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淨界法師)▪P100

  ..續本文上一頁,蕅益大師這個地方的意思是指阿彌陀佛。看圓瑛法師的注解,這個地方指的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一期的應化身,是「本從法身垂迹」,從清淨的法身「從法身垂迹」。這一期的應化身呢,「固結緣種」,佛陀爲了成就這一期的教化,花了無量劫的時間,來成就跟衆生的這個因緣,成就這個因緣可是不簡單的。這一期的因緣呢,「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議」。你看極樂世界,就著世間的有爲果報,極樂世界者,好夢者也。阿彌陀佛他提供你一個長遠的壽命,他給你一個長遠的壽命讓你受用,不用憂慮老病死的障礙;他提供你一個廣大的依報國土,有宮殿可以住、有各式各樣的七寶池、八功德水、有各式各樣的天樂、華香、寶樹等等,乃至衣食自然、神通自在:這個是講到有爲身心的安樂。其次,出世間的功德,極樂世界者,醒夢者也。在本經當中,釋迦牟尼佛明確的指出極樂國土的二大殊勝點:第一個圓證叁不退,你到那個地方有環境的攝持,能夠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管你用不用功,你內心當中在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只有前進,不可能後退。其次,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你很容易親近這些大菩薩、你很容易親近文殊、普賢這種大菩薩。當然親近這些大菩薩,得到他們的教化。所以極樂世界這一期的因緣,「固結緣種,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議」,不管世間的功德、出世間的功德悉不可思議。這個是講他果地功德的不可思議。

  因地的修行呢?「尊隆于教乘,舉揚于海會」,這個是講法門的契理性。這淨土法門它是在釋迦牟尼佛這一代時教當中,最爲殊勝,「尊隆于教乘,舉揚于海會」。這個「海會」是諸佛,諸佛海會。換句話說,這個法門不但得到釋迦牟尼佛的肯定,也得到十方諸佛共同的弘揚、共同的肯定。看《法華經》的意思,我們成佛有無量無邊的法門、無量無邊的方便;但是一個法門要得到諸佛的肯定跟贊歎,這當中要有一個條件:就是這個法門必須是隨順真如佛性的、必須是一佛乘的,不能拐彎抹角的。這個法門一定是諸佛出世的本懷,就是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就是佛陀內心當中真實所要表達的。先不考慮衆生的根機,佛陀這個法門是自性的流露,必須是稱性所流露的法門。

  善導大師的開示當中講出一句話說:「如來所以興于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釋迦牟尼佛之所以興世,在這個人世間出世,釋迦牟尼佛幹什麼要出世呢?「唯說彌陀本願海」。彌陀本願的法門,是釋迦牟尼佛的出世本懷。善導大師的意思就是說:因爲有些人不相信淨土,佛陀只好在不得已的情況之下,于一佛乘分別說叁,來開示提接:你不相信淨土的話,那你去持五戒就好了、修十善、四谛、十二因緣、六波羅蜜,慢慢的靠自力法門。所以有些人說淨土法門:唉呀,你這個人沒辦法,只好修淨土。這是不對的。善導大師說:「如來所以興于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善導大師提出一個理由說:你看華嚴會上,佛陀的根本*輪,在華嚴會上一生成佛,佛陀對這四十一位法身菩薩,告訴他們修十大願王,以十大願王的功德,導歸極樂世界。所以事實上十方諸佛,他們在使令衆生成佛方便的施設上,他們內心當中的一個真實心情,是要使令一切有情到阿彌陀佛國土去,急速的成佛。這是佛陀的真實心情。佛陀講出這些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緣、六波羅蜜的法門,是佛陀在不得已的情況之下講出來的,施設的方便,是這樣子才對的。我們不能把根本跟枝末顛倒。換句話說,淨土法門是佛的根本法門。有些人不相信,佛陀也就不能勉強,只好于一佛乘分別說叁,是這個意思。所以說這個淨土法門,它之所以能夠「尊隆于教乘,舉揚于海會」,那是一個稱性的法門、一佛乘的法門,就是它是成佛最快的法門,因爲這個合乎佛的心情。佛陀出世的心情,是使令一切有情成佛,而這個淨土法門是成佛最快的。這是講到淨土的一個契理性。

  其次講到契機性,「沁入于苦海,慈契于寂光」。前面是講法門的殊勝,這個是講方便的廣大。淨土法門它在修行的方便,它有很多的抉擇。你說我這個人業障深重,沒關系,深信切願、執持名號,就像本經一樣。本經當中,佛陀沒有講出其它的修行方法,就講一個法門──信、願、持名,「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這是非常容易的。不管是平時、不管是臨終,這都是做得到的,就是說「沁入于苦海」,下至五逆、十惡的衆生。淨土法門要講高的話,「慈契于寂光」,這高的也是有啊,要到淨土去也是有高深的法門。你看《華嚴經》的十大願王,這十大願王不容易的啊!它每一個願之所以稱爲「王」,比如禮敬諸佛,這個禮敬諸不是說你在佛堂拜一拜叫禮敬諸佛。它說什麼叫做禮敬諸佛?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禮敬無有窮盡」,空間無障礙;「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時間無障礙。就是說你這種禮拜的心情,不管你在任何情況,你看到了怨家,怨家現前,這個空間,你跟這些障礙的空間現前了,你內心當中也是禮敬諸佛──禮敬未來的佛,你對他還是禮敬。而且這種禮敬,在時間上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念念相續,有一剎那的間斷,那就不是十大願王。乃至于普皆回向。所以說淨土法門它在施設的方便,也是有很多的抉擇:你可以憶念佛的名號,有些人喜歡複雜、廣大,也可以,你要觀想、觀像,憶念阿彌陀佛的功德,阿彌陀佛有如來有應供、正遍知……種種的功德;你也可以修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說,它攝受下根機的呢,「沁入于苦海」,有這個持名的方法;也有「慈契于寂光」,高深的方法。所以說「萬德欽承,群靈拱極。」這個「萬德」是一切的諸佛所共同的肯定、共同的弘傳,也是一切的衆生所共同歡喜的信受,「群靈拱極」。換句話說,一個法門能夠得到諸佛的肯定,得到一切衆生的歡喜,表示這個法門是契理,上契諸佛實相之理;也就特別的契機,下契衆生差別的根機。所以基于這個理由呢,不管是就著阿彌陀佛跟衆生緣深的理由、不管就這個法門契理契機的理由,所以我們應該在十方諸佛法門當中,選擇阿彌陀佛的法門,是這樣子的。這個是約「約事答」,約著佛跟衆生的因緣、約著法門契理契機的這種因緣。這以下「約」道「理」,這個道理當然是真如理。

   約理答

  ┌一香┐

  ┌┤  ├──┐

  │└一華┘  │

  │  │

  │┌一聲┐  │

  當知佛種從緣┌一念一切念┐├┤  ├──┤

  ┤  ├┤└一色┘  ├

  起、緣即法界└一生一切生┘│  │

  │  ┌受忏┐│

  │  │  ││

  │  ├授記┤│

  └乃至┤  ├┘

  ├摩頂┤

  │  │

  └垂手┘

  ┌十方┐莫不遍融。故此增上緣因,名法界緣起,

  ┤  ├

  └叁世┘此正所謂遍緣法界者也。

  蕅益大師講出一個很重要的觀念說:遍緣法界是好,的確是非常好,但是什麼叫遍緣法界呢?這個地方講出遍緣法界的真實義。他說:「當知佛種從緣起」,佛無量無邊的功德是怎麼生起的呢?要假藉因緣的造作才能生起。不是上帝會給你、也不是無中生有,所以「緣」就非常重要,所以「緣即法界」,就是因緣它能夠開創我們的真如法性。這樣子講,「一念一切念、一生一切生」,換句話說,你念一句佛號,就具足念一切佛號;你「一生一切生」,你往生了淨土,就代表了往生十方淨土。乃至在極樂世界的「一香、一華,一聲、一色」,「乃至」在極樂世界的「受忏、授記、摩頂、垂手,十方叁世」無「不遍融」,都互相融合,「故此增上緣因,名法界緣起」,這才是真正的遍緣法界。

  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法華經》說佛陀施設教法,佛陀的心情是要講一佛乘,佛陀出世的時候,他本來是要直接開顯一佛乘的思想,「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得成佛。」佛陀心裏這樣子想,但是佛陀沒有這樣子做,因爲要考慮衆生的根機。有些衆生的根機你跟他講這樣的思想,他不能夠接受佛法的,他可能要毀謗正法的,所以佛陀只好于一佛乘分別說叁。所以《法華經》的正宗分〈方便品〉,蕅益大師說:爲什麼佛陀在這麼重點的當中,安排一個〈方便品〉,爲什麼不講〈真實品〉?蕅益大師講出一個理由:因爲沒有方便就沒有真實。「開方便門,示真實相。」這個房子裏面有無量無邊的寶,這個人他爲什麼能夠進到這個寶所?因爲他有方便門,他找到這個門,所以這個門對他來說太重要。這個門雖然不是寶,但是這個門它能夠引生寶,所以佛陀在《法華經》上,殷勤的贊歎方便。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想要開顯真如佛性,但是這個關鍵就是「什麼樣的方法最適合你」?你要考慮因緣。你找一個很高深的法門、很複雜的法門,它也能夠開顯佛性,但是你不相應,你在操作的時候,你根本就不相應,這個法門對你來說就不是妙法。所以《妙法蓮華經》,我們作一個總結:什麼是妙法?什麼是佛法當中最甚深微妙的法門?就是契合你的根機的,就是你的妙法。「契機即是妙法,治病即是良藥」,印光大師講出這一句話。所以說站在「佛種從緣起」的角度,你念這一句佛號,它契你的機,它也就總持一切佛的功德。其實你念一切佛的功德,要緊是明白這個道理,明白互含互攝的道理、明白一即一切的道理。往生極樂世界,它也是能夠使令你成就十方的世界,所以「一念一切念、一生一切生」,這樣子才是「遍緣法界」的道理。就是說在無量無邊的因緣當中,我們一定要考慮佛種從緣起,就是一切法要找到一個隨順你根機的因緣,這是個關鍵。

  誡勸後賢

  ┌西方是權┐

  ┌淺位人─便可決志專求─┐  ┌┤  ├┐

  │   │  │└華藏是實┘│

  │  ┌亦不必舍西方┐├若謂┤  ├

  └深位人┤  ├┘  │┌西方小┐ │

  └而別求華藏─┘  └┤  ├─┘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