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们「身心」的,这个我们容易理解。第二个是「乐是坏苦不久住故」,可乐的境界也是苦。为什么?「坏苦,不久住故」。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乐为什么是苦呢?这是怎么个安立法呢?因为我们凡夫的心跟可乐的境界一接触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种爱着的心情,不管是财富、不管是眷属、不管是声名。我们去受用这种可乐境界的时候,我们产生爱着。但是当这个可乐的境界破坏的时候,那种痛苦比刚开始没有的时候还厉害。所以说,这种可乐的果报,它「不久住」,也只能说是一种痛苦,无常故苦,使令我们非常的没有安全感。我们不知道我们现在所拥有的这一切境界,什么时候会破坏。可能明天早上一起床就破坏,乃至下一剎那就破坏。就是说,我们在面对这种娑婆快乐的时候,我们不知道黑暗什么时候会出现。说功德天出现了,没错;但是她妹妹,什么时候出现?我们不知道,因为她们俩个经常在一起的。你要了功德天,你就必须去承担黑暗的出现。那黑暗什么时候出现呢?这没有人知道,这个就是苦,是一种不安稳性的苦。「非苦非乐是行苦」,我们有时候也受用一种不是痛苦、可也不是快乐的舍受,但是它也是苦,因为这种扰动「迁流」,这不寂静也是苦,这比较微细了。在《俱舍论》上说:这娑婆世界的果报,就像一个人长疮一样。说这个疮有三种的差别情况:第一个你用火去烫这个疮,非常的痛,这就是苦苦。第二个我们用冰块去敷这个疮,感到暂时候的安乐;但是这个乐受,它的本质还是疮。就是它这个疮的本质是没有改变,只是你用冰块暂时候去敷它,它暂时候有一种乐受的感觉,就是这样子而已。有时候我们不用冰块去敷它、也不用火去烤它,这个时候就保持一个疮的相貌,这个就是行苦。这娑婆世界的苦是安立在无明烦恼,它的本质是依止无明烦恼,所以说它就有苦苦、坏苦、行苦的情况出现。这是讲到娑婆世界的一个苦乐相貌,它的苦乐相貌就是这样子。极乐世界的苦乐是什么情况呢?
│┌彼 土──永离三苦┐
└┤ ├乃名「极乐」。
└不同此土─对苦之乐┘
极乐世界是「永离三苦」,极乐世界的功德是弥陀的本愿功德所成就,没有苦苦、坏苦、行苦的情况。不像我们娑婆世界的这个果报体,它是一个业感、一个有漏的业力所招感的,它的快乐当中夹杂了痛苦,痛苦当中夹杂了安乐,「对苦之乐」,所以「乃名极乐」,所以极乐世界是这样安立的。「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是这个意思。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大家有没有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一下。
问:
答:蕅益大师《弥陀要解》,他有的经文,其实他在分别娑婆跟极乐世界差别的时候,他在引导我们修观,去观察,因为有时候我们不知道怎么去观察苦乐。蕅益大师告诉我们:「娑婆苦乐杂,其实苦是苦苦,偪身心故;乐是坏苦,不久住故;非苦非乐是行苦,性迁流故。」我们透过这段的开示,我们就知道怎么去观察娑婆世界的果报体,它苦乐的一种互动状态。苦中有乐、乐中有苦是怎么回事?乃至从本质上来说,苦苦、坏苦、行苦那完全都是痛苦的,那是连乐都不可得的。因为你一个人没有安全感,哪有什么快乐可言。说你一个人住在地震地带,这个房子装璜得再好,你敢住啊?你整个晚上一想到:睡到几点,这个地震一发动的时候,你内心就惊怖。就是说你在受用你的财富、眷属、声名的时候,你不知道哪一剎那会破坏,这样子是不能安立做快乐的。因为所谓的快乐,是要建立在一种寂静的心中,佛法的意思是这个意思,是要有寂静作基础的。所以说苦乐杂是比较粗的观察,但是苦苦、坏苦、行苦就看得更彻底了、看得更彻底了。
问:
答:「即众生心」,「众生心」当然差别的因缘了,每一个人去念阿弥陀佛,每一个人对弥陀的归依、对名号的念力,这个「即众生心」,这个「即」就着「众生」的心。我们凡夫的心去受用阿弥陀佛功德的时候,「即众生心」这是差别。「投大觉海」,这个「大觉海」,那弥陀本愿所成的依正功德,就是「一」的境界了。这极乐世界就是这样成就的,就是「即众生心,投大觉海。」你也可以说是一,即一即三呢?为什么说一呢?因为他要投大觉海。每一个人到极乐世界,没有一个人是他自己的业力所成就的,等觉菩萨也是仰仗佛力。等觉菩萨到极乐国土,他所受用的依正二报,也是弥陀的本愿所成,也不是他自己的六波罗蜜所成。他自己的六波罗蜜,等待他以后广度众生的时候再显现了。但是你只要到极乐世界,每一个人都是受用弥陀的功德,这投大觉海。但是每一个人在开显弥陀功德有差别。就是什么呢?「即众生心」,每一个人的心不同,他到极乐世界所创造的依正二报会有无量的差别。所以你说它是「一」也对,说它是「三」也对,即一即三,都可以这样子讲。所以我们对极乐国土的认识就是这样子。简单的讲,我们应该从三力来分析。本愿功德力这是没话讲了,弥陀普遍的对法界发愿,这是平等的。但是这个心力,这个佛力、法力不可思议,这句法力名号功德力,名号功德力跟佛的功德力是一致的,是开合的不同。开展出来是弥陀的广大的本愿,依正二报,合起来就是一句佛号。所以这个法力不可思议,跟佛力不可思议是同一个东西。关键就是你的心力不可思议,你这一念心。你因地是怎么栽培的?你对三资粮怎么栽培的?会影响到你未来受用极乐世界的时候的差别品位。所以蕅益大师讲到「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他就会解释了。这功德庄严从无差别来说,弥陀本愿所成;但是无差别当中,无差成差。每一个人在因地的时候,栽培信、愿、持名不同,就有无量无边的差别。所以极乐世界是凭什么成就这样的功德庄严呢?凭三力所成,是这样子的。所以「广陈彼土依正妙果」,蕅益大师就不断的重复这个观念,就是有三力的因缘。当然主要就是依着我们凡夫的心力跟佛力这二个而已。从佛力的角度来说,是无差别;从凡夫的心力来说,那无量的差别。你把这个观念掌控住了,你去读《阿弥陀经》,就能够读出这里面的味道,这极乐世界是怎么回事。好,讲到这里。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第十九卷
《佛说阿弥陀经》,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七页。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这段经文是「正宗分」的第一科,「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佛陀在介绍极乐世界的情形,佛陀是先介绍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的果地庄严,来启发我们的信心。介绍依正二报当中,佛陀是先讲依报「依报妙」,再讲「正报妙」。「依报」当中,先有一个简略的解释,一个「征释」,再一个广泛的解释「广释」。在解释这个「依报妙」当中,佛陀主要的方式是一个问答,说:「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佛陀招呼舍利弗说:「彼土」,就是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那个十万亿佛土那个国土,是什么样的理由安立做极乐呢?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事实上整个依报的文,后面的不管是简略的回答、不管是广泛的回答,事实上都是在回答这个问题──什么理由安立做极乐?当然这以下有很多理由,从苦乐的理由、从染净的理由、从有情无情同宣妙法弘法因缘的理由,所以这个国土有资格安立做一种极端圆满的世界。他提出的第一个理由是:从苦乐当中来安立这个极乐。这个国土是什么理由安立做极乐呢?佛陀回答:「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这当中,蕅祖的回答,我们前面二个都解释过了,看「别明苦乐」。「别明苦乐」当中,蕅祖分二段:第一段「正释四土」,然后「点示行妙」。先解释极乐世界的四土,它是一个什么样的「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别明苦乐二
正释四土
┌无分段八苦
│
┌同居五浊轻┤ ┌不病不老┐
│ │ │ │
│ │ ├自在游行┤
│ └但受┤ ├等乐。
一往分别┤ ├天食天衣┤
│ │ │
│ └诸善聚会┘
蕅益大师在解释「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二句话,他用四土来分别。站在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的天人来说,不管是人、不管是天,没有「分段八苦」,没有分段生死的八苦。这一段蕅益大师解释的很略;但在莲池大师的《弥陀疏钞》里面,他有详细的说明。因为这个凡圣同居土对我们的关系很密切,所以我们把莲池大师的文引用出来,作一个介绍。莲池大师说:第一个「莲华化生,故无生苦」。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是莲华化生,我们娑婆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是一个胎生。这个胎生,你刚开始来到这个人世间,你的果报体不是马上能够在地上活动的,你必须要住在母胎里面,在这个生脏之下、熟脏之上,在那个地方安住,非常不自在。所以说这个是生,你刚开始受生,你的果报体就要去承受十个月的胎狱之苦,像牢狱一样,把你给困住,使令你不得自在,这十个月不能活动。极乐世界「莲华化生」,莲华那么广大的莲华,我们会讲到:有百千由旬这么大的莲华,在里面活动,所以没有生苦,「莲华化生,故无生苦」。第二个「寒暑不迁,故无老苦」。我们娑婆世界的气候是变化,一下冬天、一下子是冷,寒暑的变化使令我们色身变老,变得丑陋。极乐世界没有寒暑的情形,没有寒暑的变化,所以他色身永远保持一样的庄严,没有这种老的痛苦。第三个「非分段身,故无病苦」。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果报体,是一个分段生死的业报身;极乐世界的果报体是一个意生身,或者说是法性身身,有二种情况。这种情况,他这果报体不会生病、不会四大不调。你吃再多的东西,他也不生病;你不吃东西,他也不生病。他的果报体不是我们这种业报身,他没有病苦,「非分段身,故无病苦」。第四「寿命无量,故无死苦」。死亡的痛苦对我们是最厉害了。生老病…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