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
└複┘│└化身單,指所現相好色像。
「身」就是積聚的意思,有各式各樣同類的東西把它聚起來叫「身」。佛陀從他的性質不同分成叁身,「叁身」當中有「單」有「複」的情形,先看「單」。「法身單,指所證理性。」一般我們講「法身」,是約「所證」的真如「理性」,有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這樣一種理性。《金剛經》講:什麼是「佛」?「如來者,即諸法如義。」什麼是如來呢?就在一切法當中,「生滅變異,虛僞無主」當中,有一個如,有一個不生不滅的真理,這個就是如來。這樣子講,這個如來就不是我們能夠見聞覺知的,那是遍一切處,一切法爲「身」的一種真理。所以在一切現象界當中,有一個共同的軌則,一種不變而隨緣、隨緣不變的軌則,一個道理。而那個道理就是「佛」,這樣子來定義佛陀,當然這樣的佛指的是法身。「報身單,指能證」的「功德智慧」。前面的法身,不管你是不是去修證,這個道理,一切法的一個現象界,這當中有一個道理,這個道理是恒常存在的。那「報身」的話就是你要修習,你經過聞思修,而成就的這種功德智慧,包括智慧、包括功德。這功德是輔助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這個智慧是般若波羅蜜。就是你用般若波羅蜜,才能夠成就報身,它是修而來的。法身跟報身,這二個身,在智者大師叫做本門,佛的本門,佛的根本,就像月亮一樣。這個「化身」呢,「指所現相好色像」,這是個迹門,就像月亮映在這個水的影子,有各式各樣的差別。這個化身是佛陀的大悲心隨緣示現的,叫做「化身」。爲了利益有情而示現的,這個是我們能夠見聞覺知的。這個是講到佛的叁身,這叫「單」,單的情形。再看「複」:
│ ┌自性清淨法身
│┌法身複者┤
││ └離垢妙極法身
「法身」又分成二類,第一個「自性清淨法身」。從這個「自性清淨」來說,每一個衆生都是「法身」。這個「自性清淨」,這句話應該怎麼說呢?說我們每一個人,有很多很多的煩惱跟業力,這個時候叫做「自性清淨法身」。這《楞伽經》上說:「諸佛所知,轉相傳授,妄想無性。」說這個煩惱跟罪業是如夢如幻的,它的真實體性不可得。就著「妄想無性」,安立它爲「自性清淨法身」,是這樣子安立的。什麼叫「自性清淨法身」呢?因爲煩惱不真實,所以有等于沒有,它不能障礙自性清淨法身的成就,這叫「自性清淨法身」,這通于十法界的。「離垢妙極法身」,這個只有佛才有的,經過修習以後,經過戒定慧,把這個無明的汙垢給消滅了,開顯出種種的妙用。前面的「自性清淨法身」是不能顯現妙用的;這個「離垢妙極法身」,只有佛才有的。
││
││ ┌自受用報身
│├報身複者┤
││ └他受用報身
「自受用報身」,是佛陀的一種自受用,他這個是約根本智成就,常樂我淨的功德。「他受用報身」是佛陀度化十地菩薩,用後得智所變現的、後得智所變現的。
└┤
│ ┌示生化身
│ ┌┤
│ │└應現化身
└化身複者┤
│ ┌佛界化身
└又┤
└隨類化身
「化身複」的話,有「示生」的「化身」,這「示生化身」指的是佛八相成道,從出生到出家,乃至于成道、轉*輪。「應現化身」是指一時的感應,你念釋迦牟尼佛、念阿彌陀佛,一時的因緣當中,在某一個時間、空間、處所,現出了佛陀的身像;但是現完以後,就消失掉了,這個就是應現的,一時應現的。「又佛界化身,隨類化身」。這個「化身」又分成二種:說是佛現出佛的色身,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或者是「隨類化身」,他不現佛身,他現九界的身,普門示現,「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爲說法,令其解脫。」他現出其他, 的色身。他本來已經成佛了;但是他現出舍利弗、目犍連尊者的相貌,來幫助釋迦牟尼佛轉*輪,這個就是「隨類化身」。這是佛的叁身的一個情況。再看第二段:
明超情離見
┌單┐ ┌非一非叁┐┌不縱橫┐
雖辨┤ ├叁身,實┤ ├┤ ├
└複┘ └而叁而一┘└不並別┘
──離過絕非,不可思議。
這個佛的「叁身」有「單複」;但是佛的境界,「非一非叁,而叁而一,不縱橫、不並別,離過絕非,不可思議」。這個佛的境界啊,我們可以從開合的角度來看。開出來,那當然是「叁身」,叁身當中又有所謂「單複」的差別。但是合起來,就是現前的一念心性,就是一念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心性,所以它「非叁」而「非一」,「不縱、不別」,這是一種開合的不同。所以我們在研究佛的功德,《華嚴經》也一再強調這個觀念:佛的功德是不可以分割的,「一爲無量,無量爲一」,這種法界緣起,跟九界的差別是不同的。
指示生化身
┌同居土中┐
┌正指┤ ├┐
│ └示生化身┘│
今雲「阿彌陀佛」┤ ├也。
│ ┌即報┐ │
└仍複┤ ├──┘
└即法┘
這個地方講「其土有佛號阿彌陀」,這個「阿彌陀」指的是法身、報身哪一個身呢?「正指」的是「同居土」的「示生化身」;但是他也含攝「報」身跟「法」身,這個叁身是一體的。這怎麼說呢?從「一」的角度,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都是本願功德力所成,這叫「一」。但是我們這一念心,去執持名號的時候,我們本身的功德力有多少,我們就循業發現自己相應的佛。比如說你是帶業往生的,你看到阿彌陀佛,你就看到了應化身;你念到事一心不亂的,你看的是方便有余土的佛身;你能夠念到理一心不亂的,你看的就是報身。所以這個叁身是一體的,即一而叁、即叁而一的。這個地方,事實上蕅益大師他講這個是在爲後面(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啓信)鋪路、爲後面鋪路。說極樂世界「啓信」,相信極樂世界是叁力所成:本願功德力、名號功德力、自性功德力。約本願功德力來說,是一,那是一個一真法界的境界。「即衆生心,投大覺海」,每一個人的心,投入到本願功德海的時候,每一個人嘗到大海的味道會不一樣。這跟你在因地的時候,栽培佛號,信願持名那叁資糧有關系。雖然每一個人在大海當中,喝到的海水不同;但是每一個人都安住在這個大海當中,每一個人都是受用彌陀的功德:所以這個極樂世界的果地功德不可思議就在這個地方。他們同樣是安住在彌陀的大願海,但是這當中有無量的差別;雖然無量差別,可也是不離開彌陀的大願海。這個就是即叁而一、即一而叁,就是這個意思。這個地方,蕅益大師在後面的地方,他會不斷的說明──「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啓信」,這國土是怎麼來的?彌陀的本願功德所成。這是一個總相。每一個人受用呢,就是你的心力、跟你佛號念佛的力量,去創造不同的差別。所以這個地方,蕅益大師不但是解釋依報、正報的名字,他爲後來在鋪路,說:這個國土爲什麼會有差別,差別當中又沒有差別,是怎麼回事?這個是講到正報。蕅祖解釋正報、依報以後,他又「重釋二有」:
重釋二有
┌的標實境─令欣求故
│
├誠語指示─令專一故
│
│ ┌非幹城陽焰┐ ┌魔┐
┌世界┐皆言有者│ │ │ │ │
複次┤ ├ ┤ ├非權現曲示│ ├邪│
└及佛┘具四義 ├簡┤ ├破┤ ├故
│ ├非緣影虛妄│ ├權│
│ │ │ │ │
│ └非保真偏但┘ └小┘
│
└圓彰性具─令深證故。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把這個「有」──就是說「有世界名曰極樂」,這第一個有,依報的有;「其土有佛號阿彌陀」,這第二個有。這個「有」是什麼意思?這個「有」就是存在。這存在,這當中有「四」層意思,有四悉檀的意思。第一個「的標實境,令欣求故。」這個「有」就是存在,存在這麼一個世界,使令我們欣求。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我們會欣求極樂,從印祖的意思:就是你要相信娑婆是苦、相信極樂是樂。就是你在娑婆世界流轉,你真正的吃到苦頭,感到娑婆世界是一個不安全的地方,「叁界無安,猶如火宅」,隨時會到叁惡道去,這是一個很恐怖的地方。就是你感到這個叁界,一種危機感、一種不安全感,你有這樣的一種覺受,壞苦。第二個你相信:「我是業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而你透過你的實修當中,你會發覺斷煩惱是如此的困難,你根本沒有希望。你說:我從現在開始,我整天都不吃飯、不睡覺。也沒有辦法斷煩惱。就是你覺得你所處的環境,是非常的危險的、非常不安全的。而你也真正感到一種無奈,你自己要斷惑證真沒辦法。這個時候,你一聽到:「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你內心當中會真實的歡喜。就是在你這個黑暗的無奈當中,生起一道光明:哦,原來還有其它的希望。不過當然我們要是沒有修行過的人,你不知道這個修行的困難,你聽到這句話也沒什麼感覺。所以說,當我們真正的理解到叁界的苦,而解脫叁界的苦,要消滅我無量的煩惱跟業力,是如此的困難。這個時候,你會欣求,這第一個歡喜義。第二個「誠語指示,令專一故。」佛陀很明確的說出它的方向、距離,使令我們專一。如果說佛陀沒有講出它的名號,它的依報、正報的名號,那我們沒辦法專一的去修持、去觀想,就不能生善,生起這種往生的資糧,所以「誠語指示」,很明確的說出依報的國土、正報的佛的名號,使令我們去憶念彌陀的名號,使令我們專一。「簡非幹城陽焰、非權現曲示、非緣影虛妄、非保真偏但,破魔邪權小故。」這個是約破惡,破除我們這個疑根。這個「幹城陽焰」,這是一個幹闼婆城。這個幹闼婆是一個變…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