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諸上善人聚會一處」,這是極樂世界能夠成就佛道一個真正的因跟緣。這個「因」指的是「自功德深」,「緣」是「他賢聖遍」。
「他賢聖遍」其實也是很重要的。修行啊,我們凡夫的心要不起煩惱,除了你自己調伏以外,這個人跟人之間的相處也是有關系。你看佛陀在經典上講一個鳄魚跟猴子的譬喻:森林河邊的樹上,一只猴子住在樹上摘水果吃。河邊住著一只鳄魚,遊過來遊過去,遊累了就在樹下乘涼。它們倆做了朋友,二個經常的聊天,彼此互相的了解,這鳄魚跟猴子做了好朋友。有這麼一天,鳄魚它回去的時候,看到鳄魚太太心情很不好。你最近心情不太好?是的。怎麼回事呢?我最近生病了。這怎麼辦呢?這母鳄魚說:我的病一定要吃猴子的心髒,才可以把我的病治好。怎麼去拿猴子的心髒呢?這母鳄魚說:你不是有一個猴子的朋友嗎,我們可以把它的心髒拿過來吃。這個鳄魚說:不可以,牠是我的好朋友。這母鳄魚說:那你不拿心髒給我吃,我就死掉了,你考慮一下好了。這個鳄魚它內心當中真妄交攻,一個是面對它的太太,一個是它的朋友,最後它做出了決定。它就遊到了猴子的那棵樹下,跟猴子打招呼說:唉呀!你今天這麼早!是啊,今天工作做完了,就過來跟你聊聊天。鳄魚就問猴子說:你在這個地方生活怎麼樣呢?猴子說:不是很好,但是還過得去,水果多多少少都還可以吃得到。鳄魚說:在這個岸的另外一邊,唉呀,有很多的水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這樣子嗎?是的。猴子說:但我也不會遊泳,遊不過去啊。我可以幫助你,你站在我的背上,我帶你過去。猴子說:你真是我的好朋友,幫我這樣的忙。那猴子就跳到鳄魚的背上,就遊過去了。但是這個鳄魚遊的時候,它就往下裏沈,沈到最後,這猴子就說:唉呀!你不能再下沈了,這個水都淹到我的嘴巴了,你再下沈的話,我就淹死了。鳄魚說:是的,我就是要淹死你。爲什麼你要淹死我呢?它說:我太太生病了,要吃你的心髒,就只好對不起你了。猴子說:唉呀!你要吃我的心髒,爲什麼不早說?我的心髒挂在樹上沒有帶下來。鳄魚說:那怎麼辦呢?趕快帶我回去,我把心髒拿給你。鳄魚就把它帶回去了。帶回去以後,這個猴子一到樹上就跳上去。鳄魚說:诶,你爲什麼不把心髒拿下來呢?猴子說:你這個人真壞,見利忘義。
當然佛陀講這個故事,是在形容我們凡夫的世界。說我們凡夫的世界,在正常的情況下,人與人之間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當有不正常的因緣出現的時候,就是你的利益受到威脅的時候,這個之間就會有問題,人跟人之間就會互相傷害。就是你的利益跟我的利益有沖突了,我不能活下去了,或者我所愛的東西要失掉了、失壞的時候,他就要發動煩惱來傷害別人。所以《小止觀》上說:修行人不可以跟不修行的人住在一起。因爲你剛開始修習戒定慧的止觀力薄弱,你跟他住在一起,他經常會打你閑岔,他經常障礙你。所以就一個初學者來說,「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是很重要的。所以佛陀在講「皆是四寶周匝圍繞」,佛陀講「四寶」就好,爲什麼會強調「周匝圍繞」呢?就是說跟你一樣是寶的人很多,你內心當中有常、樂、我、淨的寶,他也是常、樂、我、淨,他也是常、樂、我、淨,這個時候,人與人之間就很好相處了、很好相處,彼此互相隨順。說這個全世界只有你一個人有錢,我看你晚上睡不著覺!因爲大家都看著你。如果大家都有錢,那沒事。換句話說,我們今天抉擇一個國土,除了你自身的功德以外,其他的眷屬那些人的環境也很重要。就是其他那些人是怎麼回事呢?哦,「他賢聖遍」,你內心當中有正念,別人也有正念,這樣子的環境就好修行了,大家是隨順了,所以這是成就佛道的正因緣。所以佛陀必須強調「皆是四寶,周匝圍繞」,這四寶是遍滿的。好,休息十分鍾。
第二十卷(第二冊)
請打開《講義》第二十九頁: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爲極樂。
這一段經文是一個簡略的回答。前面是約著能受用的衆生,就是約著一個正報的身心,「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所以安立爲極樂。這一段是約著所受用的環境,就是住處的環境,來安立極樂的理由。我們看蕅祖的第二段的解釋「別明四土」,說明四土橫豎的情形:
別明四土二
明四土橫豎
此等莊嚴
┌是增上善業所感┐
┌同居淨土┤ ├以緣生勝妙五塵爲體
┤ └亦圓五品觀所感┘
蕅益大師廣泛的引用「五塵」來解釋四土居住的莊嚴。就著凡聖「同居土」的「五塵」來說,它是怎麼來的呢?「是增上善業所感」,這些當然是信、願、持名,這種特別殊勝的善業──信、願、持名。他的果證最高到「圓五品」,圓教五品觀行位,圓伏五住煩惱。這個「五品」就是對于真如佛性有五個階位。第一個「隨喜」,我們對真如佛性雖然沒有證得,但是念念的隨順歡喜,「隨喜品」。然後「讀誦」,讀誦大乘經典,加強對真如的觀行、觀照。「解說」(說法品),前二品是自受用,這個解說開始他受用。你假藉各式各樣的文字,來表達真如的道理,讓別人也能夠理解。四「兼行六度」,你不但是解說,你偶爾也到外面去做一些布施的事情,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修習其他五度的波羅蜜,兼行,一方面解說一方面修五度,一方面五度一方面修解說。然後「正行六度」,正式的開始度化衆生。就是兼行六度、正行六度,這五品。這樣的一個因地,創造了一個凡聖同居土的「緣生」的「勝妙五塵」,它這種五塵、這種色聲香味觸的境界,一方面它有安樂的功德,一方面它有清淨的功德,這叫「勝妙」。這個「緣生」就是說這個「五塵」的境界,就是每一個人的宮殿樓閣是有差別的,因爲因緣所生法。就是說,主要的是看你的正行──信、願、持名,品位的高下在持名之淺深。其次,看你其他六波羅蜜的功德有關系,看前面的叁輩九品,你的福德資糧、智慧資糧的栽培,這當中也會影響到你所受用的色聲香味觸。就是你宮殿的大小、顔色、光明等等,它的色聲香味觸,它的香氣,它的味道,乃至于它的質感,都跟你在娑婆世界所栽培的因地有關系。以信、願、持名爲正行,以六波羅蜜爲助行,這當中會影響「五塵勝妙」的情形。
│ ┌是即空觀智所感┐
├方便淨土┤ ├以妙真谛無漏五塵爲體
│ └亦相似叁觀所感┘
這個「方便」有余「土」的五塵,「是即空觀」,這個「即空觀」是指他修叁觀,但是他偏重在「即空」,他這不是二乘的空觀,他是修習叁觀,但是偏重在空觀,叫「即空觀」。他的果證,乃至到「相似叁觀」,相似位。這個時候他生到方便有余土,「以妙真谛無漏五塵爲體」,他那個五塵就不像前面的凡聖勝妙五塵。這凡聖的勝妙五塵,他是有飲食、睡眠的情形、衣服的受用,有凡夫的這種相貌。這個無漏的五塵,它那個色聲香味觸所表現出來的,那是一個涅槃相應寂靜無爲的境界,寂靜無爲,無爲而寂靜,寂靜而無爲的安樂。
│ ┌是妙假觀智所感┐
├實報淨土┤ ├以妙俗谛無盡五塵爲體
│ └亦分證叁觀所感┘
這個「實報」莊嚴「土」這種五塵的宮殿,「是妙假觀」,就是他在修「叁觀」的時候,從空出假,開始廣度衆生了。他的果證,乃至「分證叁觀」,分證這個真如實相。他成就「妙俗谛」,他的「五塵」是「無盡」,那就比前面的無漏五塵更加的美妙莊嚴了。這個「無盡五塵」,在《華嚴經》中講出一個情況說:「于一毫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裏轉大*輪。」什麼叫做「無盡五塵」呢?就是說「于一毫端現寶王剎」,它能夠在微小的毫端當中,顯現寶王剎,就有這種境界。「坐微塵裏轉大*輪」,一個微小的微塵,它就能夠演說無量無邊的法音出來,轉大*輪,一能夠攝多,多也能會歸到一。所以菩薩在這個宮殿當中安住,那是不可思議的境界、那不可思議。他的色聲香味觸、他所看到的牆壁、宮殿、樓閣,那就不是我們凡夫的受用了,更加的微妙了,一爲無量、無量爲一的境界了。
我個人的修學過程,我自己有一個明顯的差別。我剛出家的時候,歡喜修空觀,那個時候在文殊院住,一沒事就修止,修止了以後就修觀一切法空,觀察身心世界它是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那個空的智慧在心中一現前的時候,這身心世界的這個分別就暫時停下來,我經常歡喜修空觀。那種心情就像是我們讀《法華經》,那個迦葉尊者的心情。迦葉尊者他很坦白的跟佛陀表示說:我的心情,觀這個十方諸佛這個淨土的莊嚴,我觀諸莊嚴不生不滅、不大不小、不增不減,不生好樂。我當時的心情也是這種心情。就是說觀極樂世界的國土莊嚴,我那個時候讀《阿彌陀經》:「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我那個時候也沒有什麼好樂心。就是說以空的智慧來觀察這些因緣所生法,就是歡喜在真谛理上安住,就是觀它是不生也不滅,它也沒有生滅相、也沒有染淨相、沒有增減相,「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後來我讀了《法華經》,我的心情改變了。後來我讀《法華經》以後,我回去看我過去,捏了一把冷汗。過去沒有人指導,那個時候的心情真的是覺得:一個人入無余涅槃是對的(呵──),我那時候有這樣的想法。就是說:反正能夠離開生死的幹擾就好了,管它莊不莊嚴,這件事情不重要。那個時候的心情,對于成熟衆生、莊嚴淨土不生好樂。所以我那個時候回來,再讀《法華經》的時候,讀到迦葉尊者這段經文,我內心當中,過去也有同感。但是當我們從空出假以後,從空性以後再出來,哦,見山又是山。
這個禅宗說:剛開始見山是山,是執著的、雜染的。第二個階段修空觀的時候,見山不是山,有看到山,有看到等于沒有看到,內心當中常遊畢竟空。第叁階段開始分別假觀了,…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