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淨界法師)▪P57

  ..續本文上一頁開始利益有情的時候,從空性當中看到如夢如幻的假。這個時候你再來讀《法華經》《阿彌陀經》,生大歡喜心。因爲這個時候,你開始分別假的時候,你會覺得這種莊嚴也是非常重要,菩薩以種種的功德與之莊嚴。所以這個實報莊嚴土是超越了方便有余土。方便有余土主要是空觀,「即空觀」,這實報莊嚴土那是不同的。所以你去讀《般若經》跟《華嚴經》,那味道不一樣。《般若經》它都是用破斥的,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耳鼻舌身意,它就是引導你這一念心,趨向畢竟空的真理當中。但是《華嚴經》它不是,他顯莊嚴。它顯正報的莊嚴,這個阿彌陀佛,佛陀的正報是怎麼莊嚴,他眼睛是怎麼個變化、耳朵、他的白毫是怎麼樣的情況,正報莊嚴,依報又怎麼莊嚴。當然煩惱重的人,看了這些莊嚴,他也是覺得負擔很大。(呵──)但是你從空性再出來的時候,看這些莊嚴,你生大歡喜心,會生大歡喜心。這個就是所謂的「無盡五塵」,無量無邊這樣的一種莊嚴五塵。

  │  ┌是即中觀智所感┐

  └常寂光土┤  ├以妙中谛稱性五塵爲體

  └亦究竟叁觀所感┘

  「常寂光土」當然是沒有講了,是「中觀」的「智」慧,「究竟」的「叁觀」。「妙中谛」它是一個「稱性」的,稱合真如佛性所表現出來的色聲香味觸,是這樣的情況。

  這樣子就把四土的住處莊嚴,就是在凡聖同居土的宮殿是勝妙五塵、方便有余土是無漏五塵、實報莊嚴土是無盡五塵、常寂光土的宮殿是稱性五塵,就把它這樣的莊嚴分別出來。最後「明四土圓融」:

   明四土圓融

  ┌欲令易解,作此分別

  │

  │  ┌無非因緣所生法┐

  │  │  │

  └實四土莊嚴┤  ┌空┐ ├

  │  │ │ │

  └無不即┼假┼─┘

  │ │

  └中┘

  ┌真俗圓融┐

  ─所以極樂同居淨境┤  ├下皆仿此

  └不可限量┘

  (「不皆仿此」,這「不」是錯字,改爲「下」。)前面的四土分別,只是使令我們容「易」理「解」,所以「作」出這樣的「分別」。事「實」上「四土」的「莊嚴」,它互含互攝,每一個土都是「因緣所生法」,就是看你因地的栽培。世間上的事情,就是因緣所生法。所以它每一個法都是「即空、即假、即中」,「所以極樂」的「同居淨」土,是「真俗圓融不可限量」。以「下」的莊嚴就不再多說了,都依照此一原則。

  問答破情

  ┌問:寂光惟理性,何得有此莊嚴?

  │

  │  ┌一一莊嚴全體理性┐

  │ ┌┤  ├方是諸佛究竟依果。

  └答┤└一一理性具足莊嚴┘

  │

  └─若寂光不具勝妙五塵,何異偏真法性。

  有人就問:極樂世界的常「寂光」是真如「理性」,這真如理性怎麼會有「莊嚴」呢?蕅益大師回「答」:「一一莊嚴全體理性,一一理性具足莊嚴。」其實四土的「莊嚴」,在極樂世界「全體」都是真如「理性」,它每一個莊嚴都是隨順于法身、般若、解脫的叁德。每一個真如「理性」當中,也都「具足」了四土的「莊嚴」,這叫真俗圓融不可思議。會歸到真谛的角度來說,那是「一一莊嚴全體理性」;但是從俗谛的角度來說,「一一理性」可也是「具足莊嚴」:這樣才是阿彌陀佛究竟本願所創造的一個究竟果報。否則那就不是阿羅漢的「偏真法性」了,入了涅槃以後,正報也不可得、依報也不可得!所以說「寂光不具勝妙五塵」,這樣子跟「偏真法性」有什麼差別呢?我們在研究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這句話是一個判定的標准,「一一莊嚴全體理性,一一理性具足莊嚴」。

  過去香港有一個法師,那個時候我們在讀佛學院,現在他這本書流通不廣。那個法師說他去過極樂世界,他說在做夢,夢到一半的時候,有人帶他去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看到很多男男女女在那個地方玩樂、吃東西、幹什麼的,有很多的變化。但這當中,我們從經典一看,就看出了很多破綻。所以那個時候教我們淨土的恩師上性下梵老和尚在上課的時候,就明顯的破斥他所說的話,因爲很多違背經論,違背修多羅。第一個極樂世界沒有女人,在經典裏面,佛陀在四十八大願裏面就講得很清楚,極樂世界沒有女人相。第二個極樂世界在受用飲食、睡眠、衣服的時候,他不會生起煩惱的相貌。但是他當時的描述是有煩惱相應的,這個不合乎經義。所以極樂世界我們說「一一莊嚴全體理性」,就是說極樂世界的每一個莊嚴是隨順于法身、般若、解脫德,怎麼會跟煩惱相應呢?可見他去的地方不是極樂世界。現在這本書流通得少了。所以我們在判斷極樂世界莊嚴的時候,你用這二句話來抉擇,看它合不合乎這二句話:第一個它是「一一莊嚴全體理性」,它每一個莊嚴一定具足隨順于真如,隨順于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第二個「一一理性具足莊嚴」,它每一個真如理一定具足莊嚴。這是簡別它不是二乘的偏空。它雖然跟真如相應,但是它可也是具足了四土莊嚴,有這個正報的身心、有依報的宮殿,這個才是「諸佛」的「究竟依果」,所以說「真俗圓融」不可思議。這個是我們判斷極樂世界的一種標准答案,「一一莊嚴全體理性,一一理性具足莊嚴」。這一段是講到「征釋」,就是「彼土何故名爲極樂」一個簡略的回答。再看「丁二、廣釋」,這以下佛陀就廣泛的解釋:這個國土憑什麼理由安立爲極樂?這個解釋更加廣泛了。

  ┌己初釋生處  今初

  ┌戊初別釋所受┤

  │  └己二結示佛力

  丁二廣釋二┤

  └戊二合釋能受所受

   丁二、廣釋二

  戊一、別釋所受二

   己一、釋生處

  這當中分二科:「初、別釋所受;二、合釋能受所受」。先約所受用的國土,再約能受用跟所受用合起來解釋。所受用的國土又分成二科:先解「釋生處」,我們受身的處所;第「二結示佛力」。「今初」,先看我們「生處」的莊嚴,看經文: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砗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總標異此

  上明住處,今明生處。

  寶池金銀等所成,不同此方土石也。

  這一段蕅益大師把它判作「生處」莊嚴。前面是一個「住處」,這個是受生的處所。「生處」的莊嚴,我們根據蓮池大師的科判,他把它分成叁段:就是「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這個地方是講池水莊嚴。這個「水」對我們民生必須品,很重要,它有洗滌、飲用的功能。所以佛陀講這個依報的時候,他必須要交待極樂世界的水質怎麼樣,這件事情很重要,池水莊嚴。第二個樓閣莊嚴,就是從「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砗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這個是講樓閣莊嚴,這個樓閣事實上就是一個住處跟一個說法處所,就是地上住處跟說法處所。第叁個蓮華莊嚴,「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蓮池大師把這段經文分成叁段,這樣子很詳細,所以我們根據蓮池大師這樣的科判來解釋,我們扣著經文來解釋,有必要消文的部分,我們再看蕅祖的注解。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

  這一段是池水莊嚴,「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所成的這個「池」,這個池當中有什麼東西呢?有「八功德水」,這個水具足八種功德。看蕅益大師的注解:

  明八功德水

  ┌澄  清─異此方渾濁

  │

  ├清  冷─異寒熱

  │

  ├甘  美─異鹹淡劣味

  │

  ├輕  軟─異沈重

  八功德者┤

  ├潤  澤─異腐褪色

  │

  ├安  和─異急暴

  │

  ├除饑渴─異生冷

  │

  └長養諸根─異損壞諸根,及沴戾增病沒溺等

  也。

  「八功德者」,有八種功德。第一個「澄清」,這個指的是顔色,「異此方渾濁」。我們娑婆世界的水是汙濁的,顔色看起來就不歡喜;極樂世界的顔色特別澄清。我過去到馬來西亞saba,它有一個地方的水也是很澄清,你坐船這樣看下去,很深很深的海底都看得到,這個地方很特別的。極樂世界的水也是澄清,「異此方渾濁」,這個是指顔色,這個色澄。第二個溫度,「清冷,異寒熱」。極樂世界水的溫度,它很適當,不管你拿來飲用、用來洗澡都很適當,不會太寒、太熱。第叁個「甘美」,它的味道特別甘美;不像我們娑婆世界,不是太鹹、就是太淡,味道「劣味」。第四個「輕軟」,這是指它的質感,我們一接觸水的時候,沒有一種「沈重」的感覺,它的質感特別的輕軟。第五「潤澤」,它的體性潤澤,「異腐褪色」,這個「」就是臭穢。我們娑婆世界的水放久了以後,就臭穢「褪色」,顔色也會變。極樂世界它是潤澤,不會有「腐褪色」的情況。第六「安和」,這是指速度,它不會「急暴」。我們臺灣最近又發生了一個溺斃的事件,一個大學生去屏東的一個地方溺斃了。這個內湖是最危險的,你看那個大海,大海它的波浪在外面是看得到。這個內湖,這島裏面的湖,表面上看它沒事,事實上它裏面有大漩渦。你丟個草在湖中,它水好象不會移動;但是你一下去的時候,它的漩渦都在下面,一下子就被卷下去了。所以娑婆有急暴的情況,有危險性。極樂世界的水安和,它的速度很安和。第七「除饑渴,異生冷」。極樂世界的水能夠「除饑渴」;不像我們娑婆世界「生冷」,要煮過才能夠喝,否則我們喝下去胃受不了,太生冷了。第八「長養諸根,異損壞諸根」。這個水…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