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淨界法師)▪P55

  ..續本文上一頁這個娑婆世界的這種人天安樂,他是苦樂夾雜的,有苦有樂,這樣子不能安立做極樂。第叁種就是無有衆苦,但受諸樂。這個叁千大千世界,它完全沒有痛苦來幹擾你,這個身心世界完全受用清淨微妙的安樂。在這種情況之下,才有資格稱爲極樂的一種果報體。蕅益大師是這個意思,所以講「圓淨四土、圓受諸樂」。最後一段結勸:

  結指同居

  

  ┌不在上叁土

  ┌複次,極樂最勝┤

  │  └而在同居。

  │  

  │  ┌上之,則十方同居,遜其殊特;

  ┼良以┤

  │  └下又可與此土較量。

  │

  │  ┌優入而從容┐  ┌苦┐

  └所以,凡夫┤  ├佛說┤ ├意在于此。

  └橫超而度越┘  └樂┘

  「複次,極樂最勝不在上叁土,而在同居。」就是說,雖然蕅益大師講「無有衆苦,但受諸樂」,他是廣泛就四土來分別;不過這個地方經文強調的「極樂」是凡聖「同居」土。爲什麼呢?因爲極樂的同居「上之」,比上「十方」佛土的「同居」土,都要「遜其殊特」,「遜」就是讓,就是都比不上它的殊勝,十方的同居土都比不上極樂世界的同居土。因爲其他國土的這個果報體,多多少少都夾雜著痛苦,不可能說無有衆苦,沒有這種事情。比「下又可」以跟娑婆世界比「較」,娑婆世界的果報體跟極樂世界的果報體一比就很明顯,就非常明顯了。所以「凡夫優入而從容,橫超而度越」。古德解釋什麼叫「優入」呢?就是「往生者多且易也」,往生的人很多,而且很容易,「優入」,很容易進入。進入以後「從容」,這個「從容」是極樂世界很開闊而不狹隘,萬修萬人去。「優入而從容」。往生以後有什麼好處呢?「橫超而度越」,橫超叁界,度越生死。「佛說苦樂,意在于此。」

  這個地方我們作一個總結。佛陀在解釋極樂世界的時候,說「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爲極樂?」什麼理由安立做極樂呢?當然這後面當中講很多的理由,有說法的因緣、還有種種的功德莊嚴、種種的神通自在。但是佛陀第一個講出來的是「無有衆苦,但受諸樂」。這是什麼理由呢?這是因爲,假設我們今天是一個聖人,我們那一念我空、法空的智慧跟境界一接觸的時候,那是一個無住的境界,「不以一切萬法爲伴侶」的境界,就是佛陀講苦樂,對一個聖人來說意義不大。因爲這個聖人的心不受一切法,痛苦也不受、安樂也不受,他完全是受用他內心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那種法樂,老病死不能幹擾聖人的。但是這個問題的關鍵在于凡聖同居土的凡夫,因爲凡夫的心情是有所得、心有所住,這種境界的苦樂對他的影響太大、影響太大。我們講「身安則道隆」,你要一個凡夫衆生把聖道成就,這個色身不能痛苦得太厲害。說這個人他如果身體健康,他好好的修學,今生能夠成就聖道的。但是他突然間生病了,他沒有辦法,他不能起來拜佛、不能起來打坐修四念處,這個色身障礙他的心。所以就著凡夫來說,這個苦樂的關系非常重要,是最重要的。就是說「身安則道隆」,你要他把道業做好,你一定要先提供他一個「無有衆苦,但受諸樂」的果報體,這是一個基礎。說你今天這個車子要載很多的東西,從東邊載到西邊,從此岸到彼岸,但是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你先提供我們一個堅固的車子,那這個車乘就可以載很多的東西。如果這個車子用沒二天壞掉了,怎麼載東西呢?他沒有辦法負擔那麼多的修行。所以「佛說苦樂,意在于此」,就是說對一個心有所得的凡夫衆生來說,佛陀先強調極樂世界無有衆苦,但受諸樂,這樣子能夠使令我們對極樂世界生起欣求的心。後面再說極樂世界它有種種的功德莊嚴,那才有意思。因爲我們所關心的是正報,你是一個什麼樣的果報體?所以在這個地方剛開始說「其國衆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就把我們的心給安定下來了。哦,原來那個地方的極樂是這樣子安立的。你在那個地方得一個果報體,沒有老病死來幹擾你、沒有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苦,身心當中有種種大功德的境界。你知道這個果報體以後,你內心當中對極樂世界生起歸依的心,所以說「佛說苦樂意在于此」,他的那一層意思就在這個地方,希望我們能夠欣求極樂,是有這一層道理。

   己二、約所受用釋

  前面是約能受用的衆生,這以下是約著所受用的國土,看經文: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爲極樂。

  這一段,蕅益大師把它判作住處莊嚴,所居住的環境。我們第一個所關心的,就是說我們到那個地方,我們得到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果報體呢?其次,我們會關心那個果報體是住在什麼樣的環境?他的居住環境是什麼環境呢?所以佛陀就講出這個住處的莊嚴。「又舍利弗」,佛陀又招呼了一聲舍利弗說:「極樂國土」它居住的環境是什麼情況呢?「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這個地方是講它外表的形狀;其次,「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它的體質,它的本質是什麼做的。先看它外表的形狀,先看「七重行樹」。這個「行樹」就是一行一行的寶樹,就是高有八千由旬的寶樹,有的地方說最高有十六億由旬,極樂世界的寶樹。這寶數當中的上面有「七重羅網」,就是這個樹的上面有寶珠所成的羅網,這個珠子跟珠子把它串起來,在寶樹當中圍繞成一個羅網。在這個羅網的正中央有宮殿,就安住在這個羅網的正中央,這就是我們居住的環境。這個宮殿,極樂世界的居住環境有二個:一個是地上的宮殿,一個是樹上的宮殿。由著個人的喜好,有些人歡喜住在樹上,視野比較開闊;有些人歡喜住在地上,他有懼高症,他歡喜住在地上。這個地方是講到「羅網」,它是在八千由旬這麼高的樹上的一個宮殿。「七重欄楯」,這個「欄楯」就是欄杆,這是地上的一種莊嚴。我們把觀念融通一下,就是說這個寶樹上面是羅網,這個七重欄楯怎麼說呢?這個七重就是七層。先是一層的行樹一排,然後再加上一重的欄杆把它圍起來;然後再一重的行樹,然後再一層欄杆;然後再一重的行樹,再一層欄杆;如是的展轉到七重,它是這樣子的。就是以欄杆來做界線,這是你的房子,這是我的房子,你的房子的地址是在第叁個欄杆的第幾棵樹上面,他的是在第幾個欄杆。就是說,它是一重的寶樹再一層的欄杆,再一重的寶樹再一層的欄杆,如是到第七重。這個寶樹觀在《觀無量壽經》裏面講得很清楚,這個是在觀依報莊嚴的時候很重要的。佛陀的八相成道,有四個很重要的因緣:出生的時候、成道的時候、轉*輪時候、入涅槃的時候,出生、成道、轉*輪、入涅槃都是在樹下。所以這個居住環境沒有樹,這件事情就嚴重了,沒辦法庇蔭。所以佛陀要特別把這個樹的情形講出來,因爲這個樹跟我們居住的環境太重要了。所以「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是在解釋住處莊嚴的形狀。這種「欄楯、羅網、行樹」是什麼結構所成的呢?這以下解釋:「皆是四寶,周匝圍繞。」就是由金、銀、琉璃、玻這四種寶,有金、銀、琉璃、玻這四種寶周匝圍繞,這個「匝」就是環繞一圈,從這個地方把它繞一圈到原點,構成圓圈,環繞一圈叫「匝」。「周匝」就是有很多很多圈,周遍的,很多很多圈把整個都布滿了,由四寶把它給圓滿了。所以「是故彼國名爲極樂」,這是安立做極樂的第二個理由,就是它住處的環境特別的莊嚴。這是一個消文,我們看蕅益大師的注解:

  總釋勝境

  ┌七重─表七科道品。

  │

  ┌┼四寶─表常、樂、我、淨四德。

  ││

  │└周匝圍繞者─佛菩薩等無量住處也。

  │

  │┌皆四寶─則自功德深┐  ┌因┐

  └┤  ├此極樂真┤ ├也。

  └周匝繞─則他賢聖遍┘  └緣┘

  前面是約著經文的內涵來解釋,以下蕅益大師從這個經文當中看到它的秘密義,藉事顯理。說這是表示什麼道理呢?蕅益大師說:這當中有它一個深刻的道理。「七重表七科道品」。極樂國土當然不可能欄楯、羅網、行樹只有七重,佛陀取出七重來作一個範圍,這當中也表示了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是跟「七科道品」相應。這七科道品就是叁十七科道品。這四谛法這個「道」,通達的意思。就是我們那一念心跟道品相應的時候,能夠通往涅槃的道路,使令我們通往涅槃。這當中也表示了極樂世界的這種莊嚴,它有引導我們趨向于涅槃的功能德用,有這一層意思。換句話說,它提供的不但是一種賞心悅目的安樂,同時候能夠引生我們一種清淨的正念。所以說這「七重」表示「七科道品」,有這一層意思。「四寶,表常、樂、我、淨四德。」它的每一個結構,都是四寶,表示大般涅槃的四德,常、樂、我、淨。第一個它是安樂的,我們住在這個房子一定是安「樂」,不會有痛苦的感受;第二個這種安樂是「常」的,是恒常相續的,你不用害怕隨時會被破壞;第叁個「我」,它有自在力,你希望你這個宮殿是什麼樣的顔色、放出什麼樣的光芒,它就隨心自在,這個「我」就是自在義;這個「淨」,就是它這種環境,會生起你清淨心,不會生起煩惱,這個是大般涅槃的境界。「四寶」就表示這四種功德。「周匝圍繞者,佛菩薩等無量住處也。」這個數量不是很少,而是很多很多的「佛菩薩」在這個地方一起共住。這個地方,蕅益大師作二個總結:「皆四寶則自功德深,周匝繞則他賢聖遍,此極樂真因緣也。」極樂世界的住處莊嚴都是「四寶」,這表示你內心的功德甚深,就是你內心當中能夠圓證叁不退。你在極樂世界當中,你不斷的聽聞法義,你內心能夠生起正念,這是第一個,就是它的體質是寶,就是你內在的本性有叁不退的功德。其次「周匝繞」,就是這個寶不是一個,這個寶是一層一層的圍繞,乃至于把它遍滿。表示這個寶不是一個,有這樣正念的功德不是你一個人而已,其他的人都是這樣,「他賢聖遍」,「…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