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净界法师)▪P102

  ..续本文上一页

  到了相似位,就能够「蒙护念」,「乃至」于「相似位以还」,都有「通护念之义」。乃至于「一闻佛名」,就着我们真如佛性的开发上,都「有资」跟「发」。这个「资」是资熏种子。诸佛现在还没有护念你,但是以后有可能护念你,你已经种下一个诸佛护念的因种,叫「资」,还是一个资熏,资熏种子(熏习的熏)。「发」呢?就是你念到一心不乱,发起现行,「亦得远因,终不退也」。这个是讲到「明他力之易」,得到诸佛的护念。得到诸佛的护念有什么好处呢?这以下看「释果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果觉

  ┌阿耨多罗──此云无上──┐

  ┤   ├即大乘果觉也。

  └三藐三菩提─此云正等正觉┘

  「阿耨多罗」翻成「无上」,「三藐三菩提」是「正等正觉」,即是「大乘」的「果觉」。

  结劝信

  ┌圆三不退─乃一生成佛异名,故劝身子等,皆当信受

  │

  │  ┌释迦───┐

  └闻名功德如此┤  ├同所宣说,可不信乎!

  └及十方诸佛┘

  

  ───丙一、初劝信流通竟───

  这个地方是「劝信流通」,说明我们在忆念弥陀名号的时候,能够忆念到一心不乱啊,能够得到诸佛的护念。得到诸佛的护念有什么好处呢?「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这个意思。

  这个净土法门的信心,我们看到这个地方,我们应该有一个心得。就是说蕅益大师在「正宗分」的时候强调三力不可思议:自性功德力、名号功德力、本愿功德力。但这个地方所强调的是名号功德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是三根普被,不管上至文殊、普贤,下至五逆、十恶,以名号功德为不可思议。所以善导大师也提出一个相同的观念说:我们这个净土的信心啊,要紧要建立真实的信心。什么叫真实的信心呢?善导大师提出二个差别:第一个叫自力信心,第二个叫他力信心。他说:有些人他对净土往生的信心,是建立在自力,说:你为什么能够往生?因为我把这个佛号念到绵绵密密、念到一心不乱、三昧,以这个正念的力量来保证,这样子你的信心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你临命终的时候,你的心是生灭的,可能会有变化。而你这个信是建力在念力的基础之上,这样的情况,当你的念力破坏的时候,你的信心就破坏了。另外一个是他力信心,就是你这个信心是建立在他力,你之所以能够往生是名号功德对我的救拔。你临命终的时候,你心再怎么散乱没关系,你心散乱,佛可不散乱、名号的功德可不散乱,当你临命终的时候,你的信心还在。因为你因地的时候栽培的信心,是建立在名号功德,所以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所以蕅益大师他也提出一个很高的见地:「往生与否,在信愿之有无。」他并没有说往生与否,在念力之有无。因为信愿是不可破坏的,因为信愿是你平常学习经论所生起的抉择,跟你的散乱不散乱是没有关系的。所以说你这个信心,你之所以能够往生,一定要建立在信愿、建立在他力的加持上。如果说你这个信心是建立在你自己的修持,你这个信心就非常危险,因为临命终的时候,你如果修持上心一散乱,你就开始害怕,这一害怕,果然不能往生。为什么不能往生呢?因为你信愿被破坏掉了。所以你自己平常要检讨一下:你对净土的信心,是建立在念力,还是建立在他力?一个自力、一个他力。如果你建立在自力,我劝你要调整一下,因为你这个信心是危险的。你这个信心一定要建立在他力上,所以仗他力故。蕅益大师在《要解》当中经常讲到这个观念──仗他力故。我们这句话可不要随便把它读过去,蕅益大师他很慈悲,一再强调净土的关键──仗他力故。这他力是怎么来的呢?他力是名号。什么是他力?什么是佛的功德力?就是这句万德洪名,无量光、无量寿,总持佛所有的功德。所以你一定要建立在他力的信心,这个信心才不可破坏,才是真实的信心。所以我们在「劝信流通」的时候,我们这样读下来,你要能够明白这样的消息。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大家有没有问题?

  问:

  答:「发」就是发起现行。

  当然,这个现行了吗?这种对于同体法性现行的力量,那是属于一心不乱。

  问:

  答:有资发之力,有这种力量。「一闻佛名,于同体法」,有可能是资、有可能是发。「亦得远因,终不退也。」这个地方讲到闻到佛名,就是说对你未来,可能是资的力量、也可能是发的力量,有二种可能性。

  「有资发之力,亦得远因,终不退也。」这个地方「亦得远因」偏重在资,偏重在资的这一部分。

  问:

  答:因为要达到护念的话,要达到一心不乱,就是说你要把佛号念到一心。当然他一心的时间,就是有一定的标准。那「不乱」,最关键的地方在不乱。其实我是觉得一心不难。这个「不乱」,你看外道的禅定很容易破坏,我们读《小止观》:外道有禅定在虚空中飞,他听到宫女唱歌的声音,他禅定退失掉了。如鸟折翼,就像鸟的翅膀折断掉下来。这阿罗汉在空中飞,他听到宫女的声音,他神通不会失掉。为什么?阿罗汉的禅定当中,他有不净、苦、无常、无我四种光明现前。他听到声音,他能够抉择那个声音,是不净相、是苦相、是无常相、是无我相。那我们临命终的时候,烦恼一定会活动,我们无始劫贪爱娑婆烦恼一定会活动。但是我们平常有栽培了信愿,我们那个时候观察:娑婆世界者,恶梦者也;娑婆世界者,添梦者也。娑婆世界是烦恼障、业障、报障。那个时候,我们可能会有一些三界的烦恼、三界的业力会勾引我们,来破坏我们的正念。但是我们平常在净土的信心,念这个佛号的时候,我们有这个观慧现前,这个观慧一抉择下去,我们就不动,不为烦恼所动。如果说你念这句佛号,你完全没有信愿,就是强压,「烦恼不能断要他断」,强压的啊,蕅益大师前面说过:「昼夜弥陀十万,所灭的罪如爪中土,未灭的罪如大地土。」你用强压的力量,你念佛才几十年,你过去烦恼的栽培是无量劫的栽培,一个熟境界、一个生境界,你抵得过它吗?是不是?小孩子能够跟大人打架!但是你有智慧不同,你从智慧上,你从根把它破坏,因为你看到这个烦恼的相貌,是不净相、是苦相、是无常相、是无我相,它不是那么美妙的。我们认为它美妙,是因为颠倒,三界不是一个美妙的果报体。我们之所以贪恋娑婆世界,那是看到刀上的蜂蜜,没有看到那个刀,它背后所含摄的过患我们没有看到。所以我们在念佛的时候,蕅益大师一再强调:信、愿、持名。就是这个地方,就是有个观慧。凭什么你的一心能够不乱、凭什么不为见思所乱?凭什么?不是靠你的念力。当然你的念力也是有,主要的就是你那一念的抉择,你能够抉择娑婆是苦、极乐是乐。你看到娑婆真实的苦相,看到极乐世界真实的乐相。而这种抉择,是要透过你经论的学习,闻经、达理、断疑、生信,从内心当中很真诚的生起。而不是说你什么经论都不学,你强迫你相信,那没有用。世间上的事情,强迫的是没有力量,那个是薄弱的。所以我们对净土的信心,我一再强调:你要很冷静的,看蕅益大师他会引导你,你看蕅益大师他告诉你怎么去抉择,这娑婆世界是什么情况、极乐世界是什么情况。你一定要很冷静的透过他这样的思考,内心当中:啊──,真的是这样没错。我过去之所以贪恋娑婆,是错误的、是颠倒的。我应该要一心归命极乐世界,这才是合乎离苦得乐的。你透过一个如实的观察抉择以后,生起的信愿,这个是不可动摇的。所以净土法门还不可以迷信,别人相信了我就相信。你凭什么相信?你也不知道。而这个信心非常薄弱,那个疑根没有拔,那是表面的信心。所以我们也一再强调:「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在持名之深浅。」,这个信愿非常重要。我个人觉得:你能够花一点时间,用一点心力在《弥陀要解》上,建立信愿是非常容易的,是可以做到的。这《弥陀要解》,蕅益大师他为你抉择了方便,你根据他这样的思考运作,你可以拔除你的疑根的,可以的。所以印光大师说:蕅益大师是法身菩萨乘愿在来的,我完全相信。你看他可以把《阿弥陀经》解释得这么的透彻。印光大师说:「纵令古佛出世,重注此经,亦不高出此矣。」释迦牟尼佛解释他自己讲的经,也就是这样子而已啦。所以我是觉得我们真正的能够静下心来,花一点时间在《弥陀要解》上面,你好好的去体会啊,可以拔除疑根,能够建立信愿,这是可以的做到的。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第三五卷

  《佛说阿弥陀经》,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十页,「丙二、劝愿流通」。

  丙二、劝愿流通

  本经当中,释迦牟尼佛有三次劝我们「应当发愿生彼国土」。第一次劝我们发愿是在「正宗分」的前二科,就是说:「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个地方,本师释迦牟尼佛劝我们发愿,主要是依据二个理由:第一个理由是「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当中,就是说极乐世界它提供我们一个庄严的正报身心,跟依报的国土。就是说从正报的身心上来观察,这个果报体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所创造的一个意生身,他能够解脱老病死的痛苦,他能够具足五种的神通,所以有种种自在的境界。从依报的国土上来观察,极乐国土它住处的庄严、生处的庄严,种种的宫殿、楼阁、天乐鸣空、黄金为地、宝树、华香等等,衣食自然,依报的环境也特别庄严。所以释迦牟尼佛从:极乐世界它提供你一种安乐的果报,所谓「极乐国土者,好梦者也」,劝我们发愿求生国土,愿生彼国。其次,从圣道的修学角度,极乐世界它能够使令你「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就是说你到了极乐国土,你那一念的明了心性,在受用依正二报的时候,你内心当中能够成就位不退、行不退…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