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以徹底悲心,無問自說,且深歎其難信也!
這個淨土法門當中,「上上根」的人也不能超越他的「ˇㄎㄨㄣ閫」(阃,叁聲阃),這個「阃」是範圍。你根器再利,整個修行也不就是稱性起修嗎?蕅益大師也強調:能念的心力本來就不可思議,這個理持就是上上根人。如果你不能了解你的心力不可思議,也可以,信我是業障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信阿彌陀佛有大願力,一定能夠救拔我們,也是行,這個是事持。不管是理持、事持,他所感應的佛、所生的淨土,「往往」是「勝進」。這個「勝進」的意思是說:他這個功德超過他的因地,他的因地很小,但是功德很大,是這個意思。就是這種法門,都是偏重在稱性起修的法門,就是微小的因地,能夠創造廣大的功德。因爲他念念即佛故,「往往勝進」,是這個意思。「可謂橫該八教,豎徹五時。」佛陀講的五時、八教,無量無邊的法門,也都是因爲一大事因緣故,而宣說的──爲了成佛的因緣故。所以在本經當中,佛陀徹底的悲心,雖然沒有人發問,佛陀的大悲心自然的流露這樣的法寶,而且後面還很深的感歎:這的確是一個難信的法門、難信的法門。
古德講一句話說:我們修行的過程,成佛的一大事因緣,每一個人各有各的因緣。是什麼因緣呢?「妙得其門,成佛不離當念。」有些人他在成佛的時候找對了門,說這個房子裏面很多的寶,诶,他找到了門可以進去了,「妙得其門」。「成佛不離于當念」,不就是當下的那一念!臨終的時候,「但憑六字出乾坤」,他出去了,往生極樂世界成就佛道。诶!說這個人成佛怎麼這麼容易啊?是的,「妙得其門,成佛不離當念。」「若失其旨,徒困修因于多劫。」說這個人找不到門,可惜啊,「若失其旨」,他失去了這個門的宗旨,「徒困修因于多劫」,他也希望能夠厭離生死、成就佛的大般涅槃、萬德莊嚴,但是他沒有遇到這樣一個法門的教導,當然他也不可能在打坐當中,自己想出這樣的一個真理。怎麼辦呢?只好自己摸索,「徒困修因于多劫」,無量無邊在生死當中打滾,但是他就是找不到門。你看看外道,你會憐愍他們。《成唯識論》上說:外道的修行,百千萬倍于我們的精進力。所修的苦行,一天當中吃什麼東西呢?一個手掌往這個米的地方按下去,拿起來多少米,今天就吃這些米,一天就吃一個手掌的米,不是用抓的,就這樣放下去拿起來,一天就吃這樣,整天的修苦行、修禅定。但是在成就聖道當中,沒有一個人成就聖道,連一步都跨不出去,連善根都沒有栽培。他也不知道爲什麼,他也很感歎:我已經盡了我的全力了。「若失其旨,徒困修因于多劫。」說這個人找不到門,在外面晃了幾劫,他就是不能進去,因爲他找不到門。所以我們遇到淨土法門,要真正生起感恩的心:內心當中被彌陀的本願感動,對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娑婆爲我們宣說的一種感恩,對于曆代弘傳淨土法門的上師感恩,然後你要發願:好好的弘揚這個法門。末法時代,真正惠以衆生真實利益的,就是淨土法門,這是根本法寶,其他的都可以當助行。所以祖師大德感歎:這個成佛的因緣,有些人來說,很快的就成佛了,好象沒有什麼事情發生;有些人來說,撞得頭破血流,但是他就是沒有辦法。這個「妙得其門,成佛不離于當念。若失其旨,徒困修因于多劫。」所以這個法門是很重要,你選擇一個正確的法門,這件事情太重要、太重要。我們今天就先講到這裏。有沒有什麼問題,可以提出來討論一下:
問:事持能不能見本性佛?
答:他如果一開始就從事相下手,而見本性佛,這個人肯定過去有圓頓的善根在裏面。我們講善根發相,有些人修禅定,他的善根發相以後,他生起了智慧。智者大師解釋說:因爲他觸動了他過去的善根。因爲我們生命的流轉,不是今生而已。他今生雖然沒有得到大乘的思想,但是他過去生有這樣的善根,他可能在修止的過程當中觸動了,也是有可能的。
問:
答:一行叁昧,這是《華嚴經》一行叁昧的法門。一行叁昧就是說,有些菩薩喜歡修廣;有些菩薩他不想廣修一切法門,喜歡修略,他希望你告訴他一個法門,他就能夠成佛,就是喜歡坐直達車,這叫一行叁昧,那可以,正念真如。如果從自力的角度,你就正念真如;如果他力法門,就念阿彌陀佛,一句佛號就能夠成佛,這叫一行叁昧。就是一個法門就好,專修一個法門,以一個法門成就無量功德,這叫一行叁昧。《華嚴經》有這樣的一個法門叫一行叁昧,念佛法門它正是一行叁昧。
問:
答:其他法門也是有,它有一些也是總持的。
好,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第叁一卷
《佛說阿彌陀經》,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五十叁頁: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這一科是說明無上因果。這個因果的道理,我們從果報上來看,這個有情衆生的果報體是有差別的。有些人在天上受用五欲的安樂;有些人在叁惡道當中,受用刀山油鍋的痛苦;有些的衆生做螞蟻,一天到晚就是不停的工作。這個衆生世界的果報是有無量無邊的差別。這個果報怎麼來的呢?如果以外道的思想,基本上是二個思想:第一個是認爲這個果報體,是有一個常一主宰的大梵天,或者說是上帝,來決定這個果報的差別。說這個人是安樂、是痛苦,我們自己是作不了主的,由大梵天來決定我們的果報,所謂的邪因緣論。第二種思想是無因緣論,說生命只是一個偶然,就像是樹葉,莫名其妙吹來一陣風啊,就把這個樹葉吹過來,這個樹葉有時候飄往東邊、有時候飄往西邊,生命是沒有任何理由的,它只是一個偶然。換句話說,生命只是一個偶然,也就沒有所謂的過去、未來的相續相,因此生命就是「人死如燈滅」,就是這種境界。這個果報體的差別,完全沒有任何理由,這個就是無因緣論。這二種邪因緣論跟無因緣論的思想,都是錯誤的、都是顛倒的。佛法的思想說:這果報的背後是有它的因緣、有它的因地,這個因地就是業力。有各式各樣的業力造作,就有各式各樣的果報出現。這個地方,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他很慎重的說明一個無上的因果。基本上從這段經文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它無上的果,這樣的一個果報體,是一個什麼樣的果報體呢?「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說有些人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現前,把他接到極樂世界去,受用這種清淨莊嚴的國土,使令他擁有這麼一個無量劫的正報壽命。這個果報體對我們凡夫來說,實在是太殊勝了,它超越了凡夫雜染的六欲,這個六界的果報,也超越了阿羅漢的偏空涅槃,有這麼一個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的功德。我們現在所關心的是:一個人之所以能夠成就這樣的果報體,他背後的因地是什麼?這個地方我們看他的無上因,說:有一個「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而「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這是一個無上的因地。由于他念佛名號的因緣,臨命終招感彌陀的接引,往生極樂世界。所以這個地方,佛陀他很嚴肅的說出:在整個法界當中,果然有這麼一個殊勝的因果存在。你能夠實際的根據這個因地去操作,你未來的果報,就會有前面所說種種依正果報的出現。這個地方就是「正示無上因果」,很正式的說明世間上有這個因果存在、有這麼一個軌則存在的。蕅益大師在解釋這個無上因果,他把它分成二部分:假設我們因地念佛的時候,是念到事一心不亂,就是「伏除見思煩惱」,那我們臨命終的時候,看到的佛是應化身佛,往生到凡聖、方便、有余國土;假設我們這句佛號在心中,念到能夠破除無明,所見到的佛是報身佛,往生常寂光跟實報二種的國土,有這二種差別。這段經文,蕅益大師的「正釋」我們說過了,我們看第二部分的「破疑」,破除疑惑。破除疑惑,有幾個問答的方式,破除我們對于念佛的疑惑。第一個「不必觀想疑」:
破疑七
不必觀想疑
┌問:《觀經》專明作觀,何謂不勞觀想?
有人問:這「《觀經》」當中,它主要的修學方法是「觀」想念佛,觀想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蕅益大師你剛剛在前面「正釋」的時候說:這句佛號當下圓滿具足,「不勞觀想」、不必參究。爲什麼不勞觀想呢?他提出這樣的疑惑。看蕅益大師怎麼回答:
│ ┌此義即出《觀經》。
│ │
│ │ 因勝觀非凡夫心力所及,故於第十叁別
│ │ ┌
│ │ │開劣像之觀。
│ │┌彼經┤
│ ││ │而障重者,猶不能念彼佛,故於第十六
│ ││ └
└答┼┤ 大開稱名之門。
││
│└今經因末世障重者多,故專主第十六觀。
│
│ ┌丈六八尺之像身┐
└當知─人根雖鈍,而┤ ├
└無量壽佛之名字┘
┌心作┐ ┌觀劣者不勞勝觀──┐
──未嘗不┤ ├故┤ ├也
└心是┘ └而稱名者並不勞觀想┘
蕅益大師說:其實執持名號的法門,正是出自「《觀經》」。怎麼說呢?《觀經》剛開始的時候,它引導我們這一念心,去觀想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寶樹、樓閣、宮殿種種的莊嚴,乃至于正報的莊嚴。這個正報的時候,在這個第九觀,所謂的「勝觀」,「勝觀」就是勝應身,觀察佛的勝應身。它這個地方所描述佛的勝應身,是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六十萬億那由他的恒河沙由旬,這個身高。他的光明相呢?說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