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候他心里面就生起很多很多的智慧。他说:我从台湾坐这么远的飞机来到大陆参访善知识,三步一拜的求佛法的开示,原来「莫向外求」。「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原来无量无边佛法的功德不必向外追求,就在你的内心当中,你怎么去操作它,它就在你一念心性当中,「莫向外求」,善知识莫向外求。这个居士回来以后,他的修行就改变了,他很少出去攀缘(哈哈),而在家里的佛堂里面,念念的创造广大的功德。
所以说我们明白了「理持」以后,我们会知道极乐世界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不离开我一念心性之外,是我心性本具,是我念佛的当下,念念成就。这个时候对我们的心中有很大的加持力,不管它十万亿佛土、二十万亿佛土,这个距离不能障碍我们、距离不能障碍我们。这个时候,他信心的建立,就不完全只是心外求法,本愿功德力、名号功德力,他也相信自性功德力。「信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他不但对于外在佛力的加被有信心,他更对于他这一念心性当中,本具无量无边的功德也有信心。能念的心本自不可思议,所念的佛本自不可思议,这二个不可思议他都相信。这个人就是理持,他就能够达到更高的功德,是这二个差别。再看「修慧」,就是「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明修慧二
明七日克期
┌利根─一日即不乱。
│
┌─┼钝根─七日方不乱。
│ │
一日至七日者│ └中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
┤
,克期辦事也│ ┌利根─能七日不乱
│ │
└又┼钝根─仅一日不乱
│
└中根─六五四三二日不定。
「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这个是一种「修慧」。前面的思慧,它是一个散乱心的状态,不管是事持、理持,还是在散乱心。这个「修慧」是一种专注心,心一境性。「克期办事」(这个「克」字没有打)这个「克」就是限定,限定一定的时间,来承办这个生死大事。「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乱,这当中有二个解释:第一个是约着他成就一心不乱的时间,说「利根」的人,一天就达到「不乱」;「钝根」人要「七日」才能「不乱」;「中根」的人,「二、三、四、五、六日」才能不乱,不一定。所以,「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这个经文也可以解释说:他成就一心不乱的时间,有三种根性的差别。其次,是就着他保持一心不乱的时间。说「利根」的人,能够保持「七」天,这个佛号在心中「不乱」,一心而且不乱;「钝根」的人,保持「一」天「不乱」;「中根」的人,「六、五、四、三、二日不定」。这二种解释,一个是成就一心不乱的时间,一个是保持一心不乱的时间。不过一般的解释偏重在第二种解释,就是保持一心不乱的时间多。再看「一心不乱」,蕅益大师分成二部分,先解释「一心」,再解释「不乱」。看「一心」:
明一心不乱
不論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煩惱
┌
│乃至見思先盡────皆事一心。
┌一心亦二种┤
│ │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
┤ └
│ 見本性佛──────皆理一心。
我们在因地的时候,不管「事持、理持」,总之你把这句佛号的操作「持」到「伏」,这是一种状态,把「烦恼」给「伏」住了;其次「除」,把烦恼给消灭了,消灭「乃至」到「见思」脱落,这都是「事一心」。所以这个「事一心」,蕅益大师判定的范围非常广大。就是你最低标准,能够折伏现行烦恼,就是伏,伏烦恼,这也是事一心;最高达到见思烦恼的脱落,这也是事一心。这个范围很广,从凡夫的折伏现行烦恼,到圣人的见思脱落,这一个大范围都叫做事一心。「理一心」不乱,「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就是你在操作佛号的时候,能够达到「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这个「心开」,这个地方的「心」能够被打开、被破坏,这个「心」指的是无明妄想,无明妄想那个乌云被破坏掉、被打开了,这个时候自性的光明显现出来,这个是「理一心」。一般在我们修行的方法当中,不管是天台止观、唯识止观:一般讲「事一心」,是偏重在定门,这事相上的无分别住,一种三昧的力量;这个理一心则偏重在慧门,这种大乘圆顿止观的慧。但是在净土上它不是这样子安立的,从蕅益大师的看法:因为不管事一心、不管理一心,你在操作的时候,都有信愿,这个信愿本身就是观慧。所以他事一心也能够伏、也能够除烦恼,就在这个地方。他在这当中操作佛号,他一定要有信愿的观照在里面。只是说他到达的标准不同,他这个「事」也有智慧、也有禅定,这个「理」也有智慧、也有禅定,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这个是讲「一心」的情况。当然这个地方主要是讲临终的时候,临终的时候要达到一心,最低标准要能够伏烦恼。
│┌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
└┤ ├即修慧也。
└理一心不为二边所乱┘
这个地方解释「不乱」。就是说你这种一心的状态,要能够「不为见思所乱」就「事一心」。所以我们讲带业往生,他带的是一个业种,不能带现行。就是说你在操作佛号的时候,这句佛号的相续,不能被见思所破坏,你念念之间,每一句佛号,都有深信切愿的观照光明在那个地方现前,见思烦恼不能活动,只能够带业种,不能带现行,这个地方是「事一心」。达到「理一心」那更高了,「不」落空有「二边」,这个是「修慧」。
不落空有二边,就是说你相信极乐世界不离开你现前一念心性,简单的说就是「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无量无边的庄严,是不离开你一念的清净心所显现。「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你这一念理性当中,具足庄严;而所有的庄严,也不离开你一念心性。套一句古德的开示:「托彼名号,显我自心。」他内心当中是依止现前一念心性来操作佛号,依止现前一念心性来操作佛号。这样子讲,依止现前一念心性来操作佛号,那正是蕅益大师所说的:原来你在念佛的当下,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号也不可思议,二个都不可思议。所以你的果报也不可思议,就会有这广大的正报寿命、这么广大的依报国土,是这样子来的,这个因果就是这样来的。你为什么以后会有这么广大的正报寿命、这么广大的依报国土呢?因为你在因地念佛的时候,你依止的是现前一念的清净心,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时空无尽;所念的佛号无量光、无量寿也不可思议。所以这个功德就是这样成就的,是这个意思。这个地方是往生因地的各别解释,蕅益大师把它分成闻思修三慧,先成就信愿,然后持名,然后持名当中达到「伏除」烦恼,就是「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这个是无上的因。再看无上的果:
往生二相
┌变化身佛┐
┌不为见思乱─故感┤ ├现前,心不复起─
│ └及诸圣众┘
│
│ ┌娑婆界中┐ ┌同居┐
│ ─┤ ├往生┤ ├二种极乐世界。
│ └三有颠倒┘ └方便┘
│
│ ┌受用身佛┐
└不为二边乱─故感┤ ├现前,心不复起─
└及诸圣众┘
┌生死涅槃┐ ┌实报┐
─┤ ├往生┤ ├二种极乐世界。
└二见颠倒┘ └寂光┘
在临终的时候,他的果相有二个:第一个如果「不为见思乱」,临终看到的佛是「变化身」跟「诸圣众现前」;「心不」起「娑婆」世「界中」的「三有」,这个三有指的是三界,不起三界的「颠倒」,对三界不再生起常乐我净四种颠倒。换句话说,你对三界,能够观察它是「不净、苦、无常、无我」,这个四念处的光明现前,来破除你心中的障碍,「往生同居、方便二种极乐世界」,这是事一心的情况。「不为二边乱,故感受用身佛及诸圣众现前」。这个「受用身」指的是报身,功德报身。慧远大师一生,三睹圣像,第三次的时候,他看到圣像是遍满虚空,无量光明、无量相好,这个是看到报身佛,到了理一心。临终的时候,不再生起「生死涅槃」这种空有「二见」的「颠倒」,「往生实报、寂光二种极乐世界」。这个是讲到事一心跟理一心,临终所见的佛不同,跟往生果报的不同。最后总结:
结前启后
┌简易┐
┌既┤ ├┐
│ └直捷┘│
┌当知─执持名号┤ ├以念念即佛故─
│ │ ┌至顿┐│
│ └仍┤ ├┘
│ └至圆┘
│
│ ┌不劳观想┐
│ ─┤ ├当下圆明,无余无欠。
│ └不必参究┘
这个「执持名号」的法门,蕅益大师作一个总结:它是下手易,但是成就高。就着下手来说,它至「简易」至「直捷」,一句弥陀念诵听。只要你有善根,只要你有本事把这句佛号创造出来,就可以了。它果上的功德,是「至顿、至圆」,顿超圆满,你到极乐世界圆生四土、圆证三不退。这样的因果一个主要的关键,是建立在「念念即佛故」,就是你念佛的当下,你每一句佛号的操作,都是随顺于弥陀的本愿功德力,就是「即众生心,投大觉海」。你在念佛的时候,能念的这一念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号也不可思议。所以这二个不可思议的力量结合在一起,这个心跟法的和合,就变成一种能感,能感性,跟弥陀本愿的能应就感应道交了,所以念念的随顺弥陀的本愿功德力。所以这个当中不必其他的「观想」,或「参究,当下圆明,无余无欠。」所以这个净土法门,它是一行三昧的法门,古德说它是一行三昧,它以「一门圆摄百千法门」,这是一种总持的一个法门,一行三昧。
│┌上上根─不能逾于阃┐ ┌所感佛┐
┼┤ ├其┤ ├往往胜进,
│└下下根─亦能臻其域┘ └所生土┘
│
│ ┌横该八教
│ 亦不一概,可谓┤
│ └竖彻五时
│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