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淨界法師)▪P48

  ..續本文上一頁方看起來就是特別的尊貴安詳,因爲它心性厚道。所以從厚道的因緣當中所顯現的世界,它認爲人跟人之間、動物跟動物之間是安詳的,是和合的。所以說,我們的世界跟你的業力有關系。第二個跟你煩惱的厚薄:有些人刻薄,他的世界就容易有障礙、容易有壓力;我們心性厚道的人,這個時候所現的世界就比較安和一點。所以說這個凡聖同居土的淨穢,它由五濁的輕重來安立,這是一種。

  │

  │  ┌析空拙度證入者穢

  ├方便有余土─┤

  │  └體空巧度證入者淨

  ┤

  前面的凡聖同居土,是一種有漏的業力所創造的國土。這個「方便有余土」是一個無漏的國土,這個國土的成就,主要是依止我空的智慧,或者觀四谛、或者觀十二因緣。從四谛、十二因緣當中,他悟到了我空的真理,成就方便有余土。從這個地方,我們也可以分出淨穢。就是「析空證入者」、「體空證入者」。這個「析空」觀,它本身主要是從事相的分析,從一種事相的變化,無常故苦、苦即無我。「體空」觀他是一個利根人,他從這種理性、從理觀,從一切法的「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所以這個析空觀,基本上他所證入的偏重在我空;這個體空觀,他在證入的時候,他證到了我空、也證到了法空,他也能夠證到法空。所以「方便有余土」它相對「析空」觀來說,它就比較「淨」,障礙比較少。

  前面的凡聖同居土,當然是有各式各樣的感受,快樂、痛苦的感受。這個方便有余土的果報,它不是快樂、痛苦,它完全是一種寂滅的狀態,涅槃寂靜樂。但這個寂靜當中,在操作這些法門的時候有差別。比如說,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龍王它歸依了叁寶,它請了很多的阿羅漢去它的王宮應供。這一天,它請這些大阿羅漢吃飯的時候,突然間大鵬金翅鳥突然出現了。大鵬金翅鳥用廣大的翅膀一扇,就把海水給撥開來。大鵬金翅鳥這個時候以很快的速度要去抓龍王,當時當然是很緊張了,那是一個緊急的情況,所有的阿羅漢都楞住了。但是目揵連尊者就在那麼短暫的時間當中,馬上入火光叁昧,然後現出一個鍋蓋樣子的光明相,把整個龍宮完全保護住,讓大鵬金翅鳥不能進來。我們從《阿含經》的這個故事看得出來,同樣是阿羅漢,「我等同入法性」,所有的阿羅漢都在無生的真理當中安住;但是在顯神通叁昧的時候,這個時候有差別。有些人他能夠馬上入初禅、二禅、叁禅,馬上顯出神通;有些人他就會遲鈍:這個跟你的法執有關系。比如說我們同樣做一件事,有些人是二楞子的個性,他就一個竹竿一定要走到底:這樣子不可以,一定要沖出去。有些人他善巧,一切無自性、一切法是從因緣安立的,怎麼做好,就怎麼做。這個「方便有余土」亦複如是,雖然同樣證入了空性,但是有「巧、拙」的差別,它是從巧、拙來安立「淨、穢」的,是這樣的一種情況。

  │  ┌次第叁觀證入者穢

  ├實報無障礙土┤

  │  └一心叁觀證入者淨

  │

  這個「實報無障礙土」,它不是證得空觀就能夠成就,要證入真如佛性。真如佛性,如果是一個別教根性的人,他是「次第叁觀證入」,先空觀,十住修習空觀,十行修假觀,十回向修中觀,然後再入初地,這個是「穢」。如果在因地的時候,就直接修「一心叁觀」,直接觀照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這個時候是「淨」。

  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基本上從天臺宗的思想來看,一個證入法身的菩薩,那完全入圓教了,他一定明白即空、即假、即中,圓叁谛理。但這個地方的淨穢是約習氣、約習氣。因爲他因地的時候,這個空、假、中,他是各別操作的。雖然他在理上已經悟到空假中叁觀的融通性,但是他因地的根性是從次第叁觀修上來的,他還帶有習氣。所以這當中也可從這樣的一種差別,安立淨穢的相貌。

  │  ┌分證者穢

  └常寂光土──┤

  └究竟滿證者淨

  「常寂光土」就是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它是一個真如理性。「分證」的是「穢」;「究竟滿」當然是佛,是「淨」。這個地方是蕅祖講到:「有世界名曰極樂」,這個「世界」的一個差別相,先分成四土,四土當中各論淨穢。接著我們看極樂世界又是什麼相貌:

  指歸同居

  ┌正指同居淨土──┐

  今雲極樂世界┤  ├也。

  └亦即橫具上叁淨土┘

  這個地方的「極樂世界」,「有世界名曰極樂」,這個地方到底是哪一土呢?蕅益大師講是「同居淨土」,是凡聖同居淨土。所以後面我們講到依報的莊嚴,不管是七寶池、八功德水、宮殿、樓閣,其實那完全是介紹凡聖同居土的情形。因爲這個地方蕅益大師標出「有世界名曰極樂」,這個「世界」是約凡聖同居土。

  不過這個地方,蕅益大師又強調一個觀念說:「亦即橫具上叁淨土也」。這個地方就值得我們注意了。就是說這個極樂世界的叁土是融通的,凡聖同居土它具足了方便有余土、實報無障礙土跟常寂光土的功德,這是不共于一般自力法門的國土。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我們一般國土的成就,是從業力的因緣,業感緣起:或者是有漏的善業惡業,成就凡聖同居土;因爲無漏的業力,我空的智慧,成就方便有余土;菩提心、六波羅蜜的業力,成就實報無障礙土。總之,以各式各樣的業力,創造各式各樣的國土。這個國土跟國土之間,是互相有界線的,它完全是靠業力。但極樂世界的成就,這個地方我們注意:它不是業力所成就,它是彌陀本願的功德力所成就的。彌陀的本願功德力所成就的,那是一種法界緣起,一爲無量、無量爲一,它隨拈一法,都具足阿彌陀佛所有的功德。凡聖同居土也是彌陀的本願所成,乃至方便有余土、實報無障礙土、常寂光土,都是彌陀的本願功德力所成。這個佛的力量有一種不共的地方,就是說他能夠把他的功德力,爲實施權,他能夠創造各式各樣的因緣。

  比如說,佛在世的時候,有四個婆羅門的外道修行人,在山中修習禅定,很快的就證得初禅、二禅、叁禅、四禅。這四個修行人的心情,好樂叁昧的快樂,不喜歡出世的涅槃;他知道有佛陀出世,他們想要去供養佛陀,知道佛陀出世是甚深難得,能夠供養佛陀,對他來生的安樂有很大的幫助。但是他又怕聽到佛陀的說法,因爲他怕佛陀爲他說法以後,他成就涅槃以後,他就失掉叁昧的快樂,很可惜。怎麼辦呢?四個人就商量一下說:我們現在四個人去供佛的時候,速度一定要快(呵──),供完就馬上走。這個時候,第一個老大就去供養佛陀,供養佛陀的時候,禮拜、贊歎,供養以後馬上走,佛陀馬上在一瞬間講出一句話:「諸行無常」。他聽到以後很恐怖,趕快就沖走,用神通力沖走。老二來供養佛陀的時候,供養以後也是趕快走,佛陀馬上又講:「是生滅法」。(哈──)第叁個來供養了以後,要走的時候,佛陀就說:「生滅滅已」,他聽了以後很恐怖就離開了。第四個來的時候,供養佛陀以後,佛陀講:「寂滅爲樂」,就講這四個字。就次第講完了。講完以後,他們就回去打坐了。當然這都是一個片段的文意,不能夠去修觀。有一天他們從定中出來的時候,大家就在一起說:唉呀!那一天真危險(呵──),差一點就聽到佛陀說法。這怎麼回事呢?佛陀告訴我說:諸行無常。這樣子哦!佛陀跟我講說:是生滅法。第叁個說:生滅滅已。第四個說:寂滅爲樂。這個偈頌把它組合起來以後,四個人就證得初果。(呵──)我們可以知道佛陀的方便力,就是說他們四人根本不想學習佛法;但是佛陀的神力就能夠無問自說(哈──),也可以這樣講。佛陀知道他們的因緣,因爲供佛的因緣,就從供佛當中,把這個聖道的因緣放進去了。

  極樂世界也是這樣,凡聖同居土,我們看後面,那的確是,這個樣子也不是很尊貴。你看這個人民供佛以後,回來吃飯(哈──),「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在叁界裏面,色界的天人就不吃飯。色界、無色界,那吃飯是一種雜染相、粗重相。這個色界的天人,他那一念心有殊勝叁昧樂的攝持,他不用吃飯。所以這個吃飯,這個國土是一個很粗糙的國土。但是我們必須要注意一點:極樂世界雖然也現出了凡聖同居的一種粗重相,但是那種相貌它具足了上叁土的無漏功德力。換句話說,我們在極樂世界吃飯,每一口飯,它就能夠使令我們生起念佛、念法、念僧的功德。如果你的善根是因爲空性而得度,這個時候它就啓發你空性的善根;如果你栽培的善根是大乘中道的善根,它就啓發你大乘的善根。所以說這個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它的色、聲、香、味、觸這五塵的境界,它含攝了方便有余土跟實報莊嚴土的無漏功德,這意思也可說是無問自說。就是說你在受用這個凡聖同居土的飲食、衣服、臥具的時候,也增長了你的道業、也增長你的道業,所以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就是說它這個地方所指的是「凡聖同居」土,但是也「橫具」了「上叁土」,而這個地方的關鍵在于彌陀的本願功德力,因爲這個國土不是我們業力所感的。我們業力所感的,要成就佛的加持,只有佛在世的時候才有可能。那四個外道跟釋迦牟尼佛結下甚深的因緣,所以他有這樣的一種殊勝境界。但是佛滅度以後,那就沒有辦法了,那你要在法義上增上,就各憑本事了。所以極樂國土的一個殊勝點,它是彌陀本願所成就的。這個是講到「有世界名曰極樂」。好,我們再看第二十四頁,「釋正報」。前面是說明依報,這個地方是講「其土有佛號阿彌陀」。我們也是分成叁段:第一段「明單複叁身」。

   釋正報叁

  明單複叁身

  ┌有佛號阿彌陀,序正報教主之名也。翻譯如下廣釋。

  「有佛號阿彌陀」是說明這個極樂國土「正報」的「教主」,教化主,就是阿彌陀佛,他的一個名稱。先解這個「佛」:

  │   ┌法身單,指所證理性。

  │   │

  │  ┌單┐┌┼報身單,指能證功德智慧。

  └佛有叁身各論…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