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淨界法師)▪P88

  ..續本文上一頁候他心裏面就生起很多很多的智慧。他說:我從臺灣坐這麼遠的飛機來到大陸參訪善知識,叁步一拜的求佛法的開示,原來「莫向外求」。「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原來無量無邊佛法的功德不必向外追求,就在你的內心當中,你怎麼去操作它,它就在你一念心性當中,「莫向外求」,善知識莫向外求。這個居士回來以後,他的修行就改變了,他很少出去攀緣(哈哈),而在家裏的佛堂裏面,念念的創造廣大的功德。

  所以說我們明白了「理持」以後,我們會知道極樂世界無量無邊的功德莊嚴,不離開我一念心性之外,是我心性本具,是我念佛的當下,念念成就。這個時候對我們的心中有很大的加持力,不管它十萬億佛土、二十萬億佛土,這個距離不能障礙我們、距離不能障礙我們。這個時候,他信心的建立,就不完全只是心外求法,本願功德力、名號功德力,他也相信自性功德力。「信我雖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更無疑慮,是名信自。」他不但對于外在佛力的加被有信心,他更對于他這一念心性當中,本具無量無邊的功德也有信心。能念的心本自不可思議,所念的佛本自不可思議,這二個不可思議他都相信。這個人就是理持,他就能夠達到更高的功德,是這二個差別。再看「修慧」,就是「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明修慧二

   明七日克期

  ┌利根─一日即不亂。

  │

  ┌─┼鈍根─七日方不亂。

  │ │ 

  一日至七日者│ └中根─二叁四五六日不定。

  ┤

  ,克期辦事也│ ┌利根─能七日不亂

  │ │

  └又┼鈍根─僅一日不亂

  │

  └中根─六五四叁二日不定。

  「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這個是一種「修慧」。前面的思慧,它是一個散亂心的狀態,不管是事持、理持,還是在散亂心。這個「修慧」是一種專注心,心一境性。「克期辦事」(這個「克」字沒有打)這個「克」就是限定,限定一定的時間,來承辦這個生死大事。「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亂,這當中有二個解釋:第一個是約著他成就一心不亂的時間,說「利根」的人,一天就達到「不亂」;「鈍根」人要「七日」才能「不亂」;「中根」的人,「二、叁、四、五、六日」才能不亂,不一定。所以,「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這個經文也可以解釋說:他成就一心不亂的時間,有叁種根性的差別。其次,是就著他保持一心不亂的時間。說「利根」的人,能夠保持「七」天,這個佛號在心中「不亂」,一心而且不亂;「鈍根」的人,保持「一」天「不亂」;「中根」的人,「六、五、四、叁、二日不定」。這二種解釋,一個是成就一心不亂的時間,一個是保持一心不亂的時間。不過一般的解釋偏重在第二種解釋,就是保持一心不亂的時間多。再看「一心不亂」,蕅益大師分成二部分,先解釋「一心」,再解釋「不亂」。看「一心」:

   明一心不亂

  不論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煩惱

  ┌  

  │乃至見思先盡────皆事一心。

  ┌一心亦二種┤

  │  │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

  ┤  └

  │  見本性佛──────皆理一心。

  我們在因地的時候,不管「事持、理持」,總之你把這句佛號的操作「持」到「伏」,這是一種狀態,把「煩惱」給「伏」住了;其次「除」,把煩惱給消滅了,消滅「乃至」到「見思」脫落,這都是「事一心」。所以這個「事一心」,蕅益大師判定的範圍非常廣大。就是你最低標准,能夠折伏現行煩惱,就是伏,伏煩惱,這也是事一心;最高達到見思煩惱的脫落,這也是事一心。這個範圍很廣,從凡夫的折伏現行煩惱,到聖人的見思脫落,這一個大範圍都叫做事一心。「理一心」不亂,「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見本性佛,皆理一心」。就是你在操作佛號的時候,能夠達到「心開見本性佛,皆理一心」。這個「心開」,這個地方的「心」能夠被打開、被破壞,這個「心」指的是無明妄想,無明妄想那個烏雲被破壞掉、被打開了,這個時候自性的光明顯現出來,這個是「理一心」。一般在我們修行的方法當中,不管是天臺止觀、唯識止觀:一般講「事一心」,是偏重在定門,這事相上的無分別住,一種叁昧的力量;這個理一心則偏重在慧門,這種大乘圓頓止觀的慧。但是在淨土上它不是這樣子安立的,從蕅益大師的看法:因爲不管事一心、不管理一心,你在操作的時候,都有信願,這個信願本身就是觀慧。所以他事一心也能夠伏、也能夠除煩惱,就在這個地方。他在這當中操作佛號,他一定要有信願的觀照在裏面。只是說他到達的標准不同,他這個「事」也有智慧、也有禅定,這個「理」也有智慧、也有禅定,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這個是講「一心」的情況。當然這個地方主要是講臨終的時候,臨終的時候要達到一心,最低標准要能夠伏煩惱。

  │┌事一心不爲見思所亂┐

  └┤  ├即修慧也。

  └理一心不爲二邊所亂┘

  這個地方解釋「不亂」。就是說你這種一心的狀態,要能夠「不爲見思所亂」就「事一心」。所以我們講帶業往生,他帶的是一個業種,不能帶現行。就是說你在操作佛號的時候,這句佛號的相續,不能被見思所破壞,你念念之間,每一句佛號,都有深信切願的觀照光明在那個地方現前,見思煩惱不能活動,只能夠帶業種,不能帶現行,這個地方是「事一心」。達到「理一心」那更高了,「不」落空有「二邊」,這個是「修慧」。

  不落空有二邊,就是說你相信極樂世界不離開你現前一念心性,簡單的說就是「一一理性具足莊嚴,一一莊嚴全體理性」。無量無邊的莊嚴,是不離開你一念的清淨心所顯現。「一一理性具足莊嚴」,你這一念理性當中,具足莊嚴;而所有的莊嚴,也不離開你一念心性。套一句古德的開示:「托彼名號,顯我自心。」他內心當中是依止現前一念心性來操作佛號,依止現前一念心性來操作佛號。這樣子講,依止現前一念心性來操作佛號,那正是蕅益大師所說的:原來你在念佛的當下,能念的心不可思議,所念的佛號也不可思議,二個都不可思議。所以你的果報也不可思議,就會有這廣大的正報壽命、這麼廣大的依報國土,是這樣子來的,這個因果就是這樣來的。你爲什麼以後會有這麼廣大的正報壽命、這麼廣大的依報國土呢?因爲你在因地念佛的時候,你依止的是現前一念的清淨心,能念的心不可思議,時空無盡;所念的佛號無量光、無量壽也不可思議。所以這個功德就是這樣成就的,是這個意思。這個地方是往生因地的各別解釋,蕅益大師把它分成聞思修叁慧,先成就信願,然後持名,然後持名當中達到「伏除」煩惱,就是「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這個是無上的因。再看無上的果:

   往生二相

  ┌變化身佛┐  

  ┌不爲見思亂─故感┤  ├現前,心不複起─

  │  └及諸聖衆┘  

  │

  │  ┌娑婆界中┐  ┌同居┐

  │  ─┤  ├往生┤  ├二種極樂世界。

  │  └叁有顛倒┘  └方便┘

  │

  │  ┌受用身佛┐  

  └不爲二邊亂─故感┤  ├現前,心不複起─

  └及諸聖衆┘  

  ┌生死涅槃┐  ┌實報┐

  ─┤  ├往生┤  ├二種極樂世界。

  └二見顛倒┘  └寂光┘

  在臨終的時候,他的果相有二個:第一個如果「不爲見思亂」,臨終看到的佛是「變化身」跟「諸聖衆現前」;「心不」起「娑婆」世「界中」的「叁有」,這個叁有指的是叁界,不起叁界的「顛倒」,對叁界不再生起常樂我淨四種顛倒。換句話說,你對叁界,能夠觀察它是「不淨、苦、無常、無我」,這個四念處的光明現前,來破除你心中的障礙,「往生同居、方便二種極樂世界」,這是事一心的情況。「不爲二邊亂,故感受用身佛及諸聖衆現前」。這個「受用身」指的是報身,功德報身。慧遠大師一生,叁睹聖像,第叁次的時候,他看到聖像是遍滿虛空,無量光明、無量相好,這個是看到報身佛,到了理一心。臨終的時候,不再生起「生死涅槃」這種空有「二見」的「顛倒」,「往生實報、寂光二種極樂世界」。這個是講到事一心跟理一心,臨終所見的佛不同,跟往生果報的不同。最後總結:

   結前啓後

  ┌簡易┐

  ┌既┤  ├┐

  │ └直捷┘│

  ┌當知─執持名號┤  ├以念念即佛故─

  │  │ ┌至頓┐│

  │  └仍┤  ├┘

  │  └至圓┘

  │

  │  ┌不勞觀想┐

  │  ─┤  ├當下圓明,無余無欠。

  │  └不必參究┘

  這個「執持名號」的法門,蕅益大師作一個總結:它是下手易,但是成就高。就著下手來說,它至「簡易」至「直捷」,一句彌陀念誦聽。只要你有善根,只要你有本事把這句佛號創造出來,就可以了。它果上的功德,是「至頓、至圓」,頓超圓滿,你到極樂世界圓生四土、圓證叁不退。這樣的因果一個主要的關鍵,是建立在「念念即佛故」,就是你念佛的當下,你每一句佛號的操作,都是隨順于彌陀的本願功德力,就是「即衆生心,投大覺海」。你在念佛的時候,能念的這一念心不可思議,所念的佛號也不可思議。所以這二個不可思議的力量結合在一起,這個心跟法的和合,就變成一種能感,能感性,跟彌陀本願的能應就感應道交了,所以念念的隨順彌陀的本願功德力。所以這個當中不必其他的「觀想」,或「參究,當下圓明,無余無欠。」所以這個淨土法門,它是一行叁昧的法門,古德說它是一行叁昧,它以「一門圓攝百千法門」,這是一種總持的一個法門,一行叁昧。

  │┌上上根─不能逾于阃┐ ┌所感佛┐

  ┼┤  ├其┤  ├往往勝進,

  │└下下根─亦能臻其域┘ └所生土┘

  │

  │   ┌橫該八教

  │  亦不一概,可謂┤

  │   └豎徹五時

  │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