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淨界法師)▪P41

  ..續本文上一頁度所有的出家修行人。發了這個願以後去取寶,哦,果然安全把寶取回來。他就要辦一個供僧的大會,請佛弟子,還有外道這些沙門。外道知道這個消息,就開始集會討論說:佛弟子有很高的智慧,我們平常辯論都辯輸他,這次我們吃飯的時候,要超過他們,要早一點到會場去。然後我們要坐在首座,到時候我們吃完飯的時候,我們代表大衆爲商主咒願回向。外道就決定要早一點到達那個地方,天還沒黑之前就要去那邊准備。這件事情,目犍連尊者天耳遙聞,知道這件事情,他一想:這樣是不對的。凡夫坐在首座,佛陀、大阿羅漢坐在下座,這個凡聖顛倒。這怎麼辦呢?到了第二天晚上,外道要去應供的時候,在應供的地方有一個大河,大家要經過這個大河。目犍連尊者就用神通,使令這個大河波濤洶湧,所有的人、所有的船都不能過去。外道沒辦法,就在那邊等,從晚上在那邊想要過去就過不去。直到明相現了以後,佛陀跟這些阿羅漢,威儀具足的次第到達。這個時候整個大河中間,出現了一道七彩的光明,這光明當中出現一個七寶橋,佛陀跟諸阿羅漢,就慢慢的從這個橋走過去。隨著弟子的走過去,這個橋就次第次第的消失掉。等到佛陀跟諸位弟子都入座以後,整個河又恢複了平靜,外道才次第的坐船過去。當然佛陀就先入座了,佛陀在首座,阿羅漢次座,最後外道。吃完飯的時候,就由尊貴的佛陀,代表大衆爲這個商主來咒願回向。我們看經典上的意思,很多人使用神通,佛陀是诃斥的。你像那個阿羅漢他要過這個大河用神通,佛陀诃斥他說:阿羅漢坐船過去,不要用飛的過去。但是目犍連他使用神通,佛陀都贊歎。這當中有一個理由,因爲目犍連尊者他使用神通,他從來不是爲了自己、表現自己,他從來不是,他都是爲了護持叁寶的緣故。因爲這一點,所以他使用神通,佛陀很少诃斥的。這是「目犍連尊者神通第一」。看第叁「摩诃迦葉尊者」:

  ├飲光尊者─身有金光,傳佛心印爲初祖,頭陀行第一┤

  「飲光尊者」爲什麼叫「飲光尊者」呢?因爲「身有金光」。迦葉尊者因爲他過去生,曾經用金箔來貼佛像,所以招感生生世世出生的時候,身放光明,遮蔽日月,他的光明有這種境界。他的光明一出現的時候,使令這個日月的光明都被他搶走了,身放光明遮蔽日月。他的功德主要是「傳佛心印爲初祖」。

  這個「傳佛心印」我們解釋一下。有一天,佛在靈山跟諸位大衆在那個地方集會,佛陀升座以後,這時候大梵天王用金色的缽羅花來供養佛陀,等待佛陀的說法。一般佛陀說法都是用語言文字說法,或者顯神通來折服大衆。但是佛陀在靈山會上這麼一坐的時候,他也沒有現神通、也沒有講話,就是把這個花舉起來,「釋尊拈花」。這個時候,大衆都不知道佛陀的意思,只有迦葉尊者露出了會心微笑,「釋尊拈花,迦葉微笑。」這個時候佛陀就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付囑摩诃迦葉。」我有正法眼藏,大般涅槃的這種清淨心,付囑摩诃迦葉,這個就是所謂的,後來的禅宗就說這個叫「傳佛心印,以心印心」。就是我們一般心跟心的溝通,上師跟弟子的溝通,要透過文字;但是最高級的溝通是不必文字,我一念明了的心,直接跟你那個明了的心,就在不思議的時候互相的溝通。「釋尊拈花,迦葉微笑」,這是以心印心。這個就是我們整個禅宗的初祖,也是我們整個佛教傳承的初祖。

  這個初祖我們解釋一下。佛在世的時候,事實上「從佛轉輪、廣利人天」,幫助佛陀弘揚佛法的,主要是目犍連尊者跟舍利弗尊者這二個大尊者,他們二個各領五百個阿羅漢在修行。有些人他歡喜智慧,你顯神通我也不一定相信你,他這個人不相信怪力亂神;你講個道理,我就相信你,就去跟舍利弗尊者學。有些人你講道理,我們不相信你,你有本事顯個神通我們看看。(呵──)有些人歡喜神通,你跟目犍連尊者學。佛在世的時候,是二大弟子在幫忙佛陀弘法;但是這二個弟子都是先佛滅度,「譬如泰山將崩,大石先墜」,泰山要崩之前,大石頭先流下來,這是叁世諸佛的常法,大弟子要先佛陀滅度。所以佛陀滅度的時候,整個僧團的二個首座,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都滅度了,所以當時的僧團可以說是一片混亂。迦葉尊者在佛陀在世的時候,很少在僧團,他歡喜修苦行,不是在山林樹下、就是在墳墓旁邊修這個頭陀行。佛陀一滅度的時候,這個僧團就通知迦葉尊者,請他趕快回來參加佛陀荼毗的典禮。迦葉尊者在回程的路中,遇到一些惡性比丘說:唉呀,真是好啊。佛在世的時候,對我們種種的要求,告訴我們這件事不能做、那件事不能做。佛陀滅度以後,沒有人再管我們了,我們歡喜做什麼就做什麼。迦葉尊者聽到以後,非常的憂心,就覺得有須要把佛陀一生所製定的戒律跟教法,作一個結集,以爲後世弟子的軌範。所以迦葉尊者回到僧團以後,把佛陀的後世處理好以後,就打板集衆,告訴阿羅漢二件事情:第一件事情,佛陀的舍利子由國王、大臣他們去分配就好,我們僧團不要參與這種世俗的事情。這個佛陀的舍利子,由龍王、國王去處理,我們要作經典的結集,這第一點。第二點、他提醒阿羅漢不要急著滅度。因爲佛陀滅度以後,很多阿羅漢都滅度了。他打板以後,把阿羅漢找過來說:我們現在暫時不能滅度,有更重要的事要做,要結集經典。就集合五百阿羅漢,把佛陀一生所說的教法、戒律,作一個整理,流通後世。所以他對佛法的弘傳,貢獻非的常大,所以稱爲初祖。這佛陀滅度以後,傳承佛法的就是迦葉尊者,他是「頭陀行第一」。迦葉尊者的一生,我們可以分成二部分。佛陀滅度之前,迦葉尊者偏重在自利,他很少「從佛轉輪、廣利人天」,很少做這種事情;他就喜歡默默的一個人修行,遠離人群,在山林樹下長養聖胎。但是佛滅度以後,他的表現就不一樣了。他回到僧團當中,主持叁藏的結集,可以說是把整個佛陀的法脈繼承下來,這就是「傳佛心印爲初祖」的大「迦葉尊者」。好,我們今天就暫時講到這個地方,講到叁位尊者。大家有沒有問題?

  問:

  答:是佛教的初祖,是的;二祖是阿難尊者。

  因爲佛陀滅度以後,目犍連尊者跟舍利弗尊者都滅度了,這二位首座比丘都滅度了。

  「佛」不能講「祖」,這個祖師就是要別于佛陀,這個「初祖」這個「祖」,就是他不是佛,但是他能夠傳承佛陀的法義,這叫祖。所以「佛」跟「祖」是不同的,佛是佛,祖是祖。

  問:

  答:他不是,他跟叁迦葉不同,這個叁迦葉,是另外一個。這叁迦葉是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一般這個迦葉的名字很多,所以我們爲了簡別,就加一個摩诃迦葉,他跟前面的叁迦葉尊者是完全不同的。

  好。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第十五卷

  《佛說阿彌陀經》,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八頁,「戊叁、列上首名」。好,看經文:

  長老舍利弗、摩诃目犍連、摩诃迦葉、摩诃迦旃延、摩诃拘絺羅、離婆多、周利盤陀伽、難陀、阿難陀、羅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诃劫賓那、薄拘羅、阿樓馱,如是等諸大弟子。

  這一段是屬于「序分」裏面的通序。這個通序,蕅益大師分二科:第一科是「標法會時處」,第二科是「引大衆同聞」。「引大衆同聞」當中又分叁小科:一、聲聞衆;二、菩薩衆;叁、天人衆。這是屬于聲聞衆的第叁小科「列上首名」。這個「列上首名」的意思就是說:這以下的十六位尊者,都是「從佛轉輪、廣利人天」,都經常的跟隨在佛陀的身邊,來弘傳佛法。這當中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前面的叁位尊者,就是長老舍利弗、摩诃目犍連、摩诃迦葉。這叁位尊者,不管是就著佛在世的時候的弘法、或者佛滅度以後的結集的流傳,都有很重要的影響,這叁位尊者。這叁位尊者我們已經講過了,我們看第四位,「摩诃迦旃延」。我們看蕅益大師的注解,第十九頁:

  ├文飾尊者─婆羅門種,論議第一────────┤

  │     │

  「迦旃延」尊者,翻成中文叫做「文飾」。這個「文飾」指的是他一種特殊才華,就是他文義的修飾特別的專長,文義修飾。他是「婆羅門種」,他本來是婆羅門種,當然出家以後就變成釋種姓了。他特殊的功德就是「議論第一」。這個「議論」就是他能夠文詞達義,他能夠把他所覺悟的義理,用文詞表達出來,文詞達義。當然文詞達義,他的基礎還是對義理的觀察特別透徹,才能夠進一步的用文詞表達出來。比如說外道問迦旃延尊者說:人跟人怎麼會發生沖突呢?每一個都是希望安樂,每一個都想要過著和平的生活,怎麼人跟人會有爭執呢?迦旃延尊者說:人跟人之間爭執的根源,是內心的貪欲,爲了追求世間的欲樂,追求不到以後就起瞋心,就有爭執了。外道又問:一般世間人是貪欲而爭執,佛弟子這些修行人爲什麼也會有爭執呢?他們那些人沒有貪欲了,怎麼會有爭執呢?迦旃延尊者說:佛弟子的爭執是因爲我執跟法執,這種我見、法見,這種思想的不同而有爭執。所以這個地方迦旃延尊者把這個爭執分成二類:一個粗、一個細。人跟人之間的爭執,粗的方面,是由于貪欲;但是微細的話,是我執、法執。從他這一段回答,可以知道他對義理的觀察很透徹,文詞的表達也是很詳細,所以他「議論第一」,他在論說這個事理,特別的詳細,「論議第一」。接著是「摩诃拘絺羅」:

  ├大膝尊者─答問第一─────────────┤

  │     │

  「摩诃拘絺羅」,翻成中文叫做「大膝」,大膝尊者。這個「拘絺羅」翻成「大膝」,是從狀得名,從他這個身體的形狀得名,因爲他的身體,小腿跟大腿連接膝蓋的地方特別大,所以叫「大膝尊者」。他的功德「答問第一」,他這個問答第一是有一段因緣的。這個大膝尊者(就是摩诃拘絺羅)本來是舍利弗的母舅,他的姊姊…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