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淨界法師)▪P47

  ..續本文上一頁以這一念信心跟願力的心來,來憶念彌陀的名號,念念相續,具足十念,這個心中能夠不貪戀、不顛倒,這個「在定之心」,這個時候,前一剎那在娑婆世界死亡,下一剎那蓮華化生。就是「臨終在定之心,即是淨土受生之心」,所以這個距離不是障礙的,問題是「是不是能夠淨業成就」?關鍵在這個地方。

  「淨業若成,臨終在定之心,即淨土受生之心也。」臨終心定,這種功夫要平常培養。平常我們的心定不下來,臨命終時怎麼定下來?平常定容易,臨終定難,因爲生離死別,能不動心嗎?真的沒有絲毫牽挂嗎?必須真不動心,真的沒有牽挂,心才定得下來。

  破疑

  ┌問:何故極樂在西方?

  說爲什麼極樂世界在西方呢?蕅益大師的回答很妙:

  ┤

  └答:此非善問。假使極樂在東,汝又問何故在東,豈

  非戲論?況自十一萬億佛土視之,又在東矣,何

  足致疑。

  有人說:「極樂」爲什麼一定在「西方」呢?他說:這不是「善問」,凡夫的妄想特別多。「假使極樂在東」方,你「又問何故在東?」,這就墮入「戲論」。何「況」所謂的西方,它是約著娑婆世界來安立的,假使我們從「十一萬億佛土」看,那又「在東」方了,說這個方向是無自性的。就是這個西方是約著娑婆世界的立足點來安立西方的,是這樣的一個意思。

  好,我們今天先講到這個地方,先講到「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這個依報跟正報的情形,我們下一次再宣說。有沒有問題?

  問:

  答:這個通序,它一方面表達出一部經的發起因緣,這個發起因緣是佛陀無問自說,當然它是「叁根普被,絕待圓融」,沒有人能夠問。但是佛陀這個法一定要講,非講不可,因爲這個法對末法衆生太重要了,所以佛陀也會主動的說出來,有這一層意思,就是說明本經發起的因緣。

  第二層意思,這個發起序也標出一部經的大綱,這個大綱就是「有世界名曰極樂」,依報的莊嚴;「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正報的莊嚴。這二個就會帶動後面極樂世界的無上因果。這個無上的因果,是依著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的莊嚴而建立的。如果沒有依報、正報的莊嚴,哪有什麼極樂世界的因地跟果地的功德!所以這個地方也標出了後面經文「正宗分」的內涵。所以蕅益大師說這個「別序」也非常的重要,看出一部經的大綱。

  問:爲什麼不跟文殊師利菩薩講?

  答:古德沒有交待這件事情,當然應該是有它的深義。我們也可以體會一下,但是古代的注解沒有解釋爲什麼不跟文殊師利菩薩講。(呵──)不過長老舍利弗,從迹門來看,他當然是聲聞衆;但是本地風光話,他又是當機衆。就是佛陀當然也有鼓勵的意思,就是回小向大,也可能有鼓勵的意思,鼓勵這些阿羅漢:你們不要到涅槃去,到極樂世界多好。當然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那些人,也不太須要鼓勵,是等覺菩薩。這些阿羅漢,佛陀也可能要他們再想一想、再想一想(呵──),不要到涅槃去,到極樂世界回小向大,「大乘善根界」,到極樂世界急速成佛。當然這個地方還可以想一想,這一層的意思還可以想一想。你看《觀經》,《觀經》佛陀是爲凡夫說的,爲韋提希夫人說。我們看經典,雖然這個經典是叁根普被,佛陀在講《華嚴經》的時候,講十大願王導歸淨土,是爲法身菩薩講的,那都是初地以上的大菩薩;《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經》都是爲凡夫說的。這當中會牽涉到什麼問題?佛陀如果以深位菩薩爲當機衆,那後面的經文所描述的依正二報,就不是凡聖同居土了;但事實上後面是凡聖同居土,這些都是凡夫成就的境界。像《觀經》的叁輩九品,都是約凡夫安立的。爲什麼呢?善導大師說:你想想看,《觀經》的當機衆是韋提希夫人。他講叁輩九品是聖境,那你講給韋提希夫人聽幹什麼?所以有這一層意思。所以這個當機衆,會影響到經文的內容。如果佛陀告訴文殊師利菩薩,那這個境界很高:唉呀!這個淨土法門不可思議,文殊菩薩才能夠承當。但是你看它後面的內容不是。所以蕅益大師他會判,他後面有講到,這個「極樂世界其土有佛」這個「佛」是凡聖同居土的佛;「極樂世界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八功德水」,那個境界是凡聖同居土的境界,它是約凡夫講的,也有這一層意思。所以我們看當機衆,會知道這個經文的內容,它是在講什麼法界的境界,從當機衆也可以判斷出來。你看《華嚴經》的境界:「一爲無量,無量爲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那是一個實報莊嚴土的境界。因爲《華嚴經》是爲十地菩薩講的,「十地菩薩所被機」,所加被的根機,華嚴的境界。但是《阿彌陀經》《觀經》《無量壽經》這個淨土法門,佛陀都是爲凡夫講的,都是凡夫做得到的,要你「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要你「深信切願,持佛名號」,這個對凡夫來說都不是強人所難,都是做得到的。但是佛陀講「十大願王」,這就不容易了。因爲它每一個願王都要「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才叫做「願王」。不管是禮拜,乃至回向,每一個法門都要時空無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那就不是凡夫做得到,不容易的。那我們是「雖不能至,心向往之」,有一種隨喜的意思。但是佛陀要你「深信切願,持佛名號」這不難。所以我們看這個當機衆,也會知道這部經是適合誰修行,有這一層意思。好,我們今天講到這。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第十七卷

  《佛說阿彌陀經》,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十二頁,我們看經文: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這段經文是一個「別序」,又叫做「發起序」,就是發起一部經典的因緣。「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爾時」就是大衆在集會的時候,佛陀告訴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就在我們娑婆世界的西方,距離經過十萬億的佛土,在這當中有二件重要的事情:第一件事情「有世界名曰極樂」,就在那個地方有一個依報的世界,它的名字叫極樂;其次,「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在那個地方有一個正報的阿彌陀佛,在那個地方爲大衆說法。這是「發起序」,就是佛陀在與會大衆默然的情況之下,無問自說,在那個清淨的大悲心當中,說出了極樂世界的依報跟正報莊嚴的名稱。這當中我們看蕅益大師的解釋,看第二段。前面的「西方」,我們解釋過了。「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說出極樂依正的方向、距離。這以下解「釋依報」,依報蕅益大師分叁段:第一段「正釋世界」。「有世界名曰極樂」這個「世界」怎麼說呢?

   釋依報叁

  正釋世界

  ┌有「世界」─┐

  ┌┤  ├序依報國土之名也。

  │└名曰「極樂」┘

  │

  │┌豎約叁際,以辨時劫┐

  ┼┤   ├故稱「世界」。

  │└橫約十方,以定疆隅┘

  │

  │  ┌安養┐

  │極樂者,梵語│  │  ┌永離衆苦┐之謂,如

  └  ┼安樂├等,乃┤  ├

  須摩提,亦雲│  │  └第一安隱┘下廣釋。

  └清泰┘

  「有世界名曰極樂」是說出「依報國土」的「名」稱,這個國土的名稱叫做「極樂世界」。這個世界是「豎約叁際,以辨時劫」。從豎的方式來說,它的時間有過去、現在、未來,這叫做「世」。從橫的角度來說,「橫約十方,以定疆隅」,這叫做「界」。說這個「世界」就是時間跟空間的一個和合相,叫做「世界」。極樂國土佛陀說它是一個世界,就表示它是一個因緣所生法,它是存在于某一個時空因緣的一個世界,不是只是心中的妄想而已,它的確是存在時空因緣的世界,是這個意思。「極樂者,梵語須摩提,亦雲安養、安樂、清泰等。」這個「泰」就是舒適,這個國土特別的清淨、舒適,這個叫「清泰」。簡單的說就是:極樂世界的身心世界,「永離衆苦、第一安穩之謂」,沒有痛苦,特別的安穩,這叫做「極樂」。這是簡單的解釋「世界」。其次我們看「別明淨穢」。以下這二段,蕅益大師是就著一般自力法門成就的世界,跟淨土世界的差別作一個比較。首先,我們先看一般通途自力法門的世界是什麼情況:

  別明淨穢

  然佛土有四,各分淨穢─

  一般自力的「佛土有四」種:「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無障礙土、常寂光土」,每一個土就著它相對的安立來說,有所謂「淨」跟「穢」的差別,先看第一個:

  ┌五濁重者穢

  ┌凡聖同居土─┤

  │  └五濁輕者淨

  「凡聖同居土」的「淨穢」,是就著它「五濁」的「重輕」。這五濁就是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我們簡單的來說,在我們這個凡夫的世界,它的差別跟二個因緣有關系:第一個跟你的業力有關系,這個善業強的人,他容易生長在尊貴的地方;惡業強的人,他就容易生長在卑賤的地方,像汙穢的貧民窟,等等。所以這種淨穢的成就,跟你內心當中所積集的善業、惡業有關系,這是第一個。其次,跟你煩惱的厚薄有關。煩惱重的人,他容易招感汙穢的國土;煩惱輕的人,他容易招感清淨的國土。比如說我們山上經常有這個鳥,我們就把這個蒙山施食的米拿去喂食。在喂鳥的時候,有時候燕子會先來吃這個米,麻雀後來吃,燕子它不在乎,它胸量廣大、厚道。但是如果是麻雀先來吃,你會發覺燕子再過來的時候,麻雀就要把它趕走。看得出來麻雀的性格,它尖酸刻薄。所以我們從這個緣起上,看這不同心的相貌,我們看麻雀它的果報體跟燕子就不一樣。麻雀它一飛到地上,它那個心就特別的擾動,它叼個東西吃,它東看西看,它很害怕別人會傷害它,因爲它本身是一種刻薄相,它從這個刻薄的心性所變現的世界,它感覺到這個世界充滿危機。你看麻雀在地上叼東西,它就是東看西看。但是你看燕子,它特別的安詳,它到哪一個地…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