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净界法师)▪P56

  ..续本文上一页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这是极乐世界能够成就佛道一个真正的因跟缘。这个「因」指的是「自功德深」,「缘」是「他贤圣遍」。

  「他贤圣遍」其实也是很重要的。修行啊,我们凡夫的心要不起烦恼,除了你自己调伏以外,这个人跟人之间的相处也是有关系。你看佛陀在经典上讲一个鳄鱼跟猴子的譬喻:森林河边的树上,一只猴子住在树上摘水果吃。河边住着一只鳄鱼,游过来游过去,游累了就在树下乘凉。它们俩做了朋友,二个经常的聊天,彼此互相的了解,这鳄鱼跟猴子做了好朋友。有这么一天,鳄鱼它回去的时候,看到鳄鱼太太心情很不好。你最近心情不太好?是的。怎么回事呢?我最近生病了。这怎么办呢?这母鳄鱼说:我的病一定要吃猴子的心脏,才可以把我的病治好。怎么去拿猴子的心脏呢?这母鳄鱼说:你不是有一个猴子的朋友吗,我们可以把它的心脏拿过来吃。这个鳄鱼说:不可以,牠是我的好朋友。这母鳄鱼说:那你不拿心脏给我吃,我就死掉了,你考虑一下好了。这个鳄鱼它内心当中真妄交攻,一个是面对它的太太,一个是它的朋友,最后它做出了决定。它就游到了猴子的那棵树下,跟猴子打招呼说:唉呀!你今天这么早!是啊,今天工作做完了,就过来跟你聊聊天。鳄鱼就问猴子说:你在这个地方生活怎么样呢?猴子说:不是很好,但是还过得去,水果多多少少都还可以吃得到。鳄鱼说:在这个岸的另外一边,唉呀,有很多的水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这样子吗?是的。猴子说:但我也不会游泳,游不过去啊。我可以帮助你,你站在我的背上,我带你过去。猴子说:你真是我的好朋友,帮我这样的忙。那猴子就跳到鳄鱼的背上,就游过去了。但是这个鳄鱼游的时候,它就往下里沉,沉到最后,这猴子就说:唉呀!你不能再下沉了,这个水都淹到我的嘴巴了,你再下沉的话,我就淹死了。鳄鱼说:是的,我就是要淹死你。为什么你要淹死我呢?它说:我太太生病了,要吃你的心脏,就只好对不起你了。猴子说:唉呀!你要吃我的心脏,为什么不早说?我的心脏挂在树上没有带下来。鳄鱼说:那怎么办呢?赶快带我回去,我把心脏拿给你。鳄鱼就把它带回去了。带回去以后,这个猴子一到树上就跳上去。鳄鱼说:诶,你为什么不把心脏拿下来呢?猴子说:你这个人真坏,见利忘义。

  当然佛陀讲这个故事,是在形容我们凡夫的世界。说我们凡夫的世界,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当有不正常的因缘出现的时候,就是你的利益受到威胁的时候,这个之间就会有问题,人跟人之间就会互相伤害。就是你的利益跟我的利益有冲突了,我不能活下去了,或者我所爱的东西要失掉了、失坏的时候,他就要发动烦恼来伤害别人。所以《小止观》上说:修行人不可以跟不修行的人住在一起。因为你刚开始修习戒定慧的止观力薄弱,你跟他住在一起,他经常会打你闲岔,他经常障碍你。所以就一个初学者来说,「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是很重要的。所以佛陀在讲「皆是四宝周匝围绕」,佛陀讲「四宝」就好,为什么会强调「周匝围绕」呢?就是说跟你一样是宝的人很多,你内心当中有常、乐、我、净的宝,他也是常、乐、我、净,他也是常、乐、我、净,这个时候,人与人之间就很好相处了、很好相处,彼此互相随顺。说这个全世界只有你一个人有钱,我看你晚上睡不着觉!因为大家都看着你。如果大家都有钱,那没事。换句话说,我们今天抉择一个国土,除了你自身的功德以外,其他的眷属那些人的环境也很重要。就是其他那些人是怎么回事呢?哦,「他贤圣遍」,你内心当中有正念,别人也有正念,这样子的环境就好修行了,大家是随顺了,所以这是成就佛道的正因缘。所以佛陀必须强调「皆是四宝,周匝围绕」,这四宝是遍满的。好,休息十分钟。

  第二十卷(第二册)

  请打开《讲义》第二十九页: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这一段经文是一个简略的回答。前面是约着能受用的众生,就是约着一个正报的身心,「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所以安立为极乐。这一段是约着所受用的环境,就是住处的环境,来安立极乐的理由。我们看蕅祖的第二段的解释「别明四土」,说明四土横竖的情形:

  别明四土二

   明四土横竖

  此等庄严

  ┌是增上善业所感┐

  ┌同居净土┤  ├以缘生胜妙五尘为体

  ┤  └亦圆五品观所感┘

  蕅益大师广泛的引用「五尘」来解释四土居住的庄严。就着凡圣「同居土」的「五尘」来说,它是怎么来的呢?「是增上善业所感」,这些当然是信、愿、持名,这种特别殊胜的善业──信、愿、持名。他的果证最高到「圆五品」,圆教五品观行位,圆伏五住烦恼。这个「五品」就是对于真如佛性有五个阶位。第一个「随喜」,我们对真如佛性虽然没有证得,但是念念的随顺欢喜,「随喜品」。然后「读诵」,读诵大乘经典,加强对真如的观行、观照。「解说」(说法品),前二品是自受用,这个解说开始他受用。你假藉各式各样的文字,来表达真如的道理,让别人也能够理解。四「兼行六度」,你不但是解说,你偶尔也到外面去做一些布施的事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修习其他五度的波罗蜜,兼行,一方面解说一方面修五度,一方面五度一方面修解说。然后「正行六度」,正式的开始度化众生。就是兼行六度、正行六度,这五品。这样的一个因地,创造了一个凡圣同居土的「缘生」的「胜妙五尘」,它这种五尘、这种色声香味触的境界,一方面它有安乐的功德,一方面它有清净的功德,这叫「胜妙」。这个「缘生」就是说这个「五尘」的境界,就是每一个人的宫殿楼阁是有差别的,因为因缘所生法。就是说,主要的是看你的正行──信、愿、持名,品位的高下在持名之浅深。其次,看你其他六波罗蜜的功德有关系,看前面的三辈九品,你的福德资粮、智慧资粮的栽培,这当中也会影响到你所受用的色声香味触。就是你宫殿的大小、颜色、光明等等,它的色声香味触,它的香气,它的味道,乃至于它的质感,都跟你在娑婆世界所栽培的因地有关系。以信、愿、持名为正行,以六波罗蜜为助行,这当中会影响「五尘胜妙」的情形。

  │  ┌是即空观智所感┐

  ├方便净土┤  ├以妙真谛无漏五尘为体

  │  └亦相似三观所感┘

  这个「方便」有余「土」的五尘,「是即空观」,这个「即空观」是指他修三观,但是他偏重在「即空」,他这不是二乘的空观,他是修习三观,但是偏重在空观,叫「即空观」。他的果证,乃至到「相似三观」,相似位。这个时候他生到方便有余土,「以妙真谛无漏五尘为体」,他那个五尘就不像前面的凡圣胜妙五尘。这凡圣的胜妙五尘,他是有饮食、睡眠的情形、衣服的受用,有凡夫的这种相貌。这个无漏的五尘,它那个色声香味触所表现出来的,那是一个涅槃相应寂静无为的境界,寂静无为,无为而寂静,寂静而无为的安乐。

  │  ┌是妙假观智所感┐

  ├实报净土┤  ├以妙俗谛无尽五尘为体

  │  └亦分证三观所感┘

  这个「实报」庄严「土」这种五尘的宫殿,「是妙假观」,就是他在修「三观」的时候,从空出假,开始广度众生了。他的果证,乃至「分证三观」,分证这个真如实相。他成就「妙俗谛」,他的「五尘」是「无尽」,那就比前面的无漏五尘更加的美妙庄严了。这个「无尽五尘」,在《华严经》中讲出一个情况说:「于一毫端现宝王剎,坐微尘里转大*轮。」什么叫做「无尽五尘」呢?就是说「于一毫端现宝王剎」,它能够在微小的毫端当中,显现宝王剎,就有这种境界。「坐微尘里转大*轮」,一个微小的微尘,它就能够演说无量无边的法音出来,转大*轮,一能够摄多,多也能会归到一。所以菩萨在这个宫殿当中安住,那是不可思议的境界、那不可思议。他的色声香味触、他所看到的墙壁、宫殿、楼阁,那就不是我们凡夫的受用了,更加的微妙了,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境界了。

  我个人的修学过程,我自己有一个明显的差别。我刚出家的时候,欢喜修空观,那个时候在文殊院住,一没事就修止,修止了以后就修观一切法空,观察身心世界它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那个空的智慧在心中一现前的时候,这身心世界的这个分别就暂时停下来,我经常欢喜修空观。那种心情就像是我们读《法华经》,那个迦叶尊者的心情。迦叶尊者他很坦白的跟佛陀表示说:我的心情,观这个十方诸佛这个净土的庄严,我观诸庄严不生不灭、不大不小、不增不减,不生好乐。我当时的心情也是这种心情。就是说观极乐世界的国土庄严,我那个时候读《阿弥陀经》:「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我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好乐心。就是说以空的智慧来观察这些因缘所生法,就是欢喜在真谛理上安住,就是观它是不生也不灭,它也没有生灭相、也没有染净相、没有增减相,「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后来我读了《法华经》,我的心情改变了。后来我读《法华经》以后,我回去看我过去,捏了一把冷汗。过去没有人指导,那个时候的心情真的是觉得:一个人入无余涅槃是对的(呵──),我那时候有这样的想法。就是说:反正能够离开生死的干扰就好了,管它庄不庄严,这件事情不重要。那个时候的心情,对于成熟众生、庄严净土不生好乐。所以我那个时候回来,再读《法华经》的时候,读到迦叶尊者这段经文,我内心当中,过去也有同感。但是当我们从空出假以后,从空性以后再出来,哦,见山又是山。

  这个禅宗说:刚开始见山是山,是执着的、杂染的。第二个阶段修空观的时候,见山不是山,有看到山,有看到等于没有看到,内心当中常游毕竟空。第三阶段开始分别假观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