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以彻底悲心,无问自说,且深叹其难信也!
这个净土法门当中,「上上根」的人也不能超越他的「ˇㄎㄨㄣ閫」(阃,三声阃),这个「阃」是范围。你根器再利,整个修行也不就是称性起修吗?蕅益大师也强调:能念的心力本来就不可思议,这个理持就是上上根人。如果你不能了解你的心力不可思议,也可以,信我是业障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信阿弥陀佛有大愿力,一定能够救拔我们,也是行,这个是事持。不管是理持、事持,他所感应的佛、所生的净土,「往往」是「胜进」。这个「胜进」的意思是说:他这个功德超过他的因地,他的因地很小,但是功德很大,是这个意思。就是这种法门,都是偏重在称性起修的法门,就是微小的因地,能够创造广大的功德。因为他念念即佛故,「往往胜进」,是这个意思。「可谓横该八教,竖彻五时。」佛陀讲的五时、八教,无量无边的法门,也都是因为一大事因缘故,而宣说的──为了成佛的因缘故。所以在本经当中,佛陀彻底的悲心,虽然没有人发问,佛陀的大悲心自然的流露这样的法宝,而且后面还很深的感叹:这的确是一个难信的法门、难信的法门。
古德讲一句话说:我们修行的过程,成佛的一大事因缘,每一个人各有各的因缘。是什么因缘呢?「妙得其门,成佛不离当念。」有些人他在成佛的时候找对了门,说这个房子里面很多的宝,诶,他找到了门可以进去了,「妙得其门」。「成佛不离于当念」,不就是当下的那一念!临终的时候,「但凭六字出乾坤」,他出去了,往生极乐世界成就佛道。诶!说这个人成佛怎么这么容易啊?是的,「妙得其门,成佛不离当念。」「若失其旨,徒困修因于多劫。」说这个人找不到门,可惜啊,「若失其旨」,他失去了这个门的宗旨,「徒困修因于多劫」,他也希望能够厌离生死、成就佛的大般涅槃、万德庄严,但是他没有遇到这样一个法门的教导,当然他也不可能在打坐当中,自己想出这样的一个真理。怎么办呢?只好自己摸索,「徒困修因于多劫」,无量无边在生死当中打滚,但是他就是找不到门。你看看外道,你会怜愍他们。《成唯识论》上说:外道的修行,百千万倍于我们的精进力。所修的苦行,一天当中吃什么东西呢?一个手掌往这个米的地方按下去,拿起来多少米,今天就吃这些米,一天就吃一个手掌的米,不是用抓的,就这样放下去拿起来,一天就吃这样,整天的修苦行、修禅定。但是在成就圣道当中,没有一个人成就圣道,连一步都跨不出去,连善根都没有栽培。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他也很感叹:我已经尽了我的全力了。「若失其旨,徒困修因于多劫。」说这个人找不到门,在外面晃了几劫,他就是不能进去,因为他找不到门。所以我们遇到净土法门,要真正生起感恩的心:内心当中被弥陀的本愿感动,对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为我们宣说的一种感恩,对于历代弘传净土法门的上师感恩,然后你要发愿:好好的弘扬这个法门。末法时代,真正惠以众生真实利益的,就是净土法门,这是根本法宝,其他的都可以当助行。所以祖师大德感叹:这个成佛的因缘,有些人来说,很快的就成佛了,好象没有什么事情发生;有些人来说,撞得头破血流,但是他就是没有办法。这个「妙得其门,成佛不离于当念。若失其旨,徒困修因于多劫。」所以这个法门是很重要,你选择一个正确的法门,这件事情太重要、太重要。我们今天就先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一下:
问:事持能不能见本性佛?
答:他如果一开始就从事相下手,而见本性佛,这个人肯定过去有圆顿的善根在里面。我们讲善根发相,有些人修禅定,他的善根发相以后,他生起了智慧。智者大师解释说:因为他触动了他过去的善根。因为我们生命的流转,不是今生而已。他今生虽然没有得到大乘的思想,但是他过去生有这样的善根,他可能在修止的过程当中触动了,也是有可能的。
问:
答:一行三昧,这是《华严经》一行三昧的法门。一行三昧就是说,有些菩萨喜欢修广;有些菩萨他不想广修一切法门,喜欢修略,他希望你告诉他一个法门,他就能够成佛,就是喜欢坐直达车,这叫一行三昧,那可以,正念真如。如果从自力的角度,你就正念真如;如果他力法门,就念阿弥陀佛,一句佛号就能够成佛,这叫一行三昧。就是一个法门就好,专修一个法门,以一个法门成就无量功德,这叫一行三昧。《华严经》有这样的一个法门叫一行三昧,念佛法门它正是一行三昧。
问:
答:其他法门也是有,它有一些也是总持的。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第三一卷
《佛说阿弥陀经》,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五十三页: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这一科是说明无上因果。这个因果的道理,我们从果报上来看,这个有情众生的果报体是有差别的。有些人在天上受用五欲的安乐;有些人在三恶道当中,受用刀山油锅的痛苦;有些的众生做蚂蚁,一天到晚就是不停的工作。这个众生世界的果报是有无量无边的差别。这个果报怎么来的呢?如果以外道的思想,基本上是二个思想:第一个是认为这个果报体,是有一个常一主宰的大梵天,或者说是上帝,来决定这个果报的差别。说这个人是安乐、是痛苦,我们自己是作不了主的,由大梵天来决定我们的果报,所谓的邪因缘论。第二种思想是无因缘论,说生命只是一个偶然,就像是树叶,莫名其妙吹来一阵风啊,就把这个树叶吹过来,这个树叶有时候飘往东边、有时候飘往西边,生命是没有任何理由的,它只是一个偶然。换句话说,生命只是一个偶然,也就没有所谓的过去、未来的相续相,因此生命就是「人死如灯灭」,就是这种境界。这个果报体的差别,完全没有任何理由,这个就是无因缘论。这二种邪因缘论跟无因缘论的思想,都是错误的、都是颠倒的。佛法的思想说:这果报的背后是有它的因缘、有它的因地,这个因地就是业力。有各式各样的业力造作,就有各式各样的果报出现。这个地方,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他很慎重的说明一个无上的因果。基本上从这段经文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无上的果,这样的一个果报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果报体呢?「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说有些人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现前,把他接到极乐世界去,受用这种清净庄严的国土,使令他拥有这么一个无量劫的正报寿命。这个果报体对我们凡夫来说,实在是太殊胜了,它超越了凡夫杂染的六欲,这个六界的果报,也超越了阿罗汉的偏空涅槃,有这么一个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的功德。我们现在所关心的是: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就这样的果报体,他背后的因地是什么?这个地方我们看他的无上因,说:有一个「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而「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这是一个无上的因地。由于他念佛名号的因缘,临命终招感弥陀的接引,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这个地方,佛陀他很严肃的说出:在整个法界当中,果然有这么一个殊胜的因果存在。你能够实际的根据这个因地去操作,你未来的果报,就会有前面所说种种依正果报的出现。这个地方就是「正示无上因果」,很正式的说明世间上有这个因果存在、有这么一个轨则存在的。蕅益大师在解释这个无上因果,他把它分成二部分:假设我们因地念佛的时候,是念到事一心不乱,就是「伏除见思烦恼」,那我们临命终的时候,看到的佛是应化身佛,往生到凡圣、方便、有余国土;假设我们这句佛号在心中,念到能够破除无明,所见到的佛是报身佛,往生常寂光跟实报二种的国土,有这二种差别。这段经文,蕅益大师的「正释」我们说过了,我们看第二部分的「破疑」,破除疑惑。破除疑惑,有几个问答的方式,破除我们对于念佛的疑惑。第一个「不必观想疑」:
破疑七
不必观想疑
┌问:《观经》专明作观,何谓不劳观想?
有人问:这「《观经》」当中,它主要的修学方法是「观」想念佛,观想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蕅益大师你刚刚在前面「正释」的时候说:这句佛号当下圆满具足,「不劳观想」、不必参究。为什么不劳观想呢?他提出这样的疑惑。看蕅益大师怎么回答:
│ ┌此义即出《观经》。
│ │
│ │ 因勝觀非凡夫心力所及,故於第十三別
│ │ ┌
│ │ │開劣像之觀。
│ │┌彼经┤
│ ││ │而障重者,猶不能念彼佛,故於第十六
│ ││ └
└答┼┤ 大開稱名之門。
││
│└今经因末世障重者多,故专主第十六观。
│
│ ┌丈六八尺之像身┐
└当知─人根虽钝,而┤ ├
└无量寿佛之名字┘
┌心作┐ ┌观劣者不劳胜观──┐
──未尝不┤ ├故┤ ├也
└心是┘ └而称名者并不劳观想┘
蕅益大师说:其实执持名号的法门,正是出自「《观经》」。怎么说呢?《观经》刚开始的时候,它引导我们这一念心,去观想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宝树、楼阁、宫殿种种的庄严,乃至于正报的庄严。这个正报的时候,在这个第九观,所谓的「胜观」,「胜观」就是胜应身,观察佛的胜应身。它这个地方所描述佛的胜应身,是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六十万亿那由他的恒河沙由旬,这个身高。他的光明相呢?说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