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这一念信心跟愿力的心来,来忆念弥陀的名号,念念相续,具足十念,这个心中能够不贪恋、不颠倒,这个「在定之心」,这个时候,前一剎那在娑婆世界死亡,下一剎那莲华化生。就是「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所以这个距离不是障碍的,问题是「是不是能够净业成就」?关键在这个地方。
「净业若成,临终在定之心,即净土受生之心也。」临终心定,这种功夫要平常培养。平常我们的心定不下来,临命终时怎么定下来?平常定容易,临终定难,因为生离死别,能不动心吗?真的没有丝毫牵挂吗?必须真不动心,真的没有牵挂,心才定得下来。
破疑
┌问:何故极乐在西方?
说为什么极乐世界在西方呢?蕅益大师的回答很妙:
┤
└答:此非善问。假使极乐在东,汝又问何故在东,岂
非戏论?况自十一万亿佛土视之,又在东矣,何
足致疑。
有人说:「极乐」为什么一定在「西方」呢?他说:这不是「善问」,凡夫的妄想特别多。「假使极乐在东」方,你「又问何故在东?」,这就堕入「戏论」。何「况」所谓的西方,它是约着娑婆世界来安立的,假使我们从「十一万亿佛土」看,那又「在东」方了,说这个方向是无自性的。就是这个西方是约着娑婆世界的立足点来安立西方的,是这样的一个意思。
好,我们今天先讲到这个地方,先讲到「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这个依报跟正报的情形,我们下一次再宣说。有没有问题?
问:
答:这个通序,它一方面表达出一部经的发起因缘,这个发起因缘是佛陀无问自说,当然它是「三根普被,绝待圆融」,没有人能够问。但是佛陀这个法一定要讲,非讲不可,因为这个法对末法众生太重要了,所以佛陀也会主动的说出来,有这一层意思,就是说明本经发起的因缘。
第二层意思,这个发起序也标出一部经的大纲,这个大纲就是「有世界名曰极乐」,依报的庄严;「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正报的庄严。这二个就会带动后面极乐世界的无上因果。这个无上的因果,是依着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的庄严而建立的。如果没有依报、正报的庄严,哪有什么极乐世界的因地跟果地的功德!所以这个地方也标出了后面经文「正宗分」的内涵。所以蕅益大师说这个「别序」也非常的重要,看出一部经的大纲。
问:为什么不跟文殊师利菩萨讲?
答:古德没有交待这件事情,当然应该是有它的深义。我们也可以体会一下,但是古代的注解没有解释为什么不跟文殊师利菩萨讲。(呵──)不过长老舍利弗,从迹门来看,他当然是声闻众;但是本地风光话,他又是当机众。就是佛陀当然也有鼓励的意思,就是回小向大,也可能有鼓励的意思,鼓励这些阿罗汉:你们不要到涅槃去,到极乐世界多好。当然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那些人,也不太须要鼓励,是等觉菩萨。这些阿罗汉,佛陀也可能要他们再想一想、再想一想(呵──),不要到涅槃去,到极乐世界回小向大,「大乘善根界」,到极乐世界急速成佛。当然这个地方还可以想一想,这一层的意思还可以想一想。你看《观经》,《观经》佛陀是为凡夫说的,为韦提希夫人说。我们看经典,虽然这个经典是三根普被,佛陀在讲《华严经》的时候,讲十大愿王导归净土,是为法身菩萨讲的,那都是初地以上的大菩萨;《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经》都是为凡夫说的。这当中会牵涉到什么问题?佛陀如果以深位菩萨为当机众,那后面的经文所描述的依正二报,就不是凡圣同居土了;但事实上后面是凡圣同居土,这些都是凡夫成就的境界。像《观经》的三辈九品,都是约凡夫安立的。为什么呢?善导大师说:你想想看,《观经》的当机众是韦提希夫人。他讲三辈九品是圣境,那你讲给韦提希夫人听干什么?所以有这一层意思。所以这个当机众,会影响到经文的内容。如果佛陀告诉文殊师利菩萨,那这个境界很高:唉呀!这个净土法门不可思议,文殊菩萨才能够承当。但是你看它后面的内容不是。所以蕅益大师他会判,他后面有讲到,这个「极乐世界其土有佛」这个「佛」是凡圣同居土的佛;「极乐世界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八功德水」,那个境界是凡圣同居土的境界,它是约凡夫讲的,也有这一层意思。所以我们看当机众,会知道这个经文的内容,它是在讲什么法界的境界,从当机众也可以判断出来。你看《华严经》的境界:「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那是一个实报庄严土的境界。因为《华严经》是为十地菩萨讲的,「十地菩萨所被机」,所加被的根机,华严的境界。但是《阿弥陀经》《观经》《无量寿经》这个净土法门,佛陀都是为凡夫讲的,都是凡夫做得到的,要你「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要你「深信切愿,持佛名号」,这个对凡夫来说都不是强人所难,都是做得到的。但是佛陀讲「十大愿王」,这就不容易了。因为它每一个愿王都要「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才叫做「愿王」。不管是礼拜,乃至回向,每一个法门都要时空无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那就不是凡夫做得到,不容易的。那我们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有一种随喜的意思。但是佛陀要你「深信切愿,持佛名号」这不难。所以我们看这个当机众,也会知道这部经是适合谁修行,有这一层意思。好,我们今天讲到这。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第十七卷
《佛说阿弥陀经》,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二页,我们看经文: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这段经文是一个「别序」,又叫做「发起序」,就是发起一部经典的因缘。「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尔时」就是大众在集会的时候,佛陀告诉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就在我们娑婆世界的西方,距离经过十万亿的佛土,在这当中有二件重要的事情:第一件事情「有世界名曰极乐」,就在那个地方有一个依报的世界,它的名字叫极乐;其次,「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在那个地方有一个正报的阿弥陀佛,在那个地方为大众说法。这是「发起序」,就是佛陀在与会大众默然的情况之下,无问自说,在那个清净的大悲心当中,说出了极乐世界的依报跟正报庄严的名称。这当中我们看蕅益大师的解释,看第二段。前面的「西方」,我们解释过了。「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说出极乐依正的方向、距离。这以下解「释依报」,依报蕅益大师分三段:第一段「正释世界」。「有世界名曰极乐」这个「世界」怎么说呢?
释依报三
正释世界
┌有「世界」─┐
┌┤ ├序依报国土之名也。
│└名曰「极乐」┘
│
│┌竖约三际,以辨时劫┐
┼┤ ├故称「世界」。
│└横约十方,以定疆隅┘
│
│ ┌安养┐
│極樂者,梵語│ │ ┌永离众苦┐之謂,如
└ ┼安乐├等,乃┤ ├
須摩提,亦云│ │ └第一安隐┘下廣釋。
└清泰┘
「有世界名曰极乐」是说出「依报国土」的「名」称,这个国土的名称叫做「极乐世界」。这个世界是「竖约三际,以辨时劫」。从竖的方式来说,它的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这叫做「世」。从横的角度来说,「横约十方,以定疆隅」,这叫做「界」。说这个「世界」就是时间跟空间的一个和合相,叫做「世界」。极乐国土佛陀说它是一个世界,就表示它是一个因缘所生法,它是存在于某一个时空因缘的一个世界,不是只是心中的妄想而已,它的确是存在时空因缘的世界,是这个意思。「极乐者,梵语须摩提,亦云安养、安乐、清泰等。」这个「泰」就是舒适,这个国土特别的清净、舒适,这个叫「清泰」。简单的说就是:极乐世界的身心世界,「永离众苦、第一安稳之谓」,没有痛苦,特别的安稳,这叫做「极乐」。这是简单的解释「世界」。其次我们看「别明净秽」。以下这二段,蕅益大师是就着一般自力法门成就的世界,跟净土世界的差别作一个比较。首先,我们先看一般通途自力法门的世界是什么情况:
别明净秽
然佛土有四,各分净秽─
一般自力的「佛土有四」种:「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无障碍土、常寂光土」,每一个土就着它相对的安立来说,有所谓「净」跟「秽」的差别,先看第一个:
┌五浊重者秽
┌凡圣同居土─┤
│ └五浊轻者净
「凡圣同居土」的「净秽」,是就着它「五浊」的「重轻」。这五浊就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我们简单的来说,在我们这个凡夫的世界,它的差别跟二个因缘有关系:第一个跟你的业力有关系,这个善业强的人,他容易生长在尊贵的地方;恶业强的人,他就容易生长在卑贱的地方,像污秽的贫民窟,等等。所以这种净秽的成就,跟你内心当中所积集的善业、恶业有关系,这是第一个。其次,跟你烦恼的厚薄有关。烦恼重的人,他容易招感污秽的国土;烦恼轻的人,他容易招感清净的国土。比如说我们山上经常有这个鸟,我们就把这个蒙山施食的米拿去喂食。在喂鸟的时候,有时候燕子会先来吃这个米,麻雀后来吃,燕子它不在乎,它胸量广大、厚道。但是如果是麻雀先来吃,你会发觉燕子再过来的时候,麻雀就要把它赶走。看得出来麻雀的性格,它尖酸刻薄。所以我们从这个缘起上,看这不同心的相貌,我们看麻雀它的果报体跟燕子就不一样。麻雀它一飞到地上,它那个心就特别的扰动,它叼个东西吃,它东看西看,它很害怕别人会伤害它,因为它本身是一种刻薄相,它从这个刻薄的心性所变现的世界,它感觉到这个世界充满危机。你看麻雀在地上叼东西,它就是东看西看。但是你看燕子,它特别的安详,它到哪一个地…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