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華藏大┘
┌權┐
┌┤ ├一體┐
者,全墮眾生遍│└實┘ │
─ ┤ ├故也
計執情,以不達│┌大┐ │
└┤ ├無性┘
└小┘
所以從因緣的角度,我們可以理解,我們一個生死凡夫的人,當然我們就認命了,堅志求生西方,相信我是業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當然是「決志求」生。「深位人」,這種高深的法身菩薩,也「不必舍西方而別求華藏」。因爲如果我們說「西方」淨土「是權」、「華藏」世界「是實」,「西方」是「小」、「華藏」是「大」,你這種情況,就跟「衆生」的「遍計執」相應,「以不達權實一體,大小無性故也」。從現前一念心性的角度,這都是心所變現的,沒有什麼大小權實的,這都是一個方便。你的目的是要假藉這種事相的方便,悟入到不思議的一心,而不是在一心所變現的方便事相當中,去分別它的好壞,是這個意思。所以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解釋六方諸佛爲什麼會贊歎這個法門?它的一個契理性跟契機性,關鍵在這個地方。
丁二、征釋經題
前面釋迦牟尼佛把「經題」標出來,但是並沒有解釋,這以下佛陀就解釋這個經題安立的理由,看經文:
舍利弗,于汝意雲何,何故名爲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爲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這一段經文我們分成叁段:第一段是一個「征問」,「舍利弗,于汝意雲何,何故名爲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問經安立爲「一切諸佛所護念經」的理由。以下「回答」,「舍利弗」,乃至于「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就是說你能聽聞這一部經,乃至能夠受持,能夠得到諸佛的護念,而且能夠得到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是回答。第叁個是「結勸」,「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作一個總結,勸信。關于這一點,我們看蕅益大師的注解,解釋這個「護念」。這個諸佛的「護念」,簡單的說就是得到諸佛的加持,他內心的加持,看「正釋」:
釋護念二
正釋
┌無上心要────────┐
│ │故聞者皆為
┌此經獨诠┼諸佛名字 ├
│ │ │諸佛護念。
│ └並诠無上、圓滿、究竟萬德┘
這部「經獨诠」,特別的解釋叁種內涵:第一個「無上」的「心要」,講到自性功德力;也講到「諸佛」的「名字」,講到名號功德力;「並诠」釋「無上、圓滿、究竟」的「萬德」,講到佛的本願功德力。所以聽「聞者皆爲諸佛護念」,這樣子講也是可以。
│ ┌聞經受持─即執持名號。
└又┤
└阿彌名號─諸佛所護念故。
什麼叫「聞經受持」呢?就是「執持名號」。「阿彌」陀佛是一切「諸佛」之「所護念」,所以你「聞」是「經受持」,就得到「諸佛」的「護念」,這是一個簡要的解釋。這以下「料簡」就詳細的解釋它的內涵:
料簡二
問
問:但聞諸佛名,而未持經,亦得護念不退耶?
就是我聽到了「諸佛名」稱,但是我沒有真正的用功的執持名號,這樣子也能「護念」嗎?
答二
明通局二義二
明局義二
明他經
「答」有二個:先「明通局二義」,再講「自他二力」。「通局二義」先講「局」,再講「通」,就是講這個狹隘的。「局」當中,先講「他經」,再講「此經」,其他經典的情況。
┌─此義有局有通。
│
│ ┌雜亂┐
答┤┌《占察》謂┤ ├雖誦我名,而不爲聞。
││ └垢心┘
││
└┤ ┌但獲世間善報
│┌以不能生決定信解┤
││ └不得廣大深妙利益
└┤
│ ┌則成廣大微妙行心┐
└若到一行叁昧┤ ├
└名得相似無生法忍┘
──乃爲得聞十方佛名。
有關「聞是經受持者」,什麼叫做「聞」?這以下講出一個標准,引用「《占察業報經》」說:如果內心當中對這個法門是「雜亂垢心」,這個「雜亂」就是內心當中沒有禅定的功德,散散亂亂;這個「垢心」就是沒有觀,心中顛顛倒倒的,常樂我淨的顛倒。「雖誦我名,而不爲聞。」這樣子雖然憶念佛的名號,但是不能說是「聞」,沒有聞的功德。爲什麼呢?「以不能生決定信解,但獲世間善報,不得廣大深妙利益。」你內心當中這樣散散亂亂、顛顛倒倒,內心當中的煩惱跟執取非常的堅固,對于這種甚深的法義,沒有決定的信跟解,這樣子只能因爲這樣的一種情況,得到世間的善報,不能成就無漏的功德。一定要到「一行叁昧」,對這個名號達到一行叁昧,「則成廣大微妙行心」,內心當中有一種正念的力量生起,這樣子叫「相似無生法忍」,才叫做「聞十方佛名」。這個是其他經「聞」的定義。以本經來說呢:
明此經
此亦應爾┌聞已執持─┐ ┌爲聞諸佛名┐
┤ ├方┤ ├此局義也。
,故須 └至一心不亂┘ └蒙諸佛護念┘
在本經當中,我們對彌陀的名號也是這樣,我們對于名號的信心,要達到什麼境界?這個「聞」要達到什麼境界呢?「聞已執持」到「一心不亂」,這「一心不亂」我們前面解釋過了。「一心」是屬于定門,就是你這個佛號在心中操作的時候,心于佛號專一安住、心于佛號相續安住,有一種正念的力量現前。其次,你這個佛號要能夠「不亂」,不爲煩惱所亂,這個是慧門。換句話說,你不爲煩惱所亂。這是什麼意思?表示你能夠對治煩惱,因爲煩惱一定會亂。那你爲什麼能不爲它所亂呢?因爲你有四念處的智慧,不淨、苦、無常、無我的智慧現前。你能夠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這個時候你能夠不亂,因爲定跟慧現前,這個時候才能夠說「聞諸佛名,蒙諸佛護念」,這個是「局」,局限。所以我們對于這個名號,看這個意思,要得到諸佛的護念,這當中有一個標准,就是說我們對佛號的操作,還是散散亂亂的,煩惱現前,不能調伏煩惱,這樣子這個佛號給你的功德,是世間的福報。你一定要把這個佛號在你心中操作到有一心的力量、有不亂的力量,有某種的專注力,而且對這個煩惱也有對治力的力量,這樣子,這個佛號在你心中運轉的時候,能夠得到諸佛的護念、得到諸佛大悲心的加持,是這個意思,這是它的一個標准。這個是約局限的意思,再看「通義」:
明通義
┌諸佛慈悲不可思議─┐
┌通義者┤ ├故一聞佛名,不論─
│ └名號功德亦不可思議┘
│
│ ┌有心┐
│ ┌┤ │
│ │└無心┤
│ ─┤ ├皆成緣種。
│ │┌若信┤
│ └┤ │
│ └若否┘
│
│ ┌不簡怨親┐茍聞佛名,佛必護念
└況佛度衆生┤ ├
└恒無疲倦┘,又何疑焉!
就「通」來說呢,就是「佛」的「慈悲不可思議」、「名號不可思議」來說,「一聞佛名」,「不論有心、無心,若信、若否」,都是成就未來得度的因緣。雖然你現在不能得到諸佛的護念,但是你以後總有一天能夠得到諸佛的護念,所以「皆成緣種」。因爲「佛度衆生,不簡怨親,恒無疲倦。茍聞佛名,佛必護念,又何疑焉!」這個地方解釋本經的經名說「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皆爲一切諸佛之所護念」,這個護念的標准。
我們凡夫一般的心情,比如說我們在臺灣有一個大修行的大德,我們內心有業障不能突破,我們請這位大德爲我們回向一下、爲我們加持一下,我們內心會很高興:唉呀!請一位大德,他在冥冥當中爲我們回向。現在有十方諸佛爲你回向,你想想看,那是一個什麼境界、那是一個什麼境界!不是一般的大德,是佛陀!是十方諸佛之所護念!不過這當中我們要有一個觀念,《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它意思啊,在這一段當中,釋迦牟尼佛講出佛的一個心情,其實佛陀的心情啊,很願意爲衆生護念,「十方諸佛,愍念衆生,如母憶子。」佛陀的心情很願意跟我們感應、很願意爲我們加持。但是關鍵就是說我們內心當中,去憶念佛陀的那個力量夠不夠?那個力量夠不夠?你要是散散亂亂,那佛的力量進不來。所以這當中的關鍵:爲什麼要強調「聞說阿彌陀佛,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就是說你這個念佛、這個淨土法門,這個佛號的操作,你一定要在心中生心一個強大的念力,而這個念力當中,還有一個觀照的信願,不爲煩惱所動、不爲煩惱所亂。這樣子,十方諸佛正式的護念你。換句話說,十方諸佛在常寂光的境界當中,他已經在加持你了,十方諸佛的加持,是這個意思。就是說你自己也要有一點功夫現前,而達到一心不亂。
明自他二力二
明自力之難
┌別地
┌然據金剛叁論,根熟菩薩爲佛護念,位在┤
│ └圓住
│
└蓋約自力,必入同生性,乃可護念。
我們站在自力的角度:人一定要靠自己,所有的佛陀名號我都不念。根「據金剛叁論」(就是《金剛般若經》的叁論,這個注解,解釋《金剛般若經》的):「根熟菩薩爲佛護念」。什麼叫「根熟」呢?這個大乘的善根要成熟在什麼階位呢?「位在別」教的初「地」、「圓」教的初「住」,法身菩薩,叫「根熟」。所以在自力的角度,你一定要「入同生性」,才能夠得到諸佛的「護念」。你一定要悟入真如的佛性,跟諸佛同一鼻孔出氣,佛陀證得法身自如,你內心當中也有一部分的如,一如無二如,所以佛陀才有管道來加持你,那這個是要初地以上的境界,這自力。這淨土法門的一個特色:
明他力之易
┌相似位─即蒙護念
│
今仗他力故┼乃至相似位以還─亦皆有通護念之義。
│
└下至一聞佛名,于同體法性,有─
┌資┐
─┤ ├力,亦得遠因,終不退也。
└發…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