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淨界法師)▪P51

  ..續本文上一頁阿彌陀」就說明極樂世界的一個果地有佛陀的住世,這個佛陀住世很重要的。我們能夠親近佛陀,就像小孩子不能離開母親一樣。「說法」,這極樂世界有法寶的流通。「現在海會」就表示「僧」。這個地方是講出極樂世界的果地功德。換句話說,我們到極樂世界不完全只是去追求安樂,而是能夠成就聖道的增上,因爲它有叁寶的住世。這個叁寶住世,對我們聖道是最重要的增上緣,叁寶的因緣。這個是講到淨土的功德。最後一段蕅益大師把因跟果合起來:

  │     │

  │┌佛法僧同一實相────────序體┐ │┌言略┐

  ││    │ ├┤  ├矣

  │├從此起信願行─────────序宗┤ │└意周┘

  └┤    ├也┘

  ├信願行成,必得往生見佛聞法──序用┤

  │    │

  └唯一佛界爲所緣境,不雜余事─序教相┘

  ───乙一、別序竟───

  ───甲一、序分竟───

  「佛法僧同一實相」,不管是佛、不管是法、不管是僧,把他統一起來,就是我們的現前的一念心性,這個就是我們的「體」,我們整個淨土因果的一個體性,這個因跟果的依止處。極樂世界的因怎麼來的呢?是現前一念心性創造的。極樂世界的果地功德是怎麼來的呢?也是現前一念心性所顯現。把這個自體給表現出來,妙因妙果,不離一心,這個「體」講出來。「從此起信願行,序宗。」依止現前一念心性做什麼事呢?依止現前一念心性去深信、發願、力行,這個就是成就淨土的因地。「信願行成,必得往生,見佛聞法,序用。」這往生不退爲用,由前面「信願行」的熏習,這一念心就顯現了四種淨土。「見佛聞法」是「用」,這是果地的功德。「唯一佛界爲所緣境,不雜余事,序教相也。」在本經當中,佛陀對九法界只字不提,完全講佛的境界,講佛的正報、依報。事實上整個極樂世界,不管是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都是佛的境界,佛的本願功德所顯現,這樣子就是一個「一佛」乘的「境」界。因爲一佛乘就是一行叁昧,一佛乘就是你直接觀佛的境界,以佛的果地功德當你的因地心,一佛乘,直驅寶所。從這個「教相」來說,它是一個圓教的教義了,一佛乘的境界是圓教的教義。這句話,就把整部經的五重玄義都講出來,講出五重玄義,等于是把這部經的內涵,全部都表達出來。所以蕅益大師說:初善、中善、後善。蕅益大師能夠在這一段短短的經文當中,講出這麼多的話,事實上是把本經的內涵作一個大綱的描繪,所以叫做初善。從這個地方也看出了整個「正宗分」的一個大綱。這個地方有沒有問題?

  問:

  答:非幹城陽焰是破魔境;非權現曲示是破權,佛陀不是權巧施設的一個方便站;它也不是緣影虛妄,緣影虛妄是你內心自己想象出來、自己捏造出來的一種邪境界;它也不是一個偏真的涅槃,因爲偏真的涅槃沒有依正二報的莊嚴。那佛陀講:「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這個明顯的說出有依正二報的莊嚴,那當然不是偏真的涅槃,破小。它是一個大乘善根界,這有破除我們對于小乘的一個迷惑,它是一個大乘善根。因爲大乘善根才有依正二報的莊嚴,是這樣子的。

  問:

  答:不過這個地方,我們在掌握這段經文,從蕅祖的這一段最後的開示,就是要你掌握它的因跟果。從這個地方的因地,我們知道我們的下手處,是信、願、持名,從這個二有現在,乃至依正二報當中,這個依正二報的因地,乃至依正二報的果地,它的果地功德。後面的經文,事實上就是在描述依正二報因地的栽培,跟果地的莊嚴情形。當然依正二報的會歸處,就是現前一念心性,那就是自體了。所以說這一段經文,我們可以體、宗、用來會通的。自體,現前一念心性,依止現前一念心性去修因,也依止現前一念心性去感果,這樣子的話,就把這段經文給融通起來。

  好,我們再看第二十六頁:

  ┌初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啓信

  │

  ○甲二正宗分叁┼二特勸衆生應求往生─以發願

  │

  └叁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

  前面的「序分」是說明本經的六種成就,以及發起的因緣,所謂的通序、別序。這以下,「正宗分」是說明本經的主要內容,分成叁科:「初、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啓信,二、特勸衆生應求往生以發願,叁、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蕅益大師先講果地的功德,來啓發我們的信心。第二個他提出二個重要的理由,勸我們發願,從果地的功德當中,把前面的果地功德作一個會歸,提出二個理由:「自功德深、他賢聖遍」,蕅益大師後面會講到。從這二個理由,「勸」我們要「發願」,有叁次勸我們要發願。最後「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那應該怎麼修行呢?佛陀你說出一個辦法來,說出一個實際能夠操作的辦法?那憶念彌陀的名號,來安立我們的行門。所以說我們講初善、中善、後善。前面的「序」,蕅益大師也是信願行,「正宗分」也是信願行,「流通分」也是信願行,把這樣的一種宗旨落實到這叁分上去。這是「正宗分」的叁大科,等于是把前面「別序」的內涵把它開展出來。看蕅益大師這一段的說明:

  ┌信願┐

  ┌┤  ├一經要旨。

  │└持名┘

  │

  │┌信願爲慧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

  ├┤  ├┤

  │└持名爲行行┘└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

  │  ┌慧行爲─前導

  │┌故┤

  ││ └行行爲─正修

  └┤

  │ ┌目┐

  └如┤ ├並運也。

  └足┘

  「信、願、持名」是「一經」的宗「旨」。本經主要的修行宗旨,第一個是「信」,這個「信」到了「正宗分」,它強調叁力。我們的自性功德力,我們現前一念明了的心性,能夠創造無量無邊的功德,我們這一念心真實不可思議;第二個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名以召德,這句名號總持阿彌陀佛的功德,這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第叁個彌陀的本願功德力不可思議,彌陀的四十八願。這個是我們必須要生起信心的。其次「願」,這個願,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一種往生的願力。以這個信、願,來持名、憶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這是一部經主要的宗旨。這個「信願」跟「持名」的關系,「信願爲慧行,持名爲行行。」信願的成就,它是靠一種智慧的抉擇。說你怎麼能夠生起信心,生起發願呢?那是一種觀。透過你對這部經論的思惟觀察所生起的,它是一種抉擇智慧。「持名」呢?持名當然是沒有話好講了,一句彌陀念誦聽,那是一種念力、專注力、相續力,這是一種念力了。「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我們是不是能夠往生,關鍵在于信願,你對彌陀的信心跟往生的願力。我們看《淨土聖賢錄》,往生的人有很多差別的因緣。有些人苦幹實幹,一生當中從來沒有放逸過,從開始出家,以後幾十年的山中修行,修了一輩子往生;有些人修了叁年,淨業成就往生了;有些人一生造惡業,臨命終的時候,到最後才忏悔覺悟,才信、願、持名也往生了。這個修行的時間有長有短,內心的資糧有多有少;但是有一個共同點,你可以注意到,從很多《淨土聖賢錄》的這些公案裏面,你會找到一個軌則,就是他們心中的相貌──信願具足。對阿彌陀佛那個歸依的心,那是要真實的成就。這個古德講出一個相貌說:什麼是信願具足呢?你講出一個相貌,我們大家體會體會。他說:「逆境來時莫動瞋,西方佛子等疏親,我今暫作娑婆客,不久蓮池會上人。」說我們那一念心跟逆境接觸的時候,就非理的境界接觸的時候,你不要生氣。你怎麼能夠做得到呢?這「西方佛子等疏親」,我們求生西方的人,對娑婆世界的看法是平等的,「等疏親」。你爲什麼能夠等疏親呢?這當中有一個重要的理由,「我今暫作娑婆客,不久蓮池會上人」。說我們一個信願具足的人,對娑婆世界的一個看法,就是我們只是暫時的過客。「我今暫作娑婆客」這句話是非常有力量的,就把我們對于娑婆世界、對于財富的執取、對于眷屬的執取、對于聲名的執取,完全都破壞掉了,這種常見的執取。就是我們一個人做過客的,說我們今天本來不是要來這個地方,我的目的是在另外一個地方;但是我在這個地方停留二叁天,你暫時在這個地方停留二叁天,你不會太認真。那我們對娑婆世界的一個看法也是這樣,我的目的是到極樂世界,這娑婆世界是一個暫時的因緣。這時候,你看到世間的榮華富貴的境界,看到國王的境界、看到乞丐的境界,是沒有差別的,這是暫時的因緣。因爲這樣子,所以古德說這個叫做信願具足。你對彌陀,你這一棵樹已經很堅固的、很明確的往西方的方向在發展了;隨時把它砍斷,它沒有第二個方向可以倒下去,就往西方倒下去了。你以這樣的心情來憶念彌陀的名號,臨命終乃至一念,都能往生,這句佛號就可以跟彌陀感應道交。所以蕅益大師在這個地方強調,這個叁資糧,要緊的就是那個信願的栽培。對于娑婆的苦、空、無常的觀察,對極樂世界常、樂、我淨的觀察,生起了那一念信願的心。所以講「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到了極樂世界有這麼多的國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凡聖同居土又有叁輩九品,這件事情是怎麼決定的呢?「全由持名之深淺」,當然有正行、助行。以正行來說,你這一句佛號念到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或者功夫成片,或者你的助行、你六波羅蜜資糧的栽培得怎麼樣,這都會影響到你極樂世界所成就的依正莊嚴,這個是品位之高下。你信願是決定于你得生與否,是這樣的一種差別。看最後一段的結勸。「故慧行爲前導,行行爲正修,如目足並運也。」我們信願的栽培是就著往生來說,是一種前導,是一種大方向的抉擇。那「行行」呢,念阿彌陀佛的這種念力,是「正修」,是一種前進的動力。比…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