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化城,就是在這沙漠當中,這個鬼神變化出一個城,好象在這當中有一個安樂處,但事實上它是變化的一個虛妄境界。這個「陽焰」也是一樣,這沙漠當中的水氣,所變現了一個水分,但事實上它是陽光的折射,這是一個虛妄的境界。這是一個魔境,不真實的境界。「非權現曲示」,不是佛陀的施設方便。這個是「權」,雖然它真實,佛陀說出了人天的果報、說了二乘的果報,于一佛乘分別說叁,在成佛之道的寶所當中,佛陀施設了一些休息站,雖然是真實,但事實上它不圓滿,這個叫「權」。「非緣影虛妄」,「緣影虛妄」就是:有時候我們在打坐的時候,在寂靜的心當中,有時候會出現一些心中的境界;但是你出定以後,這個境界就沒有了,這是「緣影虛妄」,這個叫做「邪」,破這個「邪」。「非保真偏但」,破這個「小」,破小乘的偏真涅槃。這個是破除四種的疑惑,它是魔、是邪、是權、是小呢?這句話,我們在把觀念再解釋一下。「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這句話我們聽到以後,能夠破惡,破除我們心中的四種疑惑,他不是邪、魔、權、小的一種情形。
唯識學講到我們這個受用,我們這一念心跟境界接觸有受用。這個受用境界,有二種差別:第一個是它存在、不存在的問題,第二個它現前、不現前。比如說,它存在,但是它不現前。比如說大地裏面有黃金,這個大地裏面的的確確有黃金;但是它對我們來說不現前,因爲我們的六根沒有辦法去接觸;但是不現前是一回事,它存在。我們暫時不能受用;但是我們把它挖出來,經過造作以後,我們將來能夠真實受用,因爲它畢竟是存在的,它是存在,但是不現前。第二種情況,它現前,但不存在。比如說我們打坐的時候,有時候在這個寂靜的定中,會出現很多的境界;但是我們在定當中,我們這一念心真實跟這個境界接觸了,我們也在受用這個境界,這個境界使令我們快樂、使令我們痛苦、使令我們很多很多的感受,我們真實在受用這個境界;但是這個境界,禅定出來了以後,覓之了不可得,這是一種暫時的受用。就是說,這個東西它現前,但是它不存在。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極樂世界對我們來說雖然不現前,因爲十萬億佛土,對我們來說實在太遙遠了;但是這個地方強調:它的的確確是存在的,它不是「幹城陽焰、緣影虛妄」,這個地方的確是存在的。雖然它不現前;但是它畢竟是存在的。
這當中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因爲這句話是佛說出來的。有一個阿羅漢在打坐當中,他出現了很多境界,出來了以後告訴我們:你可以到哪一個地方去,它能夠究竟安樂。我們不一定敢相信。因爲阿羅漢的那一念心,對這個緣起法,有所不知、有所不見。誰知道他的境界,對他來說是現前,是存在不存在?沒有人知道。但今天講「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我們能夠相信佛陀所說的話,是真實語者,就能夠破除我們對于極樂世界的存在性,這種魔、邪、權、小的這樣的一種疑惑,有破惡這種功德。
「圓彰性具,令深證故。」前面的歡喜、生善、破惡,是一種事相,對極樂國土、對阿彌陀佛的名號的一種欣求,一種專一的信心,破除疑惑的信心。這個地方呢,在甚深義當中,佛陀也含藏一層意思說:這個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是我們這一念心所具足的,存在我們的心中。我們只要好好的信願持名,就能夠念念的感應道交。好,這「圓彰性具,令深證故。」蕅益大師以四悉檀的因緣,來解釋這個「有」,這存在。說:雖然對我們來說不現前,但是這二個依正二報是存在的,佛陀講這句話,有四悉檀的一種功德。好,我們先講到這裏,休息一下。
第十八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十五頁:
釋現在說法
┌依┐
今現在說法者,簡上┤ ├二有,非─
└正┘
┌過去已滅┐ ┌親觐聽法┐
┤ ├正應發願往生┤ ├也。
└未來未成┘ └速成正覺┘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是講一個觀念說:佛陀在「別序」當中,講「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講到這個地方,已經把依正二報的名稱講出來了,已經可以說爲後面的「正宗分」講到淨土的因果,已經可以說描出了大綱。爲什麼要加一個「今現在說法」呢?講「今現在說法」是一個什麼意思呢?蕅益大師說:這個地方有一層深意,我們看蕅祖的解釋。「今現在說法者,簡上依正二有,非過去已滅,未來未成。」極樂世界這個是出自于佛陀的金口所說,只要你是一個佛弟子,對佛陀有信心的弟子,佛陀說「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那當然知道這二個世界是存在的。但是我們進一步肯定一下:佛陀你說存在,這個存在的一個時空,本來就是有時間相。這空間相的存在,有時間相,你說存在,是存在于過去?還是存在于現在呢?還是存在于未來呢?所以這句話還要講清楚。佛陀說「今現在說法」,就破除我們對這個存在性的一種「過去已滅」、或者「未來未成」。這個極樂世界是一個過去已經消失的,佛陀是講過去的事情,那我們就空歡喜一場了。佛陀說未來即將有一個極樂世界將要存在,那我們也只好慢慢期待了。佛陀講「今現在說法」這個「今」字,就簡別它不是「過去已滅、未來未成」。這個時候對我們有什麼啓示呢?「正應發願往生,親觐聽法,速成正覺也。」
這意思就是說,我們凡夫的心情,一個最大的毛病就是懈怠。說我們今天知道出離叁界有辦法了,這個辦法當然不是靠自己的力量把煩惱斷,就是我在這一念散散亂亂、苦苦惱惱的心中,只要我栽培的信、願、持名叁種資糧,跟彌陀感應道交到極樂世界去,永遠的解脫生死,永遠的安樂。但是我們想:不急嘛,我們在娑婆世界多打滾一會兒也是好,過過瘾也好。(哈──)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警告我們,這意思就是說:這個世界上的因緣,你一點差錯,這個因緣就消失了。因爲極樂世界是一個因緣所生法,佛陀說出它一個時間、空間,表示它不是恒常住、不變異的一種理性,它是一個因緣所生的事相,能夠受用的事相。既然是一個能受用的事相,它是有時間相、空間相,有流動相的。換句話說,總一天阿彌陀佛要入滅的。我們今天稍微一差錯,在娑婆世界一打滾,萬一到叁惡道去。等到叁惡道出來以後,得到人身以後,這個極樂世界的因緣消失了,佛陀滅度了,那你就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何日,另外一個法藏比丘再發願,再創造一個這麼好的他力門果地教的國土,那就只好慢慢等了,那可遇不可求了。所以龍樹菩薩說:「若失好時,則不可救。」就是說我們的成佛因緣當中,你一定要把握你現在能夠抓到的因緣,因爲這因緣所生法,你一過去就「覓之了不可得」;你抓到了就出去了,就解脫生死,就成就佛道了。你這個因緣所生法一差錯,那就誰也不敢講了。是不是以後還有因緣出現,這因緣所生法是變化無常、生滅變異、虛僞無主,誰也不能作主的。所以這個地方,破除我們懈怠的一種心情。就是說你現在得到了人身,知道這個法門,你應該把握這個機會。
過去有一個老和尚他講一個譬喻,我覺得這個譬喻不錯。他說:極樂世界的因緣跟我們人的關系,就像有一個人,他陷在一個懸崖峭壁裏面的山洞,他往上看是一個虛空,往下看是一個斷崖,他根本沒有辦法出去,就在山洞裏面。無量劫的因緣,剛好有一個繩索,從對面的樹這樣飄過來。這個繩索過來的時候,你如果在那一剎那因緣當中,這個繩索跟山洞一接觸的因緣,你不用手去抓它,這個繩索過去了,就沒有再第二條繩索了,你就慢慢在山洞裏面待著了。這意思就是說:當我們今天得到人身,遇到阿彌陀佛的住世,遇到這個國土的住世,應該怎麼辦呢?「正應發願往生,親觐聽法,速成正覺也。」所以蕅益大師把佛陀的這個深意講出來,佛陀爲什麼要強調「今現在說法」,就表示說:一方面破除我們對過去、未來的疑惑,一方面就是提醒我們要把握機會,因爲他是「今現在說法」,一個存在的事實,一個值得我們把握的機會,是有這一層意思。好,看最後一段:
結出序義
佛陀講這個「序」的意「義」,蕅益大師有叁段:
┌「二有」「現在」─勸「信」序也──┐
│ │
┌複次┼「世界名極樂」─勸「願」序也───┼─┐
│ │ │ │
│ └「佛號阿彌陀」─勸「持名妙行」序也┘ │
這個地方是把淨土的因地標出來,這段經文:「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這當中已經隱隱約約的把修行淨土的因地法門講出來。怎麼說呢?「二有、現在,勸信序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這個是讓我們有信心,原來這個極樂世界是真實存在的,它不是一種緣影虛妄的天方夜譚,這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境界。「世界名極樂,勸願序也。」這個世界是一個極樂安養的世界,使令我們能夠生起一種往生的願望。第叁「佛號阿彌陀,勸持名妙行序也。」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是如此的廣大,這個廣大的所緣境,我們怎麼下手呢?跟彌陀感應道交呢?有一個辦法,你憶念他的名號,這最簡單、最穩當。這當中就說出它的一個行門,「持名妙行」;「有佛號阿彌陀」,就標出我們憶念的對象。就是我們沒辦法憶念廣大的依正二報。怎麼辦呢?你但是憶念彌陀的名號,信、願、持名,這是往生淨土的因地。再看它果地的功德:
│ │
│ ┌阿彌───序佛┐ │
│ │ │ │
┼複次┼說法───序法┼─────────┤
│ │ │ │
│ └現在海會─序僧┘ │
「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