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净界法师)▪P41

  ..续本文上一页度所有的出家修行人。发了这个愿以后去取宝,哦,果然安全把宝取回来。他就要办一个供僧的大会,请佛弟子,还有外道这些沙门。外道知道这个消息,就开始集会讨论说:佛弟子有很高的智慧,我们平常辩论都辩输他,这次我们吃饭的时候,要超过他们,要早一点到会场去。然后我们要坐在首座,到时候我们吃完饭的时候,我们代表大众为商主咒愿回向。外道就决定要早一点到达那个地方,天还没黑之前就要去那边准备。这件事情,目犍连尊者天耳遥闻,知道这件事情,他一想:这样是不对的。凡夫坐在首座,佛陀、大阿罗汉坐在下座,这个凡圣颠倒。这怎么办呢?到了第二天晚上,外道要去应供的时候,在应供的地方有一个大河,大家要经过这个大河。目犍连尊者就用神通,使令这个大河波涛汹涌,所有的人、所有的船都不能过去。外道没办法,就在那边等,从晚上在那边想要过去就过不去。直到明相现了以后,佛陀跟这些阿罗汉,威仪具足的次第到达。这个时候整个大河中间,出现了一道七彩的光明,这光明当中出现一个七宝桥,佛陀跟诸阿罗汉,就慢慢的从这个桥走过去。随着弟子的走过去,这个桥就次第次第的消失掉。等到佛陀跟诸位弟子都入座以后,整个河又恢复了平静,外道才次第的坐船过去。当然佛陀就先入座了,佛陀在首座,阿罗汉次座,最后外道。吃完饭的时候,就由尊贵的佛陀,代表大众为这个商主来咒愿回向。我们看经典上的意思,很多人使用神通,佛陀是诃斥的。你像那个阿罗汉他要过这个大河用神通,佛陀诃斥他说:阿罗汉坐船过去,不要用飞的过去。但是目犍连他使用神通,佛陀都赞叹。这当中有一个理由,因为目犍连尊者他使用神通,他从来不是为了自己、表现自己,他从来不是,他都是为了护持三宝的缘故。因为这一点,所以他使用神通,佛陀很少诃斥的。这是「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看第三「摩诃迦叶尊者」:

  ├饮光尊者─身有金光,传佛心印为初祖,头陀行第一┤

  「饮光尊者」为什么叫「饮光尊者」呢?因为「身有金光」。迦叶尊者因为他过去生,曾经用金箔来贴佛像,所以招感生生世世出生的时候,身放光明,遮蔽日月,他的光明有这种境界。他的光明一出现的时候,使令这个日月的光明都被他抢走了,身放光明遮蔽日月。他的功德主要是「传佛心印为初祖」。

  这个「传佛心印」我们解释一下。有一天,佛在灵山跟诸位大众在那个地方集会,佛陀升座以后,这时候大梵天王用金色的钵罗花来供养佛陀,等待佛陀的说法。一般佛陀说法都是用语言文字说法,或者显神通来折服大众。但是佛陀在灵山会上这么一坐的时候,他也没有现神通、也没有讲话,就是把这个花举起来,「释尊拈花」。这个时候,大众都不知道佛陀的意思,只有迦叶尊者露出了会心微笑,「释尊拈花,迦叶微笑。」这个时候佛陀就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付嘱摩诃迦叶。」我有正法眼藏,大般涅槃的这种清净心,付嘱摩诃迦叶,这个就是所谓的,后来的禅宗就说这个叫「传佛心印,以心印心」。就是我们一般心跟心的沟通,上师跟弟子的沟通,要透过文字;但是最高级的沟通是不必文字,我一念明了的心,直接跟你那个明了的心,就在不思议的时候互相的沟通。「释尊拈花,迦叶微笑」,这是以心印心。这个就是我们整个禅宗的初祖,也是我们整个佛教传承的初祖。

  这个初祖我们解释一下。佛在世的时候,事实上「从佛转轮、广利人天」,帮助佛陀弘扬佛法的,主要是目犍连尊者跟舍利弗尊者这二个大尊者,他们二个各领五百个阿罗汉在修行。有些人他欢喜智慧,你显神通我也不一定相信你,他这个人不相信怪力乱神;你讲个道理,我就相信你,就去跟舍利弗尊者学。有些人你讲道理,我们不相信你,你有本事显个神通我们看看。(呵──)有些人欢喜神通,你跟目犍连尊者学。佛在世的时候,是二大弟子在帮忙佛陀弘法;但是这二个弟子都是先佛灭度,「譬如泰山将崩,大石先坠」,泰山要崩之前,大石头先流下来,这是三世诸佛的常法,大弟子要先佛陀灭度。所以佛陀灭度的时候,整个僧团的二个首座,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都灭度了,所以当时的僧团可以说是一片混乱。迦叶尊者在佛陀在世的时候,很少在僧团,他欢喜修苦行,不是在山林树下、就是在坟墓旁边修这个头陀行。佛陀一灭度的时候,这个僧团就通知迦叶尊者,请他赶快回来参加佛陀荼毗的典礼。迦叶尊者在回程的路中,遇到一些恶性比丘说:唉呀,真是好啊。佛在世的时候,对我们种种的要求,告诉我们这件事不能做、那件事不能做。佛陀灭度以后,没有人再管我们了,我们欢喜做什么就做什么。迦叶尊者听到以后,非常的忧心,就觉得有须要把佛陀一生所制定的戒律跟教法,作一个结集,以为后世弟子的轨范。所以迦叶尊者回到僧团以后,把佛陀的后世处理好以后,就打板集众,告诉阿罗汉二件事情:第一件事情,佛陀的舍利子由国王、大臣他们去分配就好,我们僧团不要参与这种世俗的事情。这个佛陀的舍利子,由龙王、国王去处理,我们要作经典的结集,这第一点。第二点、他提醒阿罗汉不要急着灭度。因为佛陀灭度以后,很多阿罗汉都灭度了。他打板以后,把阿罗汉找过来说:我们现在暂时不能灭度,有更重要的事要做,要结集经典。就集合五百阿罗汉,把佛陀一生所说的教法、戒律,作一个整理,流通后世。所以他对佛法的弘传,贡献非的常大,所以称为初祖。这佛陀灭度以后,传承佛法的就是迦叶尊者,他是「头陀行第一」。迦叶尊者的一生,我们可以分成二部分。佛陀灭度之前,迦叶尊者偏重在自利,他很少「从佛转轮、广利人天」,很少做这种事情;他就喜欢默默的一个人修行,远离人群,在山林树下长养圣胎。但是佛灭度以后,他的表现就不一样了。他回到僧团当中,主持三藏的结集,可以说是把整个佛陀的法脉继承下来,这就是「传佛心印为初祖」的大「迦叶尊者」。好,我们今天就暂时讲到这个地方,讲到三位尊者。大家有没有问题?

  问:

  答:是佛教的初祖,是的;二祖是阿难尊者。

  因为佛陀灭度以后,目犍连尊者跟舍利弗尊者都灭度了,这二位首座比丘都灭度了。

  「佛」不能讲「祖」,这个祖师就是要别于佛陀,这个「初祖」这个「祖」,就是他不是佛,但是他能够传承佛陀的法义,这叫祖。所以「佛」跟「祖」是不同的,佛是佛,祖是祖。

  问:

  答:他不是,他跟三迦叶不同,这个三迦叶,是另外一个。这三迦叶是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一般这个迦叶的名字很多,所以我们为了简别,就加一个摩诃迦叶,他跟前面的三迦叶尊者是完全不同的。

  好。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第十五卷

  《佛说阿弥陀经》,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八页,「戊三、列上首名」。好,看经文:

  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拘絺罗、离婆多、周利盘陀伽、难陀、阿难陀、罗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

  这一段是属于「序分」里面的通序。这个通序,蕅益大师分二科:第一科是「标法会时处」,第二科是「引大众同闻」。「引大众同闻」当中又分三小科:一、声闻众;二、菩萨众;三、天人众。这是属于声闻众的第三小科「列上首名」。这个「列上首名」的意思就是说:这以下的十六位尊者,都是「从佛转轮、广利人天」,都经常的跟随在佛陀的身边,来弘传佛法。这当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前面的三位尊者,就是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这三位尊者,不管是就着佛在世的时候的弘法、或者佛灭度以后的结集的流传,都有很重要的影响,这三位尊者。这三位尊者我们已经讲过了,我们看第四位,「摩诃迦旃延」。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第十九页:

  ├文饰尊者─婆罗门种,论议第一────────┤

  │     │

  「迦旃延」尊者,翻成中文叫做「文饰」。这个「文饰」指的是他一种特殊才华,就是他文义的修饰特别的专长,文义修饰。他是「婆罗门种」,他本来是婆罗门种,当然出家以后就变成释种姓了。他特殊的功德就是「议论第一」。这个「议论」就是他能够文词达义,他能够把他所觉悟的义理,用文词表达出来,文词达义。当然文词达义,他的基础还是对义理的观察特别透彻,才能够进一步的用文词表达出来。比如说外道问迦旃延尊者说:人跟人怎么会发生冲突呢?每一个都是希望安乐,每一个都想要过着和平的生活,怎么人跟人会有争执呢?迦旃延尊者说:人跟人之间争执的根源,是内心的贪欲,为了追求世间的欲乐,追求不到以后就起瞋心,就有争执了。外道又问:一般世间人是贪欲而争执,佛弟子这些修行人为什么也会有争执呢?他们那些人没有贪欲了,怎么会有争执呢?迦旃延尊者说:佛弟子的争执是因为我执跟法执,这种我见、法见,这种思想的不同而有争执。所以这个地方迦旃延尊者把这个争执分成二类:一个粗、一个细。人跟人之间的争执,粗的方面,是由于贪欲;但是微细的话,是我执、法执。从他这一段回答,可以知道他对义理的观察很透彻,文词的表达也是很详细,所以他「议论第一」,他在论说这个事理,特别的详细,「论议第一」。接着是「摩诃拘絺罗」:

  ├大膝尊者─答问第一─────────────┤

  │     │

  「摩诃拘絺罗」,翻成中文叫做「大膝」,大膝尊者。这个「拘絺罗」翻成「大膝」,是从状得名,从他这个身体的形状得名,因为他的身体,小腿跟大腿连接膝盖的地方特别大,所以叫「大膝尊者」。他的功德「答问第一」,他这个问答第一是有一段因缘的。这个大膝尊者(就是摩诃拘絺罗)本来是舍利弗的母舅,他的姊姊…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