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念不退。換句話說,你這一念心,一直往佛道親近,絕對不會再退轉。另外你在那個地方,能夠親近諸上善人,親近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這種等覺菩薩。這樣的理由,主要是扣著「極樂世界者,醒夢者也」,它有一種清淨的功德。所以佛陀在講完前面二科,他很真誠的第一次勸我們發願,「願生彼國」。這當中,他主要依著二個理由,就是「極樂世界者,好夢者也;極樂世界者,醒夢者也」,這是第一個發願。其次,第二次是在「正宗分」的第叁科「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釋迦牟尼佛講到淨土的行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個地方,佛陀講完這一段以後,他後面再強調:「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衆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這個地方是說:因爲修習淨土的人、一個念佛的人,他臨命終的時候,能夠得到佛力的加被,所以能夠保持心不顛倒。從臨終能夠心不顛倒的這種利益來說,佛陀也是再一次的勸我們:「應當發願,生彼國土。」這是第二段,基于「心不顛倒」的理由,勸我們往生彼國。第叁個是基于受生的理由,受生于彼國,而能夠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是第叁個理由。我們看經文: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經文當中主要有二個:第一個是說明發願的功德,第二個正式勸我們發願。在發願功德當中,佛陀招呼了一聲「舍利弗」說:「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就是說發願的情況有叁種情況,從過去、現在、未來來說:你這個人,在沒有聽到本經之前,你已經發願了;或者你現在才開始發願;或者你剛發願,你准備要發願。發願什麼呢?「欲生阿彌陀佛國者」,這個「欲」者,希望,你內心當中希望下輩子能夠生到阿彌陀佛國土。這樣有什麼好處呢?「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彼國土。」前面的信心:是說你能夠憶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憶念十方諸佛的名號,得到十方諸佛的護念、加持。這個是你對佛的名號一念的信心、一念的憶念,能夠不退轉于無上菩提;但是並不表示你能夠往生,因爲沒有願力的引導。這個地方更進一步就是說,如果你能夠生起願,「願生阿彌陀佛國者」,這樣你就有一種力量,能夠「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彼國土」,就能夠有一種力量在彼國土受生,而能夠不退轉于無上菩提。這種不退轉的情況,也是有叁種情況,就是「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這個「已生」是根據前面「已發願」所成就的功德,「今生」是「今發願」成就的功德,「當生」是「當發願」的功德,配前面的發願而成就受生。這一段是說明發願的功德,就是發願而能夠受生到彼國。第二段佛陀就正式勸我們發願:「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就是你已經有信心以後,雖然你能夠得到諸佛的護持;但是你還是要進一步的發願,由這個發願的功德,使令你受生彼國,而成就無上菩提,是這個意思。我們看蕅益大師的注解,這當中對受生彼國這件事情,有一個正式的解釋:
正釋二
明叁勸之意
在本經當中,釋迦牟尼佛叁次的勸我們發願。
┌已願─已生┐
│ │
┌┼今願─今生┼正顯依信所發之願無虛也。
││ │
│└當願─當生┘
這個願是扣著信心而來的,「已」發「願已生」、「今」發「願今生」、「當」發「願當生」,所以我們依止我們真實的信心所引生的願,這是一個真實的願力,有真實的功德。
┤┌非信不能發願┐
├┤ ├故雲若有信者,應當發願。
│└非願信亦不生┘
所以信跟願這二個是互相有關系的。
│ ┌信之券┐
└又願者┤ ├尤爲要務,舉願則─
└行之樞┘
┌信┐
─┤ ├在其中,所以殷勤叁勸也。
└行┘
這個「願」在叁資糧當中,它對望著前面的「信」是一個「券」。這個「券」就是古時候的銀樓,給你這個銀票,這種價值的證明。這個地方就是說:「願」它是「信」的保證。這句話怎麼說呢?就是說我們剛開始依止「信」而發起「願」,而當我們發起「願」的時候,也就對前面的「信」有一種加強的力量,它對「信」有一種保證的功德,它對望前面的「信」,它有加強信心的一種力量。對望後面的「行」呢,它是行的「樞」紐。這個樞紐就是它能夠引生行門的生起、它能夠引生行門的生起。由願力,因爲你想要往生,所以你就會在沒有時間當中,強迫自己撥出時間來念佛。爲什麼呢?因爲你想要往生,就是這個理由。所以說這個願在叁資糧當中特別的重要,因爲「舉願則信行在其中,所以殷勤叁勸也」。我們從本經的文字上來看,如果我們細心一點,這個「願」貫穿了整個「正宗分」的信願行。雖然在第一科「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啓信」,它的重點在信,相信極樂世界叁力所成;但是極樂世界所表達的那種功德的境界,其實也有引生我們「願生彼國」的味道在裏面,也有「願」的味道在裏面。第二科的願,那當然真實。佛陀講完名號的行門以後,佛陀又說持名的好處,因爲你有佛力的加被,臨命終的時候,心不顛倒,所以「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衆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在講完「行」的時候,又再一次的勸我們發願。所以說從本經上看,佛陀很重視發願這件事情,因爲它往前能夠加強你的信心,往後能夠引生你念佛的行門。所以佛陀在本經當中,不厭其煩的叁番勸我們:「應當發願,生彼國土。」就是因爲它太重要了。
明願依四弘
┌欣┐
複次願生彼國,即┤ ├二門─
└厭┘
┌苦┐二諦所發二
┌厭離娑婆,與依┤ ├ ┐
│ └集┘種弘誓相應│故得不退轉於
┤ ├
│ ┌道┐二諦所發二│大菩提道
└欣求極樂,與依┤ ├ ┘
└滅┘種弘誓相應
這個「願生彼國」事實上開出來是二門:一個是「欣」、一個是「厭」。第一個是「厭離娑婆」。你爲什麼厭離娑婆呢?這當中的理由是「依」止「苦集二谛」,因爲娑婆的果報體是苦的,這個苦是雜染的煩惱跟業力所招感的,就著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這二個理由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也是依「道滅二谛」,約著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爲了成就清淨的功德,而發起「二種弘誓相應,故得不退轉于大菩提道」。換句話說,我們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事實上是隨順于四聖谛的。我們之所以厭離娑婆,主要的是娑婆世界是一個雜染的流轉門;我們之所以欣求極樂,是因爲極樂世界是一個清淨的還滅門。所以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正是跟無上菩提心完全相應,就是你的四弘誓願,跟你的無上菩提心是完全相隨順的。所以這願生彼國,事實上就是菩提心,是這個意思。這個是蕅益大師把這個願跟無上菩提心給融通了。看第二段「破疑」,對這段經文的破疑:
破疑
┌問:今發願但可雲當生,何名今生?
就是說我們現在發願,但是我們還是一個人的果報,怎麼能夠說「今發願、今生」呢?應該是「當」來受「生」,這個地方怎麼「今發願、今生」呢?提出這樣的疑惑,我們看蕅益大師怎麼回答:
┤ ┌現生─發願持名。
│答:此┌一約一期名今┤
└ ┤ └臨終─定生淨土。
亦二義│
我們也可以說這個「今」是約著「一期」的生命,所以這個「今」的範圍很廣。什麼叫「今」呢?就是我們「現生發願持名,臨終定生淨土」,那這二件事都是在一期的生命當中所收攝,所以說「今發願、今生」,這樣講也可以。但是蕅益大師的意思是偏重在第二段的解釋,這第二段當中有深義、甚深的含義,我們看蕅益大師的注解:
│二約剎┌一念相應─一念生┐
└ ┤ ├──
那名今└念念相應─念念生┘
┌妙因┐
┌┤ ├不離一心─┐
│└妙果┘ │
┤ ├何俟娑婆報盡,方育珍
│ ┌低┐ │
└如稱兩頭┤ ├時等┘
└昂┘
┌信願┐┌蓮萼光榮┐便非娑婆界內人
池─只今┤ ├┤ ├
└持名┘└金臺影現┘矣。
這段經文在解釋的時候,蕅益大師的意思是偏重在第二個。說「今發願、今生」,你現在發願有什麼好處呢?你現在就受生。什麼叫「現在」呢?就是「剎那」,你念頭開始發願的時候,那一個剎那當中,「一念相應一念生,念念相應念念生。」你一個念頭發動,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這個時候你就一念的受生極樂世界;乃至你念頭的相續,你那個「生」的力量,一次一次的增長廣大。什麼叫做「生」呢?「生」就是本無今有。說這個東西、這個法,不管是一個雜染法、不管是一個清淨法,它本來不存在,本無,但是「今有」。因爲你造作的因緣,诶,現在出現了,這個叫做「生」,本無今有叫「生」。就是你在發願的時候,你的內心當中就有變化,在你這個雜染的惑業苦當中,出現了一種往生的力量,出現了極樂世界依正二報功德的力量。這當中的道理,蕅益大師解釋它的道理,說「妙因妙果,不離一心」。這樣解釋因果是最徹底的。一般我們講這個「因」就是一種業,一種身口意的造作。說你這個身口意的造作,事實上是從心發動的,身口是不能造作的,所以「因」是你心所造作。這個「果」就是十法界的依正二報,也是你一心所變現。我們經常講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什麼叫「一切」呢?這一切包括因跟果。就是因地是怎麼來的呢?…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