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淨界法師)▪P102

  ..續本文上一頁

  到了相似位,就能夠「蒙護念」,「乃至」于「相似位以還」,都有「通護念之義」。乃至于「一聞佛名」,就著我們真如佛性的開發上,都「有資」跟「發」。這個「資」是資熏種子。諸佛現在還沒有護念你,但是以後有可能護念你,你已經種下一個諸佛護念的因種,叫「資」,還是一個資熏,資熏種子(熏習的熏)。「發」呢?就是你念到一心不亂,發起現行,「亦得遠因,終不退也」。這個是講到「明他力之易」,得到諸佛的護念。得到諸佛的護念有什麼好處呢?這以下看「釋果覺」──「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釋果覺

  ┌阿耨多羅──此雲無上──┐

  ┤   ├即大乘果覺也。

  └叁藐叁菩提─此雲正等正覺┘

  「阿耨多羅」翻成「無上」,「叁藐叁菩提」是「正等正覺」,即是「大乘」的「果覺」。

  結勸信

  ┌圓叁不退─乃一生成佛異名,故勸身子等,皆當信受

  │

  │  ┌釋迦───┐

  └聞名功德如此┤  ├同所宣說,可不信乎!

  └及十方諸佛┘

  

  ───丙一、初勸信流通竟───

  這個地方是「勸信流通」,說明我們在憶念彌陀名號的時候,能夠憶念到一心不亂啊,能夠得到諸佛的護念。得到諸佛的護念有什麼好處呢?「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這個意思。

  這個淨土法門的信心,我們看到這個地方,我們應該有一個心得。就是說蕅益大師在「正宗分」的時候強調叁力不可思議:自性功德力、名號功德力、本願功德力。但這個地方所強調的是名號功德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爲什麼呢?因爲這個是叁根普被,不管上至文殊、普賢,下至五逆、十惡,以名號功德爲不可思議。所以善導大師也提出一個相同的觀念說:我們這個淨土的信心啊,要緊要建立真實的信心。什麼叫真實的信心呢?善導大師提出二個差別:第一個叫自力信心,第二個叫他力信心。他說:有些人他對淨土往生的信心,是建立在自力,說:你爲什麼能夠往生?因爲我把這個佛號念到綿綿密密、念到一心不亂、叁昧,以這個正念的力量來保證,這樣子你的信心是非常危險的。因爲你臨命終的時候,你的心是生滅的,可能會有變化。而你這個信是建力在念力的基礎之上,這樣的情況,當你的念力破壞的時候,你的信心就破壞了。另外一個是他力信心,就是你這個信心是建立在他力,你之所以能夠往生是名號功德對我的救拔。你臨命終的時候,你心再怎麼散亂沒關系,你心散亂,佛可不散亂、名號的功德可不散亂,當你臨命終的時候,你的信心還在。因爲你因地的時候栽培的信心,是建立在名號功德,所以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所以蕅益大師他也提出一個很高的見地:「往生與否,在信願之有無。」他並沒有說往生與否,在念力之有無。因爲信願是不可破壞的,因爲信願是你平常學習經論所生起的抉擇,跟你的散亂不散亂是沒有關系的。所以說你這個信心,你之所以能夠往生,一定要建立在信願、建立在他力的加持上。如果說你這個信心是建立在你自己的修持,你這個信心就非常危險,因爲臨命終的時候,你如果修持上心一散亂,你就開始害怕,這一害怕,果然不能往生。爲什麼不能往生呢?因爲你信願被破壞掉了。所以你自己平常要檢討一下:你對淨土的信心,是建立在念力,還是建立在他力?一個自力、一個他力。如果你建立在自力,我勸你要調整一下,因爲你這個信心是危險的。你這個信心一定要建立在他力上,所以仗他力故。蕅益大師在《要解》當中經常講到這個觀念──仗他力故。我們這句話可不要隨便把它讀過去,蕅益大師他很慈悲,一再強調淨土的關鍵──仗他力故。這他力是怎麼來的呢?他力是名號。什麼是他力?什麼是佛的功德力?就是這句萬德洪名,無量光、無量壽,總持佛所有的功德。所以你一定要建立在他力的信心,這個信心才不可破壞,才是真實的信心。所以我們在「勸信流通」的時候,我們這樣讀下來,你要能夠明白這樣的消息。好,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大家有沒有問題?

  問:

  答:「發」就是發起現行。

  當然,這個現行了嗎?這種對于同體法性現行的力量,那是屬于一心不亂。

  問:

  答:有資發之力,有這種力量。「一聞佛名,于同體法」,有可能是資、有可能是發。「亦得遠因,終不退也。」這個地方講到聞到佛名,就是說對你未來,可能是資的力量、也可能是發的力量,有二種可能性。

  「有資發之力,亦得遠因,終不退也。」這個地方「亦得遠因」偏重在資,偏重在資的這一部分。

  問:

  答:因爲要達到護念的話,要達到一心不亂,就是說你要把佛號念到一心。當然他一心的時間,就是有一定的標准。那「不亂」,最關鍵的地方在不亂。其實我是覺得一心不難。這個「不亂」,你看外道的禅定很容易破壞,我們讀《小止觀》:外道有禅定在虛空中飛,他聽到宮女唱歌的聲音,他禅定退失掉了。如鳥折翼,就像鳥的翅膀折斷掉下來。這阿羅漢在空中飛,他聽到宮女的聲音,他神通不會失掉。爲什麼?阿羅漢的禅定當中,他有不淨、苦、無常、無我四種光明現前。他聽到聲音,他能夠抉擇那個聲音,是不淨相、是苦相、是無常相、是無我相。那我們臨命終的時候,煩惱一定會活動,我們無始劫貪愛娑婆煩惱一定會活動。但是我們平常有栽培了信願,我們那個時候觀察:娑婆世界者,惡夢者也;娑婆世界者,添夢者也。娑婆世界是煩惱障、業障、報障。那個時候,我們可能會有一些叁界的煩惱、叁界的業力會勾引我們,來破壞我們的正念。但是我們平常在淨土的信心,念這個佛號的時候,我們有這個觀慧現前,這個觀慧一抉擇下去,我們就不動,不爲煩惱所動。如果說你念這句佛號,你完全沒有信願,就是強壓,「煩惱不能斷要他斷」,強壓的啊,蕅益大師前面說過:「晝夜彌陀十萬,所滅的罪如爪中土,未滅的罪如大地土。」你用強壓的力量,你念佛才幾十年,你過去煩惱的栽培是無量劫的栽培,一個熟境界、一個生境界,你抵得過它嗎?是不是?小孩子能夠跟大人打架!但是你有智慧不同,你從智慧上,你從根把它破壞,因爲你看到這個煩惱的相貌,是不淨相、是苦相、是無常相、是無我相,它不是那麼美妙的。我們認爲它美妙,是因爲顛倒,叁界不是一個美妙的果報體。我們之所以貪戀娑婆世界,那是看到刀上的蜂蜜,沒有看到那個刀,它背後所含攝的過患我們沒有看到。所以我們在念佛的時候,蕅益大師一再強調:信、願、持名。就是這個地方,就是有個觀慧。憑什麼你的一心能夠不亂、憑什麼不爲見思所亂?憑什麼?不是靠你的念力。當然你的念力也是有,主要的就是你那一念的抉擇,你能夠抉擇娑婆是苦、極樂是樂。你看到娑婆真實的苦相,看到極樂世界真實的樂相。而這種抉擇,是要透過你經論的學習,聞經、達理、斷疑、生信,從內心當中很真誠的生起。而不是說你什麼經論都不學,你強迫你相信,那沒有用。世間上的事情,強迫的是沒有力量,那個是薄弱的。所以我們對淨土的信心,我一再強調:你要很冷靜的,看蕅益大師他會引導你,你看蕅益大師他告訴你怎麼去抉擇,這娑婆世界是什麼情況、極樂世界是什麼情況。你一定要很冷靜的透過他這樣的思考,內心當中:啊──,真的是這樣沒錯。我過去之所以貪戀娑婆,是錯誤的、是顛倒的。我應該要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這才是合乎離苦得樂的。你透過一個如實的觀察抉擇以後,生起的信願,這個是不可動搖的。所以淨土法門還不可以迷信,別人相信了我就相信。你憑什麼相信?你也不知道。而這個信心非常薄弱,那個疑根沒有拔,那是表面的信心。所以我們也一再強調:「往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在持名之深淺。」,這個信願非常重要。我個人覺得:你能夠花一點時間,用一點心力在《彌陀要解》上,建立信願是非常容易的,是可以做到的。這《彌陀要解》,蕅益大師他爲你抉擇了方便,你根據他這樣的思考運作,你可以拔除你的疑根的,可以的。所以印光大師說:蕅益大師是法身菩薩乘願在來的,我完全相信。你看他可以把《阿彌陀經》解釋得這麼的透徹。印光大師說:「縱令古佛出世,重注此經,亦不高出此矣。」釋迦牟尼佛解釋他自己講的經,也就是這樣子而已啦。所以我是覺得我們真正的能夠靜下心來,花一點時間在《彌陀要解》上面,你好好的去體會啊,可以拔除疑根,能夠建立信願,這是可以的做到的。好,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第叁五卷

  《佛說阿彌陀經》,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七十頁,「丙二、勸願流通」。

  丙二、勸願流通

  本經當中,釋迦牟尼佛有叁次勸我們「應當發願生彼國土」。第一次勸我們發願是在「正宗分」的前二科,就是說:「舍利弗,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這個地方,本師釋迦牟尼佛勸我們發願,主要是依據二個理由:第一個理由是「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啓信」當中,就是說極樂世界它提供我們一個莊嚴的正報身心,跟依報的國土。就是說從正報的身心上來觀察,這個果報體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所創造的一個意生身,他能夠解脫老病死的痛苦,他能夠具足五種的神通,所以有種種自在的境界。從依報的國土上來觀察,極樂國土它住處的莊嚴、生處的莊嚴,種種的宮殿、樓閣、天樂鳴空、黃金爲地、寶樹、華香等等,衣食自然,依報的環境也特別莊嚴。所以釋迦牟尼佛從:極樂世界它提供你一種安樂的果報,所謂「極樂國土者,好夢者也」,勸我們發願求生國土,願生彼國。其次,從聖道的修學角度,極樂世界它能夠使令你「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就是說你到了極樂國土,你那一念的明了心性,在受用依正二報的時候,你內心當中能夠成就位不退、行不退…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