,我們一般人能夠接受的;但是死亡這件事情,對我們一般凡夫有所得的一個心情來說,這個打擊太大了。這怎麼說呢?因爲我們從懂事以後,在這個人世間主動積極的經營,不管是讀書、不管是做事業。好不容易一生當中,創造了一種暫時安樂的境界,有房子、有美好的眷屬,在社會上有一定的聲名、地位。本來是應該好好的安住了,這幾十年的辛苦不容易啊,十年寒窗啊。但是遇到死亡的時候,把你今生所有的努力全部破壞了,你必須又去投胎,又重新開始。所以我們說這個生死疲勞,《八大人覺經》說:「貪欲爲苦,生死疲勞由貪欲起;少欲無爲,身心自在。」生死疲勞這件事情,從死亡的角度來觀察,我們這一生實在是太疲勞了。你今生好不容易蓋了一個房子可以安住了,這地震一來破壞了。怎麼辦呢?重新再蓋。重新再蓋,好不容易蓋好了,應該可以好好的安住下來吧?不行,又破壞了。所以我們在叁界流轉當中,這個死亡一次一次的打擊我們,這件事情太苦惱。所以阿彌陀佛的慈悲,他提供的果報體是壽命無量,這件事情非常重要,使令我們有安全感。所以這個「壽命無量,故無死苦」。第五「無父母妻子眷屬,無愛別離苦」。極樂世界是蓮華化生,所以你沒有所謂的父母這件事情。極樂世界也沒有女人,所以也沒有所謂的妻子,每一個人都平等。這世間上的事情,「愛是苦本」,我們既然沒有這種親屬的愛著,也就沒有所謂的愛別離的痛苦,所以「無父母妻子眷屬,故無愛別離苦」。六「所求如意,無求不得苦」。極樂世界的果報體它有自在力,思食得食、思衣得衣,所求如意,所以沒有求不得的痛苦。第七「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故無怨憎會苦」。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我尊重你、你尊重我,大家都是修行人,所以沒有怨憎會的痛苦。第八「觀照空寂,故無五陰熾盛苦」。極樂世界的那一念心,念念的觀察空性的真理,這個時候把身心的這種熾盛、這種流動相給消滅了,內心當中一片的寂靜安樂。所以觀照空寂,它沒有五蘊熾盛的痛苦。所以站在凡聖同居土,「無有衆苦」是它是沒有「分段」的「八苦」。
「但受諸樂」怎麼說呢?第一個「不病不老」。極樂世界的這個身心果報,它沒有老病的情形。他從蓮華出來以後,他身相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從現在開始到無量壽都是這樣子,他不會有這個生病來幹擾你、沒有老來幹擾你,沒有這種事情,所以他這樣也是一種快樂的情形。第二個「自在遊行」。我們凡夫的心情,當然不是說一定要常者生厭,一直在一個地方待,再好的地方總是覺得不圓滿,所以它就是有這個神足通。我們下一次會講到,「供養他方十萬億佛」。極樂世界它的果報體提供你神足通,他的活動範圍能夠到達十萬億佛的神足通。你能夠以這個神足通,遨遊十方世界,無有障礙,這樣子也是一種安樂的境界,「自在遊行」的安樂。第叁個「天食天衣」。我們娑婆世界衣食的獲得,你要去工作,花八小時,把精神體力投資了以後,才有所謂的衣食現前。極樂世界的衣食是:思食的食、思衣得衣。凡聖同居土他就是有這樣的習氣,他歡喜穿什麼衣服、吃什麼飲食,你一想,它就現前,吃完了就消失掉,他「天食天衣」安樂。最後「諸善聚會」,人跟人之間都是和平相處,有這樣一種安樂的情況。這個是站在凡聖同居土,它「無有衆苦,但受諸樂」的一種情況。接著我們看方便有余土:
│ ┌無沈空滯寂之苦
├方便體觀巧┤
│ └但受遊戲神通等樂
極樂世界的「方便」有余土的空觀,是從「體」空「觀」悟入的,所以它是「巧」,它沒有我們娑婆世界一種沈空滯寂的痛苦。我們看《阿含經》說:這個人在娑婆世界成就阿羅漢以後,他的心情:「觀叁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就是說這個阿羅漢他思惟這個苦谛,思惟得很厲害,刺激他成就聖道以後,他的一念心情:少事、少業、少方便。他沒事他就願意入滅盡定,去受用他那種涅槃寂靜樂。當然這當中有寂靜的安樂,但是從究竟的角度來說,他還是有苦。什麼樣的苦呢?「沈空滯寂」,就是他不活動。不活動,相對于大乘的法門來說,他也是苦,一種很沈悶的痛苦。極樂世界沒有這種痛苦,極樂世界的阿羅漢,他那個果報體,沒有「沈空滯寂」的痛苦,「但受遊戲神通等樂」,他能夠受用種種的叁昧神通這種安樂。當然這個方便有余土的這個安樂,又更加的巧妙。前面的凡夫世界,這種飲食、睡眠的境界,那是比較粗的一種有爲法。這個叁昧神通,它這是一種無爲的安樂,跟涅槃相應的無爲安樂。
│ ┌無隔別不融之苦
├實報心觀圓┤
│ └但受無礙不思議樂
站在「實報」莊嚴土,它這個「心觀」,就是他修一心叁觀悟入的。極樂世界的這種實報莊嚴土,沒有「隔別不融之苦」。就是我們凡夫這個娑婆世界、難行道這個身心世界,它就是會有一種「隔別」的障礙。說你修空觀,有時候對于我們對于假名、假相的分別會有障礙;但是你在事相上分別,這障礙你修行空觀,理會障事、事也會障理,就是有這樣一種「隔別不融之苦」。但是極樂世界沒有這種事情,「但受無礙」,空有無礙的「不思議樂」。這個大乘法樂。這個大乘法論,在經典上說:法身菩薩那一念心跟阿羅漢的心是不一樣。阿羅漢的心他就是在一種寂靜的境界而已,當然勉強是安立做安樂,寂靜樂。但是這種樂相對菩薩來說,那是少分的。說這個大乘菩薩那一念心,遊于甚深法性叁昧,安住在一種甚深的法性叁昧,所謂的菩提覺法樂。所以阿羅漢只有涅槃寂靜樂,沒有菩提覺法樂。這個菩提覺法樂,我們看一段事情就可以看得出來,說那個迦葉尊者大阿羅漢,叁明六通、八解脫的大阿羅漢,在一次的法會當中,大乘緊那羅王菩薩,是法身菩薩示現,他弦樂一動,歌聲一唱起來,迦葉尊者受不了,趕快起來手舞足蹈,手也動腳也跳。居士就譏嫌說:你是一個比丘的上首,你怎麼這麼失威儀呢?迦葉尊者他講出一個理由說:這個風,你普通的風不可以把大樹吹倒;但是這個劫風的時候,這個末劫大風吹的時候,再大的樹都拔倒。說大乘緊那羅王菩薩,他那個甚深的大乘法樂,透過聲音一散布出來的時候,不是阿羅漢能夠控製的,那種大乘法樂。我自己也有這樣一點小小的感覺。我過去在北齋上課,這早上上課有時候講大乘法義,當然有時候相應、有時候不相應。但是內心當中跟真如的法一相應的時候,一下了課以後,去吃飯,從頭到尾不知道這個飯菜是什麼味道,內心當中萦繞著剛開始的法喜,一直的相續下去,吃飯、吃菜都不知道在吃什麼東西,一點都沒有味道。那個遊于甚深法性叁昧,當然不是這種境界,但是有那麼一點相似。就是說這種大乘法樂,它不共于阿羅漢的涅槃寂靜樂,它是菩提覺法樂。所以你看《法華經》的〈譬喻品〉當中叁界火宅,佛陀是大富長者,看到這些小孩子在火宅裏面跑過來跑過去,在汙穢的地方玩樂。那個大富長者說:你們應該出去火宅外面。出去外面有什麼好玩?這個地方多好,有野狗野幹,大家跑來跑去。他說:外面有更好玩的,坐那個車乘,大白牛車在這個曠野的虛空當中飛來飛去,大安樂啊。這個「乘」就是說,我們這一念心安住在大乘法義當中去思惟活動,就像一念心坐著這個大白牛車,遊于甚深法性叁昧,這個時候「但受無礙不思議」之「樂」。這樣的「無有衆苦,但受諸樂」那更加微細、更精致了。
│ ┌無法身滲漏,真常流注之苦
└寂光究竟等┤
└但受稱性圓滿究竟樂
常「寂光」土這當然是佛所居住的,它沒有「法身滲漏,真常流注」的痛「苦」。這個不是講散亂心,這個比散亂心更精致。就說一個外道,他那個寂靜的心當中,他也是「法身滲漏,真常流注」。這個「法身滲漏」是指無明的執取,你對于一切的境界、對于身心的我跟一切緣起的法,生起執取的心,這個就是「法身滲漏,真常流注」。從「常寂」光土的角度,他是「受稱性圓滿」的「究竟樂」,圓證真如佛性。這個是蕅益大師從極樂的四土,來分別所謂的「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最後蕅益大師把它作一個總結:
點示妙行
┌善根┐ ┌圓淨四土┐
然同居衆生,以持名┤ ├同佛故┤ ├也。
└福德┘ └圓受諸樂┘
這四土當中,蕅益大師強調這個凡聖「同居」土,這個衆生在因地的時候,因爲「持名」的「善根」、跟持名「福德」的力量,這個善根是指信願,福德是指持名的念力,相「同」于「佛」的緣「故」,他能夠「圓淨四土、圓受諸樂」。他不但受用凡聖同居土,他也能夠受用方便有余土的遊戲神通樂、實報莊嚴土的無礙不思議解脫樂,乃至于稱性的圓滿究竟樂,他「圓受諸樂」。我們對于這個果報的這種苦樂,我們一般可以分成叁種情況。第一種衆生,他只有痛苦沒有安樂,唯苦無樂,這是指叁惡道。這叁惡道衆生的果報體,他一出生到死亡,他身心的相續當中,就是刀山油鍋,被丟到刀山油鍋,炸死了以後再拿出來,春風吹又生。然後幹什麼呢?再丟進去。丟進去以後,再痛苦中死掉。死掉以後不是沒有事,再把他拿出來,春風一吹又生起來,生起來以後又再丟進去,所以他的生命當中只有痛苦沒有安樂,這是第一種。第二種是人天的果報體,有苦有樂。說這個果報體他有一些五欲的安樂,但是他也夾雜了老病死的痛苦。我講一譬喻,「譬如美食夾雜毒藥,初雖然美味,終成大患」。生爲一個人,他有很多的痛苦要承受,你看他一天到晚要勞勞碌碌的工作。工作回來有很多的壓力,他本身的色身則有老來幹擾、病來幹擾、有死亡的威脅。但是他能夠支持下去。爲什麼呢?因爲他要追求五欲樂。就是說這個人他很喜歡吃那個美食,雖然他知道這個美食有毒藥,但是沒關系。因爲他不吃美食他就受不了。雖然這個美食有夾雜毒藥,但是他還是要吃。所以說…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